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5991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包:现代文阅读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文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1-4 题。遗传性疾病是因体内某种基因缺乏、基因缺欠或突变所引起的。如果能对其中病态基因进行补偿、替代或修复,就能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因此,现代医学诞生了一个新科目。目前可行的是将患者细胞所需要的基因与适当的载体重组,转移于受体细胞(靶细胞)内,转移基因即有表达功能的外源性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并产生前所未有的基因产物,从而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它也为基因替代与修复奠定了基础。将生殖细胞(受精卵)作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有根治效果,可在当代及患者愈后生殖的后代中免除遗传性疾病,但目前不能应用于人类,因为它能抑制某些基因遗传,一旦失控,哪怕只有

2、一例,也为传统的人伦观念所不允许。将无遗传观念的体细胞作为靶细胞则是可行的,但疗效报告中不会贸然出现“根治”的字样。更重要的是选择目的基因,它是补偿缺欠基因的外源性正常基因,通常取自正常供体细胞基因组 DNA 或人工合成 DNA 的片段。供转移的目的基因必须结构完整,转移后能随细胞分裂而复制和分裂。这两个选择是治疗遗传疾病的第一步。1、文中“一个新科目”是指A、基因替代。 B、基因治疗。 C、遗传治疗。 D、遗传替代。2、准确概括目前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新作法及其目的一项是A、用正常基因修复病体基因,以改善变异基因的功能B、用正常基因替代变异基因,以改善遗传基因的功能C、将有表达功能的外源性基因转

3、移到靶细胞内,以补偿缺损基因的功能。D、将外源性基因的表达功能转移到靶细胞内,以替代缺损基因的功能。3、 “疗效报告中不会贸然出现根治的字样”的重要原因是A、治疗后,很难抑制患者病态基因的遗传。B、治疗后,很难抑制患者后代的病态基因。C、这种治疗不能对后代的病态基因进行改造。D、这种治疗只能对患者的病态基因产生影响。4、文中“这两个选择”是指A、选择转移基因与供体细胞基因组。 B、选择载体重组与正常基因。C、选择体细胞和外源基因 D、选择靶细胞和目的基因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5-8 题。采 药 人李汉荣终年出没于深山林莽,你身上有草木的气息,有岩石的气息。我站在你面前,怀着敬意和惭愧的心情感受

4、你。我觉得你不同于一般的乡下人,你的朴实里又多了几份坚韧。我觉得你已不大像是我们这种被严重污染却又自以为是的社会生物,我觉得你像是一株纯真的、带着野性、滴着露水的植物,你不善言语,你的每一片叶子都是语言,无声透露了你的山水岁月。你不善言语,大约是你总在山中听惯了溪的语言泉的语言鸟的语言,以及风和树叶的交谈,月光和涧水的交谈,你觉得那些语言很好听,万物都在与你说话,没有你插嘴的机会,也没有插嘴的必要,于是你习惯了倾听。万籁俱寂的夜晚,你就抚摸那些药,听它们说一些苦涩的话,说一些心里的苦和世上的病。浅山已采不到药了,必须到深山更深处,才能采到人世的处方里急需的药。浅山里也多了农药、化肥,和从城市里

5、、工厂里弥漫来的废气尘埃。你知道世上的病越来越多了。而山上的药越来越少了。世上的病越来越严重,而山上药物的药性却不如以前了。是不是药也有病了,药把自己的药性用于治自己的病,就没有多余的药力治世上的病了?你到深山更深处采药,腰系绳索,手握药刀,在悬崖峭壁上寻找那尘世已经失踪的药草。好药都生长在云雾中,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峻处。在远离人境的地方生长出来的药才能治人的病,在远离人境的地方修炼出来的高人才能看清人世的真相。我们在低处害病,你在高处采药,多高处的药才能治愈我们这些低处的病人?你爬的山越来越高了,人世的病越来越重了。低处的病追着高处的药。云在你身边聚散,星在你肩上起落。当山下的某位文人望着高

6、山上的白云雅兴大发的时候,你正在白云中,在陡崖上,抓着死神的衣襟,打听那一株药的去向。那药也不愿下山吗?也怕多病的尘世吗?谁让你是药呢?谁让我是采药人呢?方圆数百里的连绵群山,你都攀援过了,最高的山峰你也去过了。好药越来越少,人世的病越来越多。最高的山都已采过,要根治世上的重病,怕只有到天上去采仙药。你老了,爬了一生的山,你已老成一架山脉。我站在你面前,望你,如望一座高山,山上有树木,有泉,有云雾,山顶,是一片积雪。你这座高山上,藏着多少药啊。看见了,我觉得你就是一副五味俱全的中药。5、文中“抓着死神的衣襟,打听那一株药的去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答: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_(不超过 10

