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的文化解读,安阳市第六十中学,一、中秋节的文化解读,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祭月、迎寒的礼仪活动,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文人赏月、百姓拜月、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四大传统节日中,最有浪漫温馨的生活色彩。因为团圆是中秋节的节日核心文化内涵,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节日食品月饼也是圆的,皆取团圆之意,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二、中秋节的名称及来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恰逢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农
2、历八月十五也叫“仲秋节”。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因中秋节有祈求合家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称为“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农历八月十正当秋季的中间时节,天高气爽,气候宜人。而且这一天的太阳光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因而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看起来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在唐代又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它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
3、发展而来,周礼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当时节期是在立秋日。在晋代已有立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活动开始盛行。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南宋时节日活动更为普遍。明清以来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月饼来历、天狗吃月亮等流传甚广。,嫦 娥 奔 月传说射日英雄后羿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幸福,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路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仙药。据说吃了仙药,就能立刻升天成仙。嫦
4、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留在地面,就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后羿,便飞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个神话传说有许多版本,有的说嫦娥不知情而吃了药,有的说是嫦娥好奇偷食,也有的说是嫦娥故意盗食。一种凄凉的说法是后羿冷落了嫦娥,嫦娥伤心而去;还有的传说是后羿的手下蓬蒙趁后羿外出狩猎,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在危急中将仙药吃了。总之,千古传说造就了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美丽的月神。,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 的态度和绚丽的传奇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中对嫦娥的记载相比,民间传说对嫦娥奔月
5、的故事又做了更多加工与修饰,使嫦娥的人物形象与月亮相媲美,使之更符合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吴 刚 伐 桂传说吴刚是天庭中一位粗鲁的天将,被月宫里美丽的嫦娥所吸引。他不顾嫦娥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里纠缠。嫦娥不耐其烦,就指着月宫中的桂树说,如果你能将桂树砍到,就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想这有什么难的,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干就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头一斧头地砍,桂树总是不断恢复,而他就这样不停地砍下去。,玉兔捣药,月 饼 传 说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联合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办法,到处散布流言,说有瘟疫流行,只有家家户户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
6、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现月饼中夹着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口号,于是大家联合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流传下来。,三、中秋节的风俗,中秋节最早的礼仪活动是祭月,祭月在上古时期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为皇家祭典。据史书记载,在周代时,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仪。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礼仪主要为宫廷及上层社会所奉行。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的传统节日风俗
7、,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文人赏月,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礼仪变成了轻松的民间风俗。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唐代时中秋虽然还没有形成节日,但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已成为文人的时尚。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赏月的题材,吟诵中秋明月的诗句寻常可见。宋代中秋已成为民间节日,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习俗基本定型。与唐代不同,宋代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叹。,中秋帖,蟾宫图铜镜,中秋拜月厌胜钱,兔儿爷推磨,民间拜月,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间节日,民间拜月逐渐流行,中秋变成民众欢娱
8、的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民间拜月,相传古代时齐国有个丑女叫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有一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拜月传说流传后世,因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以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的文人传统功能减弱。功利性的祭拜与世俗的情感愿望诉求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因
9、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追求方式,以月寄情。,民 间 拜 月,中 秋 节 歌 谣 与 诗 词,中秋歌谣,之一:月奶奶,白呱呱。爹织布,娘纺花。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娃娃脚趾头。,之二:月奶奶,白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捶(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官帽戴到他头上。红旗插在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中秋节诗词,中 秋 月 (唐)李峤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中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水调歌头 (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10、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流传甚广的千古名句。北宋的文学家胡仔曾经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在今天的传统社会中,我们对中秋节应该如何认识,并继承它的传统文化内涵呢?,传承中秋节“团圆”文化的内涵。,还“月饼”的本来面貌月饼又叫团圆饼,它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但这时只是一种日常吃的点心,还不是中秋节的节令
11、食品。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出现并流行于世,一是作为中秋拜月供品使用,二是作为“团圆饼”节日食用。所以月饼的本义有两点,首先它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和感情寄托物;其次,它是一种美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才是真正的月饼。,可是,现在的月饼成为变味的节日食品。说它变味,不是指月饼的口感,而是它从节日食品变成了奢侈的礼品,高价定位、豪华包装。能吃的月饼高达1599元一盒,每个月饼近百元,用鲍鱼鱼翅做原料。不能吃的月饼用黄金、白银打造,黄金月饼3万多元一个,这些月饼老百姓是不消费的,大都是公款消费,或者送礼行贿用的,而且能吃的高价月饼质量不高,保健月饼不保健。,据统计,每年豪华的月饼包装,使得地球上消失了6000多棵树。它们变成了月饼的包装盒,最后被扔进垃圾箱里。豪华的包装不仅浪费,而且包含有害气体,祝朋友们中秋团圆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