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0523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日历【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第一次读冯骥才的日历时,我不禁象今天这样,悄声吟诵起朱自清的匆匆了。可是我觉得,在日子面前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既然日子的色彩和生命都是我们赋予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让日子的色彩显得暗淡,让日子的生命变得枯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意识到,那一页页日历上,流淌的是时间,被我们撕去的,是生命。但愿,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会对时间,对生命,对人生,都

2、会有些新的认识。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冯骥才,1942 年生,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喜爱美术、音乐、文学及球类运动。1961 年高中毕业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四年后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 年 1 月 16 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雕花烟斗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小提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以及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

3、卦等,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散文集珍珠鸟巴黎,艺术至上倾听俄罗斯等。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年推出一套 10 册冯骥才名篇文库。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倒行逆施刻骨铭心 黯淡无光 侥幸 拍摄 纯粹4 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1)(第 23 自然段)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2)(第 46 自然段)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

4、码。(3)(第 89 自然段)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4)(第 1015 自然段)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5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

5、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6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7作业(1)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 200 字的片段。(2)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日历(第 2 课时)【教学建议】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

6、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1)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2)学生以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3)学生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4)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

7、什么东西搬进来。”“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3质疑与总结。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

8、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4拓展写作。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 字

9、以上的文章。5课外延伸阅读。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蚂蚁(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文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了我的书桌,同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出了“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蚂蚁是最令人感动的动物”这样的慨叹。作者在感思蚂蚁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思考。文章充满了理趣,让人深思。全文在记叙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描写,并适时地议论突出主题。语言生动、形象、活泼,诙谐幽默。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感悟作者由蚂蚁所引发的感慨,同时还要学习这种感悟式

10、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教学重点】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教学难点】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蚂蚁(第 1 课时)【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

11、识它,思考它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本课生字词较多,重点字词如下: 一缕 l 饼干屑 xi 涵义 hn捻成 nin 戳破 chu 怜悯 mn 嗅着 xi(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4整体把握文章。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请概括

12、层意。明确:第 15 自然段为第一层次;第 69 自然段为第二层次。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5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写法(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第 15 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第 1、2、3、5 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

13、累”,交流展示。)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第 69 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

14、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种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种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

15、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4 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6作业布置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 字左右)。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蚂蚁(第 2 课时)【教学建议】1主要内容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2教学步骤(1)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段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并

16、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2)感悟式写法的训练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3)明确感悟的特殊性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学生现场交流,修正。(4)课后将文章抄正、上交

17、(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涉及的蚂蚁图片及视频欣赏:比如蚂蚁搬食和劳动的录像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蚂蚁形象,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2配乐朗诵课文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发出的感慨。3作者南帆以及蚂蚁的简介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教学资料要求1蚂蚁的图片。2作者简介及照片。南帆,原名张帆,1957 年生,福建福州人。1975 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1978 年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 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84 年毕业后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福建师范大

18、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南帆的学术研究视野开阔,除了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他还广泛涉猎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并且对电子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展开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理解与感悟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等。南帆在学术研究之余,也以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或社会学的眼光考察日常社会的种种景象,写作“智性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叩访感觉追问往昔等每天诞生一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之机趣”,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都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前者侧重积极向上的精神,后者侧重乐观,每天诞生一次的说法,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

19、人感奋,两文都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可感的明天。【教学目标】1学会在比较中简单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2品味文中的形象性、抒情性语言,积累文中格言式句子,辅助写作。3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教学难点】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味其内涵。【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

20、”,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周涛: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 1946 年 3 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 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部。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及多种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4研读

2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1)在本文中“诞生”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速读课文,讨论概括。)明确:“诞生”的含义在第 4 段说道:“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概括可知,“诞生”就是生命在每天醒来时的新鲜感觉。“新鲜”意味着“诞生”。那么“诞生”的表现也就更容易找到,在后面的 516 段中充分地展开了“我”在新的一天“诞生”之后的活动。(2)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与日历相比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教师小结:从我们对“诞生”的含义和表现以及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比较中可以知道,本文的第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用“诞生”这一动词来展开阐释,表达了自己对生

