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猫》材料.doc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4051259
  • 上传时间:2018-12-06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8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猫》材料.doc
    资源描述:

    1、附件 3:济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登记表工作单位:博文中学 联系电话:88324691姓名 张珊珊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705 职务 教师教师编号 20123700142004276任教学科 语文 职称 中学二级培训起止时间 培训内容 培训级别 组织单位 学时 学分2015.1-12 课程标准学习 校本 学校 20 202015.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校本 学校 2 22015.2 消防知识安全教育 校本 学校 2 22015.10 指导规化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 学校 6 62015.2-2015.8 学科业务培训 县区 区教研室2015.9-2015.12 学科业务培训 县区

    2、区教研室2014.9-2015.7 国培远程研修 国家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60 60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学校审核意见经审验,该同志_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已取得_学分。审核证明人:(单位盖章)年 月 日市教育局审定意见(盖章)年 月 日注:培训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校本郑振铎猫的阅读思考和教学设计肖培东一、这篇文章是散文还是小说?教学这篇文章,首先要思考的是它的文体。像散文?像小说?很写实,很有解读诱惑力。这篇作品很难把它当做小说来读,这就是郑振铎小说的特别之处。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觉得它不像小说,它是真的。作者的儿子郑尔康曾经回忆父亲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

    3、时候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 ”这说明,本文所记的并非作者亲身经历,借这件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才是本意。 猫写在 1925 年 11 月 7 日,地点是上海。此前,作者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主编小说月报 ,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思想影响,但在那个时候,他思想上极度“彷徨”如鲁迅,看不清更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于是,1925 年到 1927 年,他创作了 16 篇组成写实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 ,猫是其中的第一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社会,审视人性。小说,我们就

    4、更能解释文章的情节设置的巧妙性与刻意性。为什么前两只猫那么漂亮,而且一只比一只有型?为什么“我”的难过会更加增多?为什么会有两只美丽的鸟儿?为什么第三只猫会特别注意并凝望它?为什么有只黑猫闪过,又正好捕捉到了小鸟还让我看到?为什么我觉得对不起第三只猫两个月后它又死去,而且是忽然,是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为什么我最后永不养猫?小说,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思考文章的思想。它究竟要说些什么?二、文章在诉说什么?初读 猫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这样的主题,学生们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文中读出这样的主题。徐志耀老师在启蒙生命的责任郑振铎解读中说:“我们在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常常无法回避:为什么

    5、作者在文本写道自此,我们家永不养猫 ,如果仅仅是关爱弱小的生命,他完全可以如当今社会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一样,继续收留那些流浪的猫犬,用自己的关爱来弥补无心的过失。他没有这样做,说明文章的主题绝不应局限于这个层次上,其中还包含着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最后一只猫虽然丑陋,可也是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让我们感觉如此温暖,安静,美好。可是“我”却无情地去棒打它,甚至“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 “我”的暴怒、虐待, “我”的被针刺过的良心, “我”的妄下断语,没有判断明白带来的冤苦等,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学生都能读出,文章也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

    6、那么,教学要教什么?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孩子能读出的东西(重温也是一种教学) ,更要教出他们应该要读出却还没有读懂的东西,而且,教法不是告知,是在教师的点拨下感悟体验最终收获。回到文章深处阅读,我们会问,针刺良心,刺出了什么?“我”严于律己、自我解剖又得出了什么?“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又是什么?人性的多面性!生命的平等、自由的诉求!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尊重生命的漫长的路,强弱之分的社会状态,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暴露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平、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文中的“我”剥夺了小猫的生命, “我”的忏悔和负罪又说明什么?过深的解读对初一学生而言,自然不适合,但一点都不去思

    7、考文本的深度,教学必然走向浅表化。我们应该教学生认识到: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而且,我们还应该通过郑振铎先沉重的笔触去感受“一个时代知识精英对生命的尊重与高度的责任感” ,语文,才是一种文字的精神的滋养和唤醒。三、 “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第二只猫走失后,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这里的“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 ,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第三只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诉说,它不是也被这些“不知名的”夺走了所爱的东西吗?生命,尊严,平等,自由,价值等,这是猫的所爱,也是所有生命的必须。这些“不知名的”是什么?人性中的丑陋、阴暗

