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3-6 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 3-6 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
2、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 ,男,5 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 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2/41【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
3、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
4、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3/41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
5、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2 吮吸手指【行为表现】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形成顽固性的习惯。【形成原因】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父母工作太忙
6、,对孩子要求过严,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和关注,特别是母爱。(2)缺少同龄伙伴。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住在单元式的房子里,当孩子从学校、幼儿园回家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但感4/41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3)适应困难。当孩子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时,或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也会产生这种行为。(4)模仿。有的儿童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学来的。(5)教育不及时。当孩子从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后,便会时刻想着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养成习惯性行为
7、。(6)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时,吮吸手指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这种饥饿、疾病等不良情景经常出现,则可能使这类动作变成习惯性动作。【专家支招】(1)尽量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多与孩子交流感情,进行肌肤接触,如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以温情,让他能愉快安详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2)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借此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的手不空闲。(3)厌恶疗法。可在孩子经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涂些黄连水等苦味剂,或缠上些胶布,使之在吮、咬时产生一种厌恶
8、感,可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4)负性活动练习。规定患儿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这一习惯。(5)正确的教育与强化 。在对孩子进行矫治时,态度要亲切,语言动作5/41要轻柔,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另外,当孩子在矫治的过程中有所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3 屏气发作【案例】欣欣,男,1 周岁,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好象很不开心,“嗯哼嗯哼”地叫,妈妈从他身边经过,没理他就走开了,这下他大哭了起来,嘴巴张着不出声的那种,好几秒钟过去了,还没有哭出声,妈妈从卫生间跑出来,爸爸拉着他的小手拉他坐起来,接着抱起来举高,欣欣还是那个样
9、子,嘴巴张着没有声音。爸爸把欣欣放下来,横抱竖抱,还是一样,发现宝宝的嘴唇越来越黑,脸色越来越大青,妈妈摸小脚,小脚勾起来,僵硬,吓死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高喊“欣欣欣欣欣欣欣欣”,几分钟之后,欣欣终于有微弱的声音哭出来了 ,两只眼睛盯着妈妈看,妈妈看得心痛死了。过了好几秒钟欣欣才放声大哭,妈妈这才放心了。【行为表现】屏 气 发 作 又 称 呼 吸 暂 停 症 , 是 以 情 感 因 素 诱 发 的 发 作 性 呼 吸 暂 停 为 主要 临 床 特 征 。 此 症 最 多 见 于 2-3 岁 小 儿 。 6 个 月 以 前 和 6 岁 以 后 发 作 者 少见 。 屏 气 发 作 时 , 由 于
10、 屏 气 导 致 高 碳 酸 血 症 和 脑 缺 氧 , 而 且 哭 泣 时 脑 血 管收 缩 和 继 发 性 呼 吸 道 痉 挛 , 使 心 跳 减 慢 引 起 血 流 量 减 少 , 最 后 出 现 昏 厥 及抽 搐 , 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 1 分钟,长则 2 分钟到3 分钟,多见于 2 岁以内的孩子。6/41【形成原因】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专家支招】在孩子屏气发作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急救方法:万一碰到这种情况,首先不必惊慌失措,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以减少
11、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防止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关键是清除引 起 精 神 紧 张 的 各 种 因 素 。 协 调 家 庭关 系 。 创 造 宽 松 环 境 。 对 孩 子 既 不 要 溺 爱 。 也 不 能 过 于 训 斥 。 对 其 缺 点 要耐 心 教 育 。 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情绪上或者身体上的强烈刺激。另 外 近 期 有研 究 发 现 孩 子 的 屏 气 发 作
