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9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高 三 历 史 ( 五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2、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5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5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
3、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休耕轮作C耒耜耕作D精耕细作3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
4、4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5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6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
5、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7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81834 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
6、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对这一规定理解准确的是A贫困者主要是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B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失灵C有利于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D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普遍愿望9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A 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 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定 1787 年宪法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C 1789 年,人权宣言发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D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AABBCCDD10
7、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11弗洛伊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就是说,“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A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B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C导致
8、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开启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时代1219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冷静思考,文学领域掀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是A唐璜B西风颂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13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141938 年 11 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A粉碎
9、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15从下面 19121919 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直隶(含天津)江苏(含上海)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16“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
10、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C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1719 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D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181985 年,苏联人均 GNP 为 3396 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人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
11、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这反映出苏联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B政府对经济建设不够重视C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D国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19“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B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C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D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20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
12、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A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21北京时间 2016 年 4 月 17 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 75 级她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A B C D 22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31988 年七届全国人大
13、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1993 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宪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两次修改A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状况B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C巩固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关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全都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地位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立25邓小
14、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A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C彻底结束“ 左”倾思想的束缚D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必 考 题 和 选 考 题 两 部 分 , 共 计 50 分 。 第 26 题 、 第 27 题 为 必 考 题 , 第 26 题25 分 , 第 27 题 10 分 , 每 个 试 题 考 生 都 必 须 作 答 。 第 28 题 为 选 考 题 , 每 题 为 15 分 , 考 生根 据 要 求 选 择
15、 一 题 进 行 作 答 。26(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 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
16、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 1787 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资中筠美国十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5 分)27(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
17、,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 年 6 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那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
18、观点加以讨论。(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10 分)28(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
19、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8 分)(2018 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历史模考卷二十二历史试题用稿)2018-2019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9 月 份 内 部 特
20、供 卷高 三 历 史 ( 五 ) 答 案第 卷1【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 A 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2【解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刀耕火
21、种、耒耜耕作和休耕轮作,故 A、 B、C 三项排除。【答案】D3【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当时西方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故本题选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出现在西汉,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不是转型期,故排除 C;宋明理学所处的阶段也不社会转型期,故可排除 D。【答案】B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发明。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按
22、照图片信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科技就已经落后于世界了,故 B 项错误;1500 年以前,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件数都是少于中国的,从 1501 年到 1840 年,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件数超过了中国,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西方关系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重划选区,用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血缘部落,而摧毁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故 D 正确。梭伦改革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排除 A。克利斯提尼改革无法消除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可以缓和矛盾,排除 B。伯利克里消除担任公职人员的等级限制以及发放参政津贴,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排除 C。【答案】
23、D6 【解析】材料“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体现了二者认为法治思想要具有理性色彩,故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A 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 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 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1834 年”“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
24、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可以迫使这些人去寻找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青壮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维持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故 C 项正确;从材料“1834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进行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是 16、17 世纪进行的,故 A 项排除;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故 B 项错误;材料“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说明 D 项错误。【答案】C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 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 A 项错误;美国民主党成立于 1828 年,共和党成立于 1854 年,故 B
25、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 年,故 C 项错误;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故 D 项正确。【答案】D10【解析】19 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民族主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概念混淆,故 B 项错误;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催生与材料中“促进了”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
26、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 D 项错误。【答案】A11【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次打击”是指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故 A 项正确;B 项是 A 项的具体表现,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 项符合“第一次打击 ”,排除。【答案】A1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B 两项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C 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符合题意;D 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答案】C13【解析】“更新的时代烙印”
27、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时期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 A 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 B 项正确;1921 年中共一大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 年,故 C 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 D 项错误。【答案】B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描述可以看出国民党企图运用游击思想抗击日军,以此粉碎日军的以战养战企图,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项不是目的,是表现;C 项错误,抗战时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没有谁领导谁之说;D 项
28、不是此举的意图,是表现。【答案】A15【解析】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 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 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 D。【答案】B16【解析】根据材料中“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以知道着西装不是普遍现象,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迁,并非保存传统文化精华,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可以知道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故 C 项正确;
29、 材料中传统服饰占主流,所以盲目崇洋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C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根据所学,说明当时第一次和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本题应选 D 项。【答案】D1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其影响。根据材料信息“1985 年”“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30、苏联,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传统“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状况落后,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 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 项说法没有依据,属于无关项,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19【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但它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故 A 项错误;二战结束后至 20 世纪7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修复之前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危害,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 B 项正确;建立“福利国家”,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
31、问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与材料时间以及国家范围均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B20【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的绝对霸权变为多极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故 B 项错误;美元仍然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32、故 D 项错误。【答案】A21【解析】根据材料“北京时间 2016 年 4 月 17 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致力于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故 A 正确;B、C、D三项排除。【答案】A22【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 A 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B 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
33、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 C、D 两项。【答案】A23【解析】据材料“1988 年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1993 年八届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修改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故 B 正确。深化改革的现实状况,只符合 1993年的修改,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故 C 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也在 1993 年后,故 D 排除。【答案】B24【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正好是美苏冷战的时期,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没有解冻,在美苏两强之下,中国外交要打开局面,
34、只有改善与两强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这时亚非拉美和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在逐渐崛起过程中,所以把外交立足点定位为两个中间地带,故选 C。A 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亚非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正在进行中,还没有最终实现,故排除 A;B 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D 说法也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答案】C25【解析】材料的论述重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A;南方谈话主要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反向,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排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排除 C;材料“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指的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
35、D 正确。【答案】D第 II 卷26(25 分)【解析】 (1)第一小问创举,根据材料一“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据材料二 “1787 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可以直接回答两国的制度的名称;第二小问背景,材料中显示了中国的秦朝和美国的 1787 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秦朝和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中国秦朝,分封制被破坏,刚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出现了铁器牛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为统治者采用,而刚刚独立后的美国,由于邦联政府的无力,使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加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两国
36、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可以看出中国秦朝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显示了美国在 1787 年制定了一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根据 1787 年宪法走上一条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道路;第二小问作用,材料一中 “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对国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历朝沿用等方面说明,美国在建立了共和政体后,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被其它
37、国家效仿,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对比作答即可。(3)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显示出了制度要和国情相适应,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还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得出答案。【答案】(1)创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美国:联邦制。背景:秦朝:战国长期分裂,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全国;铁器牛耕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提供理论支撑。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州权较大;各地骚
38、乱,社会动荡;财政不统一,制约经济发展(或答中央无关税权,既难以抵制英国商品倾销,又阻碍州际贸易);启蒙思想的影响。(2)区别:秦朝:封建君主专制;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作用:秦朝: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认识:政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等等。27(10 分)【解析】首先,结合材料,以五四运动的现象为例,分析爱
39、国的方式,并通过陈独秀先生的著作提出观点“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提出观点: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答案】示例: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
40、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28(15 分)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教育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可归纳为: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匾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2)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教育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41、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和“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可归纳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答案】(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2018 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历史模考卷二十二历史试题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