    8、面,自私,残暴,地位等等。这样一想,文章的情节被打通了,文章的理解也更加顺畅了。这堂课,我们就来找这些“不知名”的东西,就来思考“我们所爱的东西” ,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从这里亮堂开来。四、几只猫?文章写的是养猫的事情,但标题不是“养猫” ,是“猫” 。本来文本写的是“我”和四只猫的故亊。 “可是,绝大多数的老师却只讲前三只猫,好像文本中就没有第四猫一样,这说明我们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问题是不小的。因为不讲第四只猫,就证明没有读懂这文,极大地流失了猫文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尤其是不能将此文上升到更加“有用”的境界。 ”(徐江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 )徐教授说:“一个语文老师需尝试锻炼之,给初中生作

    9、出上述归纳以薰陶学生,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有升华性认知,为进入高中作操作性归纳打下基础。语文阅读所谓“感悟”者,此之谓也。当今阅读教学效果低下,老师少此意识、少此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的“尝试锻炼” ,很让人感动。只为考试而教学的教学,最后必然只有一个冰冷的分数,而为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质量而展开的教学,奠定的才是人生的基础(包括分数) 。小说(或者就说散文) ,要读出更多的意蕴和深刻,教学,要让学生在文字中折腾?作者隐喻在文本里的是什么,猫仅仅是猫吗?小说要展示的是社会百态万象世相。三妹最爱猫,我呢,也“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

    10、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可第三只猫丑,难看,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这就不是真爱猫的真爱生命的人。而“我”的棒喝, “妻子”的怒骂,陌生人顺手抱走第二只猫等等,都足以证明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我们咒骂着抱走猫的人,却用自己的冷酷残暴和武断毁灭着一只猫。若不好好拯救,走出怎样的心灵污泥,我们未来的遭遇又何尝胜过那只死在屋脊上的猫?至于张婶,她最没地位,最是可怜, “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她自己不就是那只任人咒骂的可怜的猫吗?可是她,也“向来不大喜欢”比她更低一级的猫。这就是“我们” , “我们”也是猫!五、我的教学设计肖培东1、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亡失,难过)我对于它的亡

    11、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设计,有很强烈的阅读意识。既考量整体阅读,又需要归纳比较。2、找出三次“难过”的语句,从“更” “比”字的鉴赏中感受“我”的心情和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至此,我家永不

    12、养猫。“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你怎么能看出“更”难过?“比”字又说明什么?(天灾 人祸己过, “一缕酸辛” “只得安慰” “也”“也” “好久”“十分难过”“良心受伤” “永无” “永不” )“更” 文章的重点在第三只猫上, “比”文章的主要写法是对比。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很轻盈,又很厚实,文章的结构、重心、感情和手法,都在其中。我为自己点赞!3、读第三只猫的语段,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妄下断语?阅读小说,就是要利用主问题挑起理解争端,多角度涵盖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元素。这是我这堂课的最重要的问题,集中在第三只猫上,不去做三只猫的外形、习性、来历和地位等的比较(这些比较

    13、就是零零碎碎的寻找,缺乏思考深度,学生肯定找得出) 。教学,要有聚焦点,要有发力点。课堂,是我们展开阅读碰撞的课堂。哪些因素呢?我想学生的回答有:猫的“凝望” (作案动机) ,猫的“好像”吃着什么,猫畏罪潜逃,现场鸟的死状,張婶的无言,妻子的咬定(教学中,果然是这里呈现高潮,学生的解释多角度)学生容易忽略的是猫的被厌恶,这点其实很重要。它的“若有若无” ,被人“不大喜欢” “觉得难看” ,还有主观上的不改变自己不进取,“仍不改” ,都为故事情节的推进设下伏笔。而这一点又可以回到猫的本来特点上,很自然地和前两只猫比较。这样,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怎么

    14、理解“于是”中的情感?语言品味,感悟文字温度,在语言文字中寻找作者隐藏的东西。这样,借这个主问题,把教学引向重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关键是落实文中语言,回答要有文本依据。同时,这一部分文字中,多个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非常精彩很见性格,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读出人物的特征为后面文本主旨理解做好铺垫。4、猫死了,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那猫一定也有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小说体验阅读,为主题解读蓄势。5、第三只猫死了,按“我”的话说, “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夺走的是猫所爱的什么?“不知名的”又是什么?这里,开始为深化理解做思考了。 “没有

