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6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高 三 历 史 ( 一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2、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32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1.5 分 , 共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礼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A保障了西周
3、贵族特权的延续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2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 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
4、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影响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分散相权的需要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5“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6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 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 1:929。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A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C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D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
5、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8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
6、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在清代的出现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了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10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
7、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12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13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8、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41912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5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16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
9、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17梁漱溟说:“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的。”他意在说明A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B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D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181947 年 11 月,中
10、共中央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D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19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C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反映两岸人民的
11、共同要求20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1989 年至 2008 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行政案件超过 140 万件,结案率为 99.7%。这主要反映了A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国家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21公元前 5 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A
12、伯利克里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C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22古罗马和古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A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B推动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23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议会立法权力得到法律保障B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到议会C首相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41
13、954 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 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却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A采取强制措施保护黑人受教育权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25有德国学者称德意志帝国是“半宪法的”甚至是“假宪法的”国家,更有德国史学家称德意志帝国的宪政机构是一畸形“怪胎”。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能说明其观点的是A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B帝国宰相担任联邦议会的主席C明确了内阁宰相对议会负责D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26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
14、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由此可知A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改革比较彻底B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逐渐过时C科学理论要顺应时代进步而发展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27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列宁意在强调A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281949 年 1 月 20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指
15、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来满足人民的各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据此可知A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逐渐提高B经济不发达地区易陷入专制统治C美国致力于战后各国均衡发展D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手段291955 年万隆会议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A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B表明不结盟运动兴起C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体现了求同存异原则30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边境上的苏联驻军,由 10
16、 个师增加到 54 个师、100 万军人,大有剑拔弩张之势。1964 年 10 月 15 日至 1969 年 3 月 15 日,由苏联挑起的边境事件竟达 4189 起之多。这些事件导致A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被终止B中国对外战略出现大调整C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减弱D美苏争霸中苏联转守为攻31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1964 年,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新中国建交。1966 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反映了A法国是欧共体的积极推动者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D北大西洋组织面临解散32下表是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
17、动的战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B恐怖主义成为多极化的最大障碍C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仍不断加强D安理会与北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三 小 题 , 共 计 52分 。 第 33题 20分 , 第 34题 12分 , 第 35题 2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进 行 作 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 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18、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和沿革,虽以监察百官清廉与否为重要任务,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摘编自朱建磊试析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演变考略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洛
19、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在实施中即为:政府向谁负责,就由谁行使对行政的监督权。所以在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多设立在议会之内,由专门机构负责,体现为一种立法监督和行政监察的合一。监察机构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类,一是监察委员会议会之中专司国家行政监察职能的常设委员会机构,负责一般的行政监察;一是监察专员直属议会,是议会中高级官员,但不是议员,由国家元首任命且只对议会负责。摘编自屈双湖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监察体系的特点及作用。(10 分)
2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明代和西方行政监察在具体实施中的不同。(10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上表为 19 世纪上半期20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12 分)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材料一 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1902年,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决定改革旧法律制度。
21、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美、日承诺,待司法改革完成时放弃“治外法权”,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法律改革草案尚未完全完成,致使英、美、日的承诺成为空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17 年,北京政府宣布“自 8 月 14 日上午 10 时起,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未能实现中国的修约目标,但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终于在九国公约中明确
22、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新生的苏俄政府自成立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苏维埃政府废弃一切特权”。1927 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经过国民政府不断的努力,到 1930 年5 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2 年 10 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材料二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
23、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这些利益的考虑。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12 分)(河南省洛阳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用稿)2018-2019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6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历
24、 史 ( 一 ) 答 案第 卷1【解析】材料“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故 C 正确;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排除 A;西周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排除 D。【答案】C2【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都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集权,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通过程序性分权比秦朝的三公九卿更为科学一些,故 A 项错误;唐朝中央有掌管监察的御史台,故 C 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官制,故 D 项错误。【答案】B3【解析】材料信息是魏晋南
25、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 B 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 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材料数据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和分散相权无关,故 C 项错误;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会带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A5【解析】“收敛
26、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描述的是北宋收地方的权、钱、兵与中央,这是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故 C 项正确;ABD 均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错误。【答案】C6【解析】“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 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 1:929”说明宋朝的官员人数大大超过了前代,即宋代官僚机构庞大,故 B 正确;“1:929”的官员定额是不正常的,排除 A;材料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 C;材料说明了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排除 D。【答案】B7【解析】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 D 项正
27、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 B 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 C 项错误。【答案】D8【解析】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必须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这是在培养土司的国家认同感,故 A 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接受教育的是土司子弟,不是少数民族民众,故 C 项错误;地方分裂的基础是经济,材料未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A9【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 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
28、 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 错误。【答案】D10【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合约”,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说明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规则,同样没有认识到其不公平性。故两国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 D 正确。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违背历史事实,排除 A。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符合史实,但和材料无关,排除 B。中英之间实力差距巨大,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被迫开放而不是贸易接轨,排除 C。【答案】D11【解析】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公使驻京”比“全