7、 个字)6、文末有“你这座高山上,藏着多少药啊”的话,联系文意,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回答不超过 30 个字)答:_7、文中多次提到“世上的病” “人世的病” ,这里的“病”具有怎样的含义呢?(回答不超过 30 个字)答:_8、综观全文,这篇文章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评析。 (不超过 30 个字)答;_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9-12 题。空间微重力试验,就是利用空间一种特有的环境条件而进行的试验。远离地球表面的空间,随着高度的增加,地球的引力作用就愈来愈小,由于卫星飞行的高度有限,重力作用尚未完全失去,所以称为微重力环境。在这里(1)除微重力外,还有高真空、超洁净,同时接受到空间粒子

8、辐射的强度也比在地球上的大。更为奇妙的是,许多物质在微重力环境下,呈现出与地面重力场中完全不同或有很大差异的状态。如:晶体或金属熔化再结晶后得到的新物质,消除了在地面上生产所出现的生长条纹,无论完整性、均匀性、纯洁度以及其他电性能都优于地面上生产的产品,用它就可以制成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在地面难以熔合的不同金属在这里(2)可以熔合,难以提纯的金属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制品,微生物及植物种子经过空间微重力环境后产生基因变异。因此,空间微重力试验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加工提纯、晶体的生长、药物的制备、生物细胞的培养研究等多种学科。9、 “用它就可以制成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中, “它”指代的内容是A、熔化结晶后

9、的新物质。 B、完整性、均匀性、纯洁度等。C、地面上生产的产品。 D、微重力环境。10、对文中这里(1)及这里(2)的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1)指空间微重力试验, (2)指微重力环境。B、 (1)指微重力环境, (2)指空间微重力试验。C、 (1)与(2)含义相同,都指“微重力环境” 。D、 (1)与(2)含义相同,都指“空间微重力试验” 。11、不属于构成“微重力环境”条件的一项是A、远离地球表面的空间 B、具有离开地球的合适的高度C、地球引力作用近于消失 D、重力作用尚未完全失去1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空间微重力试验,就是指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多学科的试验。

10、B、空间微重力试验,是依赖于许多物质在微重力条件下呈现出的状态差异进行的。C、高真空、超洁净、接受较强的空间粒子辐射,也是金属提纯试验的必备条件。D、金属的提纯、晶体的生长、药物的制备、细胞的研究,适宜进行空间微重力试验。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 13-16 题。油灯点亮的日子徐惠林在城里生活的家人,已能够容忍我从乡间带来的怪异习惯了。入夜,将书架上那盏油灯取下,哧,擦着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那迷人的光焰连同柴梗硝的气味,在整个书房弥散开来。我铺开稿纸,端坐桌前。有时盯着光焰,怔怔地,一坐就是一个晚上。这盏油灯,是我在乡间老屋发现并带回城里的。车子一路颠簸,我用

11、衣物包裹着,一路小心呵护,就像当年呵护我娇惯的孩子。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带来了温暖,欢乐,也一次次在泥坯屋墙上,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因为贫困,瘦弱、敏感的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麦垛;我爱种子,花朵,鸟鸣,云彩,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邻村放一部电影,我坚持看守家门,让父母带着姐妹们去。已到了初三,我那时一心想考上中专,跳出“农门” ,我不愿在这泥地上耕作一生。夜,很快陷入寂静

12、,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我猛然感到一种孤独,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我害怕得听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我不敢斜窥周围的事物,把双足放在地面上,很快我的心踏实起来,情绪开始平静。这时,我听到了门外母亲的脚步声。母亲叫着我的乳名,推开了木门,我这个倔强的儿子,第一次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抽泣不止。母亲担心我一个在家,先回来陪我。油灯下,我重新开始做作业,母亲为弟妹们纳鞋底。我抬起头,母亲正用针尖挑着灯渍,擦在她皲裂的手指上:“这是能治病的!”母亲为我泡了一碗糖水,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满是“” ,不识字的她,脸上沐浴着一种慈爱而神秘的光芒。 “能考上学校最好,考不上,你能识那么多字,在农村,

13、总比爸妈强。 ”母亲言语平静, “你是一个男娃,要学会依靠自己,什么都不用怕!”油灯,烙满油渍的油灯,盘曲农业文明虬根的油灯,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的油灯,今夜,我再次将你拨亮。在你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写下了这篇温暖而怀念的文字。 (选自散文 )13、文章第 3 自然段中“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呢?(回答不超过 15 个字)答:含义是:_14、文章第 4 自然段中“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的句子,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试从两方面回答。答:(1)_(2)_15、文章第 4 自然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