12、 可 能 与 缺 铁 有 关 , 如 果 出 现 这 种 情 况 , 家 长 最 好带 孩 子 到 医 院 检 查 是 否 缺 铁 , 在 医 生 的 指 导 下 进 行 治 疗 。4 口吃【案例】朱,男,7 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 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 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7/41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孩子的性
13、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 “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 。【行为表现】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 岁前发病。口 吃 是 儿 童 中 一 种 常 见 的 语 言 障 碍 。 根据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 在 不 同 国 家 不 同 种 族 人 群 中 , 其 发 生 率 成 人 为 1 左 右 ,青 少 年 儿 童 为 3 一 5 , 男 女 比 例 为 35: 1。 典 型 的 口 吃 多 发 生 于 学 龄前 3 5 岁 时 , 少 数 人 发 生 于 学 龄 后 期 。 国 内 有 报 道 称 :
14、577 例 口 吃 者 中发 生 于 37 岁 时 的 占 57 4 , 扩 大 年 龄 范 围 至 210 岁 时 达 到80 1 。 在 儿 童 期 发 生 的 口 吃 , 约 占 80 不 经 治 疗 可 逐 渐 消 失 , 国 外 许多 语 言 病 理 学 家 称 之 为 发 育 性 语 言 不 流 畅 。【形成原因】 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家族遗传影响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 65%左右,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 (2)模仿他人形成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 言机能还不完善,
15、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8/41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口吃。(3)突然精神刺激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孩子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4)父母要求过急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结果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就可能出现口吃。(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口吃。我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
16、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专家支招】(1)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要努力创设平和、协调的气氛,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感。老师、家长与孩子对话时,对孩子的口吃行为不要特别加以关注,而是顺其自然。不要因孩子结巴,自己先焦虑,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紧张,从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成人要冷静,让孩子保持宽松的心理环境,没有压力,这样才能消除紧张情绪。(2)尊重孩子,给以信心9/41不要说孩子是“小结巴”
17、 ,应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学孩子结巴的样子,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议论孩子的结巴问题。应该鼓励孩子,告诉他,结巴是可以纠正的,但是需要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只要努力,是能纠正的。当孩子一时说话不清时,千万不要责怪。对其他孩子的嘲笑,应给予批评、制止。要鼓励孩子慢慢说,有进步就给予肯定: “你进步了,继续努力!”鼓励他: “老师说得好,你也一定说得好。老师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相信你会比老师做得更好。 ”这样来使他树立信心。(3)正确的矫正方法成人要有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和颜悦色地、语速缓慢地用简单的语言与孩子交谈刚才的话题,让孩子在与成人简单的对话中作出简单的回答。让孩子把要说的事情慢
18、慢地说清楚,可逐渐消除其说话时的紧张和焦虑。但在矫正口吃时,不要让孩子感觉太累。(4)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言训练1正确示范。老师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看着老师的嘴形,逐句逐字模仿(先一字一字,后一句一句)。对孩子的模仿要多鼓励,少责怪。2训练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要求他速度要慢,声音要轻,先把要说的话想好,然后慢慢地、轻轻地说出来。3让孩子分散注意力。教孩子在说话时用可做些呼吸和发声练习,或做手势和头部运动,来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可以用游戏来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来分散对口吃的注意力。4让孩子多朗读儿歌、歌曲和背诵故事。可以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小故事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可让他反复练习。但不
19、要强调质量,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多让孩子唱歌,注意调整说话节奏。10/415训练要由易到难。可以先让孩子多与熟人说话,对话的人少一些;再逐步引导孩子与陌生人对话,对话的人多一些。教师先单独向他提些问题,当他能顺利回答后,再进行交流。(5)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多鼓励孩子培 养 良 好 的 讲 话 习 惯 。 有 节 奏 的 唱 歌 、 朗 诵 对 儿 童 语 言 训 练 有 一 定 的帮 助 。 父 母 或 学 校 、 幼 儿 园 老 师 对 患 口 吃 的 儿 童 要 给 予 多 方 面 的 温 暖 和 帮助 , 周 围 的 人 也 不 要 戏 弄 、 嘲 笑 或 故 意 模 仿 儿 童
