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四 探究多方发掘,理由充分一、实用类文本三个探究考点的探究(一)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罗曼罗兰徐志摩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
2、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
3、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 22 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
4、封写满 38 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
5、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 12 部长篇剧本,3 部最著名的传记,10 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 50 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
6、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 “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答:_答案 (1)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 。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2)要选择真正的“英雄” 。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3)在“ 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
7、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罗曼 罗兰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尤其要注意“英雄”对他的影响。要从文章的观点阐发出来,说明理由时,要结合现实,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精要点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 ,应包括作品主人公或传主、访谈对象等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作者、访谈者、传主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 “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既包括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包括文本本身与当代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一包括属于历史性的,后一包括则属于现实性的。实用类文本无不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体现人物的价值追求。但文本类型不同,高考考查所要
8、求发掘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也有所差异。新闻,要求发掘的多是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传记和访谈,多是要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掘传主和被访者的精神追求,发掘这种追求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科普文章,多是要求结合时代特征,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报告,要求发掘的多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发掘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意义。除要把握不同文体探究的角度不同外,我们还要认真阅读文本,对于人物,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事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作因果思考,从而发现其意义和价值
9、;要捕捉主要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另外,要注意:善于选择角度,如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去发掘其意义;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如从字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浅层面,如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层;也可以从情感、哲学、美学、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发掘其意义。(二)如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黄侃先生二三事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
10、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 “黄疯”之说。1908 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
11、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1911 年 7 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 “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 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
12、腹大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
13、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14、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以学术“新” “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根据刘作忠 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 改写)2.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_答案 (1)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2) 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3)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解析 文章主要借助对黄侃先生几
15、件趣事的记叙来表现他的狂、狷、严谨的特点,读来真实可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精要点拨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究,一方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动机意图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要素深入分析,一定要把文本放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运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以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尤其是当题目要求结合写作背景或意图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某一内容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从主旨出发,探求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或从主要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与总体特征的关系;或从其他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求其内在的关联;或从文本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内容是
