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康复评定.doc

上传人:jw66tk88 文档编号:4132315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康复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康复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康复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康复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是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准确地判断障碍的情况并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 二、康复评定的层次:根据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以及残损、残疾、残障的分类,康复评定包括功能障碍的评定,能力障碍的评定和社会性障碍的评定三个层次。三、康复评定的目的:1、确定障碍层次,明确障碍情况;2、制定康复目标,奠定治疗基础;3、判定治疗效果,修正治疗方案;4、帮助判断预后,加强医患合作四、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量表法 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

2、定相结合 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 4、分期反复进行评定五、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量表法; 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4、分期反复进行评定六、康复评定的步骤:1、收集资料A 采集病史 B 检查障碍2、综合分析资料A 确定障碍问题 B 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3、总结评定结果A 分析障碍原因 B 形成障碍学诊断 C 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七、康复评定的类型:1、定性评定 2、半定量评定 3、定量评定八、康复评定的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量表法 等级量表法 总结量表法4、视觉模拟尺评定法 5、仪器测量法九、康复评定的基本原则:1、选择正确的评定

3、方法(根据评定目的选择评定方法;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根据障碍选择评定方法;全面与针对性结合,适当选择评定内容;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评定方法)2、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 3、营造良好的评定环境4、实施专业的检查评定 5、加强医患的密切合作第二章 关节活动度评定一、关节活动度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是指关节活动时经过的角度,具体来说就是关节的移动骨在靠近或远离固定骨的运动过程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2、关节活动度的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3、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目的1、确定关节功能状况 2、明确关节活动度异

4、常的原因 3、指导康复治疗4、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一)生理因素 1、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 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 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2)病理因素 1、关节内异常 2、关节外异常5、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1、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关节急性炎症期、骨化性肌炎患者、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不能进行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2、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 3、正确摆放角度尺 4、暴露检测部位 5、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6、认真分析运动终末感 7、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六、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肩、肘、腕、髋、膝、踝)-P16七、ROM 结果分析第三章 肌力评定一、肌力:广

5、义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狭义的指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及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1、肌的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三、肌收缩类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2、等张收缩-是肌肉时,肌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的长度缩短。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的长度缩短。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等速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

6、一种肌力评定和训练的方法。四、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 2、肌纤维的类型 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肌肉的初长度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关节角度 7、年龄与性别5、肌力评定的分类1、根据使用器械与否进行分类 分为 徒手肌力评定 和 器械肌力评定2、根据肌肉收缩形式进行分类 分为 等长肌力评定、等张肌力评定 和 等速肌力评定3、根据评定部位进行分类 分为 头面部、四肢、躯干肌力评定 和 对手足部肌力等的评定4、根据评定目的进行分类 分为爆发力、局部肌肉耐力等的评定六、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 (补充分级法)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级 别 名 称 标 准 相当于正常

7、肌力的%0 零(zero,Z) 无肌肉收缩 01 微弱(trace,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102 差(poor,P)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253 尚可(fair,F)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阻力504 良好(good,G) 能抗重力和一定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755 正常(normal,N)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1001983 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 Lovett 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幅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分级,制定了 MRC 分级标准MRC 分级法评定标准级别 标准5 能抗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 能对抗与

8、 5 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 50至 1004 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 4 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 5 级阻力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肌力达不到 5 级水平4 对抗的阻力与 4 级相同,的活动范围在 50到 1003 情况与 3 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阻力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 50至 1002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 50以下2 消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 消除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 50至 1001 触诊时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0 无肌肉收缩七、徒手

9、肌力检查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2、应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及积极配合3、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检查评定时一般应先做 3 级的评定4、指导患者采取标准的姿势和体位,并固定可能产生代偿动作的部位5、在评定过程中,阻力应施加于肌肉附着的远端部位,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牵拉力方向相反,阻力施加的大小应持续而平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哟无不适反应6、测试时应注意两侧对比7、把握禁、慎用情况八、主要肌群 MMT 评定方法(肩屈曲、伸展、外展、内外旋,肘屈曲、伸展,腕屈曲、伸展,髋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外旋,膝屈曲、伸展,踝跖屈、背屈)-P69九、器械肌力评定的常用方法(一)等长收缩肌力评定1、握力测试 2、

10、捏力测试 3、背肌力测试 4、四肢肌力测试(二)等速收缩肌力评定-通过等速测力装置进行第四章 肌张力评定一、肌张力定义、分类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2、肌张力异常的类型 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肌张力紊乱1、肌张力增高痉挛- 是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产生的。表现有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折刀样反射阳性,阵挛阳性,去脑强直和去皮质

11、强直阳性。僵硬- 亦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一致性增加,使得身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的现象。僵硬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是由于椎体外系的损害所致。表现为齿轮样僵硬或铅管样僵硬。2、肌张力低下又称为肌力弛缓,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表现为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腹柔软,弹性减小,被动活动是肌肉的抵抗减弱甚至消失,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的整体运动功能受损,伴有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由小脑或椎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也可由于末梢神经损伤及原发性肌病造成。分为轻度肌张力低下、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轻度肌张力低下特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将肢体放在可