20、的 口 吃 。5 言语发育延迟【行为表现】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 18 个月不会讲单词,30 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发 生率 暂 不 详 。 后 果 : 语 言 能 力 缺 失 , 影 响 孩 子 的 智 力 发 育 和 心 理 健 康 。【形成原因】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交往障碍(自闭症、自闭倾向等) ;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当的语言环境;发音器官形态、运动异常;脑发育不全及脑损伤等。【专家支招】(1)游戏疗法(2)言语符号词汇的扩大(3)词句训练11/41(4)语法训练(5)表达训练(6)文字训练(
21、7)交流训练交流训练必须逐渐从成人之间交流过渡到儿童之间交流中去,扩大交流对象,为进一步适应和参加集体生活作准备。另外,在与儿童之间交流过程中,对其语言发育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最终是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语言学习也有不同的要求,大部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在学习语言时还表现出许多幼儿的特征,所以家长要考虑适应他们的训练方法和调整相应的语言环境。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儿童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与儿童的生活环境的分不开的,如果脱离了后天的语言环境,儿童学习语言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
22、至无法掌握语言。另外儿童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还与他们的性格、智力、爱好、兴趣有关,有些环境对某一类儿童可能适合,而对另一类儿童可能就不太适合,所以语言环境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哪些不适合于儿童学习语言的不良环境,使之适应于儿童,从而改善儿童的语言学习状况。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儿童语言训练的环境:(1)改善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给儿童创造一个和谐、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2)培养儿童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兴趣和良好的交往态度。(3)改善对儿童的教育方法。12/41(4)帮助儿童改善交往态度和社会关系。(5)改善和帮助儿童克服不良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6 选择性缄默症【案例】小红在幼儿园上大班,在
23、班上一天不说一句话,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常常一个人独自玩些小玩具。当别的小朋友想跟她一起玩时,它不愿意,只是摇头摆手,也不说话。但根据家长反映,该幼儿在家里和熟悉的亲友面前有说有笑,言语自如,跟在幼儿园简直就是两个样。家长曾带其到医院进行智力测试,并无发现异常。家长为此困惑不解。【行为表现】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 3-5 岁时起病。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少见 疾 病 , 1994 年 美 国 心 理 学 会 推 测 的 临 床 选 择性 缄 默 症 患 儿 不 足 儿 童 总 数 的 1%,
24、Kopp、 Kamulainen、 Bergman 等 对 选 择性 缄 默 症 做 了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 发 现 其 发 病 率 在 0。 2%到 2。 0%之 间 , 绝 大多 数 患 儿 持 续 一 年 以 上 , 一 些 研 究 显 示 女 孩 选 择 性 缄 默 症 患 者 稍 多 于 男 孩 ,比 例 为 2: 1。 我 国 文 献 中 只 有 零 星 的 个 案 报 道 或 在 综 述 文 献 中 提 到 , 尚 无流 行 病 学 研 究 。 由 于 我 国 人 口 基 数 大 , 选 择 性 缄 默 症 虽 比 较 少 见 , 患 儿 绝对 数 也 很 大 。13/4
25、1【形成原因】SM 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一下几点原因:心理障碍早期的 SM个案研究将问题归咎于家庭因素或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如父母过渡保护,最近研究认为 SM 和忧虑症的密切相关。有专家甚至认为 SM 就是忧虑症的一种类型,SM 应该被称为儿童社会恐怖症,SM 患儿和成人社会恐怖症患者有很多共同特点。SM 和忧虑症相关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抗焦虑药物对治疗SM 有效。行为障碍行为学家认为 SM 是一系列被加强的消极的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拒绝说话作为巧妙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 。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行为专家认为患儿的沉默行为是功能性的
26、,主张不良的外界环境是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维持因素。因而患儿的这种缄默状态是一种适应行为,而不是病态行为。智力发育障碍Kristensen等认为 SM和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然而 SM 患儿通常不存在认知能力低下,Katharina等的研究显示SM 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认知功能没有明显的差异。言语或语言障碍有研究发现SM 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Kol