16、否合理等。其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1)时代与社会背景,(2) 作者的写作动机,(3) 文本的表达目的、表达方式,(4) 文本的背景资料,(5)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6)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三)如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王翔大夫的心灵剧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闻名于北京戏剧圈友的蓬蒿剧场坐落于东城区东棉花胡同 35 号,但在这里你只能找到一块牌子。35 号是庭院深深的小巷,人们经过这里免不了向里张望,狭长的小巷里每隔几步就是一幅海报,让你确信这里真有一个剧场。一进门,小小的玄关墙上是一句射灯照亮的话:“戏剧是自由的。 ”定员 86 座的蓬蒿
17、剧场是一个“高贵”的事业,它一天亏掉医生王翔人民币 2 000 元。虽然富于远见的东城区政府每年给予资助,但剧场房租也在上涨。王翔是个酷爱话剧的牙科大夫,2008 年他投资 120 万元建立了北京第一个民营小剧场,从这一年起他每年要在这里亏掉几十万元,但他显然从开办小剧场中体会到了价值与快乐。他与东城区政府合作以蓬蒿剧场为依托举办了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其影响远及海外。他改变了人们认为话剧应当赚钱的观念,以他自己的行为说明赔钱对于话剧文化的长远发展更有意义。王翔维持一家剧场的秘密还在于他是“今日齿科”的老板,不过他所有三家诊所的收入不足以平衡剧场制造的亏空,因此他的长远计划是在十年内赔进一
18、处房产。王翔在本刊记者的面前出现了,看得出王大夫是不注重物质生活的人。他穿着大口袋的工装裤,上身是廉价的品牌 T 恤,外罩一件淡绿色的衬衫,这其实是他标志性的穿着。据说他的衣橱里常年只放着四套衣服。王大夫的面孔沉郁而疲惫,他先后递给记者两张名片,第一张说明他是蓬蒿剧场的艺术总监,第二张名片看不出他是“今日齿科”的老板,仅仅表明他是一位主任医师。通常,王大夫每天上午去牙医诊所,下午来到蓬蒿剧场,在这里一直忙碌到晚上散戏。王翔说,蓬蒿剧场的名字源自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蓬蒿人指普通人,在这里是反其意用之。王翔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走向高贵,不仅是观看戏剧。为什么要建一
19、个小剧场,而且还要赔钱?“这是为了抗拒恐惧,抗拒贫乏。 ”王翔说,“动物因为食物匮乏而恐惧,人也相同。但不同的是人会由于缺乏精神交流而产生恐惧,而剧场就是消除这种恐惧的精神空间。 ”话剧迷王翔曾六访纽约。他发现仅外百老汇就有上百家剧场,最大的容纳上千观众,最小的只有二三十个座位。而同样作为世界级大都市的北京,能正式公演的大小剧场加起来只有 20 来个。如果按照一个剧场一年上演 30 部戏计算,拥有上千座剧场的纽约要比北京一年多上演三万部戏,如果平均每天每个剧场观剧的是 100 人,每天在纽约观剧的人要比北京多十万,一年就是三千多万。王翔问:“这三千多万观演人所获得的戏剧体验,带给人们的文化滋养
20、、激励,进而延绵到民族文化、经济原创力、核心竞争力上的影响又会相差多少倍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现实是中国国家级的大剧场屈指可数,上演剧目重复、优秀原创剧目乏陈。本应具有戏剧探索意义的几座小剧场却被商业化、娱乐化,通俗、恶搞、泛娱乐的剧目泛滥。王翔办小剧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开诊所的体会与发现。在“今日齿科”开办的第五年,王翔发现很难招到合适的医生了。有时为了招聘一名“合格”的医生或护士,往往需要花费数千元,发好几期的招聘启事。不是应聘的人少,而是符合王翔期望的“真正具备人文理念”的执业牙科医师太少。“经营和管理诊所的法则最重要的不是专业技术,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而是医生
21、自身的文化内涵。 ”王翔说。“一个整晚坐在家里看肥皂剧,从未走进过剧场的医生不可能具有丰满的人文情怀,他也不可能对患者与他人产生真切的同情。 ”王翔说。为了办好诊所,王翔带领全诊所的医务人员来到剧场。2008 年,王翔创建了蓬蒿剧场。虽然蓬蒿剧场每天都赔钱,但这不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在蓬蒿这样的小剧场舞台上,是否会出现一位戏剧大家?“那恐怕是几十年后的事。 ”王翔说, “蓬蒿是一个空间,但它太小太少了。 ”(节选自 瞭望2012 年第 25 期)3.王翔认为“一个整晚坐在家里看肥皂剧,从未走进过剧场的医生不可能具有丰满的人文情怀,他也不可能对患者与他人产生真切的同情” 。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请说
22、说你的理由。答:_答案 (示例一)赞成。因为救死扶伤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医生要比常人具有更多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接触庸俗的精神文化产品,那么他的内心很可能是粗劣卑下的,很难产生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也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而优秀的剧目可以强烈地感染人,触动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进入剧场接受高尚文化的熏陶很有必要。(示列二) 不赞成。虽然救死扶伤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医生要比常人具有更多的同情和悲悯之心,医生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但接受高尚精神文化熏陶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并不是非得进入剧场不可,经典优秀的文学、音乐或是美术作品等等都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提升,重要的是人们要有亲近高尚文化、
23、培养自我美好品质的意识。精要点拨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三种题型:评析式命题人对文本提出某些问题,要求考生深入研讨;辨析类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质疑类让考生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解除“伟人” “名人” “佳作”完美无缺的思想束缚,立足于文本材料,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常考的几种探究题的探究要领(一)标题意蕴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言语照明的世界苏 娅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
24、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月亮和六便士 问题的核心等,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 2008 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 ,给我们念了几段。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
25、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
26、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揣着这些钱币走进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后来,为做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 ”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 90 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