    15、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良心的背后,什么在失去?这个问题指向很深。生命,猫死的是生命,但所爱的也被夺去了:尊严,平等,自由,价值,诉说和辩护的权利不知名的是什么?是棍棒,是怒斥,更是我们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等等。这样一思考,我们就慢慢地走向猫最要诉说的人性和生命观。6、文章还写到几只猫?黑猫逃走了,但逃不脱它的命运。张婶呢?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中的渺小的猫?反思,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 ,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夏目漱石我是猫说:“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

    16、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 ”没有人是孤岛,无数的远方和行人都和我们有关!这个问题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问题,源于文本,又进入现实,这就是文学给我们的力量!我努力想奉献给学生们的, ”是我们对他们鲜活生命体的关爱,是他们在成长中应该获得的,在未来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语文素养。 “(周丽蓉老师语)附:课文是昨天晚上八点才知道的,以前从未教过这文章,毕竟在高中。时间紧,难免粗浅,但确确实实有我语文思考的印记。教完后,觉得“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这一小说体验式的阅读可以删去,直接奔到“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这一环节,并且在“生命”提示后,追问“猫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所爱的东西被夺去了”

    17、 ,这样课堂又会在思考阅读后掀起又一个高潮。猫真是一篇好文章,我相信我能教出更美的它来!肖培东担负起生命的责任郑振铎猫解读初读猫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这样的主题,学生们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文中读出这样的主题。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常常无法回避:为什么作者在文本写道“自此,我们家永不养猫。”如果仅仅是关爱弱小的生命,他完全可以如当今社会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一样,继续收留那些流浪的猫犬,用自己的关爱来弥补无心的过失。他没有这样做,说明文章的主题绝不应局限于这个层次上,其中还包含着作者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可以从文本的细节描写与作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对作者的思想进行

    18、更深层的挖掘。从文本的细节描写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描写宠物的乐趣,而是在描写平等的生命,并且表现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作者笔下,三只小猫尽管受到的待遇不同,却也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喜欢阳光。第一只小猫“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小猫喜欢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爬上爬下;第三只小猫也常在大家“晒太阳闲谈时”出来蜷伏于主人脚下。从这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每一个生命都是阳光下的生灵,都有享受阳光的权利,都有着享受生命乐趣的权利。但是就在这三只小猫享受它们生命的快乐时,悲剧诞生了。第一只小猫渐渐变得不活泼,甚至不想再走到阳光下,生命

    19、渐渐衰弱的过程就这样残酷地出现了,为了再次感受“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家很快又养了猫;而第二只小猫在享受阳光的时候被人偷走,美好的生命在瞬间消失,这使“我”感到巨大的失落感,因为有人残酷地“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这种痛苦是难以平复的,因此“我们家好久不养猫”;而第三只小猫的遭遇最可悲,这是一个弱小的生命无奈地夭折的过程,就在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时,在它“态度很安详”地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乐趣时,遭到了“我”无情的棒打。它没有反抗,也不能诉说,只能发出一声“很悲楚”的叫声,最终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这就是对生命无情地虐杀,对生命的权利地无情剥夺,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负罪感,如“针”般让他痛苦

    20、,这痛苦铭刻于心,永难忘记,因此“我们家永不养猫”。这种负罪感从何而来?细读文本就可以发现,源于“我”对自己面对生命时错误心态的反省。作者细致地记录下了三只小猫在主人眼中的不同形态:第一只小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这个形象的比喻不仅表现了观察的细致,也可以“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二只小猫“太活泼了”,“我”的娱乐就是看它“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活泼的动作、生动的心理,表现出了小猫的可爱。与之相反的第三只小猫“并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在这些

    21、语句中,没有生动的描写,只有“不”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家人对它的漠视。作者写小猫刚来时用了“蜷伏”这个词,写出它的无助,而在小猫已经在这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仍只是“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这个词生动地表现出小猫在家人的眼中只是“若有若无的动物”,从来也没有引起过家人的注意。也由于家人的漠视才会如此轻易地判断出它的“罪状”,最终导致了它的夭折。漠视弱小的生命,伤害无辜的生命给“我”带来了负罪感。通常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本文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那就是为什么这种负罪感会带来如此强烈的痛苦,以至永生难忘呢?这就需要我们再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来思考、解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作者深受西方