27、vin 和 Fundudis研究证实14/41SM 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 SM 患儿组 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而对照组只有 9。Wilkins 研究了 24例 SM 患儿,尽管评估时只有8的患儿有言语问题,但有 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在欧洲,对 100 例SM 患儿的大规模研究中,至少 38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表达障碍。移民儿童中SM 发生率高,也印证了语言障碍与 SM 有关。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 SM,因此 SM 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专家支招】心理治疗是最早应用于 SM 的治疗方法,目前仍广泛应用于 SM的治疗。心理学家认为 S
28、M 是一种心理疾患,是社会恐怖症的一种表现类型,躯体或精神创伤是 SM的根源,主张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以缓解患儿的内心冲突为主要目的,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方法有心理暗示、心理辅导、精神分析法、认知治疗等。心理医师从个案研究及经验,认为心理治疗是有效的,但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时间过程,个案研究无法摆脱 SM自然康复因素干扰,不能证实心理治疗是否真的有效。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SM 是一种行为障碍,常发生于有社会焦虑症、非常害羞的孩子,因此需纠正行为方式。研究证实行为治疗有显著疗效,新研究显示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儿调节情绪,克服急躁和焦虑,纠正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常用的方法有
29、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脱敏法、录像自我模型法等。家庭治疗15/41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加强家长对SM 的认识,给患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如患儿主动与客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时给以适度的鼓励,不强迫患儿说话;家庭游戏,邀请患儿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不鼓励患儿使用其他的方式交流,但不能反对,以增加患儿的焦虑,诱导鼓励患儿交谈。来客由熟悉到陌生,由少到多,最终,患儿在学校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学校是一个陌
30、生的环境。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参与和支持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鼓励患儿讲话,不取笑其言语障碍,不恐吓捉弄等。在学校组成以老师和部分同学为主的帮助小组,告诉他们配合医师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患儿情况及治疗特点,多与患儿交流,不强求患儿言语应答,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回答人数逐渐减少;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前准备要回答问题,然后小范围内由患儿单独回答,老师或同学们用言语诱导、提示、配合患儿回答问题,逐渐将范围扩大。药物治疗在过去十几年中,对抗抑郁药物治疗 SM进行研究,认为药物治疗有效。Golwyn 等认为单受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对治疗社会恐怖症有效,其抑制突触
31、间隙多巴胺降解作用可以促进中枢的兴奋性,提高社交机能,适用于 SM治疗,于是使用苯异肼治疗了4 例 SM,其中一例患儿是在使用氟西汀治疗无效后改用,疗效显著。SSRI 类药物个案及小病例组治疗 SM 是有效的。Black等设计了一个小病例组,双盲对照研究,病例数为 6例,使用氟西汀治疗,病情评估结果,16/41患儿父母的评测结果氟西汀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但是专业医生和老师的评测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Dummit 等报道了SSRI 类药物氟西汀治疗 21 例SM患儿研究,没有进行对照,经过 9 个星期治疗,其中 16 例患儿焦虑减轻,症状得到改善,患儿公共场合说话逐渐增多,改善程度同年龄成反
32、比,疗效优于心理或行为治疗。一般不把药物治疗作为首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其他方法效果不好,药物治疗可以加入到治疗方案中来。综合治疗由于 SM 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多因素所致。各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疗效,因此目前 SM 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 、学校社会支持和可能的精神药物治疗。7 抽动症【案例】嘉嘉,女,6 岁,因“不自主眨眼近 1 年。嘉嘉出生情况正常,出生后人工喂养。孩子小时候除较缠人外,较容易抚养,生长发育与同龄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区别。适龄入园,各方面表现良好,与老师、同伴关系较好,是一个较有主见的孩子。约一年前,孩子无明显的原因出现不自主眨眼,在家长提示批
33、评下,孩子眨眼现象可以控制一会,当家长离开时眨眼又增多,情绪紧张时眨眼更频繁。开始时家长认为孩子眨眼只是学别人扮怪相,对其没有什么影响,一直没有带孩子到医院诊治。2 个星期前嘉嘉与几个表兄妹玩耍时发生争执、打架,被父亲责骂。约 10 天前,孩子出现躯干、四肢不自主抽动,每次持续 2分钟左右,抽动时孩子意识清晰,面色无发绀,无口吐白沫,睡眠时无抽动。曾到几家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补液等治疗后,抽动症状无减轻。17/41【行为表现】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 5 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形成原因】习惯
