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根治术 16例诊治论文我院于 2008年 1月2009 年 12月 2年间共收治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6例,均采用一期手术根治,一次治愈,不形成肛瘘,疗效明显,现将诊治体会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性 12例,女性 4例,年龄 2458岁,平均年龄 38岁;坐骨直肠窝脓肿 2例,肛周皮下脓肿 12例,肛管后间隙脓肿 2例。其中,6 例有反复发作史(肛周皮下脓肿 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 2例),初始均为炎性肿块,质硬、疼痛、无化脓,经抗生素应用,50%硫酸镁热敷后肿块消失,后肛周相同部位再次发作,时间间隔39 个月不等,发作次数 23次不等,最
2、后一次形成脓肿后手术。16例均无基础疾病,体质较好,无传染性疾病,诊断排除高位脓肿,排除结核性脓肿、糖尿病并发脓肿、排除疖肿、皮脂腺囊肿、骶前囊肿、畸胎瘤等。16 例均表现为持续并逐渐加剧的肛门疼痛,成脓或破溃后疼痛逐渐减轻,其中 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1.2 方法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均采用局部麻醉,2 例坐骨直肠窝脓肿采用低位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 1天流食,均无需灌肠,排净大便即可。2 例坐骨直肠窝脓肿麻醉后,在脓肿表面作一向肛外放射状的梭形切口,距离肛缘 35cm,剪除切口内的皮肤,使脓腔敝开,排除脓液,用手指探入脓腔,打断脓腔内的分隔,感觉脓腔内的大小和深
3、浅,以及与肛提肌的关系;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用肛门镜撑开肛门,可用探针从脓腔探入寻找内口,用无菌手套边缘的橡皮筋挂线,用探针自脓腔至内口引出,橡皮筋打结牢固,脓腔内放置凡士林纱条引流,术后加强换药直至伤口愈合,橡皮筋可自行脱落。12 例肛周皮下脓肿、2 例肛管后间隙脓肿采用局麻,在脓肿表面作一向肛外放射状的梭形切口,剪除切口内的皮肤,使脓腔敞开,排出脓液,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用探针自脓腔内探入,从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内口至脓腔之间隔,使脓腔至内口全部敞开,修剪两侧皮缘,彻底止血,术后加强换药直到伤口愈合。1.3 结果16例低位肛周脓肿均一次性治愈,无一例复发,术后随访至今无
4、一例肛瘘形成,伤口完全愈合时间为 2550 天不等,平均一月。2讨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急性期表现,而肛瘘则为其慢性期表现。绝大部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多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因肛窦开口向上,腹泻便秘时易引发肛窦炎,感染延及肛腺后首先易发生括约肌间感染,感染极易蔓延、扩散,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间隙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向外穿过括约肌,形成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向后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1 。以肛提肌为界可分为肛提肌上脓肿
5、和肛提肌下脓肿,在治疗上前者可理解为高位脓肿,后者可理解为低位脓肿2 。高位脓肿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低位脓肿全身症状轻,而局部症状重。发病年龄以2040岁年轻人多见。临床上低位脓肿多见,包括坐骨直肠窝脓肿、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会阴深浅脓肿等。在以往的治疗中,多分二期治疗。一期切开引流,待形成肛瘘后,再治疗肛瘘,这样以来,患者的痛苦大,费用也比较高,一些基层外科医生一概切开引流。笔者的经验是低位脓肿均采用一次性切开根治,不形成肛瘘,由于只损伤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故不会形成肛门失禁,手术的关键在于寻找到内口,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术中可用探针寻找,亦可用双氧水法寻找2 。有些内口很易找
6、到,用肛镜撑开肛门,用手按压脓肿,可见脓液至内口溢出。脓腔至内口一次性切开,梭形切除一部分肛缘皮肤,加强换药,防止皮缘切口过早粘连愈合形成瘘道。坐骨直肠窝脓肿为经肛管括约肌型,为防止手术损伤肛管外括约肌深部引起肛门失禁,采用脓肿切开加内口至脓腔挂线的疗法,挂线既加强了引流,又不会引起肛门失禁,采用缓慢切割,肌肉不会回缩过多而愈合,这样既治疗了脓肿,亦不形成肛瘘,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基层医院低位脓肿较多见,一期切开根治术值得推广。对于高位脓肿,笔者建议分期治疗,这里不做讨论。参考文献1 吴在德,吴肇汉,汪建平,等.外科学m.6 版,2004:524-527.2 安阿玥.安氏肛肠病疗法论文集c,2005: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