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 2019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键的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B. 在 HIV 中由 A、G、U、C 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 7 种C. 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 RNAD. 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有丰富的麦芽糖,其水解的产物只有一种单糖【答案】D【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肽键无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A 错误;HIV 病毒是 RNA 病
2、毒,只含 RNA,含有 A、U、G、C 四种碱基,四种核糖核苷酸,B 错误;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 DNA 转录形成 RNA,C 错误;1 分子麦芽糖由 2 分子葡萄糖形成,因此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只有葡萄糖一种单糖,D 正确。2.2.植物叶片中有一种酶,是叶片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催化反应C5CO 22C 3。由此推断这种酶( )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B. 在低温环境中会失活,导致光合速率降低C. 是固定 CO2的关键酶,其催化活性可能比其他酶低D. 由叶绿体中的基因控制合成,与细胞核基因无关【答案】C【解析】因为催化的是二氧化碳的固定,所以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 错
3、误。参与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低温环境中酶活性受到抑制而影响光合速率,B 错误。因为该酶含量最高,所以其催化效率可能比其他酶低,C 正确。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与细胞核基因有关,D 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条件 需色素、光、酶 不需色素和光,需要多种酶场所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物质转化水光解:2H 2O 4HO 2ATP 的合成:ADPPi光能酶 ATP能量转换光能电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 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关系3.3.下列关于有丝
4、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 DNA 复制而加倍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 DNA 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目始终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 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染色体加倍,DNA 不加倍;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 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
5、分裂染色体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据此答题。【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 加倍,染色体不加倍,A 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DNA 不加倍,B 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C 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4.果蝇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如图为该性
6、状遗传系谱图,已知-3 无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性状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B. 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C. -11 的突变基因来自于-2D. 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答案】C【解析】根据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且-3 无突变基因,所以该突变性状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A 正确;根据系谱图可知,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所以该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B 正确;由于该突变性状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所以-11 的突变基因来自于-7,C 错误;由于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所以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 正确。【
7、考点定位】伴性遗传5.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主要作用是加速果实成熟B.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C. 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D.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详解】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A 正确;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在茎尖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
8、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不属于极性运输,B 错误;赤霉素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片与果实的脱落。因此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C 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概念,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熟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6.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
9、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 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 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动物为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环境,所以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 正确;人工林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 正确;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态不维持,C 错误;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
10、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二、非选择题7.7.已知在黑暗条件下蔗糖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转化成淀粉,某科研小组为验证这一结论,将一株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去掉叶柄并用石蜡封口),平均分成 4 组,实验处理如表所示。一段时间后,脱色用碘液检测叶片颜色变化,结果如表(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忽略不计) 。编号 组 1 组 2 组 3 组 4叶片浸泡在 5%蔗糖 溶液中,通入 O2叶片浸泡在 5%蔗糖 溶液中,通入 N2叶片浸泡在蒸馏水中,通入 O2?处理黑暗 黑暗 黑暗 黑暗检测结果有淀粉 无淀粉 无淀粉 无淀粉请回答:
