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0.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1.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2.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3.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4.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5.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6.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7.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8.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9.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20.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21.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4北京课改版20181126122.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出师表“读诸葛孔明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 ;读诸韩退之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 ;”-------宋代学者赵与时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陆游 )或为出师表 ,鬼神泣壮烈 . (文天祥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 (郭沫若 )蜀 相(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注 :(1)锦官城指成都的别称 .(2)颔联用草色与黄鹂空鸣渲染丞相祠堂的荒凉与寂寞 ,反衬人们对一代名相的冷落 .(3)两朝指刘备与刘禅两代 .(4)济 :渡 .(5)尾联指诸葛亮北上伐魏没有成功却病死五丈原 .【 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 223年 ,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 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 ,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 227年 ,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 ,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 ,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 《 出师表 》 。 与刘禅有关的• 刘禅 ,继刘备后蜀国第二代君主 .史称后主 ,小名阿斗 .昏庸无能 ,由诸葛亮辅政 ,“政事无巨细 ,咸决于亮 ”.诸葛亮死后 ,信任宦官 黄皓 ,朝政腐败 .公元 263年魏攻成都 ,他出城投降 .由于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 ,所以后世就把 ”阿斗 ”当做昏无能的人的代名词 .【 了解文体 】“表 ”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即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或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 陈述衷情 。本表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 积累探究 】积累一:练习正确地朗读下列词语。以遗 (wèi)陛下 崩殂 (cú) 侍 (shì)卫 倾颓 (qīng tuí) 咨诹 (zōu)遗诏 (yízhào) 斟酌 (zhēn zhuó) 庶竭驽钝 (shù jié nǔ dùn)行 (háng)阵和睦 陟 (zhì)罚臧否 (zàngpǐ)性行淑均 (xìng xíng shū jūn) 苟 (gǒu)全 以彰 (zhāng)其咎 (jiù)【 积累探究 】积累二: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请找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 积累探究 】积累三:分类整理,比较辨析是掌握文言词汇的好方法,建议你按照重点词义、 通假字 、 词类活用 、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 虚词用法 等分类总结一下并注意积累。【 积累探究 】◎ 通假字裨补阙漏。阙,通 “缺 ”,缺点。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 “又 ”,表余数。…… ……【 积累探究 】◎ 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 积累探究 】◎ 一词多义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激由是感激。感动,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 积累探究 】◎ 虚词用法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 积累探究 】◎ 古今异义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痛恨今义:非常恨。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 积累探究 】个性化的解读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请从下面拟定的几个专题中任选一项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当然你也可以自己选题!探究一:政治家诸葛亮探究二:真情诸葛亮探究三:诸葛亮的劝说艺术探究四:其他【 积累探究 】探究一:政治家诸葛亮在 《 出师表 》 中,诸葛亮以其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分析当时局势并提出相应施政主张(三大建议),请结合课文加以体会。探究二:真情诸葛亮诸葛亮在 《 出师表 》 中追述先帝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等情节,始终将完成国事当成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 “报先帝 ”“忠陛下 ”的意愿,处处有深情,请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积累探究 】探究三:诸葛亮的劝说艺术刘禅是君,但又是 “扶不起来的阿斗 ”;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 “长辈 ”,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 “长辈 ”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诸葛亮是如何来打动刘禅的,试着谈一谈。探究四:其他【 拓展延伸 】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请查阅相关资料, 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3、思考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书愤 》 )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 武侯书堂 》 )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 病起书怀 》 )2、搜集赞美诸葛亮或 《 出师表 》 的诗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你能向同学介绍诸葛亮的事迹吗?出师表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诸葛亮( 181~ 234)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 ,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诸葛亮年谱公元 181年: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 天下之计,即著名的 “隆中对 ”。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 《 出师表 》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50岁: 蜀建兴8年。 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 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颌。这篇 《 出师表 》 是诸葛亮在公元 227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 )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 (223年 ),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 (即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 “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 出师表 》 的时代背景 :文学常识部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出师表 ”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 “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 ”的宏大理想。• 1.生字• 2.作者和作品• 3.