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 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 10 月 10 日。2000 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01 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 。设立背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当前(2009 年) ,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 4.5 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
2、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 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 40 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设立宗旨: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计划 10 月 10 日前后在全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1991 年,尼泊
3、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 10 月 10 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 10 月 10 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和促进精神障碍者康复的法律,于 2011 年 6 月公布草案。2012 年 10 月 26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精神卫生法。新法规定,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2013年 5
4、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立法思路(作用):一是坚持预防、治疗、康复并重,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康复水平。二是通过规范诊疗活动、加大救助力度,切实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三是科学设置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明确条件、严格程序,努力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确保精神障碍患者因贫困得不到救治,确保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社会、他人,确保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程序、制度缺失而被强制收治。四是合理分配各方责任,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负担适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同时,尽可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以减少
5、制度执行成本。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核心信息: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七、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八、精神
6、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知识要点: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健康(health)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
7、s) ,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 10 大类 72 小类近 400 种。10 大类为:1.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2.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
8、障碍。4. 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6.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8. 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9. 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
9、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
10、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婴幼儿(0-3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学龄前儿童(4-6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
11、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学龄儿童(7-12 岁)和青少年( 13-18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 、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 、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 、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中青年(19-55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
12、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中老年(55 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四、我
13、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
14、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 6 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
15、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 、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
16、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一级预防主要是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培养
17、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减少成瘾物质的危害、防止暴力、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等。二级防治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降低危害。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为骨干、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三级防治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减少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为此,需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复工作。采取乐观、开朗
18、、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人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七、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精神残疾属于我国六类残
19、疾中的一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保护。法律规定:保护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疾病经久未愈,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受到明显损害,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的精神疾病患者,应实施救治。2006 年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规定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和城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将患者送到当地定点医院;卫生部
