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南-脑血管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脑小血管病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
2、、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1。脑小血管病病因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 6 大类: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静脉胶原化疾病;其他脑小血管病 2。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 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
3、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 25%50% ,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 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 6070 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 8090 岁的人群中,100%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 存在脑室周围改变 6。脑微出血在 4550 岁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 6%,而在80 岁人群中比例可达 36%7。另一方面,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3年脑卒中复发率约为 9.6%,其中 1/
4、3 为脑出血。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可以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以穿通动脉受累最为常见。高血压、血管炎症或者遗传缺陷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增生、小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都可以引起慢性脑组织缺血。血管平滑肌细胞丢失和增生、血管壁变厚、血管管腔狭窄,引起慢性、进行性的局部甚至是弥漫性亚临床缺血,神经细胞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丢失、轴索损伤,造成不完全性缺血。此阶段没有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为脑白质病变。此外,另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内皮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物质外渗,引起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对这一阶段疾病的进展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8。严重的小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
5、成或者淀粉样物质沉淀,局部发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渗出,表现为显微镜下微出血,病灶大小为 0.55.0 mm,常为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与高血压和年龄相关的微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部位和脑桥,而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微出血则多分布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区域。脑的小血管病进一步发展可破坏血脑屏障,造成局部炎性反应,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性局部缺血,灰白质完全坏死,临床表现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梗塞病灶通常20 s,记录其屏气时间。随后测量连续 4 s 的脑血流速度,取平均血流速度的最大值,计算其呼吸抑制指数(breath hold index,BHI)。计算公式为:BHI 平
6、均脑血流速度增加百分比/呼吸抑制时间。评价标准一般以 BHI0.69 为正常,否则为异常。四、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评估方法有下肢束带减压法、Valsalva 运动法、直立倾斜试验等。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手段引起心输出量变化继而造成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连续观测这一系列动态过程中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而评价脑血流动态调节的功能。其中,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进行该检查需要的设备包括:可由平卧位自由升降至 70倾斜角度的平台(tilt table);可连续记录每搏血压及心率的血压监测仪;可连续监测双侧 MCA 血流速度的 TCD 设备。检查步骤为:患者
7、在倾斜台上至少平卧 10 min,记录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心率及双侧 MCA 血流速度;将倾斜台手动升高至头高位 70,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及双侧 MCA 血流速度,完整的记录时间为 20 min;20 min 记录结束后,恢复至平卧位,继续监测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 5 min。若监测过程中患者出现直立不耐受症状,及时终止检查。目前,对于直立倾斜试验所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可采用的方法包括传递函数法 32、多模态血流压力分析 33等。血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查推荐意见:脑小血管病变增加了脑血管床的阻力,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下调,进而减少了脑组
8、织的灌注。脑组织对过高血压和过低血压的变化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应该密切关注并经常监测患者的血压。每次访视患者时都应该进行肘动脉血压测量,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是控制脑小血管病发病和进展的关键因素。访视间收缩压或舒张压变异性过大,是脑微出血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检查患者的24 h 动态血压。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够同时检测患者在直立倾斜过程中的血压变化。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变化都会加重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行走不稳或者血管性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可导致脑出血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一、对因治疗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需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并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脑小血管炎可见于原
9、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或继发于系统性血管炎,其治疗方案可参考相关指南 34。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中,只有 Fabry 病具有特异的对因治疗方案,- 半乳糖苷酶替代疗法已被证实有效 35。二、控制血压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都是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预防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生。对于存在脑小血管病的患者,是否强化降压治疗更为有效,尚无足够证据。在皮质下小卒中的二级预防(SPS3)的相关研究中,3 020 例缺血性皮质下小卒中患者接受降压治疗,根据收缩压靶目标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降压目标分别为130 mmHg(1 mmHg0.133 kPa)和
10、130150 mmHg,随访 12 个月,降压目标为130 mmHg 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却得到了显著下降。因此,对新发皮质下小卒中的患者,可以考虑更为积极的降压方案,将收缩压降至 130 mmHg 以下 31。除了要求常规的降压达标以外,建议选用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长效钙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 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阻断剂。而 受体阻断剂降低了心率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增加血压变异性。有证据显示CCB 类药物可以减少访视间患者的血压变异性,RA
11、S 阻断剂则可减少体位变化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变异 36,37。脑小血管病变可引起脑血流自动调节障碍,过度降低血压或者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引起血压降低,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与直立体位相关的头晕、行走不稳加重等。一旦纠正过低血压可以明显减轻症状。三、抗血小板药物鉴于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中有小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的参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脑小动脉血管壁透明样变或者淀粉样变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不同,使用抗栓治疗效果不如大血管性脑卒中。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资料支持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临床上参照心脑血管病的整体风险
12、评估来决定选用。对于症状性新发皮质下小梗死灶的二级预防仍然需要选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选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弊大于利 35,36,37,38。SPS3 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反而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很多症状性皮质下小梗死的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发腔隙、白质高信号、微出血,这时出血风险会增加,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需要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9,40。脑白质病变合并少量微出血灶(5 个以下)时,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缺血
13、性脑卒中。但是对于脑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收缩压180 mmHg,微出血灶数目5 个 41,应该慎用此类药物。淀粉样小血管病常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微出血以及脑出血共存。脑出血很容易复发,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该格外谨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如果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必然会增加脑出血的概率。但是若出血半年后应用,脑出血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42。四、抗凝治疗为预防心房颤动引发脑卒中而使用的抗凝治疗,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若同时合并脑小血管病,特别是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后,脑出血的风险可增加 710 倍,绝对风险约为 1%43。五、他汀类调脂药物脑小血管
14、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并非动脉粥样硬化,至今没有针对小血管病是否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会增加脑出血风险至今也没有定论。穿支动脉起始部微粥瘤也可表现为小动脉病变,临床较难鉴别,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可能有效。推荐意见: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将收缩压控制在 130 mmHg 以下,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部分脑小血管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可同时存在,对此类患者降压程度相对要小,速度要慢。24 h 和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小血管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使用减少血压变异性的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更为有效。CCB 和 RAS 阻断剂在稳定血压变异
15、性上更为有效。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脑小血管病时,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脑小血管病具有易患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双向性,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血压控制不好、血压变异性大、严重脑白质病变以及脑微出血数量多的患者应当慎用。淀粉样血管病引发的脑出血复发率较高,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减少情绪剧烈波动,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治疗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脑小血管病具有易患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双向性,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血压控制不好、血压变异性大、严重脑
16、白质病变以及脑微出血数量多的患者应当慎用。淀粉样血管病引发的脑出血复发率较高,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减少情绪剧烈波动,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治疗。执笔 黄一宁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陈海波(北京医院) 、陈生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崔丽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董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樊东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付建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龚涛(北京医院) 、郭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郭秀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毅(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韩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7、贺茂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何志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洪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胡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黄家星(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黄如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一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继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正仪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新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刘运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楼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陆正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8、、吕传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彭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蒲传强 (解放军总医院)、秦超(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饶明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施福东(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宋水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宿英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孙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田成林(解放军总医院)、汪谋岳(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汪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鲁宁(解放军总医院)、王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文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
19、一医院)、武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吴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吴世政(青海省人民医院)、肖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安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予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运(南京市鼓楼医院)、焉传祝(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杨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曾进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黎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苏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微微(北京军区总医院) 、张祥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性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周华东(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周盛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朱遂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以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朱榆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