背景知识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崩 殂 ( ) 疲 弊 ( )陛 下( ) 恢 弘 ( )妄自 菲 ( ) 薄 ( )以 塞 ( ) 驽 钝( )陟 ( )罚 臧 ( ) 否 ( )裨 ( )补 阙 ( )漏cú bìbì hóngfěisè núzhì zāngbì quēpǐbó郭 攸 ( )之 费 祎 ( )行 ( )阵和睦长 ( )史 猥 ( )自夙 ( )夜忧叹以彰其 咎 ( ) 咨 诹 ( )以 遗 陛下( )斟 ( ) 酌 ( )损益yōu yīhángzhǎng wěisùjiù zōuwèizhēn zhuó攘( )除rǎng朗读课文翻译课文一、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十分遗憾。深切地憎恨。平民。布的衣服。痛恨布衣秋时候。秋季。未尝不叹息 痛恨 于桓、灵也。臣本 布衣 。危急存亡之 秋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卑鄙感激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动、激动 。衷心感谢。 开张扩大。商店开始营业。先帝不以臣 卑鄙 。由是 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诚宜 开张 圣听。临表 涕 零。涕所以谨慎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眼泪。鼻涕。表原因。表结果。认真,慎重。做事小心。此先汉 所以 兴隆。先帝知臣 谨慎 。中 道 崩殂。咨诹善 道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 。不 效 则治臣之罪。路。策略。效道二、一词多义实现、完成遗: ① “以光先帝 遗 德 ”: ② “先帝简拔以 遗 陛下 ”:为: ① “俱 为 一体 ”: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 忠善者 ”: ③ “众议举宠 为 督 ”:论: ① “宜付有司 论 其刑赏 ”: ② “每与臣 论 此事 ”:遗留给予是做,担任 做,评判议论无: ① “若 无 兴德之言 ”:② “事 无 大小,悉以咨之 ”:行: ① “然后施 行 ”:② “性 行 淑均 ”:③ “必能使 行 阵和睦 ”:益: ① “有所广 益 ”: ② “至于斟酌损 益 ”:没有不论实行品德行列 益处举办、增加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受命以来。愚 以 为宫中之事咨臣 以 当世之事许先帝 以 驱驰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连词,表时间。认为介词,拿用而: 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 “可计日而待也 ”:于: ①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 “欲报之于陛下也 ”: ③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④ “还于旧都 ”:表转折,却表修饰,来在及于,给对 到 以 光 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此皆 良实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亲 贤臣。远 小人。攘除 奸凶。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诈凶恶的人。优劣 得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 慢 。深入不 毛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名词用为动词,长草。四、通假字 :裨补阙漏。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阙,通 “ 缺 ” ,缺点。有,通 “ 又 ”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简 ” 通 “ 拣 ” 。选拔 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你怎样划?2、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目的是什么?哪一条最重要?3、课文中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是什么 ?4、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小组碰火花书中找书中画理清文章思路:思路:以 “出师 ” 为中心首先, 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然后 ,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 述出师理由。 最后 ,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结构 分析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 广开言路2 赏罚分明3--5 亲贤 远佞一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二8、 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 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 ……不宜 ……( 正反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第一条建议第二段分析平明之理不宜 异同宜 付有司不宜 偏私第二条建议正反对比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本文选自 《 王临川集 》 。王安石, 字介甫 ,晚年 号 半山 , 临川人 (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 ,又称 王文公 。他是 北宋著名的 政治家、思想家 ,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 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 文学家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 诗、词、散文 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 主张为文应 “有补于世 ”, “以适用为本 ”。(中国有 “诗言志 ”传统) 他的著作有 《 临川先生文集 》 、 《 王荆公诗文集》 。作家作品文体辨析“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 ……书 ”、 “与 ……书 ”、 “上 ……书 ”、 “答 ……书 ”等等,如: 《 报任安书 》 (司马迁)、 《 与朱元思书 》 (吴均)、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辙)、《 答司马谏议书 》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 典范之作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诵读课文,注意字词guō chóng jì shùpì nàn rén xùxū dùwù duó强 聒 重 念 冀 君实或见 恕 也辟 邪说 难 壬 人 不 恤 国事 胥 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 会 晤 度 义而后动再三考虑。批驳法则,计划。揣度,估量,考虑。整体感知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课文串讲:某 启:昨日蒙教。 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每 不合,所操之 术 多异故也,• 某 :古人在信稿上用 “某 ”,代替自己的名。• 窃: 我私下,谦词。• 每: 往往,常常。• 术: 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 反复不宜卤莽,故今 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 见恕也。• 重: 又。• 反复: 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 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 原谅我。• 盖 儒者 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 天下怨谤也。• 儒者: 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 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 与民争利。• 以致: 因而招致。•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 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 施行,推行。• 辟: 驳斥,抨击。• 难: 责难。• 壬人: 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 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 ?• 固前知: 本来事先就知道。• 恤: 忧虑,顾念。• 汹汹然: 大吵大闹的样子。• 盘庚之迁, 胥 怨民也,非 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 , 度( duó)义而后动, 是 而不见悔故也。• 胥: 相与。• 特: 仅仅。• 度: 计划。• 度 ( duó) : 估计,考虑。• 是: 认定做得对。•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 , 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 膏泽斯民: 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 做事。前一 “事 ”字是动词,后一 “事 ”字是名词。• 守: 墨守。• 知: 领教。•无由 会晤,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无由: 没有机会。• 不任: 不胜。• 区区: 谦辞,用于自称。翻译重点句子1、 重念 蒙君实 视遇厚 ,于 反复 不宜 卤莽, 故今 具 道 所以 , 冀 君实或 见恕 也。