20、门确定定点医院并负责患者救治;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支付救治经费,其所属救助管理站在患者病情稳定或治愈后接回,或通过其他方式帮助患者离院。在农村和城市已经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或试点工作的地方,符合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2003 年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农村中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对城市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医疗救助。八、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
21、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 年世界卫生报告估计,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出现精神或行为障碍;18 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发育、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八分之一会出现精神疾病。根据我国浙江、河北两省的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全国 15 岁以上成人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在 15%左右。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2002 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发布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
22、010 年) ,提出了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到 2010 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 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 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达到 8 亿人。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
23、服务的需求。2006 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卫生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科学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和单位,办公室设在卫生部。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为,研究拟订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各项工作。2006 年国家制订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系列政策,将开展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列入社
24、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工作补助经费由政府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的 4 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和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25、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
26、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
27、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3热爱
28、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29、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
30、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
31、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
32、角度看待问题。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一直是困扰当代人的心理难题。我们知道,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而又得不到有效改善的话,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呢?下面我们给出了几个小建议。一、 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失眠患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习惯会破坏这种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在 6 小时以上最佳。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精神健康网睡眠专家指出,每天运动 30 分钟,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大家的健康睡眠。不过要注意,
33、睡前尽量避免做运动,睡前运动会干扰你的睡眠,运动时间最好是在睡前 6 小时左右进行。三、阳光是睡眠的好朋友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阳光是生物钟和睡眠的好朋友,晒晒太阳可以让你的身体适应生物钟的调整。四、享受睡前时光,有助快速入睡睡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尽快入睡。譬如洗个热水澡、阅读书籍、听些轻松的音乐等等。充分的放松,享受睡前时光,可以帮助你尽快睡着。出现焦虑性失眠怎么办焦虑型失眠在临床上是最为常见的失眠类型,也称为焦虑症。大多数患者处于长期失眠的状态。越想睡而睡不着,越急越睡不下,才引起焦虑症,其原因多数因精神紧张,工作或思想压力大、生气,环境变化等因素。焦虑型失眠并不是暂时、短时间的
34、症状,而是一种持续性不安、紧张、恐惧等的情绪障碍而得到,会因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如:遭受不如意事的打击,心理不平衡,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发生的事情,其精神状态可表现为常常多疑或忧虑、抑郁、惶惶然有如大难临头,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紧张不安,常因大小事而烦恼闹,自责、发脾气、坐立不安,有的焦虑症患者常常说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心理紧张、睡眠不下、胡思乱想,并引发头痛失眠,困倦没力、多汗、心悸等现象。焦虑型失眠是神经系统导致的结果,是身体、心理疾病的显现症状。焦虑型失眠症严重的可达失眠三个月以上,对患者的危害可想而知。那么,出现焦虑型失眠怎么办呢?1.暗示法:身心放松,平躺在床上,并暗示自己:我的胳膊放松
35、了,腿放松了,头放松了,我就要睡着了。2.运动法:以轻松的散步、舒缓的瑜珈功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情绪。3.安神法:避免过度刺激,如晚上不要看惊险、凶杀的影片,还要注意不要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关于抑郁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最高的可以占到普通人群的 10%左右,并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同时,抑郁症又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又应该如何预防和祛除抑郁呢?精神卫生专家指出,有效的缓解压力是预防抑郁症的最有效措施。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
36、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 20 万人中,有 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今天就抑郁症的诱病因素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一个是平常的压力不能及时缓解,再有急性的应激事件,比如突然的亲人失去,或者是一些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造成抑郁。另外,抑郁症在一些年龄段也容易发生。很多妇女在生完小孩以后特殊的代谢阶段可能容易得,还有在更年期这个阶段也容易发生抑郁症。 ”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
37、郁症的发生。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大家在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尽量能够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说找朋友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我们建议,遇到压力及时缓解,在压力中更好的适应,这样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 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小文章五个步骤驾驭你的焦虑焦虑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绪。除了被诊断患有焦虑症或社交焦虑症的朋友外,很多人也常常会被焦虑情绪困扰,而每个人在
