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的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 ,主要包括三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构思手法。修辞手法多在解答句段赏析题中重点考查,描写手法包括写人手法(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语言、细节等,还有侧面烘托)和写景手法(如多种感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 ,多在分析人物形象与分析写景特点类题中考查。而构思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想象、抑扬、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等,多在分析小说的整体构思类题中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属于高频考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 4 选 1 的客观选择题中有所涉及,另一方面是在主观题中直接考查。高考对小说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人物刻画
2、手法、情节手法、内容的详略选择、叙述的虚实结合等。考生复习时,要对这些手法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全面掌握,并学会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考向一 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人是文化的沉淀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的“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于是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 11 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就在今年 4 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
3、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说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17 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 5 年,可当时这一“千年学府”未曾开放,故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时,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诉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州、杭州、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我联想到的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红低唱我吹箫” 、 “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侯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
4、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雅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山川寂寞衣冠泪,今古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先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
5、陈天华等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中的有些人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 20 世纪初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的。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句“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 。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
6、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其他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原文有删改)第自然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答 案 】 排比,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引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原文对这两个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技
7、巧点拨首先,要辨明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其中,要重点关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上题,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写明具体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文章赏析排比、引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向二 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善 人老 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
8、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
9、解释一下。“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自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
10、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余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个多钟头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
11、,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 ”穆女士又叹了口气, “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
12、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 “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穆女士脸
13、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 “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 没 什 么 , 遇 机 会 我 再 给 他 弄 个 十 块 八 块 的 事 ; 那 没 什 么 ! 我 可 该 走 了 , 哎 ! 一 天 一 天的 , 真 累 死 人 ! ” (原文有删改)为追求讽刺效果,作者
14、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案 】 (1)对比手法,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 ;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 (2)讽刺手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将题目拟为“善人” ;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文中却说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 。作者用这种看似赞美的语言来讽刺她的虚伪、道貌岸然,使这一人
15、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加有力。 (3)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言行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形象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 解 析 】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审清题意,要着眼于“讽刺效果”来思考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回读原文,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辨别表现手法。一篇优秀的组织答案,分析手
16、法。一般思路为“手法术语+引述原文相应例句并分析说明” 。名师点睛1依据不同的角度,辨别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事物的手法有铺垫、衬托、象征、渲染、化动为静、以小见大等;描写人物的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构筑情节的手法有悬念、照应、巧合、抑扬、陡转等;修饰语言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反复、对偶等。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 (1)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感情的表达含蓄、耐人寻味。(2)渲染,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主要表现对象。为行文做好铺垫,营造氛围。(3)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4)
17、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之分。(5)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6)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能更集中地揭示主旨。(8)铺垫,引出议论,为下文张本,推动情节的发展等。(9)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关心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引人入胜。3安排好答题思路,一般是先明确手法名称,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再摘引原文典型例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等。如上述题的答案,即印证了这一答题思路。2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城市上空的鸡鸣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高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里迎接那一刻的到来。半夜里做下的那件事,他相信做得天衣无缝。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夜生活的高潮业已过去,这个时候的城市就像一个被掏空了身体的男人,精疲力竭地趴卧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暧昧的街灯是城市的眼睛。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想儿时乡下的日子。乡下老家有
19、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他喘不上气来了。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父母在时,逢年过节任老贵还能回乡下与父母团聚,父母走了,把他的乡下老家也一同带走了,任老贵就很少回去了。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待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
20、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房前屋后小巷纵横,全都铺上了水泥,院子里也是。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也不见了踪影。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吗?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到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
21、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
22、上。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 12 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遥远的鸡鸣声依然是那么清晰悦耳,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 楼到了,
23、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速坠去。 “我的鸡呀! ”任老贵大叫一声,扑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
24、毛,在空气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原文有删改)小说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 案 】 对比点:城市的喧嚣、过多的限制、单调与乡村的自然、宁静、和谐的对比;乡村过去的原始散漫、亲近泥土、人畜共居的和谐与现在笔直的水泥路、清一色的小洋楼、无鸡鸣狗叫的对比;任老贵爱鸡如命与物业保安的凶狠灭鸡、其他居民的厌鸡形成对比。 (答出一处即可)作用: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任老贵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楚对比双方的特点。误区警示对于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类题,考生在答题时要避免
25、犯以下错误:1没有读懂文本,随意从原文中抄几个与题干有点关系的句子,虽然字数很多,却没有答出要点。2没有弄清题干指明(有时是隐性的)的答题方向,导致答非所问。如上题,明确要求考生针对对比的手法分析其作用,且选择一处分析即可,而有的考生却忽视这些题干要求,盲目作答。3条理不清晰,要点不明确。一般而言,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遵循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思路: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举例分析)+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例如上题,考生回答对比的作用时,不能仅仅围绕人物形象泛泛而谈。考向三 表达方式+构思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
26、头垢面,衣衫褴褛。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才有了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每天,在两家商店相交接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靠墙角坐着,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他蒙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她问妈妈:“他是谁?” “是乞丐。 ”妈妈
27、说。 “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但这一天对年轻的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乞丐坐直了身子。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等等。 ”他叫住了她。他蹲在她面前,有种想抱抱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不能。他从盆中轻轻拿起一枚硬币,放在小女孩的手心。 “叔叔不能要你的钱。 ”“为什么?” “因为你太小,大人不能要小孩子的钱。 ”小女孩紧握那枚硬币,紧蹙着双眉,十分难过的样子。“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柳月。 ”他想起了家乡河边的柳和池塘里的月。 “真好听。 ”“那你叫什么?”小女孩反问。 “我?我叫石头。 ”小女孩咯咯地笑着:“骗人,石头不是人名。 ”他也笑了:“可叔叔真的就叫石头。 ”“那好吧,石头叔叔,你不要我的钱,那我就把这个送给你。 ”小女孩变戏法似的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