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考点 1 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发达的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
2、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2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发展(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
3、市“草市” ,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易误警示
4、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魏晋、隋唐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史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
5、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3史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 “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史料四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王鸿扬州散记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主要说
6、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2)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3)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4)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 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
7、元化。(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提示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史论归纳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
8、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应用对点强化训练4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C 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 B 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 D
9、项错误。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导学号:61600015】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B 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 B 项正确;庄园
10、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 C 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 ,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 D 项错误。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D 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 “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 B 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11、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 “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 D 项正确。4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5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C 南北朝时期, “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 A 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 C 项正确;唐
12、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 D 项错误。考点 2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3、。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 “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6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
14、制度。(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轻巧识记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四、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五、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教 材 补 遗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的 阶 段 和 影 响1阶段朝代 表现 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
15、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7(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
16、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
17、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宋代的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出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提示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提示 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
18、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8史论归纳1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
19、土壤异宜,顾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 ,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 B 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
20、细作,故 D 项错误。2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10793 处,其中两浙路修建 1980 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 500 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C 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 B 项错误;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 D 项错误。93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
21、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导学号:61600016】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B 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 A 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这说明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 C 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 D 项错误。4宋太祖开宝三年(970 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
22、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C 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体现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 B 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是为了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 C 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 34 页)2012 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魏晋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5经济重心
23、南移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7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经济重心南移;2013宋代“不抑兼并” ;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0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10全国卷 2017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考情分析 1 从考查内容看:魏晋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考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心南移、唐宋的土地政策调整、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2 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3 从命题特点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
24、境、新问题”的特点。命题立意侧重于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切合了社会热点。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
25、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 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 ,A 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 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 项错误。2(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 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 B 项结论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正确。名师点拨 唐宋商品流
26、通的活跃,市场关系的扩大及其影响力的加强、商人资本的崛起、货币制度的飞跃等种种迹象表明,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11组合,同时,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3(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
27、“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 B 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 D 项。名师点拨 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变化角度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管题目选材如何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
28、都在书中,读懂材料,精准迁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4(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
29、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5(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 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 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12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 B 项说法也不正确,故选 D 项。名师点拨 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
30、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重点关注,很多命题是基于这一学术成果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唯物史观引领高考改革与学术发展的同行。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6(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 根
31、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A 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 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C 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D 项错误。7(2015全国卷)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
32、心南移趋势明显B 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13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 B 项。名师点拨 表格型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有: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成为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表格内不同栏目之间具有比较和归纳的功能,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加工、提炼。材料信息呈现方式比较隐蔽,需要在表中
33、挖掘有效信息,抓住关键。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8(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 C 项正确;B 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说法错
34、误,故排除 A、B、D 三项。名师点拨 历史价值观的引领,或在阅读题干信息的过程中,或在解答试题判断选项的过程中。历史价值观是高考素养立意的重要要求。如第 8 题反映了对妈祖、临水夫人的信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她们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它来自民间,又被朝廷所认可,其精神不仅对家庭、社会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传统美德。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
35、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D 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 B 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14故 C 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 “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 D 项正确。2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A 结合所
36、学知识,农民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 A 项正确。3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C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B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曲辕犁在使用时的方便性,这说明传统耕作技术成熟,故 C
37、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4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 ,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 C 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155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 30 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
38、、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B 结合题干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取决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据此可知 A 项错误,B 项正确;C、D 两项中的“征税” “鼓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6 “从宋代直到 20 世纪,尽管有了长途贸易和意义重大的城市化过程,却不存在
39、政治上活跃的商人阶级。 ”造成这一状况的政策原因在于(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C士人阶层对商业的鄙视和排斥D历代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D 通过阅读题干材料可知,宋代以来商业发展已达到一定高度,而商人却没有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权中。A、B 两项与此无直接联系,排除;C、D 两项都属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但题干设问的是政策原因,故排除 C 项,选择 D 项。还原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情境,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解释理论阐释1还原情境,说明现象,历史解释的重要方式(1)情境化高考命题的新趋向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想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
40、的标志性特点。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命题的主要模式。(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从表面上看,采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162以历史解释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思考(1)历史解释要求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去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
41、历史问题,更是要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去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2)以历史解释分析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但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运用点拨1古代中国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
42、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农耕经济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以历史解释看待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朝增加到 11 亿亩,清朝又增至 12 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
43、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4(对接高考)(1)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初现影踪。(2)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17是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自
44、然而然地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针对训练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 ,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B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 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表述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 项说法过于绝对。2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将它移植到史学领域,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 )A因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建设侵吞了大量的林地B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C因道路、房屋宫室的大规模建设而致使森林减少D因人口的增长及对木材消耗的扩大导致森林减少B 从西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一直是主导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开垦土地来养活人口,这是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故 B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