    22、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将平等的民主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平等的前提就是自由,但自由绝非指每个人可以任意作为,不受拘束,而是保证每一个人的一些最基本权利不受侵害,而平安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之一。“我”就是因为无情地剥夺了小猫的这一权利,最终导致了它的夭折,也就是剥夺了一个生命的自由。而在作者的笔下,一切生灵均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作者最后安排它在两个月后“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不就暗示了它仍对主人家怀有眷恋之情。剥夺生命的自由是具有良知的文化人所无法忍受的,故而他们才会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正是从“我”的巨大的痛苦中,我们看到了对生命自由的尊重。但既然如此,为什么“

    23、我家永不养猫”呢?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与作者实际生活的区别。在郑振铎先生的儿子郑尔康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一文中如此回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

    24、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可见本文所记的并非郑先生的亲身经历,他仅是借这件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这里所写的两只猫可以对应文中的第二只猫与第三只猫的遭遇,而作者在第一只猫的描写中强调了“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对全文的思想进行了暗示。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正是当时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核心思想之一,作者自觉地遵循这一思想,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这一思想。这种思想的源头来自于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布封的马中我们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一思想。布封明确写出了人类通常奴役马,把马变成了无用的装饰品,只有在疆场上,把马当作伙伴才能感受到马的无畏、克制与舍己从人,去感受它天赋的高贵与美质。

    25、尊重生命的自由权利,启发了欧洲人的心智,也启发了中国知识精英们的思想。对于经受了数百年思想桎梏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天然就有一种反思意识,他们反思自己的思想深处对于自由、平等观念的认识,反思自己思想深处的不平等、专制的陋习,这就形成了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谴责的责任意识。鲁迅先生在风筝中对小兄弟的忏悔,没有因为对方的忘记而释然,反而更加沉重;而在一件小事中,车夫令他感到“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均是这种责任感的表现。而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有所传承:季羡林先生在幽径悲剧中对无辜生命被摧残的哀悼,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对自身错误的反省,表现了现代作家的反思意识;而小思在蝉中对蝉的尊重并由此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

    26、考则表现了当代作家的反思精神。有了这种责任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这就是博爱的本质。我在教学中,就是以第三只猫的遭遇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的细节,对比前两只猫的描写,一步步地理解文章对于生命价值的阐述。我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将“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屋脊上”这句话进行扩写。我提示学生:“猫为什么还会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而没有远远逃走?”“在这两个月里,这只猫是如何度过的?”让他们补充猫的生活情况及心理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练习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生命夭折的过程,去感受生命的宝贵。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一一郑振铎猫文解读教学之疏南开大学文学

    27、院 徐 江天津市富力中学 王从华一、郑振铎猫文解读一大疏忽郑振铎散文一一猫一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的教材,本来文本写的是“我和四只猫的故亊”。可是,绝大多数的老师却只讲前三只猫,好像文本中就没有第四猫一样,这说明我们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问题是不小的。因为不讲第四只猫,就证明没有读懂这篇散文,极大地流失了猫文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尤其是不能将此文上升到更加“有用”的境界。二、看“我”失猫之痛有什么差异与其说此文是写猫,还不如说是写人。猫的亡失是“镜子”,它们折射着人性的变化轨迹。郑振铎之猫文,前两只猫是陪衬。陪衬什么呢?“我”的猫亡失之痛。作者在文中写这两只猫极力写一只猫比一只猫更可爱。第一只是花白的。

    28、“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可以微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然而,它得病死了。这时的“我”只是“感着一缕的酸辛”,请注意,“我”的痛苦只是“一缕”。“我”还能平静而理性劝慰“三妹”。“三妹”的被劝慰,恰恰说明“我”的痛苦还不怎么痛。因为猫之死不过是自然之生命新陈代谢的一种现象,这种失可以说是正常的,是“天灾”,是没法避免的。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蝴蝶安祥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然而它没了,不是死了,是丢了。“我”的痛苦“好像亡

    29、失了一个亲爱的伙伴”,“怅然”,甚至还有些“愤恨”。因为它是被人抱走了,这个痛苦较前只猫之失强烈许多,痛之中还有愤怒,“诅骂”那个“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因为这是“人祸”,这样的亊是不应该发生的。而第三只猫则与前两只相反,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不去捉鼠,终日懶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大家都不大喜欢它”。但它死了,是“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很显然,写前边两只讨人喜欢的猫的亡失之痛相对淡一些,而“不大喜欢”的猫的亡失则痛得很多很深。这就是陪衬比较,让人去品味这痛的滋味的差异。特别是第三只猫亡失之痛