14、的感情?试从三方面来回答。答:(1)_(2)_(3)_16、文章最后说“我写下这篇温暖的怀念的文字” ,这里的“温暖”具有怎样的含义呢?答:含义是:_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17-20 题。据专家们说,从销密的卫星数据中整理出的新的海底图,其详尽程度是过去海底图的 30 倍。把它们和船上探测获得的大比例尺海洋图加在一起,科学家们便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地点的海洋深度。这些海底图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数百万年来地球板块是怎样移动的。这些海底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史密斯,与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桑德威尔一起绘制的。他们根据卫星测量的、由地球引力变化引起的海面海浪相撞推断出海底特性,

15、从而绘出了这些海底图。史密斯说,这些海底图上有山脊、海沟、火山以及可能蕴藏着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地。如果利用船上最好的技术收集整个海底的同类信息,可能要花125 年才能完成。他说这些海底图有助于改进影响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这些信息,由于曾被美国海军在有战略意义的海域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所以 10 年来(截止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和欧洲航天局公布这些销密数据)一直列为保密内容。17、上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是A、美国公布了一批销密的卫星数据。B、史密斯和桑德威尔掌握了绘制海底图的最新技术。C、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海底详图被整理出来了。D、卫星对海底的测量既迅速又详尽

16、。18、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的“改进” ,所指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改进气候模式的洋流模型。 B、改进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C、改进影响气候变暖的模型。 D、改进气候、洋流和流量的模型19、新的海底图有许多用处。对此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进了石油和矿产的探测方法。 B、可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C、清楚显示地球板块怎样移动。 D、了解不同地点的海洋的深度。20、文中说,卫星获得海底住处所凭借的基本手段是A、对海底特性的测量。 B、对海面和海底的观测。C、对海浪相撞作推断。 D、对引力变化进行测量。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21-24 题。勤梁实秋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

17、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 ,他自己笃实奉行,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面修行,一面劳作。 “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

18、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 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已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

19、,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21、从文章第 1 自然段看,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呢?答:中心论点是_。22、文章第 2、3 自然段都是举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共同之处是_。23、文章第 3 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答:含义是_。24、根据作者的阐述, “勤”有什么意义呢?(回答不超过 30 个字)答;_。阅读

20、下文,回答问题文化遗产问题 张中行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 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

21、,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 ,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 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 , 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

22、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 、 “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

23、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 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象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

24、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25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 3 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_。“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_。“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_。 (每项均不超过 20 个字)26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分别是:_。

25、_。27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这些缺点是:_。_。28作者就文化遗产及其如何继承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对此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作者考虑到文言文的难于学习,难于学会学通,担心现代文不能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B、作者注意到现代人将难于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担心现代文写不好,写不通,写不出韵味。C、作者分析了培养少数专业人才用翻译介绍的办法继承传统的设想,担心这些少数专业人才难以选拔,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也担心翻译介绍的办法未必能使人们传神地领会传统文化。D、作者担心汉字的存废,担心对古典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发生变化,但寄希望于将来。E、作者担心学生从语文课本里学文言的

26、办法不能持久,但赞成更多有条件学习文言的人不要放弃机会。来源:高考试题库 GkStK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29-32 题 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已是一个依靠知识驱动的智力的系统。单纯模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一个发挥民族创造力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利用高科技开发的产品是“集成知识”型产品,而传统产品则属于“集成资源”型产品。集成知识型产品常常要求预先支付较高投入,但其实际成本则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带来巨额利润。例如编制一盒软件可能要花几百万元,但拷贝这份软件只需几元钱,其实价成与成本价

27、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一种产品越接近纯知识型,它的权益也就可能越高。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中, “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智能资本”最终将导致社会财富的大转移,即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移到那些掌握着科技知识的人手中。正因如此,当今物质资源贫乏的国家,只要充分掌握并有效地利用了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发展成为经济上的强国。29对“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依靠知识来驱动,物质资源的作用就显得微弱了。B、科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取代了以物质资源为核心的地位。C、财富的最高形式

28、是科学技术知识,不是物质资源,因而社会核心资源发生了位移。D、集成知识型产品的效益大大超过集成资源型产品的效益,促使科学技术资源的地位上升。30 “其实价与成本价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一句中“其”字指的是A、集成知识型产品。 B、集成资源型产品。C、编制一盒软件。 D、拷贝一盒软件。31对“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资源的能源的依赖程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科学技术已变成了生产社会的核心资源。B、因为当今社会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C、因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中, “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是无止境的。D、因为“智能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大转移。32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表

