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雨中登泰山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6.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雨中登泰山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7.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雨中登泰山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8.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雨中登泰山课件4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9.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0.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1.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2.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课件4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3.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4.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5.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6.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莲拙政园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7.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莲拙政园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8.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莲拙政园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东岳-泰山:东岳-泰山: 雄雄 五岳独尊。登泰山而小天下。五岳独尊。登泰山而小天下。西岳-华山:西岳-华山: 险险 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南岳-衡山:南岳-衡山: 秀秀 五岳独秀。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五岳独秀。林木苍郁,景色幽秀。北岳-恒山:北岳-恒山: 奇奇 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中岳-嵩山:中岳-嵩山: 奥奥 三教荟萃,博奥精深,山、寺、貌互补争艳三教荟萃,博奥精深,山、寺、貌互补争艳。。泰山简介 :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之首,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 (又叫天柱峰 )海拔 1545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 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 ,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 望 岳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 · 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雨中登泰山雨中登泰山李健吾李健吾一、作者一、作者 李健吾(李健吾( 1906~~ 1982),),山西省运城人。中国现代作山西省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近近 50部,创作了许多有独到部,创作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翻译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翻译了多部世界名著,收录在了多部世界名著,收录在 《《莫里哀喜剧莫里哀喜剧 》》 、、 《《 高尔基戏高尔基戏剧集剧集 》》 中。他也擅长写散文中。他也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质朴,,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质朴,真挚隽永,很有特色。真挚隽永,很有特色。 1、作者游览泰山的缘由?2、辨析作者运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1)作者按照登山顺序,在虬在湾,描写了虎山水库的瑰丽景色;在七真祠,描写了祠中供奉的塑像;过了二天门后,描写了两种类型的瀑布;到了慢十八盘,描写了千姿百态的松树;登上南天门,走在天街上,描写了天街上的积石、古迹和云海。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做( )( A)定点换景 ( B)定景换点 ( C)移步换景( 2)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站在虎山水库的坝桥上,作者描写了一边是平静的湖水,一边是奔腾跳跃的大水;站在天街上,远眺则见茫茫的云海,俯瞰则见大地的面目。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做( )( A)定点换景 ( B)定景换点 ( C)移步换景( 3)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其状貌也会有差异,如作者对紧十八盘的描写:走出长门洞,从半山腰仰望,紧十八盘 “ 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 ,这是远观;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 “ 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 ,这是近看;上到南天门,低头望,眼下是 “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 ” ,这是俯视。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做( )( A)定点换景 ( B)定景换点 ( C)移步换景3、课文处处写雨,突出了雨中泰山的特点,作者起笔是怎样点出雨的?收笔又是怎样写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词句被称为文眼。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做本文的文眼?1、作者游览泰山的缘由?多年以来对泰山的向往。 “ 几十年来 ”“ 好些次 ” 遥望泰山,却 “ 都当面错过了 ” ,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的情怀。 与杜甫一样有登上顶峰览胜的愿望,所以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1~2段文字既交待了 “ 冒雨出发 ” 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2、关于写景方法( 1)移步换景法: 一般适合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使用移步换景写成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第三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2、关于写景( 2)定点换景法: 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做到 “ 点 ” 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 “序 ” 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2、关于写景( 3)定景换点法: 指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断改变,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既见整体,又现局部;使读者对景物获得完整的印象。它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准确丰富地再现事物的面貌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时空的限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精心设计的,或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里,或由东到西等等,有次序有规律地顺次改变。