    30、那样地让“我”感到针“刺”般的疼。三、探究差异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特别是这痛之度与猫的可爱之情呈现反向变化更耐人琢磨。前边我们说过,第一只猫亡失乃“天灾”,第二只猫亡失乃“人祸”,而第三只猫亡失乃“我”之“己过”。“天灾”、“人祸”、“己过”,这种痛因此而渐进加深,当然因“己过”造成的亡失是最痛的。然而,认识第三只猫亡失与“我”之“己过”的关系,是万万离不开第四只猫。这就牵涉到在“我”家里发生的两桩“命案”。若不是第四只猫现身,第三只猫的沉寃永不得昭雪,忽略第四只猫,根本读不懂文本最后一句话一一“我家永不养猫”这绝决之痛。我们必须认识第四只猫的作用,是它揭开了“我

    31、”之痛的伤疤,证明悲剧是“我”自造,没有第四猫的出现,就没有猫文。可是人们竟然不讲它!在第三只猫未亡失之前,“我”家又养了两只芙蓉鸟。但很快在“我”家发生了芙蓉鸟被杀案件,“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而且断定是这第三只猫所为。文本为这一“憤怒”和“判断”先已预留伏笔。当两只芙蓉鸟一来到“我”家的情景描述便交待了这一切:“叫得很好听”,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的宠物,“妻常常叮嘱着张婶唤水,加鸟粮,洗刷笼子。”从写作手法上讲,这都是铺排,为鸟之死造势,以突显下文“我”视第三只猫为杀死鸟的嫌犯时,“我”之愤怒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千不该,万不该,这第三

    32、只不受待见的天生就有“忧郁性”的懒猫对这对芙蓉鸟表现出不该有的极大热情。它“对于这两只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也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凝望”二字很传神地写出猫的情态,但也是芙蓉鸟命案发生,它被定作嫌犯的根据。显然,“我”对猫的神态观察先天地已有警惕,对猫这种“凝望”已有判断,怀疑猫在打鸟的主意。先入为主,否则,不会在芙蓉鸟被杀后立即想到是猫,而且是它!“妻”的话也佐证了这一切一一“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人爱鸟的美丽,喜欢鸟动听的歌唱。而猫则不许,它怎知它的“凝望”竟然招来祸灾!亊实,上,“我”的判断在逻辑上犯了“推不出这个结论”的错误,不能仅凭“凝望”这一动作而判定

    33、。人们这样的思维错误在文学写作中恰恰是构成亊情矛盾的基础,成为故亊发展的前因条件。“我”怒气冲天地“寻找到第三只猫,并且“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逃掉了。矛盾似乎完结了,其实更严重的矛盾酿成了。亊情没过几天,第四只猫出现了。它是“我”之猫亡失之痛的源头,没有它的出现,也许“我”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痛,至多是对猫的恨,包括自己追打第三只猫还觉得“惩戒得还不夠快意。”第三只猫应该感谢另一只芙蓉鸟,它成为故亊的转折引线,勾来了杀死前只芙蓉鸟的凶手(也许有人会说此判断证据也不足,既便如此,但它的出现至少证明前只鸟的死亡不能归凶于第三只猫一猫,还有其他可能,但在这里

    34、毋须真地如此追究,这毕竟是文学,关键在于大体上理顺就可以了。)另一只芙蓉鸟以它的生命为洗脱第三只猫的冤屈作出了牺牲。文本继续写道:第三只猫被打跑了,但是,李嫂看到“又来吃鸟”的猫了。而且“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由此读者应该看到,第四只猫现身仅仅是那么一句话一一“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一一这只是猫影一闪,但它却是此文的高潮,好似攀山到顶峄,一目了然,豁然开朗。故亊本身到此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我”的情感为啥有上边那样反常的变化,就是“我”错怪了第三只猫当然,读者还应注意到这第四只猫的特征,即它的颜色一一“黑”一一在文本中的地位。因为它有助于“我开始

    35、觉得我是错了”,这样的细节很重要,“黑”与“花白”反差度大,在一闪中容易分辨。倘若是这第四只猫跟第三只猫是一样的“花白”色,那怕是黄色的也不行,这样第三只猫的冤屈永不得洗清,会更加坚定地使“我”对第三只猫作案的判断。所以,第四只猫的出现不仅重要,而且它的“黑”色也都十分重要,颜色使“我”后来的觉悟是有理由的。至于作者将猫设为“黑”色,有没有它本身就具有不吉之用意,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关于“黑猫”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它对于培养孩子有逻辑性的形象思维很有意义,这也是笔者引以自豪的细节发现。四、归纳一一赋予日常生活以尊严和意义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种认识亊物的能力一一归纳。美国学者