34、性抽动的病因较多。有的起始时,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适合引起;摇头或扭颈,可因衣领过紧等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虽已失去合理性,可是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也可以诱发本病。常见的心理刺激因素有:(1)受惊吓,如突然受到狗的袭击,过马路时几乎被车压伤等;(2)慢性焦虑不快,如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生病,母亲又生了孩子,分散了对患儿的宠爱等。常见的躯体因素有: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及其他急性病症。【专家
35、支招】心理转移注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日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18/41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份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尤立 u 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
36、,正确认识油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足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8 入睡困难【行为表现】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形成原因】首先,儿童失眠可能是外部和自身环境所造成的。精神健康网专家提示,儿童如果在成长期遭遇外部环境刺激,如学校、家庭、社会暴力等,或出现自身适应不良情况,如健康、生活习惯的改变、心理因素等,很容易出现入睡困难的困扰。另外,有些孩子入睡困难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睡眠的条
37、件。如:室内灯光太亮、大人在屋内大声说话、睡眠环境不够舒适等。19/41【专家支招】对于 3-6 岁的孩子,入睡困难绝大多数情况是由于精力无处发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精力旺盛,常在宽敞的场所跑跳追逐发泄他们的充沛的精力,然而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碰伤便将孩子关在家里,限制他们的活动量,使得室外活动的时间减少。这会导致他们充沛的精力无处发泄,因此晚上上床后孩子便迟迟不肯入睡。此外特别需要家长留意的是,有的孩子入睡困难是属于病理性失眠,是一种疾病症状。这种情况在中医中称为“不寐” ,轻者入睡困难、睡着后易醒,重者彻底不眠,主要性质有虚、实、标、本之分,在儿科纳为“心悸” 、 “夜啼”等症,是需要及时治疗
38、才可缓解的。9 夜惊【案例】宝彤,女,4 岁,足月顺产出生,既往生长发育正常,口齿伶俐,深得爷爷奶奶、父母的宠爱。大人们凡事一般都顺着孩子。上周孩子闹脾气,不听大人劝告,父亲怕孩子被宠坏,百般无奈下打了宝彤一顿,还把孩子关在黑黑的厕所里面。此后,宝彤每晚在入睡 12 个小时左右,总是突然尖声哭叫,紧抱大人不放,表情恐惧,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任凭家人怎样安慰、抚拍,均无效,叫名字也无反应,每次要闹十来分钟,后又安然入睡,第二天毫无记忆。20/41【行为表现】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 12 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
39、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 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约见于 3%的儿童中,男略多于女,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 5-7 岁为多见。青春期以后少见。【形成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孩子在这个时期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情感不稳定。认知能力局限。白天遇到可怕的情景。如听到雷鸣声。看到火光。交通事故。入睡前看惊险的电视或听恐怖故事等。均可引起夜惊。二是由于小儿体内钙。维生素 B1、B6 等物质缺乏,亦
40、可引起夜惊。这是婴儿时期引起夜惊的主要原因。【专家支招】(1)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 ,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2)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21/41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
41、惊的好方法。 (3)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10 睡行症【案例】在马萨诸塞州里维尔市,一个小男孩在睡梦中离开可自己的家,五个小时之后,他醒来时却躺在陌生的客厅里的一张沙发上。他对自己如何来到这里却一无所知。在爱阿华大学,有一个大学生,其奇怪习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半夜起床,走出去,沿着爱阿华河走四分之三英里,还经常在河里游泳一次,然后回宿舍上床睡觉。【行为表现】又称梦游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睡行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 3
42、-4 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睡行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 2-3 小时。睡行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 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 57 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 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 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22/41【形成原因】心理社会因素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睡眠过深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 1/3 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
