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728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同步导与练:《科普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科普文随堂作业【真题试作】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

2、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

3、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

4、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

5、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1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你如何理解?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需从“向自然学习、表现自然”和“艺术加工”两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1)“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 。 “师法自然”可表述为: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2)“表现自然”可表述为:描

6、摹反映自然,再现自然。(3)“画家的主观理解和体验”可表述为:中得心源,或主观感受、自己的想法、审美感受等。(4)“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可表述为: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山石结构),用不同的画法进行创作,画家运用多种皴法是对自然山水的艺术加工等。答案: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2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需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但答题时不一定能做到

7、一一对应,只要在答案中有这方面的体现即可。答案:结构承上启下。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水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2)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必定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

8、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真题试作】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蟋蟀之话夏丏尊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声音。前翅

9、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 ,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 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10、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11、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拨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

12、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 ,有删改)【注】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幼体。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 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

13、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同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 ,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 项,蟋蟀的发声原理与鸟或蝉的发声原理恰恰相反。D 项根据原文“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可知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也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 。答案:AD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14、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描述,蟋蟀的发育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即和一般昆虫从发育到死亡的情形一样,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文本最后一段有简要概述,根据全文相关信息整理成条文即是答案。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 、交尾。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本文为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征是平实、准确,但为

15、了叙述形象生动,往往大量使用修辞手法。按此理解答题,能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答题时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笫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在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

16、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真题试作】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17、,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

18、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

19、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

20、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不管怎样,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 “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 ,有删改)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

21、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_思路点拨:在分析第一句的含意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 。第二句话, “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关键是“其他方面”指哪些方面。这可从文中整理出来。 “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指的是“人类文明” ;“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或“对生物进化的日益了解” 。把这些理解分析加以整理,就是对第二句话理解。答案:第

22、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 DNA 的“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化方式。第二句撇开了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_思路点拨: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答案: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 DNA 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DNA

23、 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 DNA 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 DNA 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 ,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任选两个即可)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作者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 DNA 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答案:文章主要说明了 DNA 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 。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 DNA 的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DNA 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 ,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