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听听那冷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生于南京。1947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厦门大学文学系。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作者把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散文作品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主要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
2、中随父母去了台湾。岁月流逝,历尽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他笔耕不辍,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著名的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也是他散文中的重要主题。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人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三、相关常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
3、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掌握词语 (1)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2)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3)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4)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5)寒濑:寒冷的、湍急的水。 (6)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7)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8)岑寂:寂静、寂寞。,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析词义 (1)潇潇 萧萧 辨析:二者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潇潇”是形容词,形容刮风下雨;形容小雨。“萧萧”,拟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形容词,稀
4、疏的样子。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有风无雨用“萧萧”。 例句:“雨落风轻扬,万物皆言春。”潇潇春雨诗意浓,漫步在如诗的春雨中,那实在是一种别样的雅致和风情。 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的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一直 径直 辨析:“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强调所指的范围。“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例句:李嘉诚强调,自己向来“是就是,非就非”,“不会是非不分”。他表示他会一直住在香港。 2月22日下午,一辆载有冷冻物品的货车,
5、在前进桥附近出现惊险一幕:径直撞向左侧的山体。,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石破天惊 惊天动地 辨析:二者都有“让人惊动”“使人惊奇”的意思。“石破天惊”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例句:凭借“绿巨人”胡尔克一记石破天惊的世界波,上港客场击败了首尔FC,这也是中国球队首次在首尔FC的“魔鬼主场”赢球。 虽然,我们不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环保大行动,但我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珍惜资源,珍爱家园。,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
6、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寄托了作者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和向往之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梳理文脉,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一再写到“雨”,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作者把简简单单的雨写得凄美动人,引发读者对年华易逝、时代变迁的强烈思考,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至与作者隔绝已久的大陆,浓郁的乡愁也就油然而生。 2.大陆的雨为何是“凄凉、凄清、
7、凄楚、凄迷”的?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提示大陆的雨是作者在长久的分离中,“于今在岛上回味”的模糊的“乡雨”,雨中包裹着的是作者对大陆故土那份凄清而惆怅的情思,是那浓郁的故国情结与浓浓的乡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提示本文的行文思路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
8、)(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1.文章开篇第二句话中的叠词运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提示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让人感受到缠绵不绝的清晰的雨季历程。参差的语言、多种感官的调动使画面更具音乐美。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些话语有什么特点? 提示短句,综合运用了叠字、排比等手法,简洁干脆,有珠落玉盘的效果,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1)利用汉字特有的声
9、韵特点,或双声叠韵或平仄相错,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美。许多通感手法的运用,对词语进行了特别的设置,看似无理却有情,从而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2)诗化语言的描述方式,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有时将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有时运用比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构成美妙诗境,以寄托绵绵情思。 (3)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既拓展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平添了几分诗意。,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与众不同的是,抒情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他”。你认为本文使用哪种人称更好一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0、1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
11、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一,二,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
12、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一,二,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
13、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一,二,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一,二,1.下列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14、(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很富有诗意。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滂滂沱沱”“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一,二,解析:A项,内在的“冷”是
15、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项,本文没有“明丽”“旷达”的风格。 答案:AD,一,二,2.选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解析:观点可以不唯一,但认为“合理”更好。分析时可以从作者联想的过程加以分析,另外结合汉字本身能传达情感这一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一,二,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滴
16、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解析:通过句中“若”一词可以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先指出修辞手法,再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听雨的感受比作听到母亲哼唱催眠童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的节奏细细密密,听雨的感受柔婉亲切。,一,二,二、语言运用 4.广州某中学高一(1)班举行了“高中生最喜欢的散文家”评选活动,台湾作家余光中高票入选。班里即将出版余光中散文欣赏专刊,请你为此刊写一则编者按。 解析:编者按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
17、闻或文稿所加的评论、批注等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形式。 参考答案: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探索散文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一,二,5.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分析其中的寓意。解析:注意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其语言。 参考答案:这幅漫画揭示了留守儿童期盼亲情、农民工也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社会现实,呼吁社会
18、对这种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技法指导 写作时巧妙引用名言或名诗句 1.直引式 所谓直引式,就是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名言或名诗句。写议论文,可以根据论证的需要,直接引用名言或名诗句来证明观点,引用得恰切有时比直接论述更有说服力。写抒情散文,直接引用名言或名诗句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增添色彩。例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它的色彩瑰丽,绚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它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它的品质美好,馨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它的追求
19、自由,灵动。春天啊,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绿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似锦的春天,走进你的怀抱,我们喜悦,我们振奋,我们像你一样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和力量。,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修饰式 所谓修饰式,就是引用名句作为修饰成分,借助引文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千千万。他们为国为民奉献终生,却从未想过要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聪明智慧乃至生命,贡献给崇高的事业。,技法借鉴,主题阅读
20、,3.化用式 所谓化用式,既非直接引用,也不是用引文作修饰语,而是将名言、典故或某种意境化作自己的语言,用在文章里增加语言的色彩。如: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灞桥伤别的烟柳暮云,有鲲鹏击水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轩窗里默默无语的对视,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诗,是一支神来之笔,勾勒出鹦鹉洲上的芳草,点化出二十四桥的明月,渲染出香炉峰的霞色,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引用古诗词或名句,写一段文字,表达一个主题,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 据报载:不少地方盲目大建豪华公寓,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套。大款人数毕竟有限,工薪阶层又买不起,于是那些豪华公寓整幢整幢地闲置在那里,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有人
21、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浪费现象。 如果说名人故居和古籍字画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真的是因财力有限而无法保护的话,那么投在豪华厅堂馆所和那些华屋豪宅的钱又是哪来的呢?一方面是珍贵古籍处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境地;另一方面,又是华屋豪宅“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一无一有、一陋一豪之间,我们不难看出某些决策者严重扭曲的价值观。,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感受雨意缠绵 名句诵读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梦江南) 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4.细雨梦回鸡塞远
22、,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 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技法借鉴,主题阅读,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宋之问度大庾岭) 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10.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1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现代文人余光中也时有这般闲情逸致,很懂得赏雨的乐趣。这是因为成年后的余光中,除
23、求学、教学、旅游外,其余时光都流连于港台的书房或是讲台。生活阅历的相对平和,使他的审美情趣具有典型的文人“雅趣”。这番“雨趣”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展示得尤为充分。他不但能从雨中嗅出“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和“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他也能从地理和文化的比较中深刻体味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的意趣,他还能从宋代米家父子的画笔中读出中国山水“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境界,他更能细致入微地从雨声中听出似幻似真的一曲曲“回忆的音乐”。,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也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人中唯
24、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志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的人。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的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后仍热情挽留,把其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的一片净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听 雨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
25、:“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
26、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
27、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
28、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
29、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亮点品读开篇点题,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到“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总领全文。 画线句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做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 一系列短语的排比,有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加强了表达效果。 引用蒋捷的虞美人,通过蒋捷与自己对雨的不同情感的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 设问开头,引起阅读兴趣。 久旱未雨,作者
30、急盼下雨,忧心如焚;现在终于下雨了,一个“竟”字,写出了作者难以控制的喜悦之情。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使作者思路回到眼前。写小荷蓬勃的生命力,并盼雨声一直响下去,表达了作者心系农民和农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思考】 1.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2.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参考答案:1.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 2.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