22、命的好奇、感恩、热爱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色。与日历相比,在每天诞生一次中,形象性和抒情性体现在:用语形象、新鲜、充满感情。取材平凡,贴近生活,作者把要表达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放置在一个人们熟悉的生活情节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富于表现力。二者相比,两篇各具特色,日历重在情理交融,而后者更体现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平中见理。6品味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比如每天诞生一次倒数第 3 段中“一切的一,譬如昨日死;一的一切,譬如今日生”,把昨日和今日又一次巧妙地和死亡与生命结合起来,一切可以在昨日归于结束,也可以在今日从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一”开始。在大家的有感情的朗读和

23、感受表达中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这两篇哲理性的文章,同时大家也可以将这样的探讨延伸到课外,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也是用了独到的手法来写生命和时间的。阅读一番,并与这两篇做个简单的比较,写成 200 字的短文。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尝试养成摘抄格言的好习惯,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7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与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的多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似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钟表图像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2配乐朗诵课文中

24、的精彩片段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激起学习兴趣。3作者周涛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教学资料要求:1钟表图像等。2作者简介。周涛,1946 年生,陕西榆林人。1955 年随父母工作调动由北京迁居新疆。1965 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197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周涛为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诗集牧人集神山鹰笛野马群云游英雄泪等。诗风冷峻、沉雄、悲壮、苍茫。不过,也有人认为周涛的散文比诗好。他在 1989 年所写的伊犁秋天的札记一文中说:“我理解这种称赞并且也相信,因为我的散文是站在诗的肩膀上的

25、。我花了二十年,经历过痛彻心脾的疑惑、思考、实践、寻找,而终未能真正完成诗。”周涛的散文集有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红嘴鸦感谢生命山河判断等二十多本。周涛曾比较自己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认为:“他细腻,我粗犷;他灵秀,我雄浑;他隐,我显;他含蓄,我直露;他长河落日圆,我大漠孤烟直;他更多的是以情动人,以人感人,我大多则以势压人,得理不让人;他文如细雨润物,潜入人心,我文则似山洪暴发,浑流四溢;他是一种青山秀水的风致,我是风吹草低的野韵。”列宁格勒的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3

26、、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三、教学难点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四、教学时数1 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

27、人性的光辉吧。(二)时代背景:60 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 70 万大军、1200 架飞机、1500 辆坦克和 12000 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 900 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 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8、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 64 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 2.1 万余人。(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 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 画出你喜爱的句子。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踉跄(ling qing) 冻馁(ni)2、需要积累的词语: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四)探究课文。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

29、学生朗读一遍。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学生思考并回答。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

30、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 900 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

31、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8900 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

32、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 900 个苦难的日子。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

33、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五阅读比较、探究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

34、动笔写写看。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附板书设计对比卖房屋 没有谁为生计砍伐过

35、一棵树卖首饰 没有谁试图用柴火取暖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辛劳的蚂蚁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12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辍学去印刷所当学徒。1851 年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65 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从此一举成名。1876 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 1884 年出版,海明威认为:“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虽然使马克吐温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够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还是那些幽默

36、随笔和见闻杂记。作者写这些杂记,有时回忆所及,忽然引述一则故事,有时触景生情,偶尔抒发一些感想,而所说的故事或近似寓言,或类乎纪实。马克吐温的幽默随笔既有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主旨二者处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对于蚂蚁的辛劳。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

37、寓言。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辛劳的蚂蚁借辛勤而愚蠢的蚂蚁讽刺那些因爱慕虚荣而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教学目标】1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2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教学重点】对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的赏析【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

38、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2由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1865 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从此一举成名。1876 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 1884 年出版,虽然使马克吐温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够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还是那些幽默随笔和见闻杂记。马克吐温的幽默随笔既有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主旨二者

39、处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4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

40、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巅”,“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4 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5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

41、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著、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

42、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6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著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2)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喜欢本文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7作业“阅读练习探究”三。比较探究蜘蛛 猫的天堂教学设计要点蜘蛛与猫的天堂是本单元“拓展阅读”的两篇选文。可以立足于选文,放眼于整个单元,同其他写动物的文章蚂蚁和辛劳的蚂蚁进行有目的的比较阅读。但在比较中不要面面俱到,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从某一方面切入,目的性明确地对比,探究其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