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闫宏远, 杨更亮*(河北大学药学院,河北省药物质量分析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2)摘要:以分子印迹材料作为特 效吸附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吸附目标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能力,较好地克服了由于样品复杂所带来的内源性干扰问题,因此非常适用于复杂样品的预处理与富集。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最新进展以及相关萃取参数的优化过程,对近几年国内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阐明了分子印迹固相萃 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分子
2、印迹固相萃取;药物残留检测;动物源食品; 应用中图分类号:O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713(2011)07 0572 08Applic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on drug residues in animal source foodsYAN Hongyuan, YANG Gengliang*(College ofPharmacy ofHebei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PharmaceuticalQuality ControlofHebei Provinc
3、e, Baoding071002, China)Abstract: Due to the superior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aterials have gained more and more concern recently in extrication and separation fields. Using the imprinted materials as adsorbents, the molecularly impri
4、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MISPE) allows selective extraction of the target molecules and its analogues from complex matrices, and is suitable for complex sample pr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process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latest progresses and parameter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
5、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summarizes its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rug residues of animal source foods in recent years. Moreover, the shortcom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re also mentioned.Key words: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6、 phase extraction (MISPE); drug residue detection; animal source foods; applications分子印迹技术(MIT)是 20 世纪末兴起的一项具有高选择性分子特异识别特性的功能材料制备技术1。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识别材料,是模拟自然界存在的分子识别作用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等特异性识别机制,由模板分子、具有结构互补的功能单体及交联剂共聚而形成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2。该物质对模板分子具有可与生物抗体相媲美的选择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机械和化学强度,对酸、碱、有机溶剂、温度和压力
7、均有一定的耐受性,且比生物抗体易于合成和贮存,在很复杂的化学环境中保持稳定。目前,人们对印迹材料分子识别机理的理解尚不深入,一般认为分子识别是 MIP 中特有的空间构型对样品中构型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物质产生特效性的记忆效应。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包括模板分子大小与性质、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剂,引发剂、聚合时间和方式等;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需要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在合成过 第 7 期闫宏远,等: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程中要形成尽量多的识别位点3。近年来凭借良好的专一 性和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MIT 在许多相关领域如色谱固定相、固相萃取、化学或生物传