3、课文处处写雨,突出了雨中泰山的特点,作者起笔是怎样点出雨的?收笔又是怎样写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起笔: “ 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淋淋沥沥 ”“ 雨越下越大 ” ,表示作者此番登泰山要在雨中进行了。收笔: “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巧又在七真祠躲过,一路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 以此点题,完成全篇。作用: ① 创设特定的意境,借 “ 雨 ” 抒情。② 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4、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词句被称为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做本文的文眼?“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1、以游踪为线索,以登山过程为顺序,采用 “移步换景 ” 的写法,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2、扣住 “ 雨 ” 描写泰山景物,表现自己的 “ 独得之乐 ” 。除了起笔、收笔写雨之外,全文紧扣一个 ” 雨 ” 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 “ 淅淅沥沥 ” 、 “ 越下越大 ”、 “ 斜风细雨 ” 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 “ 雨 ” ,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 “ 灰蒙蒙 ” 的雨烟雾气, “ 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 ,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 “ 飘来飘去 ” 的云雾,都是侧面写 “ 雨 ” 。那道旁的野花野草, “ 挨挨挤挤,芋芋莽莽” ,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 ” 雨 ” 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3、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比喻: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景物的气势,突出了雨中泰山的壮观,形象生动,有流动感。拟人:把泰山景物拟人化,赋予它人的特性,把静的东西写动了、写活了,更体现了泰山景物的可爱,较好的表达了主题。4、引用古诗文,插叙典故传闻,增添文章风采。《 孟子 · 尽心上 》 : ……杜甫 《 望岳 》 : ……晋代郭璞 《 江赋 》 : ……东汉马第伯 《 封禅仪记 》 : ……宋之问 《 桂阳三日述怀 》 : ……掌故、传闻: ……增添作品文化气息感受浓郁文化内涵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雨中登泰山雨中登泰山 》》 的基本结构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第第一部分:第 1、、 2自然段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 3~~ 9自然段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第三部分:第 10、、 11自然段自然段 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 ““ 独得之乐独得之乐 ”” 的伏笔。的伏笔。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泰山的奇景。泰山的奇景。抒发雨中登泰山的抒发雨中登泰山的 ““ 独得之乐独得之乐 ”” ,收束全文,并与开头,收束全文,并与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主题。照应,突出文章的主题。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紧十八盘紧十八盘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 云海云海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 古代名人诗文石刻古代名人诗文石刻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 北宋建筑碧霞寺北宋建筑碧霞寺泰山风景欣赏泰山风景欣赏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图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图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教学目标:Ø一、了解雨中泰山的壮丽,体会作者冒雨登山的情怀,激发知难而进、奋勇攀登的精神。Ø二、学习移步换景,多角度描述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文学常识•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 …… 等的记录。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文学常识Ø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宗、泰岱。主峰玉皇顶,又名天柱峰,海拔1524米。它矗立于齐鲁大平原之上,且山势陡峭,有如 “天柱 ”。古人以天地之交为 “泰 ”。所以称之为泰山,是因为它立于地而顶于天,无与伦比。历代帝王多把泰山作为 “祭天 ”的圣地,文人墨客更以登临泰山极顶为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山上山下,几乎处处留有文化遗迹,种种遗迹又与壮美的奇景融为一体,这就更加重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成为我国五大名山之一,被推崇为 “五岳之尊 ”。作者简介•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 1982年逝世。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淅沥( )崔嵬( )嶙嶙( )• 虬( )喑呜叱咤( )龛( )• 訇( )层峦叠嶂( )黄岘( )岭• 陡峭( )淙淙( )芊芊莽莽( )• 巉岩( )蔫( )逶迤( )舁( )• 笊篱( )石碣( )• 淅沥: xī lì 拟声词。形容下雨的声音:雨声淅沥。 • 嶙嶙: lín lín 形容山石突兀的样子。• 喑呜叱咤:怒吼,引申为使人震慑。•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 【 淙淙 】 cóngcóng象声词,模拟流水声:泉水淙淙。• 舁: yú 共同抬东西。• 石碣:石碑;碣:石碑、墓碑。•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几十年来 ”“好些次 ”“都当面错过了 ” “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 第 2段,机会终于来了, “偏偏天公不作美 ”,一个 “偏偏 ”,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 ”,下个不停, “不像• 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 “等 ”又 “渺茫 ”, “盼到十一点半钟 ”终于迫不及待 “喊了一句: ‘走吧! ’”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 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既交代了 “冒雨出发 ”的缘由,也巧妙 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霁后下山所见之 “平淡 ”(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 “壮丽 ”,点明 “雨中登泰山 ”、 “有雨趣 而无淋漓之苦 ”,确有 “独得之乐 ”。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 “敢 ”字。 “敢于在雨中登泰山 ”,才能 “独得其乐 ”,• 否则,机会又将错过, “ 债 ”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3.