43、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 6 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专家支招】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事实上,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这些梦游往往是想念亲人所致。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的温暖,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亲人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亲人的过分思念。家
44、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预防孩子梦游:1、 合 理 安 排 作 息 时 间 23/41培 养 良 好 的 睡 眠 习 惯 , 日 常 生 活 规 律 , 避 免 过 度 疲 劳 和 高 度 的 紧 张 状态 , 注 意 早 睡 早 起 , 锻 炼 身 体 , 使 睡 眠 节 律 调 整 到 最 佳 状 态 ; 2、 注 意 睡 眠 环 境 的 控 制 睡 前 关 好 门 窗 , 收 藏 好 各 种 危 险 物 品 , 以 免 梦 游 发 作 时 外 出 走 失 , 或引 起 伤 害 自 己 及 他 人 的 事 件 ;11 梦魇【行为表现】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
45、状态【形成原因】恶梦的发生,既有外界的生理刺激,也有内在的心理创伤。在外因来说,梦魇多半是睡觉时被子盖住了嘴鼻,或者是把手压在胸部所引起的。人在睡眠时,心和肺的活动能力相对减弱了,所以,当嘴和鼻孔被被子挡住或胸部受到压迫时,就感到心脏活动受到阻碍,呼吸困难。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很快传到大脑皮层,便引起不正确的反应,于是,恶梦就产生了。有的人在梦中看到鬼怪扑在自己身上,张牙舞爪,要吃掉自己似的,于是想挣扎,想喊叫,但是大脑指挥手脚肌肉运动、发声的部分,却还处于抑制状态,所以梦里想挣扎,手脚却一动也不能动;想大喊大叫,却一点声音也喊不出来。此外,有的人患了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慢性
46、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常常发生呼吸不通畅的毛病,因此在睡梦中,也容易发生恶梦。 从恶梦的内因方面来看,做梦者在做恶梦之前,精神上一定受到过刺激,24/41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人在醒着的时候是靠理智支配着生活的,因此,早年留下的心理创伤便被理智抑制着,难以尽情“倾诉” ,而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时,理智便失去了它的权威性作用,意识被弱化。潜意识登场亮相了,梦者早年留下的心理创伤便“借助”恶梦而尽情“表现” 。韩愈在游湘西寺一诗中云:“犹疑在波涛,怵惕成梦魇。 ”可见,梦魇确与恐惧警惕心理相联。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做恶梦,通常是和梦者童年时所害怕的一些事物有关,这大致可以追溯到人们一生中曾
47、经历过的那个无力自助的孩提时期。三岁至六岁的小孩子,最容易做恶梦。一个成年人,一旦感到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或是想起昔日某些令人恐惧和不安的事情时,也可能产生恶梦。【专家支招】孩 子 发 生 梦 魇 时 , 家 长 应 尽 快 将 他 唤 醒 , 并 安 慰 孩 子 说 : “这 是 做 梦 ,不 是 真 的 , 不 要 害 怕 ”。 待 孩 子 情 绪 稳 定 后 , 再 让 他 入 睡 。 一 般 不 需 要 药物 治 疗 。 若 孩 子 多 从 恶 梦 中 惊 醒 , 心 率 与 脉 搏 俱 增 , 发 作 一 般 为 1 分 钟 。发 作 后 , 翌 日 凌 晨 不 易 转 醒 , 且
48、常 伴 有 梦 游 症 。 此 症 应 同 夜 间 发 作 的 癫 痫相 区 别 。 应 尽 早 去 看 神 经 专 科 医 生 帮 助 诊 治 。12 偏食【案例】中午进餐的时间到了,今天的午餐是白米饭、虾仁炒蚕豆和青菜豆腐汤。孩子们洗完手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吃饭,教室里一片寂静,只听到碗勺相碰的声音。看到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很满意。这时,我发现洋洋小朋友在饭刚分好时他吃了一口米饭、一口虾仁,刚吃了三口,就和同桌的小朋友说25/41起了悄悄话。发现老师在注意他,就又吃了一口饭,含在嘴里,坐着发呆,约两分钟后,再慢吞吞地喝一口汤,吃一口饭,菜几乎没动。后来我看他几乎都没吃下去就去喂他吃,
49、可当我把青菜喂进他嘴巴的时候他好象要呕吐一样。后来急了就让他把汤倒在饭里自己吃,他连汤带水慢条斯理地吃着。这顿饭他足足吃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米饭吃完,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欢吃”【行为表现】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 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 10%左右。孩子偏食、挑食在目前较为普遍,令年轻的父母非常苦恼。这些孩子总是吃某几种喜欢的食物,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一点不理睬。如果在同一碗菜里,他们就挑选着吃,把菜翻乱,令人感到不愉快。他们一旦吃进不爱吃的食物,到嘴里后也要吐出来。这样做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自然界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完全包括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只偏爱某几种食物是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的。不喜爱吃某几种食物,很可能就失去了补充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来源。比如很多孩子不吃海带,而它正是碘的良好来源,所以他们很难得到全面的营养。另外,偏食、挑食的孩子在挑选食物的过程中,一般都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最佳进食状态。这样就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利。时间长了,肯定有害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家长们一定要正视孩子这个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早给他纠正过来。26/41【形成原因】造成偏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父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