8、感器、不对称催化和模拟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在固相萃取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4。1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实际样品的成分复杂,干扰物质较多,因此样品预处理通常是分析过程中最耗时和不易进行自动化的步骤。固相萃取(SPE)作为一种吸附萃取分离过程,将样品上载到填充吸附剂的一次性萃取柱中,分析底物和杂质被保留在柱上,然后分别用选择性溶剂去除杂质,洗脱出底物,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5-8。由于 SPE具有形式多样、无需大量溶剂、易自动化的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制药工程、生物分离、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方面9-12。SPE 可根据填充剂和溶剂分为正相吸附、反相吸附、离子交换、空间排斥等多种类型,
9、然而由于吸附作用主要基于不同极性、氢键、离子交换作用等,缺乏特异选择性,需对萃取和洗脱条件进行仔细的选择,因此应用于复杂生物及食品中痕量组分的萃取分离时易受到共萃取物质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MIP 的特异亲和性使其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吸附目标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能力,可用作固相萃取剂选择性分离提取和富集复杂样品中的痕量被分析物,克服医药、生物及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琐等不利因素,因此非常适用于复杂样品预处理与富集过程14-16。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将MIP 与 SPE 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越来越多,采用分子印迹材料作为一种特效的固相萃取吸附材料较好地克服了由于样品复杂所带来的内源性干扰
10、问题,不仅能用于富集分析物,而且能有效地除去样品基质的干扰,净化后的样品可以直接注入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气相色谱/质谱(GC /MS)、HPLC /MS 等仪器中进行分析17。近年来分子 印迹固相萃取(MISPE )由于预识别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潜在的应用前景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18,19。在选择 MISPE 过程之前要了解试样基质和分析物的性质,如结构、极性、溶解度和酸碱性、试样中分析物的浓度范围及可能存在的干扰组分情况等。MISPE通常将 20100mg印迹材料填入萃取柱中作为萃取固定相,萃取分离过程包括预处理、上样、淋洗(除杂质) 及洗脱
11、 4 个步骤(见图 1),每个步骤均以溶剂为中心展开,各种溶剂的优化选择是其主要的任务之一20,21。MISPE应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模板分子 印迹复合物的亲和性。印迹材料聚合时单体和交联剂的相对用量对识别性能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模板用量为总量的2%8%。同时功能单体的量不足容易导致识别点少且聚合物对目标分析物的结合能力弱;功能单体的比例过高则会增加较多无选择性的位点。由于非共价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在聚合反应时常常需要加入过量的功能单体,这会在萃取时造成严重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降低萃取选择性。交联剂用量增加有利于形成稳定和完整的印迹位点并且增大聚合物的刚性。(2)柱预处理的影响。底物与
12、位点的结合能力与介质的性 质密切相关,预处理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与样品溶剂相容的环境并除去柱内杂质。通常使用初溶剂和终溶剂两种溶剂。初溶剂用于净化固定相,初溶剂的选择应与洗脱溶剂一样强或者强于洗脱溶剂,以便洗去所有可能与分析物一起流出的杂质。终溶剂是用于建立一个固定相环境以得到样品分析物的合适保留,故终溶剂应该与样品溶剂性质相似,若使用的溶剂太强,加样时柱中存留的预处理溶剂会干扰 MIP 对底物的选择从而降低回收率。对于弱极性目标分子而言,有机溶剂作为介质时可达到较好的识别能力。(3)上样液的影响。原则上采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溶解样品以减弱其对 MIP 中识别位点与底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干扰,上样量取