11、(1)实验前要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实验后叶片一般用_(试剂)进行脱色处理,再用碘液处理。(2)组 1 中蔗糖转化成淀粉的直接能源物质是_,是通过_产生的。与组 1 相比,组 2 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3)前三组实验不能证明蔗糖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因此必须增加组 4,组 4 的处理是_。【答案】 (1). (饥饿处理以)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 (2). 无水乙醇 (3). ATP (4). 有氧呼吸 (5). 组 2 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 ATP (6). 用石蜡封闭的叶片浸泡在 5%蔗糖溶液中,通入 O2【解析】试题分析:(1)实验前要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
12、目的是:(饥饿处理以)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叶片的绿色会对碘液检测淀粉所呈现的蓝色产生干扰。使叶片呈现绿色的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因此实验后叶片一般用无水乙醇进行脱色处理。(2)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组 2 叶片浸泡在 5%蔗糖溶液中,通入 N2,因缺乏 O2,组 2 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导致淀粉的合成缺少 ATP。(3)前三组实验检测的结果说明淀粉合成的条件是 5%蔗糖溶液中,通入 O2,但无法证明蔗糖通过气孔进入叶片。所以,欲要证明蔗糖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还需增加一组用石蜡封闭的叶片浸泡在 5%蔗糖溶液中并通入 O2,一
13、段时间后,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如果无淀粉产生即可得到证明。考点:本题考查验证性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蔗糖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转化成淀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8.8.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控制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 A、a 和 B、b 表示,其中含 A 基因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型为 AaBb 的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 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其中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2)选取 F
14、1高茎和矮茎植株相互随机传粉,子代中高茎基因频率为_,若让 F1中高茎和矮茎植株分别自交,子代中高茎基因频率为_,在这两个过程中,_(填“自交” “自由交配” “自交和自 由交配”或“二者均未” )导致玉米种群发生了进化,理由是_。【答案】 (1). 高茎抗病:矮茎抗病:高茎感病:矮茎感病=3:3:1:1 (2). 2 (3). 1/8 (4). 1/12 (5). 自交和自由交配 (6). 自交和自由交配均使 A 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 A、a 和 B、b 表示,其中含 A 基因的花粉
15、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Bb 的植物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 1:1:1:1:,由于含有 A 基因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参与受精作用的精子有 aB 与 ab 两种类型,AaBb 产生四种类型的卵细胞均可以参与受精作用。【详解】 (1)高茎抗病植株(AaBb)产生的精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有含 A 基因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实际参与受精作用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B:aa=1:1;高茎抗病植株(AaBb)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B:Ab:aB:ab=1:1:1:1,雌雄配子结合可产生 F1代,F 1代的
16、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抗病(AaBB、AaBb、 ):矮茎抗病(aaBB、aaBb):高茎感病(Aabb):矮茎感病(aabb)=3:3:1:1,其中高茎抗病的基因型有 AaBB 与 AaBb 2 种。(2)由于 F1中高茎(Aa)与矮茎(aa)植株的比例为 1:1,因此 A 的基因频率为 1/4,a的基因频率为 3/4,二者相互随机传粉时,雄配子全为 a,雌配子 a:A=3:1,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3aa:1Aa,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1/41/2=1/8;若让 F1中高茎和矮茎植株分别自交,高茎植株(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8Aa、1/8aa,矮茎植株的自交后代全为矮茎即1/2aa
17、,因此自交后代的高茎与矮茎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 1/8Aa、5/8aa,故子代中高茎基因频率为 1/61/2=1/12;F 1高茎和矮茎植株中,A 的基因频率为 1/4,其自由交配后代及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1/8 与 1/12,即自交和自由交配均使 A 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两种情况下玉米种群均发生了进化。【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应用等知识,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干中“其中含 A 基因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判断植物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的种类和比例,进行相关计算,难度适中。9.9.环磷酰胺作为治疗癌症的化疗药物,在较高剂量下对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 -葡聚糖对接
18、受化疗的机体的免疫力有一定的恢复作用。(1)环磷酰胺能影响 DNA 的合成,因此推测它作用于细胞周期的_期。若在药物作用下,复制时 DNA 分子上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发生错误配对,则在药物作用期间,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 基对新类型是_、_。(2)-葡聚糖能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这些细胞因子能促进_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提高机体的_免疫。(3)-葡聚糖能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树突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说明树 突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_。树突细胞将病原体摄取入细胞内,经处理后,暴露出这种病 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刺激 T细胞产生_,
19、同时激活 T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_,从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答案】 (1). 间 (2). GT (3). AT (4). 浆 (5). 体液 (6). 受体(或糖蛋白) (7). 淋巴因子 (8). 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试题分析:(1)细胞分裂间期进行 DNA 复制。在药物作用下,第一次复制该位点碱基对为G-T,第二次复制该位点碱基对为 G-T 和 A-T。 (2)浆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下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3)细胞膜外侧有识别功能的糖蛋白。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将之呈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考点:
