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78017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沂蒙山小调》音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平安。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歌曲简介,沂 蒙 山:,聊一聊,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 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地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 游胜地。,创作背景:,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 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

2、动地方武装“黄沙会”而创作, 后经改编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歌颂 沂蒙山区风光的 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又名十二月调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类似于“顶真”的修辞手法,比如大家学过的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就像下一条鱼的嘴咬着上一条鱼的尾巴似的。,好,香,看,好,1、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2、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3、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地儿、子儿,一字多音拖腔,好,香,看,好,音乐拓展,思维之花,根据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即兴填词,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歌唱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即兴填词,1.人 人(那个)都说 (哎) 麻 城 市 好,龟峰(那个)山上(哎) 开 满花,2.福 田(那个)菊乡 (哎) 好 风 光,人杰(那个)地灵(哎) 奔 小康,下课,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音乐美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