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7课课件(打包9套) 北京课改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7课课件打包9套北京课改版.zip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7课课件打包9套北京课改版.zip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2.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3.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4.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7.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8.ppt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9.ppt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1.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2.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3.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4.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5.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6.ppt--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1北京课改版2018112617.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2北京课改版2018112618.ppt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3北京课改版201811261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新课指南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学会本课的字词;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主旨。2.过程和方法: 仔细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文讲演语言爱憎分明,要认真体会增强语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课前预习 1.易读错写错的字 诬蔑 ( ) 屠杀 ( )恐怖 ( ) 挑拨离间 ( )召开 ( ) 卑鄙 ( )wūmiè túkǒng bōjiànzhào bǐ赋予 ( )卑污 ( )wū yǔ课前预习 2.多音多义字 横héng( )hèng( )蛮横横竖间jiān( )jiàn( )间接中间挑tiāo( )tiǎo( )挑逗挑担召zhào( )shào( )召公召唤闻一多 (1899—1946) ,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1920年 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 《 西岸 》,从此跨人中国的诗坛。1923年 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 《 红烛 》 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的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1928年 1月,诗集 《 死水 》 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1946年 7月 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 7月 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 “ 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 “ 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走近作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 7月 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 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乙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 “ 最后一次的讲演 ” 。文题背景创作背景文章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整体感知完成历史任务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事件 暗杀李公朴为何被暗杀 争取民主和平真理是一定胜利的 发扬云南人民的 光 荣 传 统随时准备牺牲最后一次的讲演重难点探究1.这篇讲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进行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重难点探究整篇讲演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句式和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论辩的力量。全文运用了多个感叹句,这些感叹句,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 ”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 云南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近的如 ‘ 一二 · 一 ’ ,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 ’ 我们要发扬 !” 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 “ 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 !” 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 “ 李先生倒下了,也要换来一个政协会议的召开, (热烈的鼓掌 )我们有这信心 !” 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 “ 他们这样疯狂害怕,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 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 …… 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2.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 ?重难点探究3.讲演者在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 “ 你 ”“ 你们 ” ,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 “ 他们 ” ,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 “ 我们 ” ,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 “ 我们 ” 与 “ 你们 ” 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鉴赏与写作文中多次使用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在文中用得最多。如: “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 !”“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偷偷摸摸的杀 !”“ 无耻啊 !无耻啊 !” 等等闻一多在讲演过程中,一直无比激愤,运用感叹句有效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慨之情句中有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有对李公朴先生的赞扬,对人民力量的歌颂;有对光明前途的展望,对革命青年的号召。这些语言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1.语言风格设问句、反问句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如: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等等。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问句比陈述句情感强烈,表达了闻一多愤怒痛斥反动派的情感。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的力量更强烈。鉴赏与写作1.语言风格鉴赏与写作(1)对比手,法的运用。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的距离,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自然段中, “ 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 ” 把反动派与李公朴先生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 “ 无耻 ” 衬托李先生的 “ 光荣 ’’ ,又以李先生的 “ 光荣 ” 反衬反动派的 “ 无耻 ” ,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以及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2.写作技法(2)心理的描述。通过对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为举止的真实意图。对敌人心理的抨击,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杀伤力、最易致敌人于万劫不复的境地的战术。闻一多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如在第四节中: “ 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 !其实也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害怕,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恐怖啊 !” 暗杀李先生的根本原因是 “ 他们自己在恐怖 ” ,这一心理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向大家证明敌人不过是只 “ 纸老虎 ”,给敌人以压力,给人民以动力。鉴赏与写作2.写作技法(3)举例引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可以让反动派的谎言不攻自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本第四自然段中列举了 “ 一二 · 一 ” 事件和李公朴先生被害惨案,赞扬昆明青年和李先生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同时,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摘谋杀的险恶用心。2.写作技法鉴赏与写作鉴赏与写作本文运用口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可以用平实、简洁、通俗的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充分强调,这不仅不令人感到哕唆重复,还会使人感到印象鲜明深刻。这种口语式的交流值得我们借鉴学习。3.借鉴应用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高分低能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丁肇中 (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 1月 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自读目标:理解 “格物致知 ”的含义。学习本文 “举例子、讲道理 ” 的论证方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按照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找出过渡句和各段的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五分钟后比谁回答的正确。第 一 部分( l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 二 部分( 2~ 12段): 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 “格物致知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 三 部分( 13)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二部分( 2~ 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 2~ 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 6~ 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 11~ 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三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传统儒家 “ 格物 ”“ 致知 ” 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从全文出发,作者认为 “ 格物致知 ” 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实验精神( “ 格物致知 ” 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自学指导:浏览课文,找到题干中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区间,并进行适当的圈化,以典型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五分钟内看谁找得又对又好。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传统儒家 “格物 ”“致知 ”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 “格物 ”以 “致知 ”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 。(2)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 _ ①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② 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________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3、从全文出发,概括 “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 4、 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 ”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一、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四读课文,归纳论证方法:你认为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从文中找到相应语段,并做标记或批注。