12、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3、肌张力紊乱-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表现为肌肉收缩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模式化,肌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3、修订的 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改良 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标准痉挛级别 肌张力程度 评 定 标 准0 级 无肌痉挛 无肌张力的增高1 级 轻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

13、卡住和释放1+级 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范围后 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机活动范围的后 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 级 明显增加 通过关机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教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进行被动活动3 级 严重增加 被动运动困难4 级 僵直 僵直部分呈现屈曲或伸直状态,不能活动第五章 发育性反射评定一、发育性反射的分类1、脊髓水平的反射 2、脑干水平的反射 3、中脑水平的反应 调整反应 自动运动反应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2、发育性反射评定的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3、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各反射的水平、评定方法(重点抓握发

14、射、对称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颈部、躯干调整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平衡反应、迈步反应)结果分析结果分析1、脊髓水平的反射正常情况下,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展反射、交叉伸展反射在出生后 2 个月内阳性,2 个月后阴性;抓握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至 9 个月为阳性,9 个月后阴性;惊吓反射终生为阳性。2、脑干水平的反射正常情况下,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至 6 个月内阳性,6个月后阴性;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内阳性,4 个月后阴性;联合反应伴随着其他的异常反射,提示反射发育迟缓,联合反应也见于成年偏

15、瘫患者痉挛早期;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在出生后 8 个月内阳性;8 个月后阴性。3、中脑水平的反应调整反应 颈部调整反应在出生后 6 个月内阳性,6 个月后阴性;躯干调整反应在出生后 6个月至 18 个月内阳性,18 个月后阴性;头部迷路调整反应、视觉调整反应在出生 2 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两栖动物反应在出生 6 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自动运动反应 莫勒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内阳性,4 个月后阴性;兰道反射在出生 6 个月后至两岁半为阳性,两岁半后阴性;保护性伸展反应(降落伞反应)在出生 6 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在出生 6

16、 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并持续终生;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在出生 8 个月后出现并持续终生;坐位平衡反应在出生 12 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终生;跪位平衡反应,跷跷板平衡反应在出生 15 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终生;迈步反应、足背屈平衡反应在出生 18 个月后为阳性并持续终生。第六章 平衡功能评定一、平衡的定义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2、平衡功能的分类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 自动动态平衡 他动动态平衡三、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 包括 视觉系统、躯体系统 和 前庭系统2、中枢整合3、运动控制 包括

17、 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 和 跨步调节机制四、平衡反应、种类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种类:平衡反应主要包括身体仰卧位和俯卧位时的倾斜反应、坐位时头部和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立位时下肢及髋部跳跃反应。5、平衡评定的内容1、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4、姿势反射6、平衡功能的常用评定方法(P97-99)1、观察法 2、量表法(Berg 平衡量表) 3、仪器评定法 静态平衡测试 动态平衡测试第七章 协调运动评定一、协调运动的概念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18、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二、协调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1、小脑功能不全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 3、脊髓后索功能不全三、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特征1、小脑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以四肢与躯干协调运动失调为主)具体表现:辨距不良 意向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 轮替运动障碍 运动分律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病;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的动作具体表现:静止性震颤 运动不能 手足徐动 偏身舞蹈症 肌张力紊乱3、脊髓后索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

19、障碍特征闭上眼睛或环境黑暗时,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步态异常 辨距不良四、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一)检查方法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 4、对指试验 5、粗大抓握6、轮替试验 7、反弹试验 8、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 9、跟膝胫试验10、足趾触评定者手指 11、画线试验 12、振子试验(二)分析评定 P104第八章 步态分析一、步行周期的定义、分期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站立相迈步相=64分期:站立相分解为五个分期,迈步相分解为三个分期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期 站立中期 站立末

20、期 迈步前期 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二、常见病理步态的特点-给两个,其余自己在 P120 看1、足内翻-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足底触地部位主要为足前外侧缘,承重部位主要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有明显疼痛。踝关节不稳定而影响全身平衡。站立相踝关节背屈障碍,导致站立相末期膝关节过伸,可有髋关节代偿性屈曲。2、足外翻-多见于骨骼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表现为表现时足向外侧倾斜,站立相足内侧触地,导致足舟骨胼胝生成和第一跖骨疼痛。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在踝关节前内侧,踝关节背屈受限,站立相膝关节过伸。第十一章 心肺功能评定一、代谢当量概念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