38、人生的某一时刻也必定体验过焦虑情绪。但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步伐急促,未必能定时抽空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让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为我们服务,今天跟大家分享由自己就能完成的五个步骤来驾驭焦虑。1.“按停”身体预警信号当我们情绪起伏不定时,身体会出现变化及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不顺畅、肌肉紧绷等。此时,必须把握时机, “按停”这些预警信号。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身体会习惯性地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再一次检视一下它们。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去抚平焦虑情绪:呼吸放松、想象意象放松、喝冰水、闭目养神、听音乐,或者其他自己喜欢且有效的方法。2.脑袋停一停当身体预警信号响起时,代表我们可能正因为脑海中出
39、现不合理思维而处于情绪起伏的状态,此时,必须提醒自己要立即停止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同时,问问自己是否跌进了哪一个思维陷阱。咨询过的朋友们跟我分享的“且慢,停一停”的方法和提醒话语有:等一等,现在的情况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坏!停一停,先想清楚,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内心大声呼喊:“不要再想下去了!”停下来!不要把事情看得这么糟糕!当然,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方法和提醒话语,不管对哪种方法,每次使用后,我们都需要记录它的效果(0 分代表完全没用,10 分代表非常有效) 。3.反问自己简单的自我反问,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从多个观点和角度看待事件。这一步是驾驭焦虑的关键。首先,我们要问自己:“
40、我最常跌进哪些思维陷阱呢?”常见的思维陷阱有:非黑即白:事情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把后果看成灾难。感情用事:以情绪和感觉作判断或结论,忽略事情的客观事实。归咎于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妄下判断:还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已经做出判断。否定自己:经常不自觉地贬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贬低成功经验:就算做得再好,总是贬低成功的价值,认为这是应该的。其次,识别这些思维陷阱后,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事件: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错的呢?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又会怎样呢?其他人(家人、朋友)会
41、有什么看法?如果我继续这样想,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4.分散注意力当我们停止了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并以其他角度反问自己后,为避免继续专注在这些事情上无法自拔,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正面行动将注意力分散或转移到另外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上。这些行动可以是一些很简单或很小的行为,但能够带给我们开心或舒一口气的感觉。常见的一些行为是:外出散步、洗澡、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电话等。5.制作鼓励卡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些精致的卡片,写下你从任何地方得到的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正面句子作为自己的人生金句。当我们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去除这些鼓励卡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行创作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舒心的语句来
42、鼓励自己。比如我常跟焦虑的朋友们分享的“蹲在脑子里的老虎不吃人” ,就常被他们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看完这五个步骤,是不是很想去尝试一下呢?如果我们愿意循序渐进、多加练习的话,正面的改变一定会发生!(转载自简单心理)张德芬:没有什么事情的结果是一定的我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就是被朋友陷害来的。当时北京房子不贵,贷款可以贷很高,我钱不多,订了一户小房子,还介绍我一个朋友到同一个小区去买房。我还告诉她,我订的房子主卧朝北,等有主卧朝南的出来,我就要换。那个朋友非常有钱,她买房不是自住,只是好玩投资。但是没想到小区释出一户主卧朝南的房子,竟然被她先抢走了。那天早上,小区销售打电话来说有这样一户房子放出来
43、,我说我下午过去,请他留着,没想到下午去的时候,那栋房子已经被其他人签走了。我当时气疯了,破口大骂那个销售经理,怎么可以这样不守信,明明我说要来买的,他先卖给别人了。但是事情过后,也很过意不去,又痛失自己认为的好机会,非常伤心。一个星期后我和朋友偶遇,她不经意地说:“咦,我老公好像在你介绍的那个小区买了一户朝南的房子。 ”一看我脸色大变,她还假意地说, “哦,你喜欢,你要,那,那,我们换好了。 ”当时这真的是双重伤害,我很难过,哭了很久。后来小区又释出一户主卧朝南的房子,我先抢下来,准备退掉原来那一户。结果抢了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一户已经签约,退不掉了。如果我朋友当时没有来抢,我那时还没有签约
44、,是可以退掉的。OK,现在两户房子在手上,我首付不够,很着急。最后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和父母借了钱。最后的故事你们都应该可以想象,北京房价上涨,但是,如果你只有一户,你动不了的,因为自己要住。如果有两户,另外那一户就可以处理掉了。这样,我积累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如果当时不是她这样来搅局,以我的财力,我是不可能买两户的。好玩吧?!常常看到这样坏事变好事的例子,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有一次在机场,准备值机的时候,有一个人匆匆忙忙地插队在我前面,我一改以往厌恶插队行为的习惯,让他先办,结果,他拿走了最后一个经济舱位子,我就被升舱到公务舱了。呵呵。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就是能够把坏事变好事,而有些人就是霉运连连?
45、我觉得这和我们的能量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保持正念和善意,即使坏事出现,也不怨天尤人,而只是埋首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坏事”里面,其实隐含了美好的礼物。有的坏事,其实是来帮你的生命开启另外一扇窗口,可以带领你走入不同的世界,看到不同的风景,何必一味地拒绝呢?我观察自己身后的生命轨迹,发现每一件我眼中的“坏事” ,几乎毫无例外地为我带来一些好事、智慧、经验或意外的收获,真的是让我更加感恩。是的,所以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面对好事的时候,一定要感恩。不要因为自己的运气好,就过于张扬、自以为是,那样的话,好事有可能变成坏事的。怎样接受事情的不完美?很简单。就只是承认:我不比老天
46、知道得更多,它一定会给我最好的。这个没有了,也有其他的。有人说这是“臣服” ,而我现在更愿意说,这是“放下掌控” 。不再自以为知道什么一定是对的,什么一定是错的。不再自以为自己要的都是对自己好的。当你要的没有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能对自己说:既然没有得到,就表示有更好的在后面?我们也都听说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种说法,其实,这也是很多老人家说的,一个人的福气是有定数的,年少的时候太轻狂,把福气用完了,年老的时候可能比较辛苦。如果少年时多吃苦、努力,年老的时候就可以享享清福、安然生活。我现在生活当中,真的没有什么“一定要如此”的事情,我也许有“愿望清单” ,希望事情如何发展,但是被教训多少次之后学来的谦卑,和历经太多沧桑之后得来的智慧告诉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需要像你想的那样发展的。也许就是注定必须如此,没有“为什么” ,也许就是有更好的礼物在后头。无论是何者,维持着谦卑和不掌控的态度,至少能让你的生活更加轻松、没有负担,当然,你也会更加幸福、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作者 张德芬 摘自作者新书重遇未知的自己 )压力测试图1、如果看到波涛汹涌,那么请马上休假;2、如果你看到微波荡漾,请小休几日;3、如果看到很多颗榛子,请继续为人民币服务。据说如果你看到运动的景象,表明你的生活压力大,内心情绪波动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