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频考点训练(十九)时间:25 分钟 分值:37 分每日必练 15 分钟限时训练1.(2014安徽省合肥 168 中学最后一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 15 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B 2014 年感动中国人物姚佩兰,身患绝症后为给孩子留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处心积虑的母爱,感人至深。C几年前的滨湖还比较荒凉,现在已经成了美轮美奂的一道风景,随着合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不名一文,很多顾客都对
2、此感到非常奇怪。解析 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C. 美轮美奂,用错对象,形容房屋或建筑等高大华丽。 D.不名一文,一个钱也不占有,形容贫穷。答案 A2(2014广东省揭阳市第二次高考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
3、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解析 A不合逻辑, “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B.否定不当,“不是”应改为“是” 。C.句子杂糅。 “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正确的说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 。答案 D3(2014广东省玉湖中学 5 月月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事实上,人在冷漠无情地对待动物的同时,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同样惨烈的。_,所以也就被忽略了。_,_,_,这一切都类似于残害动物的一场场复制。原来人性的丧失,_。人对动物施暴
4、的过程,也是双手沾上鲜血、耳廓听到嘶喊的过程,_,罪孽感一方面折磨着我们,另一方面又在诱惑着我们。人与人之间骇人听闻的酷刑但它的结果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复制和散布开来这种惨烈由于没有直接感到剧痛就是在这种残害动物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的比如战争或种族迫害这种颜色、这种声音一旦渗入心底就会驻留不去A BC D解析 本语段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人伤害动物的后果” 。“这种惨烈”承接前面“惨烈”应排首位。“但”为转折,这种后果的呈现状态。例举,因为的“比如” ,故在前。 “原来”同“就是”相联系,所以第 5 空应选。“这种颜色、这种声音”承接“鲜血” “嘶喊”排末尾。答案 D4(2014河南省商丘市第三次模拟考试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_。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_,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因此,可以这样问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_。答案 示例:地震预
6、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者: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者: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者: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意思对即可)5(2014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次模拟考试) 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请用递进关系的句子写两点结论,并为我国在以后的发展中,缔造一个“幸福中国”提一点建议。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国家分项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 GDP 的比例16% 21% 14% 13% 10%答:_答案 结论:(1
7、)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2)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支出方面与经济增长不相协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新兴经济体巴西、印度。建议: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大力增加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从而缔造一个“幸福中国” 。(2014甘肃省兰州一中冲刺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 题。西 江 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 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
8、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7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如果学生看出双关与婉
9、曲,也应给分)8(2014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_。(屈原离骚)(2)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3)人恒过然后能改,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_,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进武判官归京)(5)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答案 (1) 虽九死其犹未悔(2)潮平两岸阔(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散入珠帘湿罗幕(5)吾尝跂而望矣每日必背 5 分钟资料储备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篇目 64 篇(十一)3.唐韩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11、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每日必读 5 分钟素材积累探究出乐子2014 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探究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这道理说出来大多数人都会点头称是。没错,我们不仅要“学而时习之” ,还要多多探究,
12、把学来的知识化为己有。可是说归说,却鲜有人把探究真当回事,认真地去做一回。学校的课不提也罢。上学十二年,向来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边听,想就某个问题或现象来堂探究课?对不起。老师课程太紧,这事以后安排于是一拖就拖到现在!学校没得探究,并非意味着我就与此无缘。说白了,想探究什么,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兴趣。对什么有兴趣了,就算学校没安排,自己独自探究也可。达尔文在读书时,乐此不疲地收集和对比各种甲虫,这可不是学校老师让他这样干的。我自己的爱好则是阅读古诗,喜欢在古诗里咬文嚼字,探究各种意味。李白的行路难里有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 ,后来我却在一本书里看到另一个说法是“将登太行雪暗天” 。古人有“一字
13、之师”和“一字千金”的说法。这两个版本的不同一下子就引起了我咬文嚼字的兴趣!从诗的意境上看,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已经足以说明行路有多难了。你想,黄河河面结冰了,无法行舟只能履着冰层穿越,而要登上太行山,又满山是雪,得趟着积雪行路,岂不难哉?那么“雪暗天”又是怎样的境界呢?这就得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了。一般来说,当我们看到“将登太行雪满山”时,脑海里即可浮现出一幅茫茫白雪覆盖高山的清晰景象;可“雪暗天”却不同,漫天鹅毛般的飞雪纷纷下着,山被大雪覆盖而显得异常明亮,而此时的天空在山的比照下反而变得阴沉暗淡,这样一来,恶劣天气便如身临其境般扑来,行路之难直击人心!如此探究一番,我倒觉得“雪暗天”的说法更符合行路难的境界了!怎么样,有意思吧?你若有兴趣,也可学我如此推敲一下,探究一番,我敢打包票,你定能在枯燥的学习中得出不少乐子来!阅卷组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把“探究”这一话题深刻地融入到学习的实景当中。本文作者并没有随大流地写一篇关于“探究”的议论文,而是另辟蹊径,在文章中完整演绎了一番“探究”诗词歌赋的乐趣。 “雪满山”和“雪暗天” ,仅仅两字之差,可其间的意境、情致皆大不相同,考生对其进行条分缕析的同时,观点也不辩自明“探究”不仅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更能为枯燥的学习生出不少乐子,“探究”必不可少!核心亮点:角度新颖 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