21、ivalent,MET)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1METs 相当于耗氧量 3.5ml(kgmin) ,即安静坐位时,人体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消耗氧气 3.5ml。二、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类型(一)按终止标准分类1、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 2、低水平运动试验(二)按运动方式分类1、活动平板试验 2、踏车运动试验 3、手摇车运动试验4、等长收缩运动试验 5、 6 分钟步行试验三、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注意事项1、认真筛选适应症,严格掌握禁忌症 2、加强安全防护,避免意外等长运动3、以等张运动为主,尽量避免等长运动 4、严密注意运动时

22、心肌缺血表现5、准确把握运动终点 6、减少影响因素,提高结果准确性四、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级别 表 现 METs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7级 轻度体力活动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 57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尚正常,低于日常活动量也可引起心悸、气促 25级 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 2五、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容量概念 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概念1.潮气量(TV 或 VT): 平静呼吸

23、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为 0.4-0.6L2.补吸气量(IRV):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正常为 1.5-2L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为 0.9-1.2L4.残气量(RV):也称余气量,是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男性为 1.5L,女性为 1L5.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占肺活量的 756.肺活量(VC):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VC=TV+IRV+ERV. 男性为3.5L,女性为 2.5L7.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

24、肺内的气体量,等于 ERV 与 RV 之和。8.肺总容量(TLC):是指用力做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容纳的气体量。男性为 5L,女性为 3.5L9.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肥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乘呼吸频率.5-9L10.肺泡通气量(V 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为每分肺通气量的有效部分,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正常为 3-5L11.最大通气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70-120L12.用力肺活量(FVC):是指用力吸气到肺总容量位置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13.时间肺活量(FEV):又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至肺总容

25、量位置后,再尽力快速呼气至残气位,分别测定呼气的第一、第二、第三秒末所呼出的气体量,分别称为FEV1 、FEV 2 、FEV3六、通气功能障碍分型阻塞性 限制性 混合性肺活量 正常或减少 明显减少 减少功能残气量 明显增加 明显减少 不一定肺总容量 正常或增加 明显减少 不一定肺容量残气量/肺总容量 增加 不一定 不一定用力肺活量 正常或减少 明显减少 明显减少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第一秒用力呼气率 明显减少 正常或增加 正常或减少最大通气量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肺通气量气速指数 不一定第十三章 认知功能评定一、认知的概念认知:

26、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过程。二、注意的概念、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注意:是指在指定时间内关注某种特定信息的能力。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1.觉醒状态低下 2.注意范围缩小 3.保持注意障碍4.选择注意障碍 5.转移注意障碍 6.分配注意障碍三、记忆的概念、基本过程,记忆障碍的类型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以往曾经发生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和回忆三个环节记忆障碍的类型:瞬时记忆障碍、短时记忆障碍、长时记忆障碍四、知觉、失认症、失用症的概念常见失认症、失用症的表现知觉:

27、大脑对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整体形式的反映失认症:是指患者丧失了对物品、人、声音、形状或者气味的识别能力失用症:无肌肉瘫痪和感觉丧失或共济失调的前提下,病人由于脑部损伤不能按指令完成以前所能完成的有目的的技巧性动作失认症的表现:1.视觉失认 包括物体失认、面容失认和颜色失认 2.触觉失认 3.听觉失认 包括非言语性声音失认和言语性声音失认 4.单侧忽略 5.身体失认 6.疾病失认 7.Gerstmann 综合征失用症的表现:1.结构性失用 2.穿衣失用 3.意念运动性失用 4、意念性失用五、痴呆的定义,MMSE 的使用方法痴呆:是一种由于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获得性

28、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面的智能和记忆衰退,而无意识障碍MMSE 的使用方法:1.总分 30 分。主要对定向、记忆、语言、计算和注意等功能进行简单评定,耗时约 510 分钟.2.评定计分标准: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 ,错误、拒绝回答或说“不会”均记“0”。3.结果分析和分界值:24 分为分界值,1824 分为轻度认知功能受损,1617分为中度认知功能受损,15 分为重度认知功能受损。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定义、分类日常生活活动(ADL):人们为了维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内容。分类:

29、基本性 ADL(basic or physical ADL,BADL or PADL)工具性 ADL(instrumental ADL,IADL)二、ADL 评定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方法:直接观察法、间接评定法注意事项:1.加强医患合作 2.了解相关功能情况 3.选择恰当的评定环境和时间4.正确选择评定方式、内容 5.注意安全、避免疲劳6.注意评定实际能力 7.正确分析评定结果三、常用的 ADL 评定量表1.Barthel 指数 2.Katz 指数 3.PULSES 评定 4.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IM) 5.功能活动问卷(FAQ)四、Barthel 指数评定方法 五、熟悉 FIM 量表的应用生存质量评定一、生存质量概念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广义的生存质量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优劣状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健康、教育、营养、环境、社会服务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二、常用评定方法(一)生存质量评定的实施方法1.观察法 2.询问法 3.自我报告法(二)常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1.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262.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3.ESCROW Profilef 表4.费城精神量表改良版(PGC)5.生活满意指数量表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