13、决于萃取柱的尺寸、类型、分析物的性质和浓度等因素,防止 MISPE 选择性萃取能力减弱和被测物损失。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弱溶剂稀释试样、减少试样体积、增加 SPE填料量和选择对目标物有较强保留的吸附剂等方式减少上样过程中分析物的流失。(4)淋洗液的影 响。为了除去柱中残留样品及被 MIP吸附的基质和杂质,需要使用适当强度的溶剂将干扰组分洗涤下来,同时使分析物仍保留在柱上。通常选择极性小且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作为淋洗剂,如乙腈、氯仿、二氯甲烷等。当样品中的杂质与MIP 非特异识别位点之间 作用较强时,则需在不破坏特异性吸附的条件下增加溶剂极性,以破坏杂质 非特异识别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5)洗脱剂的影响
14、。洗脱剂的性 质对 MISPE 的萃取效果和回收率有很大的影响,底物被选择性萃取后,使用小体积洗脱溶剂即可有效地从柱上解吸附对纯化和富集底物十分重要。在淋洗除去杂质后,需使用适当洗脱剂把目标物从萃取柱上洗脱出来,一般使用极性较强的洗脱剂如甲醇等,还可以在溶剂中添加少量的酸或碱,如乙酸、三氟乙酸和三乙胺等,也可采取如超声辅助、微分脉冲洗脱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洗脱效果,缩短洗脱时间22-24。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在动物源食品分析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对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构成的潜在危害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样品预处理与样品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15、动物源食品如肉制品、蛋类和奶制品中的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检测的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许多动物源食品的基体和组成相当复杂,被分析物处于痕量状态,因而药物残留分析易受到干扰。样品前处理方法已成为食品安全分析的关键步骤,所用时间通常占整个分析过程的 60%以上,并且超过 30%的分析误差来源于样品前处理25,26。MISPE 具有特异亲和力和选择性,可以克服复杂样品体系中预处理繁杂等不利因素,在选择性提取目标物的同时可有效消除大部分干扰组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潜力27。自 1994年首次报道以戊脒为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并将该材料作为吸附剂对尿样中戊脒进行了提取、纯化和浓缩开始,MISPE在生物
16、及食品样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和违禁用药物的萃取分离应用已有较多的报道(见表 1)。其中,MI SPE 应用于动物源食品中激素类药物的萃取分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Jiang等28以 17 雌二醇为模 板分子采用本体热聚合方式制备了对 3种内源性雌激素有高亲和力的印迹材料,并结合液相色谱对鱼和虾组织中痕量的 17 雌二醇残留进行了检测,取得了较好的萃取净化效果,回收率为(848653)% 。Shi 等29 采用改进的仓促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对 17 雌二醇有高选择性的单分散印迹微球,以甲醇 10mmol/L 磷酸盐缓冲液(64, v/v)为淋洗剂、 3mL 甲醇作为洗脱液时回收率为86
17、5%9083%,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02%。与传统的 C18 萃取相比,MISPE可消除基质内源性干扰,实现从复杂肉类和奶制品中高选择性萃取富集17 雌二醇药物。Wang 等30以 17 乙基雌二醇为虚拟模板,在 300nm 直径的硅球表面用溶胶 凝胶技术接枝印迹涂层,并结合分散固相萃取法检测了鸡肉组织中的 3种雌激素药物(回收率为 725%952%)。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模板渗漏问题并 加速了提取扩散速率。Jiang等31 以己烯雌酚为模板、3 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结合溶胶凝胶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表面氨基化的印迹硅胶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萃取分离鱼产品中的痕量己烯
18、雌酚。印迹和空白材料对己烯雌酚的最大静态吸附量分别为 6258mg/g 和 1989mg/g,且较薄的印迹层可使吸附平衡在 10m in 内完成。Liu 等32以乙烯雌酚为模板,在聚乙烯中空纤维管外壁采用光引发共聚合方式接枝了分子印迹薄层,并应用合成的多孔高度交联复合印迹材料萃取分离牛奶中的双烯雌酚和己雌酚,显示出良好的协载能力和选择性,回收率为 837%906%。Cresc enzi 等33尝试将基质固相分散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检测肝脏样品中的痕量克仑特罗残留含量。肝脏样品与C18 吸附剂混合研磨分散后装入SPE 萃取柱并连接于MISPE柱之前,随后采用乙腈 乙酸(991, v/v)
