1、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题突破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安徽卷第 3 题 B 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 ”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原句: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把“众口一词地告诫”直接换成“
2、反对” ;原文是“可能” ,到选项中变为“势必” ,这是错误的。2.选项:(2013天津卷第 7 题 B 项)“微博粉丝”和传统“ 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原句:换句话说, “粉丝”对偶像“评论” ,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 。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 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 “都”能获得。3.选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所有产业样式中,电影的跨
3、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原句:而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具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把原句的“文化”换成了“产业” ,扩大了范围。4.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
4、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5.选项:除了批评道德的缺失会造成“失语” ,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原句: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缺失,亦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丢掉了原句中的“也许” ,把或然当成了必然。6.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 21 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比对
5、结果:不一致理由:颠倒因果关系。7.选项:(2012江西卷第 7 题 D 项)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原句: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比对结果:一致二、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创新之科学解读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增量证明系统或亚系统发生了质变,这是确认创新的必要条件。有人把目前文化界层出不穷的仿造现象说成“追踪” ,说追踪中也有创新,对其不必过
6、分责难。实际上目前泛滥的仿造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增量都微乎其微,在艺术领域不少人甚至直接追求对名人的“克隆” 。在这些活动中明明看到样板的影子,但又难以用“剽窃”认定,它们有剽窃的利益而无剽窃的风险。 “准剽窃”行径所毁灭的不仅是才智,更重要的是精神。英国哲学家波普甚至把“创新”看得高于“求实” ,认为一个人成为科学家的条件,并不在于他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坚持批判地追求真理的态度。创新进取是科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文化的灵魂,仿造得势意味着文化生命的丧失。在社会转型初期,仿造行为确有难以避免的一面,但绝不能让它合理化和常态化,容忍“仿造牟利仿造”的恶性循环是钦鸩止渴。争鸣和批评是文化
7、健康发展的防火墙,对它们的鼓励和保护已经势在必行。文化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展不是推倒旧仓库建立新大厦,而是像登山一样视野不断开阔。科学创新不能抛出一个切断历史的命题进行演绎,对人文文化来说传统继承就更为重要,这里不仅有体系认同问题,还有价值导向问题,所以信息的增加必须有选择地进行,否则质变结果可能是文化的扭曲,这是创新的充分条件。人文遗产的魅力在于历史意境,发掘型创新的价值在于用现代手段弘扬传统或用传统手段刻画现实,例如影视中用科技还原典籍氛围,又如语言中以典故提升感染能力。倘若用现代意境去改造历史,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文化垃圾,一些名著的拍摄和翻拍就是这样失败的。人文文化
8、创新的重点是提炼现实生活,草根文化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公众青睐,是因为公众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了慰藉。人文文化创新要吸收外来文化和科学文化,但要防止变异,因其本性是特色性。历史证明,民族级的优秀成果就是世界级的优秀成果。现代国画名品在世界上的价值与日俱增,而曲意迎合“国际潮流”的大戏,最多引起一时的虚假性轰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在创新中文化工作者的价值观念首先不能颠倒。科学固有的严肃负责态度在文化产品制作中应该得到透射,科学文化的产品自不待言,就是人文文化的产品制作也讲求高度负责。人文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浪漫,但产品本身的制作不能轻慢。论及文化产品中的粗制滥造问题,不少人都以“时代进步”来搪塞。其
9、实,文化发展史上的起伏跌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有必要普及文化发展历史并把大师与败类进行比对,让人们知道什么叫沉渣泛起,什么是价值实现,这可能是釜底抽薪的措施。(有删改)8.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文化创新能力,关键是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增量。B.影视界中的发掘型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一种,一些名著翻拍过程中,导演用现代手段诠释传统,导致翻拍失败。C.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文化工作者价值观念不能颠倒,必须抱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D.文化创新中要注意继承和发展,继承传统对人文文化来说更为重要,绝对不能切断历史。答案 B解析 “一些
10、名著翻拍过程中,导演用现代手段诠释传统,导致翻拍失败”错,原文第三段中有“发掘型创新的价值在于用现代手段弘扬传统或用传统手段刻画现实” “倘若用现代意境去改造历史,只能产生这样失败的”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界存在着不少对名人“ 克隆”的现象,这种行径毁灭的不仅是人的才智,更重要的是精神。B.对人文文化来说,信息的增加必须有选择地进行,否则有可能导致价值观念和文化的扭曲。C.文艺作品本身的制作必须严谨,但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丰富多彩。D.创新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要想成才,不仅要具有坚持批判地追求真理的态度,更要掌握真理。答案 D解析 “一个