20、本题考查 DNA 复制和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10.10.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1)流入该玉米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2)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_。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_。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_。(4)在生产过程中,农民需不断对农田进行除草、治虫等活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
21、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6)玉米收获后,农田弃耕,很快就变成了杂草和昆虫的乐园。农田的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答案】 (1). 玉米等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 基因 (3). 样方法 (4). 竞争 (5). 生殖隔离 (6).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玉米 (7). 大量 N 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缺失,需不断补充 (8). 次生演替【解析】试题分析:(1)流经该农田的总能量是玉米和杂草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量。(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
22、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故是增加了基因多样性。(3)玉米螟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而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它们有共同的食物,故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为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各自释放的性信息素不同,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繁殖,从而维持了两物种间的生殖隔离。(4)除草、治虫主要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玉米中。(5)因为是农田生态系统,大量的 N 元素会随农产品的输出而缺失,所以需要不断补充。(6)弃耕农田中因为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
23、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11.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 3 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染料时,CR 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 CR 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并加以鉴定,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 溶液 水培
24、养基甲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注:“+”表示“有” , “-”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 )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 )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 (1)纤维二糖 葡萄糖(2)红 透明圈(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 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解析】试题分析:(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
25、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才会发挥作用。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要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乙不具有选择的作用。考点: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12.12.(1)逆转录病毒转染法是目前将目的基因导人细胞的最有效的方法。山中伸弥于2006 年把 c-Myc 等 4 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鼠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其变成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在
26、该技术中,逆转录病毒作为_(基因工程的工具) ,它利用外壳蛋白与受体细胞表面的_相互识别而感染皮肤成纤维细胞。若想提高转化效率,可利用_技术改造病毒外壳蛋白。(2)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效率很高,是植物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脂质体是一种用卵磷脂等物 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传统的脂质体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类的乙醚溶液加入到 DNA 溶液中,经特殊处理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 DNA 的脂质体小泡,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脂质体能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_,转移前植物受体细胞首先要_。从理论上分析,脂质体对受体细胞_(填“有”或“无” )选择性。若带有 DNA 的脂质
27、体小泡导入动物体,能否使受体产生免疫反应?_。(3)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丙过程中得到的细胞一般为_(填“正常”或“不正常” )核型。【答案】 (1). 载体 (2). 受体 (3). 蛋白质工程 (4). 流动性 (5). 去除细胞壁 (6). 无 (7). 不能 (8). 抗生素 (9). 正常【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
28、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细胞工程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培育出作物新品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第(3)小题图中,甲表示获取实验小鼠的组织细胞,乙表示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皮肤细胞,丙表示原代培养,丁表示传代培养。【详解】 (1)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自身不能复制,需要载体携带它们到合适的细胞中复制和表现其功能。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病毒等。据题意可知,把 c-Myc 等 4 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鼠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即在该技术中,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它利用外壳蛋白与
29、受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识别而感染皮肤成纤维细胞。要改造病毒外壳蛋白可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2)据题意可知,经特殊处理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 DNA 的脂质体小泡,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而吞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了膜的融合,因此脂质体能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细胞壁对植物细胞起到支持与保护作用,因此转移前植物受体细胞首先要去除细胞壁,以提高转移效率。脂质体是一种用卵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而人工膜具有选择性的基础是其上的蛋白质,而据题意可知脂质体中无蛋白质,因此脂质体对受体细胞无选择性。脂质体通过与受体细胞膜的融合实现基因转移,由于脂质体中无蛋白质,故无免疫原性,不能使受体产生免疫反应。(3)使用培养液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为防止培养过程中杂菌污染,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丙过程表示原代培养,形成的细胞株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