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10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高 三 历 史 ( 二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2、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12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4 分 , 共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史记记曰:“襄公(?前 637 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
3、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解析】根据“欲为盟主”“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看出,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割据混战的情景,说明分封制崩溃、周王室地位衰落,故 D 正确;材料表明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实现称霸的需要,而非治国,A 错误;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B 错误;材料信息与宗法秩序无关,排除 C。【答案】D2隋唐以后,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 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解析】由材料“独立的职能部门”和“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说明监察体制严密,这是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的体现,故选 A;宰相是百官之长,位高权重,排除 B;材料没有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的信息,排除 C;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信息,排除 D。【答案】A3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A缺乏民主制度维护B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维护城邦至上原则D淡化法律制度规范【解析】根据“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
5、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 B 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故 A 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约束,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淡化法律制度规范,D 错误。【答案】B41115 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罗马法中严苛的法律程序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的重要地位C罗马法中蕴含的共和精神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
6、展【解析】根据“1115 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结合所学,1115 世纪初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成长需要一种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法律,罗马法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生产关系极为发达的基础上的,对这方面的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的法律,故 D 正确;罗马法复兴根本原因不是罗马法的法律程序、重要地位、蕴含的共和精神,而在于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排除 ABC。【答案】D5“13 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
7、而建立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好教育云平台 内部特供卷 第 3 页(共 10 页) 好教育云平台 内部特供卷 第 4 页(共 10 页)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解析】根据“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迫切期待强化中央集权,维护革命成果,摆脱政治危机,故 D 正确;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3 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表明“缺乏法律依据”说法错误
8、,排除 C。【答案】D6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解析】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 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 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 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答案】D71869 年 4 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
9、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C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解析】材料中“会审制度”是针对外国人予以特权,针对中国人专门适用,治外法权不得干涉,显然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 C 项正确;会审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体现,并未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制度与传播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不符合,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实质不是文明的交流,实质是半殖民色彩浓厚,故 D 项错误。【答案】C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
10、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解析】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 B 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 A 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 C 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项错误。【答案】B9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
11、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B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D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解析】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决裂,具有革命的色彩,故 B 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移风易俗,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故 C 项错误;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101931 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
12、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解析】根据“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 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限制富农”错误;1931 年春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B
13、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表述错误,中共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答案】C11下图是 19492009 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解析】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 B 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 A 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 C 项错误;基层民
14、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式,故 D 项错误。【答案】B12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A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B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C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D促进了区域集团化【解析】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突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故 B 项错误;C、D 属于经济领域,与题干中“政治使命”不符,排除。【答案】A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必 考
15、题 和 选 考 题 两 部 分 , 共 计 52 分 。 第 13 题 、 第 14 题 为 必 考 题 , 第 13 题25 分 , 第 14 题 12 分 , 每 个 试 题 考 生 都 必 须 作 答 。 第 15 题 第 17 题 为 选 考 题 , 每 题 均 为15 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选 择 一 题 进 行 作 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
16、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 1928 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
17、却相对困难。”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13 分)【解析】(1)由材料“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西学传播深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热爱自
18、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宗教宽容;第二小问,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好教育云平台 内部特供卷 第 7 页(共 10 页) 好教育云平台 内部特供卷 第 8 页(共 10 页)【答案】(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西学传播深入,
19、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目的:学习西方,探索独立富强之路。(2)特点: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宗教宽容。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
20、“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二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本题属于典型性
21、全国卷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观点,本题依据材料从“近代西方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或者从“近代西方侵略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或者从“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双重影响”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破坏同时促使文明的建设,导致被侵略地区近代化发展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答案】示例一:近代西方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论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虽然对中国主权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近代文明,比如西方国家控制下的租界,公共街道、照明系统等市政建设,具有较高的近代化水平。示例二:近代
22、西方侵略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论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获取大量的权益,比如在通商口岸建租界,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严重危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示例三: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双重影响(论证可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其他观点:“租界是中国近代文明的窗口”、“租界对中国近代化具有促进作用”、“租界是中国半殖民地化表现”等均可得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 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
23、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摇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8 分)(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7 分)【解析】(1)背
24、景:根据“官吏队伍日渐庞大”“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不耻贾贩,与民争利”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摇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分析概括。(2)评价:根据“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得出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根据“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得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答案】(1)官吏队伍日渐庞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社会矛盾加剧,威胁封建专制统治。(2)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
25、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 世纪 40 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一摘编自王容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
26、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8分)(2)抗日战争结束至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7 分)【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等信息可从抵制日本的反美宣传、鼓舞中国抗战信心、促进中美合作抗日、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走向亲美之路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干涉中国内政
27、、支持蒋介石政府内战、经济侵略、军事阻止解放台湾、孤立封锁新中国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原因:抵制日本的反美宣传;鼓舞中国抗战信心;促进中美合作抗日;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走向亲美之路。(2)史实: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蒋介石政府内战;倾销美货,经济侵略;军事上封锁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孤立封锁新中国。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
28、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7分)【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
29、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2019 届湖北省沙市高三上学期能力测试历史试题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