29、述得准确严密的一项是A、在高科技时代,要想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必须依靠知识驱动。B、在高科技时代,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C、在高科技时代,能否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关键是能否充分掌握并有效运用科技技术。D、在高科技时代,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33-36 题。读无字书 郭启宏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

30、,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唯有王夫之见地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得到有关“身心” 、“伦物” 、 “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 ,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痛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如何善读?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 ”然而, “大义” “

31、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自古以来,或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或因有意的藏锋、无助的回避,甚或仅仅出于行文上的考虑,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裂处、空白处、语焉不详处。这就要求读书人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 “微言”来。这般读书,可称善读。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 “从无字处读书” 。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

32、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幽梦影 )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事实上,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

33、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天”?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定性说?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除非不读。33文中第 2 自然段举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作者怎样的观点呢?(回答不超过 10 个字)答:作者的观点是:_。 34文中第

34、 6 自然段有“待读书人去探求”的话“读书人”实际指的是什么人?“探求”的对象是什么呢?答:(1) “读书人”实际指的是:_。(2) “探求”的对象是:_。35文章倒数第 2 自然段中,作者对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四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全文看,说明在研究问题中,应采取什么态度呢?答:应采取的态度是:_。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36文章最后说“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试从两方面来说明。答:(1)_。(2)_。阅读下文,回答 3740 题。历史的幽默 金克木翻看杂志,在群言今年第 2 期上见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座谈会记录。会中,袁行霈教授说:“我们走新青年的路

35、,不走学衡的路。 ”说得好。但他没有说:这两本杂志后来都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是在什么路上走了一个世纪?此刻走到了什么地方?座谈会是老人遇到了新问题,还是新人又提出了老问题?我胡思乱想,忽然发现历史老先生很幽默,往往和自以为创造历史甚至指挥历史的人开玩笑。学衡和新青年的对抗,简单说,起点是文言与白话之争,发展到拥护传统文化和打倒传统文化之争。可是到这两大阵营内部一瞧,双方差不多都是一些留学生。提倡白话的胡适和坚持文言的吴宓都是留学美国学外国文学哲学的。作古文和讲古书, 学衡的人未必胜得过新青年的人。反传统激烈得过分,连汉字汉语都要废除的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在传统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 学衡中人只

36、怕难得有胜过他的。两杂志以外的林纾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反对白话文。蔡在回信中说,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所译域外小说集文辞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 ”大概蔡对林的态度有点生气,所以不免话中带刺。不懂外国文而翻译的林的古文不见得比得上懂外国文而翻译的周的文章之古。蔡本人就是进士还入了翰林院又留学欧洲。主张古文的不比主张白话的更通古文,而双方又都是学外国文介绍外国的。地道的传统古董应当是蔡元培,偏偏他又是新学的主帅。到 1930 年,他六十几岁了,还主张废除姓氏、婚姻、家庭。洋文比中文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辜鸿铭反而拖着辫子硬充清朝遗老讲春秋 。历史真够幽默的。学衡和新青年各走极端自立门户,

37、于是全进了死胡同,无疾而终或摇身一变。看起来好像是,历史既不喜欢极端,又不喜欢调和折衷。地球是圆的。纬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东方和西方。经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南北两极。_。学衡的主编是吴宓。本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办起“国学”研究院。主持人是吴宓。五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五个人都不是学衡一派。梁是维新派,清朝的六品官,后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王国维连举人进士都不是,是翻译书出身,在民国时期的紫禁城里得到宣统皇帝封官,便不剪辫子而充当遗老。陈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维新派大人物。他十三岁便曾去日本,以后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多年。赵、李从外国回来,一个教语言学,一个教人类学、考古学。梁应当

38、是遗老而不是遗老。王本来不是遗老而竟成遗老。这五位讲“国学”的都深通“外国”学。梁办新民丛报 。王译外国书。陈、赵、李都在外国留学。 (向达告诉我,陈在瑞士曾听过列宁演讲,不知确否。 )陈是吴极力推荐又极力劝驾才回国教书的。老派王国维是新派胡适推荐的,否则清华园里未必能容下一位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还要他主持院务而他不肯。陈寅恪作的对王的悼辞说:“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这一诗一序可算是陈的第一篇论文,看得出诗中字字句句都经过斟酌。说胡适有眼光,又用“独” 、 “惜” 、 “大”字眼并非轻易。全篇以王为例对文化的传统发表了独有的见解。本“国学”和外“国学”通连成一体,这是不是历史的幽默