阅读课文,划出运用 “移步换景 ”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讨论课文怎样写 “雨 ”,弄清课文写 “雨 ”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 “雨 ”的?• “淅淅沥沥 ”、 “越下越大 ”、 “斜风细雨 ”等等—— 正面明写。• “灰濛濛 ”的雨烟雾气、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 “飘来飘去 ”的云雾、道旁的野花野草、岩上古松怪柏、奇形怪状的山石 —— 侧面描写。• 2.请试着口述山中雨景。• 3.课文写 “雨 ”,有什么作用?• ① 创设特定的意境,借 “雨 ”抒情。• ② 设悬念,生波澜,引人入胜。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 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又引杜甫诗句 “一览众山小 ”,用意何在?中间写攀 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 “敢于 ”一词能否删去?• 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作者追求的是 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 “而小天下 ”!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 “雨 ”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 “敢于 ”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注解 】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2、钟:赋予、集中。3、决:裂开。4、凌:跃上。1列夫 · 托尔斯泰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他被誉为 “19世纪俄国的巨人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和 “天才艺术家 ”;他是 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2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 “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 战争与和平 》 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 ·卡列尼娜 》 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长篇小说 《 复活 》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文学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4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5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6世间最美的坟墓——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7斯蒂芬 ·茨威格 ( 1881-1942 )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 、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传记 《 罗曼 · 罗兰 》 、 《 三位大师 》 。 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好 , “ 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 ” (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 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写下 最后一篇反法西斯小说 《 象棋的故事 》后因对生活的绝望于第二年自杀。斯蒂芬 ·茨威格 高 尔 基与茨威格9阅阅 读读 法法 音义读 美感读文意读 情境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疏通音义、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朱熹说: “文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1一级阅读(音义读 )1 .词语积 累尘 嚣 墓 冢 禁 锢 栅 栏 飒 飒chén xiāoSà sàmù zhǒnɡ jìn gùzhà2 .多音字空空 地3 .形似字当 即既 然kōng jì挖 空kòng jí二 级阅读 (文意 读 )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跳读课文,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在文本中圈划出关键句、关键词 〉131.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1) “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 2) “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 ( 3) “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 4) “ 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 “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 只有 没有长方形土丘几株大树开满鲜花 不关闭的木栅栏守护者管理者十字架 墓碑 墓志铭姓名朴素托尔斯泰墓的特点152.直接评价托翁墓的句子:( 1) “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 2) “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 3) “ 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 4) “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 5) “ 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最美最美朴素18埃 及 金 字 塔狮身人面像印度泰姬陵秦始皇陵墓兵马俑成吉思汗墓武则天陵墓明 ·孝陵(朱元璋陵墓)这些陵墓的特点丛林中的托尔斯泰墓最 美• (1)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 返朴归真 ”之美• (2)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 心灵相通 ”之美• (3)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 世人认可 ”之美感人扣人心弦打 动 人心剧 烈震撼朴 素 敬 意三级阅读(情境读)本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的?艺术手法:对比、排比、白描 夏天, 风 儿俯 临 ,在 这 座无名者之墓的 树 木之 间飒飒 响着,和暖的阳光在 坟头 嬉 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 片幽暗的土地。对比的运用 :• 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庄严肃穆的气氛 观赏闲情• 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永为后人敬畏朝拜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长方形土丘的描写 “最美,最具震撼力 ”坟墓—— 记 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世间最美的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的代表作品有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象棋的故事 》 、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 、 《 一颗心的沦亡 》 等。 1942年,由于对战争失去信心,对人类的相互仇杀感到痛苦,携妻在巴西自杀。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 》 是他前期创作总结。 