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盖 儒者 所争, 尤 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 “名称 ”(概念、理论)与 “实际 ”是否符合上。 “名称 ”与 “实际 ”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3、 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 ……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4、某 则以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 侵官。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 “侵官 ”。 5、 辟 邪说, 难壬人 ,不为 拒谏 。批驳歪理邪说,拒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1、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 ”司马光:王安石: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难壬人辟邪说为天下理财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怨诽之多,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 1)人 —— “ 习于苟且 ”( 2)士大夫 —— “ 不恤国事 ” “同俗自媚于众 ”( 3)上 —— “欲变此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 天下 —— “ 怨谤 ” ;众 —— “ 汹汹然 ” 。(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造成的。追问: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7、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 “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8、你觉得天下人 “ 怨谤 ”“ 汹汹然 ”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9、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 “盘庚迁都 ”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引用 “盘庚迁都 ”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10、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 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 的丑恶嘴脸。文章主题本文是 书信体驳论文 。王安石的说理 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全文 立论的论点 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的指责 , 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 决心 。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第二,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作品有《 临川先生文集 》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答 ”即 “答复、回复 ”之意。 “谏议 ”则指的是 “谏议大夫 ”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不能理解为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来理解。文体辨析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 …… 书 ”、 “与 …… 书 ”、 “上 …… 书 ”、 “答…… 书 ”等等,如: 《 报任安书 》 (司马迁)、《 与朱元思书 》 (吴均)、 《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 答司马谏议书 》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 典范之作诵读课文,注意字词guō chóng jì shùpì nàn rén xùxū dùwù duó强 聒 重 念 冀 君实或见 恕 也辟 邪说 难 壬 人 不 恤 国事 胥 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 会 晤 度 义而后动再三考虑。批驳法则,计划。揣度,估量,考虑。整体感知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 士 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 三 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一、生字识记 聒( 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 rén):( 1)天干的第九位。 ( 2)姓。 恤( xù): (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 2)怜悯。如:体恤。 ( 3)救济。如:抚恤。 胥( xū): ( 1) 胥吏(小官吏)。 ( 2)互相。 (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 duó): 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 2)程度。如:极度。 (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 5)计划,主张。 (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 gāo): (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晤( 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 “我 ”。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 dù):计划,主张。 度( 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二、课文串讲:• 第 1自然段 交代写信的缘由。• 某 启:昨日蒙教。 窃 以为与君实 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每 不合,所操之 术 多异故也,• 某 :古人在信稿上用 “某 ”,代替自己的名。• 窃: 我私下,谦词。• 每: 往往,常常。• 术: 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 虽欲 强聒 ,终必不蒙 见察 ,故略 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 反复 不宜 卤莽 ,故今 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 见恕 也。• 见察: 考虑我的意见• 重: 又。 反复: 指书信往来。• 卤莽: 粗疏草率• 具道所以: 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见恕: 原谅我。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 — 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第 2自然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 盖 儒者 所争,尤在于 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 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 天下怨谤也。• 儒者: 这里指读书人。• 所以: 用来 …… 的• 以致: 因而招致。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 ,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 某 则 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举 先王之政, 以 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 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则 : 却• 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 修正(决定) 。• 举: 施行,推行。• 辟: 驳斥,抨击。• 难: 责难。• 壬人: 善以巧言献媚的人。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 至于怨诽之多, 则 固前知 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恤 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 ?• 固前知: 本来事先就知道。• 恤: 忧虑,顾念。• 汹汹然: 大吵大闹的样子。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 胥 怨民也,非 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 为 怨者故改其 度 , 度( duó)义而后动, 是 而不见悔故也。胥: 相与。 特: 仅仅。 度: 计划。度 ( duó) : 估计,考虑。 是: 认定做得对。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内容 分析: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树起反驳的标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 如君实责我 以 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 ,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 以 :因为• 膏泽: 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 做事。