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全面解析(二十二)如何写好议论文一、学会事例分析1评价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诫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是的, “俭者心常富” ,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2
2、意义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意义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分析时可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价或揭示危害。如: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 世纪 80 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一段文字就是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为。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
3、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3求质分析法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4因果分
4、析法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 ,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 ,脱颖而出。本段文字就是通
5、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5条件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一篇议论文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
6、)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获得成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有了这一番分析,这一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就显得准确到位。6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例如六国论
7、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分析: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炼,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7补全分析法从具体技巧来看,除了以上方法外,写议论文时要善于运用“固然” “诚然” “假如” “不过”“但是” “退一步讲”等
8、词语,一篇短短的 8001 000 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些词语作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或者说“补漏洞” 。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 ,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再如谈意气一文,在论述“人生需要意气”这个论点后,可以这样补全:“固然我们追求意气相投,人生需要意气奋发,但
9、是,我们也要防止意气用事。 ”二、学会辩证说理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在世界
10、每天一个样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先在叙写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儿子没有进步时,这么说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
11、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这样辩证说理就很有力。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
12、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结尾处谈到“另一世界”时议论道:“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恰恰以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
13、证法。如高考优秀作文勿以情障目一文,作者写到:“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这一句话,如果没有前半句,其逻辑力量必然要大打折扣。可见,作文时把握住事理逻辑,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实重要。【例文】感受乡村乡村在消亡。当工业主义的狂风,当信息社会的巨浪向我们席卷而来时,我们感叹,我们索然。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城市对乡村的蚕食鲸吞,于是“感受乡村”这个原本有些无病呻吟的短语也有了它现实的意义。记得有一位叫毕淑敏的女作家曾带一群城市中的孩子来到乡村,想让他们感受乡村,感受乡村中土壤与星空的感觉。出乎她意料的是在踩着大地,面对星空时没有一个孩子表现出丝毫的感动,却
14、对城市中正在播放的电视念念不放。这一刻感受乡村似乎成了两代人无法交流的存在。感受乡村,此刻不仅是对乡村的感受,更是对大地,对自然的感受。然而现在却被城市人,甚至是大喊“地球是母亲”的城市人所忘却。人们仰望的不再是星空,而是大厦间彼此闪烁的霓红灯,人们所站立的也不再是生育万物的土壤,而是硬的让人无法留下足迹的柏油路。感受乡村在此刻显得如此重要。久居于钢筋森林,绕行于水泥迷宫的人们需要乡村。需要去感受乡村的微风,田间的细雨,夏夜的蝉鸣。只有这样,人才不至于成为城市的奴隶。才不至于像埃苏克佩里所讽写的那样“早已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只关心那一串串的数字” 。感受乡村,是对自然的感受,却又不止于对自然的感
15、受。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将文化的龙脉埋藏于一个个平凡的村镇之中,而这些村镇也无一例外的忠实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当城市中的舞台被韩剧、美剧占领时,乡间那一个个自建的戏台上却仍不时响起柔软越剧,雄厚的秦腔还有那让一个时代为之倾倒的京戏。这一次乡村顽强地坚守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不止是戏剧、根雕、木刻,甚至就连一些节日也只有在农村才能感受。感受乡村,感受人对先祖的回归。感受乡村,此时不再成为文人骚客的阳春白雪,更成为了每一个城市人的必修课。而那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民家,一条条被热捧的古镇游线路便是最好的证明。城市化的扩张不可避免,城中村,结合部的改造也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在喧闹的生活中去感受
16、乡村,去找回我们在城市中所迷失的自然和文化,去体会乡村中直入人心的感动。【点评】 议论需要有思考的深度。层次性、思辨色彩值得肯定。第 45 段从乡村自然到城市文化还可以,但随后思想认识立马就差下去。最后得分 52 分。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鹊桥仙的佳句,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
17、一个哲理的高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很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从全文来看,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既“占有” ,继承好的,又“挑选” ,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一篇勇士耶?莽夫耶?评漂流的价值的议论文在评论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事时,作者这么写: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
18、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长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赴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成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
19、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诚然,漂流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亟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漂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这篇文章是针对长江第一漂发表自己的看法。 “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也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一是使用的工具,二是过虎跳峡的方式,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分析辩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作点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才有可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