19、洗脱 C18柱上吸附的克仑特罗使之进入 MISPE 柱(溴代盐酸克伦特罗作为虚拟模板),然后以酸化甲醇作为洗 脱剂解吸附MISPE柱上的克仑特罗,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HPLC ECD)或液相色谱 /离子阱质谱(LC /IT MS)检测。该联用萃取方法过程简单、快速且回收率大于 90%。Hu 等34采用改进的多步共聚合法在固相微萃取纤维表面涂覆一层印迹膜,并成功用于鱼和虾组织中 4 种雌激素药物的选择性萃取分离。与传统的商业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和聚乙二醇模板树脂(CW-TPR)纤维等)相比,MIP 涂覆
20、的 SPME纤维表现出了较高的萃取效率和更洁净的色谱图,且可以重复使用 100次以上;鱼和虾样品中 4 种雌激素药物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 800%836%和850%941%, RSD 分别 为 38%80%和 57%83%。Zhao 等35在纳米凹凸棒表面印迹了己烯雌酚薄层并作为固相萃取材料萃取分离了鱼样品中的痕量己烯雌酚;通过采用大体积(20mL)上样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回收率可达845%1005%。Hu 等36以莱克多巴胺为模板分子,采用微波辅助加热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微球,并采用分散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萃取分离了猪肉和猪肝中的多种 激动剂类药物残留,回收率为 820%920%,R
21、SD 为58%100%。磁分离技术 和分散固相萃取方法的结合避免了柱填充过程并且吸附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Xu 等37 制备了一种 新颖的具有均匀分子印迹涂覆层的吸附搅拌棒,并应用于吸附搅拌萃取猪肉、猪肝和饲料中痕量的莱克多巴胺等 激动剂类药物,方法的回收率为 736%923%, RSD 为 29%81%。在内填磁芯的玻璃毛细管表面合成的莱克多巴胺印迹层厚度(20 6m )均匀,结合牢固,表现出很好的萃取容量和选择性,并且可重复使用 40 次以上。MISPE 应用于动物 源食品中抗生素类药物残留检测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38-41。Lombardo Ag 等42 采用商品化的 MISPE 柱
22、,结合毛细管电泳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建立了简单、灵敏且选择性好的牛奶和猪肾样品中 4 种喹诺酮药物含量,回收率为 852%986%,检出限为017105g/kg。Mohamed 等43采用 MISPE LC MS/MS萃取检测了蛋类产品中的 4 种 5 硝基咪唑类药物及其 3种代谢物,回收率为 90%111%。该法采用虚拟模板技术制备印迹材料有效避免了实际定量分析中模板泄漏的干扰问题,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Jing 等44考察了仓促聚合法中不同模板分子及复合模板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模板印迹材料在在线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器(online MISPE HP
23、LC UV)检测食品中痕量四环素残留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潜力,当上样量为10mL 时,不同四环素药物的富集倍数可达 159410 倍,印迹选择因子可达60。Pan 等45在乙醇体系中合成了他巴唑印迹聚合物并作为 亲和性萃取吸附剂,结合 HPLC UV萃取检测了鸡肉中痕量的他巴唑含量,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净化效果,回收率为7114%8841%。Ge 等46采用在线固相萃取 流动进样荧光传感器分析了动物组织(肝脏和肉制品)中的氟甲砜霉素含量。氟甲砜霉素印迹材料作为识别单元在随后的固相萃取过程中可以去除潜在的干扰物质,方法简单并且准确性和回收率(968%1018%) 都与色谱法相当。Rodrguez 等
24、47 以恩诺沙星为模板分子,采用仓促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兼容性单分散的 MIP微球,结合自动在线MISPE LC FLD(荧光检测器) 检测水产养殖水和饮用水中 6 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通过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进行优化除去了基质杂质干扰,回收率为 62%102%, RSD 为 20%60%。Chen等48以磺胺对甲氧嘧啶为模板分子合成了针对磺胺类药物有较 高亲和力的印迹微球,并结合LC MS/MS 技术建 立了简单、快速测定蜂蜜中 7 种磺胺类药物的MISPE分离检测方法。用230mL 水作淋洗剂、45mL 甲醇 乙酸(955, v/v)作洗脱液,方法的检出限为 1543ng/g,回收率为