    36、阿恩海姆说:“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亊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亊件和普通的亊物以尊严和意义,并能为艺术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视知觉与艺术,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623 页)这种“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就是归纳。也许初中生接受有困难,但老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这种思维的薰染。讲读郑振铎之猫文,我们应该尝试运用归纳概括手段把“我与四只猫的故亊”这些特殊上升为一般,而不只是转述文本已认识到的不能“妄下断语”和忏悔。要做出这种归纳,我们还是先体

    37、验文本中“我”情感上的痛苦。其实,“我”的痛苦更在于自己施暴的对象是“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无法“表白我的误解”。还有“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既便不能沟通能有更多时日在一起也好呀,总能去做语言外的行为沟通呀!但是,“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这句话,有许多让人去想象的空间。从“忽然”两字体会到第三只猫自从被打后与主人有了距离,也许有了戒备。总之,不像以前懒懒地整日睡在主人家,所以,“我”对它的情况知道的很少,与第一只小猫死时详尽的描述形成巨大反差 。比如第一只小猫得病了,“消瘦了不肯吃东西毛也污涩了不肯出来逗它,它都不理会。”这些死前症兆是很明显的,了解入微,

    38、而第三只猫死竟是“忽然”而去。还有就是“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这更让人去推想第三只猫自从被打后也许成为一只半流浪猫,没有远离“我”家,也不再像原来无惧无束地放懒在“我”家,“邻家的屋脊”是它弥留之际的安全之所,在那里静静地死去,而不是死在主人的家中,它怕无缘无故挨打。至于死,是不是由那一棒子的打击所致,文本没有明讲。但从亊情上推断,“怒气冲天”的“我”出手不会是轻的,“门楼旁倚着”的“木棒”不会是轻的,那一击的伤害不会是轻的。就这样,在想象空间里品读,才能读懂“我”之痛。判断是粗率的,行动是鲁莽的,负面后果是严重的。当这一切由第四只黑猫出现而揭去迷惑,“我”的内心之痛自然是难以言表。因为就没有言

    39、的对象。猫活着的时候,无法对话。猫死了,连一点儿示谦、示悔的机会都没了。“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心理学有心理平衡一说。比如人们常说“有恩必报”。这就是寻求心理平衡。应该报的不能报,就是有亏欠;有亏欠,就不平衡,就有不安和痛苦。这就是人性。“我”对第三只猫有亏欠而不能报,这个“特殊”可感受到什么样的“一般”?这个“普通的亊物”可以赋予它什么“尊严和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一当一个人因自己的过失给他者带来伤害且又无机缘予以弥补时,那么,他在心理上将永远背负着亏疚的沉重十字架。这个“一般”的体悟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呢?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我们要归纳亊件作分割,即把亊件的组成元素尽量予以清晰的分解。

    40、比如,上述亊件可分解出下面的各组成元素一一(1)“我”。(2)第三只猫。(3)误断杀鸟。(4)打第三只猫。(5)猫不会申辯及死掉。(6)“永不养猫”。第二步,把上述分解出来的具体组成元素,用抽象的能包容它们的上位的大“类”性概念取而代之。比如,(1)“我”上移大“类”性概念为一一“人”。(2)“第三只猫”上移为“我”以外对象的大“类”性概念一一“他者”。(3)“误断杀鸟”上移为大“类”性概念一一“犯过失”。(4)“打第三只猫”上移为大“类”性概念一一“伤害”。(5)“猫不会申辩及死掉”上移为大“类”概念一一“无缘交流”。(6)“永不养猫”上移为大“类”性概念一一“心理久痛”。第三步,概括连贯表述之一一当一个人因自己的过失给他者带来伤害且又无机缘予以弥补时,那么,他在心理上将永远背负着亏疚的沉重十字架。这种“分解、抽象上移、连贯表述”是一种归纳能力,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经验性操作示范,一个语文老师需尝试锻炼之,给初中生作出上述归纳以薰陶学生,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有升华性认知,为进入高中作操作性归纳打下基础。语文阅读所谓“感悟”者,此之谓也。当今阅读教学效果低下,老师少此意识、少此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应该教学生认识到: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猫》材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405125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