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讨论:课文说: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 《大学 》 的指示,先从 “格物 ”做起。他决定要 “格 ”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 “用功 ”,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于格物致知, 《 大学 》 里的阐述自相矛盾。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C、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D、 “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B E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应应应 有有有有 精精精精 神神神神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推究。致:获得。• 《 礼记 ·大学 》 :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丁肇中 ( 1936-) 美籍 华裔 物理学家 。1936年 1月 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4 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 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 :修身:齐家:抽象:袖 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从全文出发,概括 “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 “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 答:原因是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传统儒家 “格物 ”“致知 ”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 “格物 ”以 “致知 ”的途径是(2)这样做的依据是:(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 )①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自然段3-12自然段13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 “格物致知 ”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 ”出自 《 四书 ·大学 》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 “格物致知 ”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 〈 大学 〉 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 4段举王阳明 “格物 ”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 “格物 ”实是 “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 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9、讨论:第 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 “用功 ”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提问: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归纳:实践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 〈 四书 〉 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Ø王阳明的事例Ø一种竹子的实验Ø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7、试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归纳:试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 “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 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 “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这一观点。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层是第 ① 句,第二层是 ②③ 句,第三层是 ④ — ⑦ 句,第四层是第 ⑧ 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 “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一次使全世界永难忘怀的大游行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 演说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从 16世纪中期开始, 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 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福斯特在 《 美国历史上的黑人 》 一书中援引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历史学教授威廉 ·杜波依斯的研究成果答复说,仅在 1680至 1786年 期间,资产者就从非洲向美洲贩卖了 两千多万 黑人。这个数字仅限于活着抵达美洲、被在黑奴拍卖市场上强行卖出为奴的黑人。由于在抓捕中被打死,在远洋航行中被虐待致死或因反抗被镇压致死等原因, 活着抵达美洲的黑人仅占被捕捉押运的黑人总数的 1/ 3到 l/ 4。因此,整个非洲由于英、美等国资产者所从事的这一罪恶活动而损失的人口至少达 6000万 人之众!1776年 7月 4日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二届大陆会议所通过的 《 独立宣言 》 。 宣言的第一段写道: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所有的人都是 生而平等 的,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这就是著名的天赋人权说。在美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废除奴隶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之下,在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的形势之下,在南方奴隶主政权首先发起叛乱、南北分裂迫在眉睫的形势之下,林肯政府奋起应战。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和黑人群众的踊跃参战,1861─1865年的美国 南北战争 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 经过这场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动之下,美国宪法补充、修正案中终于增加了一个第十叁条,即在美国境内 废除奴隶制 的条款南北战争 ——1862年,林肯总统审阅 《 解放黑奴宣言 》 ——然而美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沙文主义、白人至上、歧视黑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之所以顽固,是由这个阶级的历史传统和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美国,黑人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阶级问题,是一个被压迫阶级的问题。有一个特殊性,即同样是受压迫、受剥削,但黑人无产者受压迫、受剥削的程度要比白人无产者严重得多。100多年后, 20世纪 50~ 60年代的美国, 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低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诸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 “仅供白人使用 ”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白人嘲笑黑人学生黑人被无辜逮捕“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 !!!”1955年 12月,蒙哥马利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 ·帕克斯。帕克斯夫人是一位黑人裁缝,在她下班回家的路上,由于未给一名白人乘车者让座而被捕。马丁 ·路德 ·金号召全市近 5万名黑人对公交车公司进行长达 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这是 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不仅揭开了持续 10余年的美国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马丁 ·路德 ·金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 1963年 8月 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 ,要求种族平等。马丁 ·路德 ·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 ,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的演说没有演讲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 马丁 ·路德 ·金( 1929~1968)美国重要的政治领袖。 曾获 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 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 。他政治主张的核心 是非暴力主义 。 1929年,马丁 ·路德 ·金诞生于亚特兰大市。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运动和读书。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 15岁时因成绩优秀奖进入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马丁 -路德 -金演讲现场 《 我有一个梦想 》 演讲现场《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1968年 4月—— 马丁 ·路德 ·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1964年 他获得了 诺贝尔和平奖 。1964年 促成通过 新的民权法案 ,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 促成 新的选举权法案 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金凭借出色的演说才能 ,被誉为 “黑人之音 ”,被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问问 我有一个梦想他 有一个 什么样 的梦想?为什么 会有这个梦想?怎样 才能实现这个梦想?他 能否 实现这个梦想? 找找 哪些段落是作者满怀深情的梦想 ?18—26自然段读 —— 六个 “梦想 ”—— 内容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正义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白人情同手足排比句式自由诵读 18—26自然段,注意排比句式的作用政治上:希望有色人种能和白人一样享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平等的地位和公民权; (选举权和被选 )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权和自由;经济上:希望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限制在贫民区,贫困潦倒。这 许多 “梦想 ”的实质是一样的,即: 让黑人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 “交响曲 ”。( “这个信念 ”具体指什么? “交响曲 ”有什么 特点特点 ?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 “梦想”,即自由、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美国应定能够成为一个 “人人生而平等 ”的国家。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是多种乐器、多重乐声的合奏与 “交响 ”。作者在此处用 “交响乐 ”来作比喻,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 “自由 ”贯穿始终找找 马丁 ·路德 ·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梦想? 1—6自然段 (针对的对象 —美国政府)• 为了要求兑现诺言;也是为了提醒美国• ① 为何要从 100年前写起?• 《 解放黑奴宣言 》 即政府给黑人的诺言• ② 第 2段中,连用 4个 “100年后的今天 ”有何效果?• 对比 ;排比:总 —— 分• 100年后的今天 —— 生活上备受压榨• 100年后的今天 ——• 100年后的今天 ——比喻的运用• ( 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种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 “资金不足 ”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 “空头支票 ”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 “秋天 ”和 “酷暑 ”分别指什么?)1—7 段中有哪些精彩的比喻?“空头支票 ”是个巧妙的比喻。自林肯总统签署 《 解放黑奴宣言 》 以来,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美国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却没有实际意义。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 “爽朗的秋天 ”。我们知道,秋天 “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酷暑与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简介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 “秋天 ”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找找7段 —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抗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8段 -我们却不能因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我们不能单独行动7—17 自然段 针对的对象 — 黑人同胞和平、团结、彻底、永远向前非暴力斗争方式他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