《 安娜 ·卡列尼娜 》 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 复活 》 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托尔斯泰与孩子们在一起列宁 :托尔斯泰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 “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托尔斯泰是 “19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立者、统帅、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拿破仑一世。拿破仑自幼喜爱军事。他戎马一生,先后指挥过 60次战役,经常奇计迭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多次战胜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他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思想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被后人称为 “真正军事艺术的巨匠 ”。 歌德 ,德国诗人,作家。青年时期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后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 “古典时期 ”,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他的主要代表作书信体小说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诗剧 《 浮士德 》等。 莎士比亚 ,英国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早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戏剧。主要作品有以《 哈姆雷特 》 、 《 奥赛罗 》 、《 李尔王 》 、 《 麦克白 》 及《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为代表的悲剧。以 《 仲夏夜之梦 》 、《 威尼斯商人 》 为代表的喜剧等。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墓1、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句子。朴素朴素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 ……没有 …… 没有 …… 连 …… 也没有 。夏天, …… ;冬天, ……4、 “ 风儿 …… 土地 ” 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长存,更显示他人格的高尚。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能增添生气和温暖的情调。B托尔斯泰墓3、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C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神秘的埃及胡佛金字塔壮丽的印度泰姬陵思考:作者把几位伟人的坟墓作比较想说明什么?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对托尔斯泰墓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5、作者用拿破伦、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其作用不正确的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 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B.从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更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 “ 宏伟 ” 。D.前文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它伟人墓不同,这里又以他们为例,使读者印象更具体深刻。A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在俄国所见到景物 ······。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思考:如此朴素的墓,为何作者称之为 “世间最美的坟墓 ”?托尔斯泰墓的美正体现于托尔斯泰声名的显著与其墓的朴素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这种美有两个方面,墓外在的形式的朴素美;墓主人的伟大人格美。托尔斯泰为什么不要豪华的坟墓,而要这样一个土丘?源于小时候的一个游戏。由此也可看出托尔斯泰追求朴素、自然的思想。观莲拙政园周瘦娟项目准备•请你说出一句关于莲的诗句。项目设置•拙政园里有许多美景,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景致。并说出理由 。• 温馨提示: 读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美景用笔勾画出来,思考自己喜欢的理由。•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老师们要去拙政园游玩,请你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提示: 5分钟准备时间,写下来,然后展示。)观莲拙政园周瘦娟项目准备•请你说出一句关于莲的诗句。项目设置•拙政园里有许多美景,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景致。并说出理由 。• 温馨提示: 读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美景用笔勾画出来,思考自己喜欢的理由。•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老师们要去拙政园游玩,请你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提示: 5分钟准备时间,写下来,然后展示。)关于荷花的诗【 采莲曲 】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 荷花 】 清 .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荷叶 宋 .欧阳修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荷花 宋 .苏轼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去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红白莲 宋 .杨万里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荷花 清 .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周瘦鹃,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学习本文以行踪为线索,按方位顺序叙写观莲这一中心的写作技巧;研读课文,揣摩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搜集有关的文化知识,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轩( ) 蕊( ) 淤泥( ) 过瘾( ) 别墅( ) 赌博( ) 附近( ) 并蒂( ) 点缀 ( ) 美奂( ) 船肪( ) 仲春( ) ruǐyū yǐndìxuānshùfùhuàn1.易读错的字zhuìdǔfǎng zhòng课前预习 娅姹( ) 拾级( )婉娈( ) 枇杷( )拙政园( ) 刮目相看 ( ) 剔透玲珑 ( ) 淅淅沥沥 ( )尝鼎一脔 ( ) 窥见小憩 ( ) zhuō guātī xīlìluányàchà shèluán pípákuīqì课前预习 剔剔 ( )::2.本课生字词典拾拾 ( ):脔脔 ( ): 切成小片的肉。如:尝鼎一脔。轻步而上。如:拾级。tīshèluán③ 剔除。如:挑剔。② 从缝隙里往外挑 (tiǎo)。如:剔指甲。 ① 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如:剔骨头。④ 汉字的笔划,即挑( tiǎo)。课前预习 3.重要词语释义美好的样子。这里是娇美的样子。娅姹:婉娈:尝鼎一脔:拾级: 逐步登阶。尝尝鼎里的一 ‘片肉,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推知全体。课前预习 形容新屋高大而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顾名思义:美轮美奂: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目相看:周瘦鹃 (1894一 1968),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 亡国奴家里的燕子 》 和长篇小说 《 新秋海棠 》 等。