11、人要想成才,不仅要具有坚持批判地追求真理的态度,更要掌握真理”错,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一个人成为科学家的条件,并不在于他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坚持批判地追求真理的态度”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进取,不仅是科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文化的灵魂,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不能让仿造之风盛行。B.在人文文化的产品制作中,要注重提炼现实生活,也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和科学文化。C.如今一些名家的国画作品在世界上的价值与日俱增,是因为其迎合了“国际潮流” 。D.有些影视作品在拍摄过程中用传统手段刻画现实,从而使作品具有创新的价值。答案 C解析 “是因为其迎合了国际潮流 ”错
12、,原文是“历史证明,民族级的优秀成果就是世界级的优秀成果。现代国画名品在世界上的价值与日俱增,而曲意迎合国际潮流的大戏,最多引起一时的虚假性轰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烽火台的诉说陈芳烈自从有了人类,也便有了信息传递的需要。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兴起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这种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末才逐渐消失。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那随着山势的起伏,在一些制高点上修建的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但烽火台也不是长城所独有的景物。在我国,烽火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史料
13、记载,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可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说到烽火台,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幽王烽火戏诸侯”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造规模更大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遂”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克孜尔尕哈烽燧,其气势之雄伟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之盛。举放
14、烽火报警,是中国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方法。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 ;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包含一些简单的信息,如入侵者在 500 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入侵者在 500 人以上时,放两道烽火。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看见了烽火,便意味着战争来临。烽火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 在今甘肃省) 传到辽东(在今辽宁省) ,途经千余里。烽火通信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山东的烟台,便
15、是因明朝时在那里设置有狼烟烽火台而得名的。后来,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烽火,不仅见证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也给人类未来的通信以智慧的启迪。首先,人们发现光传送信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声音。近代发展起来的激光通信,虽不能与烽火时代的“光通信”相提并论,但在以光作为信息传送媒介这一点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其次,烽火通信是一种典型的接力通信。信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的接力传送,可以直达千里之外。近代的许多远距离通信系统,也都沿袭了这一思路。但是,烽火通信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致命弱点,那就是,在通过大气传播信息时受雨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
16、它的发展。现代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让信息的传输在密封的物理通道中进行,不仅不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与电磁干扰绝缘。(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11.下列关于“烽火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信息传递的需要,烽火台开始兴建,它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延续了多个朝代。B.烽火台是修建在长城上的一种方形建筑,可以随山势的起伏选择制高点建造,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传递信息。C.烽火台传递信息所用的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狼粪,而烽火台主要被用来传递军情,所以古诗文中的“烽火”或“狼烟”一般借指战争。D.烽火台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除了传递有军情这一消息外,还可以包含一些
17、简单信息,如可以借助烽火的道数来表明入侵者的大致数量。答案 B解析 “烽火台是修建在长城上的一种方形建筑”错,原文中说的是“烽火台也不是长城所独有的景物”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息传递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所以说烽火台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最终退出人类生活的舞台,也是历史的选择。B.烽火台主要分布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有些地方会因那里设置有烽火台而得名,如山东的烟台。C.在电报、电话等通信方式出现之前,烽火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它在传播消息时,受天气影响比较大。D.虽然近代发展起来的激光通信与烽火台传递信息在传送媒介上一脉相承,但激光通信
18、却比不上烽火台传递信息。答案 D解析 “但激光通信却比不上烽火台传递信息”错,原文是说“近代发展起来的激光通信,虽不能与烽火时代的光通信相提并论”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火台始于西周,终于清末,时间跨度很大,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的命运。B.虽然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 ”使西周灭亡,但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造规模更大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库车县境内的克孜尔尕哈烽燧。C.据记载,西汉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就可传递千里,因此攻打匈奴大获全胜。D.虽然现代通信方式最终取代了利用烽火台传递消息的方式,但现代人还是从古人的方法中获得了很多启示,这促进了通信方式的进步。答案 C解析 “因此攻打匈奴大获全胜”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