29、免关税”更能危及统治根本,这说明这些官员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 D 项正确;材料正是华夷观念的体现,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是清政府缺乏国际法的表现,故 C 项错误。【答案】D12【解析】蒋廷黻的意思是,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故 C 项正确;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都是新国家的表现,故 ABD 错误。【答案】C13【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的惩办义和团、赔款以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特
30、权,故 A 正确;扶植清政府不是其主要目的,故 B 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 错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内容,不是目的,故 D 错误。【答案】A14【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只规定了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制约权力,而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 D 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 A 错误;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 B 错误;材料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 C 错误。【答案】D15【解析】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31、是曲折的、艰难的,故 A 正确;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错误;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 C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 D 错误。【答案】A16【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 D 正确;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 A;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 B;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排除 C。【答案】D17【解析】梁漱溟的观点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持久战的合理性。日本在占据绝对优势下依旧难以短时间内
32、灭亡中国,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领土广袤,可以牵制敌人,故 B 正确。A 选项错在“开始”二字;C 选项错误,这是日本方面的因素,材料提到的是中国方面的因素;D 选项错误,从材料来看,日本占据绝对的国力优势。【答案】B18【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故 A 项错误;1954 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B 项错误;1947 年 6 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故 D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对解放区政权的民主化改造顺应了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答案】C19【解析】蒋介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都是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提出的
33、,故 C 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关系的缓和,故 B 项错误;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诉之以战争手段,不能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故 D 项错误。【答案】C20【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法律的完善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故 A 项错误;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原因,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故 D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故 C 项正确。【答案】C21【解析】尽管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作了辩护,公民大会还是对他做出了判决,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
34、是至高无上的,故 B 项正确;这一决策是失误还应该有雅典公民共同负责,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陶片放逐法,故 C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是材料的实质,故错误。【答案】B22【解析】“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对外统治,B 正确;A 中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C 中没有比较希腊广泛性;D 与材料扩大统治相反,排除。【答案】B23【解析】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立了议会主权,保证了议会立法权,故 A 正确;1701
35、 年的王位继承法使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到议会,排除 B;首相第一次出现是在 1721 年,排除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 18 世纪中期,排除 D。【答案】A24【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州长和州议会均是由各州人民选举产生的,不对中央负责。由此可知,美国的参议院无权弹劾州长,排除 B;美国总统无权免除州长职务,也无权要求州议会,排除 C、D;美国总统作为元首,可以动用军队等强制措施保护黑人受教育权,故 A 正确。【答案】A25【解析】该学者认为德国是“假宪法的”国家,意思是德国的宪政机构没有什么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宰相担任联邦议会的主席,对议会拥有控制权,这体现了材料的观
36、点,故 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政体不一定是“假宪法的”国家,如英国,故 A 项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故 C 项错误;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的是德国的民主性,故 D 项错误。【答案】B26【解析】马克思在 1872 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需要修正。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顺应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故 C 项正确;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不彻底,如俄国和日本,故 A 项错误;马克思并未认为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过时,故 B 项错误;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明显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答案】C27【解析】材料“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准备在
37、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体现出列宁在强调俄国的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排除 B;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从此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排除 C、D。【答案】A28【解析】杜鲁门的意图是希望通过经济援助避免经济不发达地区追求“异端邪说”,即共产主义。由此可知,美国意图把马歇尔计划作为冷战的手段,故 D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 1961年,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专制”指的是共产主义,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29【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
38、会议的决议催进了亚非国家的联合,故 C 正确;美苏没有参加万隆会议,排除 A;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排除 D。【答案】C30【解析】材料信息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这些事件迫使中国尝试与美国关系正常化,这体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故 B 正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被终止是在 1989 年,排除 A;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 C;此时,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就处于攻势,排除 D。【答案】B31【解析】法国与新中国建交、退出北约机构,这些都说明了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
39、欧共体的发展,故 A 项错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是 1967 年欧共体成立后,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答案】B32【解析】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体现了美国想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这说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恐怖主义是多极化的障碍之一,不是最大障碍,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热战,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安理会和北约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A第 II 卷33(20 分)【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
40、,总督都御使等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体系严密、服务皇权、承袭传统等。“作用”,依据材料信息“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饬吏治、社会稳定和发展、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维护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信息“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所以在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多设立在
41、议会之内,由专门机构负责,体现为一种立法监督和行政监察的合一。监察机构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类只对议会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缺乏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明代后期日益演变成特务制度;西方形成了行政监察理论、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立法监督和行政监察合一、监察机构主要向议会负责等。【答案】(1)特点:体系严密;服务皇权;承袭传统。(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惩治贪官,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维护了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6 分)(2)不同:中国:缺乏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是封建帝王的统治工具和驾驭群臣的政治
42、手段(或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明代后期日益演变成特务制度。(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西方:形成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或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立法监督和行政监察合一;监察机构主要向议会负责。(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6 分)34(12 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表中提取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这几个信息必须要有关联;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该主题必须明确;其次,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必须论述充分、史实准确。从中国史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艰
43、难探索,运用中国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即可;从世界史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西方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展,运用世界史相关内容论述即可;从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运用相关知识论述即可。【答案】示例 1:论题: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艰难探索。(2 分)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积极推行维新变法运动。清政府于1898 年宣布实行变法维新,但由于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
44、,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加之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遭遇挫折。(8 分)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两次政治民主化的探索,但都没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面临艰难抉择。(2 分)示例 2:论题:西方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展。(2 分)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20 世纪初期,英国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议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1865 年美国废除奴隶制,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 世纪中后
45、期,德法等国相继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8 分)由此可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2 分)示例 3:论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2 分)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不断开展,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1871年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18 年李大钊发表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马克思主义
46、的文章,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8 分)综上,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得到蓬勃发展。(2 分)(若学生从中外政治民主化探索等其他方面论述,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35(20 分)【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早期维新派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经过国民政府不断的努力,到1930 年 5 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7、1942 年 10 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际法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利用一战的契机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这些利益的考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等。“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打破外交孤立、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
48、的国际环境、巩固新中国政权、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以及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国际法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有利的国际形势(或利用一战的契机);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与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每点 2 分,答对四点得 8 分)(2)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河南省洛阳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