39、?37根据文意不难判断, 新青年和学衡是有不同主张的两份杂志,前者主张_,后者主张_,但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两本刊物的主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_。 (均不超过 15 个字)38请为文中划线处补写一个比喻句,表明 各种主张可以殊途同归的意思,并与上文衔接。_ 。 (不超过 25 个字)39文中所引陈寅恪“独为神州惜大儒”诗句中,一个“独”字表现出革新派人物_,一个“大”字表现出守旧派人物_,一个“惜”字表现出前者对后者的_。 (均不超过 6 字)40文章反复说到“历史很幽默”的话,对作者这种说法的含义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尽管人们可以提出并维护各自的不同主张,希望改变或主宰历史,但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

40、律,偏偏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B、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同是留学外国的人物,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偏偏大相径庭。C、在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如辜鸿铭)身上,保守与革新,坚持传统和学习西方这些针锋相对的观点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D、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人讲古书和写古文水平很高,坚持传统文化的人却深通外文,有些革新派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守旧派人物又相当佩敬,这些看似难以调和的现象偏偏戏剧性地发生。E、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老问题上,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老人的智慧。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4144 题。科学家在地面实验室的实验表明,一些小分子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可以生成氨基酸。光谱分析表明

41、,星际空间存在着这样的小分子物质。科学家还利用卫星进行了有关实验,这样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子。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在空间运行时会吸附上这些大分子;而且,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命物质,它们虽具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但不能自我复制。据此,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 40 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当时,地球大气密度很高,减慢了彗星下坠的速度,使彗核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护了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当彗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便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分子组成) ,该系统只让氧气、

42、水等小分子进出,而氨基酸则不能进出,久而久之这种有序状态促成了该系统能自我复制,进而导致了生命的诞生。41、下面对“类生命物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类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原始生命的结构相近。来源:学优高考网B、 “类生命物质”是氨基酸经紫外线照射产生的。C、 “类生命物质”的生成与彗星的运行有一定联系。D、 “类生命物质”是吸附在彗星上的氨基酸等大分子。42、 “当彗星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 ,下列不属于“再发展”的一项是A、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发展成为上百个分子组成的复杂的系统。B、彗核坠入海洋后,变成了促使原始生命产生并发展的条件。C、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逐渐形成了

43、以氨基酸为核心的有序结构。D、多分子组成的类生命物质的复杂系统终于能够自我复制。43、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的根据是A、星际空间存在着可以生成氨基酸的物质。B、彗星在空间运行时,有可能吸附上氨基酸。C、彗星结构松散,表面温度低,下坠速度缓慢。D、卫星实验证明,星际空间存在着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4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地球的生命之源来自坠入海洋的彗星。B、紫外线的照射是形成氨基酸的重要条件。C、彗星结构松散,有利于类生命物质的形成。D、氨基酸是导致生命诞生的物质基础。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 4548 题。雪 盼 雾谛这个城市干冷干

44、冷的,没雪。老父亲来信又说,家乡下大雪了,还说雪下得多了,明年的庄稼收成会好的。是的,冬季走过这么长时间了,我早该想到那毛绒绒的雪片了。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所谓的城市,是由楼房、车辆和人组合而成的,城市里是无法放牛的。已经忘却我当时是怎么说的了,不过,当时的我已深深地体会到了,我只不过是这个美丽城市中的一个旅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换取一小捧空气的。我无法忘记那个日日被翻译的情节。父亲扛着一卷行李,那是母亲熬了个通宵新做的,很厚。母亲说,外面不比家里头,厚点暖和。我无言地承受着这份原始而又无私的爱,笑着和他们告别了,走向了这个陌生而充满诱惑的城市。路上,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为自己拥有和失去的一切。因为我知道,忙碌而拥挤的城市根本就无暇顾及和盛放我的眼泪,也是平生第一次,思想跨越了李节,感受到了雪落的凄美。微雨,点点滴滴。就这样,城市用一种很奇特的方式,亲近和接纳了我生命之旅中的第一次飘泊。朦胧中,我没看清她的面容,眼帘上交织着的,是哞哞叫的牛群和飘香的稻草。是的,这个城市真的很美很美。正如那位朋友说的,楼房、车辆和人群,交融的是那么的紧凑,又那么吻合,你不会在任何一个角落里找到牛群和稻草,也没有洁白无垠的雪野。在多彩的霓虹灯和花花绿绿的钞票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被吞没的灵魂。面对生活,我深深地困惑和迷惑着,人们的呼吸道,却是那么容易地被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