25、 671%936%。 He 等49将溶胶 凝胶技术和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制备了高选择性的氨基功能化硅胶凝胶试剂,并应用于在线固相萃取检测猪肉和鸡肉产品中3 种痕量磺胺类药物。硅胶凝胶微球印迹官能化后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了高选择性和快速的吸附动力学平衡,当上样流速为40mL/m in、保持 125m in 时,3 种磺胺类药物的富集倍数达到 314435 倍;猪肉和鸡肉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 693%836%和 673%771%。Xu 等50采用引发转移终止剂于多孔硅球表面的表面印迹聚合方式制备了对磺胺二甲嘧啶有特殊选择性的硅基印迹复合功能材料,并结合柱转移液相色谱法成功应用于牛奶中 7种痕量磺胺类
26、药物含量的测定。通过在多孔硅球表面固定两种不同官能团的印迹薄层,优化了印迹材料的水相识别性能,回收率为 93%107%, RSD80%。Thongchai 等51 发展了一种 化学发光微流控系统,结合分子印 迹预浓缩过程测定了蜂蜜样品中的氯霉素残留。以氯霉素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二乙胺乙酯(DAM)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安息香二甲醚(DMPA)为引发剂制备的印迹材料被装进平板玻璃微流控装置内的特定通道内,当样品进入微流控装置时首先在装MIP 的管道内预浓缩富集,然后经过有放大效应的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检测,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74610-6 和 24810-5mol/
27、L。Chen 等52以疏水 Fe3O4 作为磁敏感元件 、土霉素作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为共聚体制备了对四环素类药物具有选择性的磁性 MIP,并应用于鸡蛋和组织中痕量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萃取检测。通过简单混合搅拌样品、萃取液和印迹材料,萃取和净化过程可一步实现,回收率为 728% 965%, RSD 为 29% 123%。Q iao 等53以氧氟沙星为虚拟模板、2 氢甲基丙烯酸酯为亲水性单体在甲醇 水体系中制备了水兼容性印迹材料,并用作基质固相分散剂选择性萃取分离了鸡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样品与吸附剂研磨混匀装柱后,用 40mL 水淋洗,30mL 乙腈
28、三氟乙酸(991, v/v)洗脱,洗脱液可以直接进样分析,回收率为 827%102%。Sun等54以分子印迹整体柱材料为介质,发展了一种新固相萃取技术并应用于牛奶和蜂蜜中 6 种四环素药物残留的检测,回收率为 626%906%。以四环素药物作为模板、甲醇为溶剂、环乙醇和十二醇作为混合致孔剂原位聚合技术得到的印迹材料可有效消除样品基质中的干扰杂质。对牛奶和蜂蜜样品中低含量水平的四环素药物检测,可在固相萃取过程前加一个整体柱作为预柱来进一步提高萃取富集效果。Zhang等55用磁性分子印迹材料作为吸附剂建立了超声辅助一步萃取法测定不同牛奶样品中 内酰胺类药物。以青霉素 V钾为模板分子、Fe3O4磁体
29、为磁性组分制备的磁性印迹材料对目标物有较好的亲和力,且萃取过程可一步实现净化、富集,回收率为 716%907%。牛奶及相关奶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是近两年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56,57。Yang 等58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MAA 和 EDMA 作为单体和交联剂于乙醇 水体系(515, v/v)中采用本体热聚合方式制备了水溶液中对三聚氰胺有较高选择性的印迹材料,并应用于液态奶、奶粉等奶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结果表明,2mL 水和甲醇淋洗、3mL甲醇 氢氧化铵溶液(955, v/v)洗脱可使三聚氰胺有效地被萃取净化、富集,回收率为916%1028%。He 等59以环丙氨嗪为虚拟模板,在甲醇:
30、水(91, v/v)体系中结合光引发和热引发方式制备了极性条件下对三聚氰胺有特异识别性的印迹材料,并用作固相萃取吸附剂对牛奶和饲料中三聚氰胺进行了检测,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甲醇作为淋洗剂,甲醇 氢氧化铵溶液(955, v/v)作为洗脱剂可在除去基质干扰组分的同时有效萃取富集目标物,回收率为 882%103%, RSD 小于56%。Li 等60采用 MISPEGCMS 检测了牛奶和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回收率为931%1013%。以环丙氨嗪作为虚拟模板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的印迹微球材料在乙腈溶液中对三聚氰胺显示出良好的亲和力,最大键合容量为 5320nmol/mg,印迹影响因子为 46,解离常数为9