前一 “事 ”字是动词,后一 “事 ”字是名词。• 守: 墨守。• 知: 领教。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 ,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内容 分析:•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 士 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 3自然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 无由 会晤,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无由: 没有机会。 不任: 不胜。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导入新课邓小平是 “ 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 ” ,而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 ,那就是被列宁誉为 “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 ----王安石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 之一。主要作品有 :《 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 》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信,列举了新法的弊端,要他放弃新法,恢复了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本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答 ” 即 “ 答复、回复 ” 之意。 “ 谏议 ” 则指的是 “ 谏议大夫 ” 这个官职,所以, “ 答司马谏议书 ” 不能理解为 “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 ,而要作 “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 来理解。• “ 书 ” 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 《 答司马谏议书 》 、吴均的 《 与朱元思书 》 、林觉民的 《与妻书 》 ,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 如明人高启的《 书博鸡者事 》 ,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王安石变法返 回朗读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返 回预习指导听朗读时请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聒 guō 冀 jì 恤 xù 胥 xū膏 gāo 卤 lŭ 重 念 chóng度 义 duó 改其 度 dù 弊 bì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二、课文串讲:• 第 1自然段• 某 启:昨日蒙教。 窃 以为与君实 游 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每 不合,所操之 术 多异故也 .• 某 :古人在信稿上用 “ 某 ” ,代替自己的名。• 窃: 我私下,谦词。• 每: 往往,常常。• 术: 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 反复不宜卤莽,故今 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 见恕也。• 重: 又。• 反复: 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 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 原谅我。翻译下面的句子,解释重点词语:1、 重念 蒙君实 视遇厚 ,于 反复 不 宜卤莽 ,故今具 道 所以 , 冀 君实或 见恕 也。重点字词: 重念: 又考虑到。 视遇厚: 对待优厚。反复: 指书信来往。 宜: 应该。 卤莽 :同 “ 鲁莽 ” ,草率,冒失。 具: 全部,引申为详细。 所以: 这样做的原因。 冀: 希望。 见恕: 原谅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 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粗疏 草率 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 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 2自然段• 盖 儒者 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 见 教者,以为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 天下怨谤也。• 儒者: 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 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 与民争利。• 以致: 因而招致。•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 施行,推行。• 辟: 驳斥,抨击。• 难: 责难。• 壬人: 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 “ 佞 ” 的假借字。至于 怨谤 之多,则 固 前知其如此也。至于埋怨、指责的人多,那是事前本来就知道会这样。 固:本来。本段分析:• 开头 先 确立反驳的原则: “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 然后 抓住对方的论点,树起反驳的标靶; 再 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 ?• 恤: 忧虑,顾念。• 汹汹然: 大吵大闹的样子。第 3自然段• 盘庚之迁, 胥 怨民也,非 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 , 度 ( duó)义而后动, 是 而不见悔故也。• 胥: 相与。• 特: 仅仅。• 度: 计划。• 度 ( duó) : 估计,考虑。• 是: 认定做得对。•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 , 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膏泽斯民: 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 做事。前一 “ 事 ” 字是动词,后一“ 事 ” 字是名词。• 守: 墨守。• 知: 领教。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重点语段:翻译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2、作者引用 “ 盘庚迁都 ” 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3、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在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句后划分为两层。作者引用 “ 盘庚迁都 ” 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第 4自然段• 无由 会晤,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无由: 没有机会。• 不任: 不胜。• 区区: 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三、课文分析:• 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见每每不合。这篇文章既要照顾到友情又要摆明事实,因而作者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但在变法原则上寸步不让,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据理力驳而不失委婉,于平和中显出夺人的气势。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 )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 ” (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请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整体感知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交代写信的原由。批驳司马光的看法。分析原因 ,表示不满。书信常规的结束语。返 回重点语段赏析品读第二段(一 )读一读1、读出司马光列举的实施新法的五个弊端的句子。2、读出王安石批驳司马光前四个弊端的句子。(二)想一想,议一议1第一、二句为何要先说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对于 “致怨谤 ”这一点,王安石根本没有眼批驳,是他无话可说吗?为什么?提供推理前提。不是,因为王安石事先已经预知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认为根本不值得驳斥。第二段层次提纲批驳谬论 1、提供推理前提2、摆出对方观点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4、指出无须驳 “致怨谤 ”针锋相对无所畏惧品读第三段(一)读一读1、读出写士大夫现状的句子。2、读出叙写 “盘庚西迁 ”事例的句子。(二)思一思,议一议1、士大夫现状如何?为何要突出其 “汹汹然 ”?2、 “盘庚西迁 ”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 2)反衬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使批驳更有针对性事实论证,以古论今第三段层次提纲分析原因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2、举 “盘庚西迁 ”的史实论证3、以退为进反驳态度坚决措辞委婉返 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