走近作者拙政园简介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 《 闲居赋 》 中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 灌园鬻蔬 ,以供朝夕之膳 ,……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句意 ,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 ,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 ,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 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 “归田园居 ”。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 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 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 “补园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 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 ,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 ,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 1961年 3月 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 12月 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的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而苏州园林则是这件宝物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众多苏州园林之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并称为四大名园,其中又以拙政园居首。拙政园的美,就美在水景;而有池水的地方,就有莲花。到了莲花盛开的季节,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创作背景1 作者观莲的顺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景致?作者从 “东部新辟的大门 ”进入园中的,进园后,用一句话概括出东部的总体布局:有山有松,有亭有榭,有溪有桥,还有广厅。从曲廊向西行进到园子的中部。这里是观练得好地方,中部有远香堂。西邻是倚玉轩、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接着进入西部的别有洞天 ---这里的景点有十八曼陀罗馆、三十六鸳鸯馆和留听阁。2 本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何特点?拙政园可写的景点颇多,但作者没有一一赘述,而是想写了远香堂的千叶莲,略写了倚玉轩、荷风四面亭香洲等地方观赏的莲花。这样是文章重点突出,错落有致。3 作者对原香堂的莲花做了哪些方面的介绍?作者介绍了远香堂莲花的种类、来历、花色、花瓣、花蕊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引用了哪些诗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巧妙地将眼前的景色与名人诗句的意境结合起来,使读者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而且在心灵上与古人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愉悦。引用这些诗句,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又使作品富有文学气息,让游人在赏莲时多了几分浪漫。观莲拙政园整体感知好感“ 拙政 ” 的由来曲径曲廊远香堂倚玉轩别有洞天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留昕阁祖传爱莲堂高花大叶 香远益清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作者是从 “ 东部新辟的大门 ’’ 进入园中的。进园后,用一句话概括出东部总体布局:有山有松,有亭有榭,有溪有桥,还有广厅。从曲廊向西行进园子的中部,这里是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中部有远香堂,接着介绍的景致是倚玉轩、香洲、荷风四面亭。接着进入西部的别有洞天。这里的景点有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和留听阁。 重难点探究1.作者观莲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都有哪些景致 ? 作者观莲,不仅仅是观莲本身,更多的是品味莲中所蕴涵的古典诗文中的意境。作者在观莲的过程中,抒发了对莲、对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 重难点探究重难点探究2.作者在观莲过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 重难点探究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来描写景物,如第六自然段描写并蒂莲时引用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的诗句 “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 ”;第八自然段描写鸳鸯馆的景色时引用了欧阳修咏莲词中的句子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 ”;第九白然段描写留听阁的景致时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 ”。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巧妙地将眼前的景色与名人诗句的意境结合起来,使读者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而且在心灵上与古人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愉悦。引用这些诗句,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又使作品富有文学气息,让游人在赏莲时多了几分浪漫。3.文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重难点探究4.本文的中心事件是观莲,拙政园只不过是观莲的处所,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的笔墨来介绍拙政园呢 ?本文的重点足观莲、赏莲、赞莲,但贯串全文的一条线索却是拙政园是个观莲的好地方。因此,作者在文中不惜笔墨来介绍拙政园。文章开头,作者将观莲过瘾这一重要使命放在扪政园这一败涂地里,为了说明能过足瘾,作者先介绍园中水的面积之大,赏莲的景点之多和可以坐着赏莲的优势。为了说明拙政园是赏莲的好地方,作者从圆的知名度写起, “ 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然后再重点介绍它悠久的历史及人文价值,它的名字 “ 取晋代名流潘岳 ‘ 此拙者之为政也 ’ 一句话,取名拙政园,含有发牢骚的意思 ” 。为写观莲,作者又花费笔墨介绍拙政园的布局,然后引出莲花。文章用了三个自然段集中写拙政园,不仅为观莲提供厂优越的环境,而且以境衬莲,突出厂拙政园是观莲的好去处。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观莲,的确能让游人过足了观莲的瘾。这些内容并非闲笔,而且有利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写在拙政园游览观莲的经过,表达了作者超脱物外的豁达胸襟。运用口语,亲切自然。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口语,读来亲切自然,毫无雕琢之感。文章开头就使用了通俗的口语, “ 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刊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 。文中介绍观莲的景点时写道 “ 何况,中部的堂啊,亭啊,轩啊,都是配合着莲花而命名的,因此,抽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 ” 另外, “ 迎面 ”“ 挺大 ““ 好不容易 ”“ 凑近去看 ” 等都是通俗的口语,读了这些,我们感觉到仿佛是在和作者拉家常。这些口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1.语言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