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121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对点精练-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别柳中庸 注李 端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注 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 )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做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 “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慢柳 永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

2、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碪 、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注 “楚客”两句化用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碪:砧。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翠峰十二:指“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结合相关词句,分析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答:_答案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表达了山重水隔相思之人无法相见的伤感之情;“望断翠峰十二”表达了睹景念神女而又无法见面的相思之情;“尽无言,谁会凭高意”表达了登高怀远,无人可会、无人可诉的

3、无奈之情;“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表达了无人乘云寄书的愁苦之情。解析 分析时适当分层说明。如四句对应四个层次。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归嵩山作 王 维来源:gkstk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长薄:绵延的草木丛。闭关:佛家闭门静思。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前 两 联 写 出 发 时 看 到 的 景 色 , 反 映 出 诗 人 安 详 闲 适 的 心 境 。 颈

4、 联 以 荒 城 、 古 渡 、 落 日 、 秋 山 等 意象 , 描 绘 了 一 幅 黯 淡 凄 凉 的 傍 晚 野 外 秋 景 图 , 衬 托 出 作 者 接 近 归 隐 地 时 的 凄 清 心 境 。 尾 联 作 者 写 自 己 要 闭 门 谢客 、 静 心 独 处 、 不 问 世 事 , 情 绪 又 趋 向 平 和 。解析 三个层次抒发情感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分析。如前两联要抓住“闲” “有意”等词语;颈联要抓住“荒” “古” “落” “秋”等修饰语;尾联是直抒胸臆,抓住直陈语“闭关”即可。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宋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

5、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 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注 钲:古代乐器,形似钟,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崦(yn):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此处指山边、山脚下。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 ,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 ,以“含笑”写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解析 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

6、进而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秦川 李 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 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 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这 首 诗 的 前 四 句 和 后 四 句 所 描 写 的 景 物 的 特 点 有 什 么 不 同 ? 各 表 达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 ?答:_答案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体现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怅惘。6 (2012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7、答问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 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 那:同“哪” 。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_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7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 ,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 。答

8、:_答案 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写出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考点提升练 (一) 分题材突破训练一、咏物诗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 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美 丽 的 榴 花 无 人 观 赏 的 慨 叹 , 并 借 此 抒 发 对 自 己 怀 才 不 遇 的 无 限 感 叹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9、题。山园小梅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 注 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 霜禽:冷天的鸟。(1)请简析首联中突出梅花特点的“独”字。答:_(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答:_(3)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答:_答案 (1)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美丽和孤傲的品格。(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

10、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 “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3)托物言志。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

11、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 贺铸:北宋词人。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 “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表现出其什么特点?答:_(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简要分析。答:_(3)结合全词,说说词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 (1)荷。夏天开花,秋天凋零。(2)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

12、。(3)对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洁品质的坚守;隐含被命运捉弄的嗟叹,显示出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二、山水田园诗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 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1)诗中说“有逢即画” ,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答:_(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答:_(3)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答:_答案 (1)高山、田野,人烟、村庄,飞鸟、丛花、流水。(2)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稀“疏”的“钟”声是听觉, “花边流水 ”是视觉。仰视与俯视

13、相结合, “鸟外”是仰视, “花边流水”是俯视。虚实结合,由实的所听到的钟声联想到虚的看不见的“灵隐寺” ,由实的所见的“花边流水”联想到书中的“武陵源” 。(3)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如画,热爱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如田园诗,赞美农民插秧或赞赏农业生产或生产劳动。(意思对即可)解析 (1)写灵隐寺、武陵源不可,因为它们非“逢”之景物。 (2)注意多角度切入。(3)该句为尾句,是结论句。原因可从对上面文字的逐层分析得出。5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 雨宋 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

14、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 “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 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

15、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 ,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翩车轴” ,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

16、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 “卷” “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 ,去得也“骤” 。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3)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三、送别怀人诗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_(2)第二句的两个“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17、答:_(3)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 ”, “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一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3)写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恋恋不舍的深情。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注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

18、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答:_(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答:_(3)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_答案 (1)虚实结合。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 ,亦可) 。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简析也可)(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

19、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来源:gkstkgkstk(3)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思友心切,心潮起伏。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四、闺情宫怨诗8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1)“一晌”一词使用

20、巧妙,请你说一说妙处何在。答:_(2)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 (1)首先,写出时间跨度之长。从今朝的酒醒到傍晚的暮烟( 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这是写白天看到的,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这是写日落之时),从白天到日暮显出时间之久,同时写出词人伫立楼上的凝望之情。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 ,词人的感情始终专注于对远方人的思念。再次, “一晌”与“人不见”形成对比,主人公凭栏远眺,不见归人,突出了主人公的失落之感。(2)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

21、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 “学雪随风转” ,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资质,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这几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人的活动和愁苦心境(“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作了很好的铺垫。9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 注 )贺 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 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1)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答:_(2)试赏

22、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答:_(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 (1)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的思妇形象。(2)“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 “莹 ”,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齐” ,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3)采用了层层深入(更进一层 )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五、怀古诗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

23、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 注 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 漫嗟:空叹。(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其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_(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 (1)总领全词(或“领起上片写景 ”“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点明登临季节(“晚秋”),

24、为全词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2)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 ”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一种即可),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 ,动静结合( 或“静中有动”),注意描绘景物的色彩。(答出三点即可 )(3)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 (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1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岳忠武王祠 于 谦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 ,不见将军奏凯歌?注 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1)颈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2)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这方面的特点。答:_答案 (1)写到了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营造了岳王祠庙冷清荒寒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