27、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 ”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 ,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 “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摘自2014 年 3 月 24 日第一时经日报 ,有删改)4.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答:_答案 傅惟慈的作品
28、让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了解其志趣、性情和思想。傅惟慈广泛阅读,拓宽了他的思想视野,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傅惟慈的言谈所体现的性情和修养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明亮。傅惟慈作为翻译家,其译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精要点拨要求探究标题意蕴,说明其意蕴很丰富,既有表层意,又有深层意。不过,实用类文本标题意蕴更多地指向文本的中心和主旨, “中心”和“主旨”在哪里?就在文本的段首段尾处及其他议论性语句中。因此,首先要从标题与中心、主旨的联系入手探究。其次,可以从文本人物、作者、读者三个角度探究。最后,作为探究题,一般要求分角度分层次表述,要点全面,表述精确严谨,这一点,实用类文本标题意蕴探究题也不例外。另
29、外,标题意蕴探究题不要与标题作用分析题混在一起。前者提问方式一般为:请探究标题的意蕴(内涵)/文章用这个作标题合不合适。后者提问方式一般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妙处 )/哪个标题更好。(二)句子含意探究题(2014福建)九天神眼 (原文见本章专题一“新闻阅读实例”)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答:_答案 要点: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 “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发掘人物身上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奖状”中队屡建奇功、
30、满载殊荣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要注意挖掘语句的深层含意。可用追问法,是谁蕴含着“大爱”?蕴含着怎样的“大爱”?“大爱”是相对于哪种“小爱”而言的?(三)文本启示探究题(2013山东)定和是个音乐迷(原文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一)6.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_答案 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1、)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结合文本探究传主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首先要明确传主有哪些人生经历,然后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要点拨实用类文本启示探究题重在发掘文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高考使用频率较高的探究题,多用于人物类如传记、通讯、访谈等实用类文本中。对此,要掌握三点:1.文本角度。启示题的“启示”必须从文本中来,因此,必须先选准“启示”的文本内容。对于人物类实用类文本来说,一般有以下角度:人物的人生经历(创业经历、学术经历), 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及理想追求, 人物的思想、认识和主张,人物成功的原因。2.理论角度。借助文本内容提炼思想,提升认识高度。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是就文本内容
32、谈内容,不叫“启示” ;有启示,但与文本内容不一致,也不叫“启示” ;只有从文本中来又高于文本的思想体会等,才是真“启示” 。答“启示” ,必须有这样的理论提升角度。3.社会角度。注意与现实生活、时代主旋律的关联。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现实人物,无论哪一种,对他们的理解与把握无不是从当下的价值观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评判,从而阐释出人物的当下意义和价值而得出启示。另外,无论是文内之人还是文外之人,都是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社会意识,就是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对社会要有一定的担当,这一点探究时要务必注意。实用类文本探究的三个小考点中,第一个考点(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
33、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是高考的重中之重,而且考查特别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那么,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呢?或者,如何找出这些“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呢?1.题干角度如何多角度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有的探究题, “角度和层面”就在题干中,就在所给的探究材料中。如 2012 年广东卷第21 题(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又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题干所给句子本身就是两个层面,且每个层面内又可分为两个小层面(角度)。 “角度和层面”就在题干中,就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应仔细 “发掘” 。2.文本角度这是展开“不同的
34、角度” “不同的层面”最主要、最关键的角度。文本中人物表现的不同方面、不同的材料及材料的不同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发掘”。3.社会角度这是文内向文外拓展的重要角度。文本中的人、事、理放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中如何理解、认识,有了这样的联系,探究角度和层面自然就有了。4.自己角度既指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去“发掘” ,又指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发掘” 。上述四个角度不一定在同一个探究题上都用得着,这得视题干要求而定。即时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青春就是不容易黄丹羽在寒风中穿过半条人来人往的胡同,戴着帽子、摘掉眼镜的白岩松并未被人们认出来。爱坐地铁,爱读书,爱音乐和足
35、球。这位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常常把自己隐藏于地铁拥挤的人潮中,享受观众视线之外的生活。 “生活的真相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平淡。 ”白岩松说。白岩松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那时, “梦想”的概念尚未出现, “接班”几乎是那一代孩子对未来唯一的定义。直到恢复高考,一代人的青春才被赋予了新的色彩。1985 年,白岩松迎来了他的高考。当时,经济、法律专业火热,全班五六十人中,只有两个人选择了新闻学专业,他是其中之一。 “因为曾经听妈妈的学生讲过在广播学院读书的事儿,听说可以看闲书,又自由开放,我觉得很不错。 ”4 年后,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 ,毕业生开始自寻出路。 “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有选择不一定是幸福的,有时候也可能是痛苦的。 ”白岩松说, “但即便遭遇许多坎坷,我仍然觉得能自己找工作的过程是幸福的。 ”最初,白岩松选择了国际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满以为前途有了着落的白岩松却突然被告知,国际台今年没有招收中文编辑的计划。国际台之梦破碎后,白岩松买好了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