31、045mol/L。Zhang等61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共价接枝了一层印迹薄膜层,并以此复合印迹材料作为在线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饲料和奶粉样品中的三聚氰胺。该材料结合了纳米材料和印迹材料的双重优势,表现出快速的动态吸附能力和高的吸附容量(799mol/g),方法的富集倍数可达 563 倍,定量限为 45g/L。李小红等62采用了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甲胺磷 MIP 微球,并利用该聚合物进行了牛奶中甲胺磷的固相萃取研究。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在结构相似物乙酰甲胺磷和水胺硫磷为竞争底物存在下,MIP对甲胺磷有良好的吸附识别能力。加标水平为100g/kg 时,甲胺磷回收率达 874
32、%,乙酰甲胺磷和水胺硫磷的回收率低于 15%,表明 MISPE 对甲胺磷有很好的专一选择性。与 C18 固相萃取柱进行比较,MISPE的选择性及样品净化能力优势明显。Ji 等63以双酚 A 为模板、2-乙烯基吡啶(2-VP)为功能单体,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对双酚 A有高选择性且具有规则大小和孔径的磁性分子印迹微球,并用作固相萃取吸附剂选择性分离检测了牛奶中的痕量双酚 A。该方法结合了 MISPE 和磁分离技术的优势,避免了填充柱的繁琐和大体积上样所需时间,加标回收率为 93%101%。Bueno等64采用固液萃取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联用并结合 LCMS/MS 检测了三文鱼中的孔雀石绿残留量。该
33、萃取过程虽较为复杂,但萃取净化效果明显,加标回收率为 98%, RSD 小于12%。Long等65以花式红为模板、4VP 为功能单体、水 乙腈为致孔剂,通过沉淀聚合方式制备了新型印迹功能材料并应用于辣椒香料和辣椒粉中 3 种水溶性和 6 种脂溶性合成色素的萃取检测,由于萃取过程中疏水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同时存在,克服了样品制备过程中水溶性和脂溶性色素不同溶解性能的局限,方法的回收率为 721%956%。Zhao 等66以凹凸棒为基质制备了苏丹红印迹材料并发展了简单快速的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检测辣椒酱和香肠中的痕量苏丹红,检出限为 08 30ng/g。Yan 等67以苯胺和萘酚为混合虚拟模板,采
34、用水悬浮聚合方式制备了对苏丹红有高亲和力的印迹功能材料,并发展了分子印迹基质分散萃取结合分散液 液微萃取法测定鸡蛋中的苏丹红残留量。该过程通过虚拟模板避免了模板泄露对定量的干扰,同时两种预处理方法的联用使样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富集,回收率可达872%1035%。Zhang等68结合表面印迹方法和溶胶 凝胶技术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印迹了对苏丹红 IV 有高亲和力的印迹涂层,并应用于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检测辣椒粉中的痕量苏丹红 IV,回收率为 891%952%。该方法结合了纳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快传质速率和印迹的特异亲和性,具有较好的净化富集效果,上样量 50mL 时,富集倍数可达 741
35、倍。3 总结与展望MISPE凭借其特异亲和力和选择性,克服了复杂样品体系中预处理繁杂等不利因素,在选择性提取富集目标物的同时消除了基质干扰组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表现出卓越的研究潜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模板分子渗漏。合成 MIP时需要相对大量的模板分子,即使通过非常仔细的溶剂提取,清除聚合物中全部模板分子也十分困难,通常有少量的模板分子残余,将严重影响超微量成分的测定。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待测物结构相似的类似物作为模板分子,渗漏的模板分子与待测物采用色谱等手段分离以避免对定量测定的干扰,但是寻找结构相似的分子模板往往较为困难。化合物被同位素标记后,化学结构与性质不发生改变,是
36、较理想的替代模板分子。(2)MIP 的柱容量较低,选择性也低于生物抗体。由于 MIP识别位点的非均匀性导致结构“完整”的识别位点均被饱和,分离效果主要由结构“不完整”的位点控制。这样在样品处理时同时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萃取。(3)识别能力受上样溶剂影响较大,在水溶液中选择性较差,结合位点的非均一性和低传质效率阻碍萃取效率和选择性的提高。(4)食品中的添加剂、兽药、农药等化学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的分解、残留机制以及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食品的安全问题还包括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也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对迁移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分析将成为
37、一个热点。(5)加强与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融合渗透,通过优势互补,简化前处理过程,缩短分析时间并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尽管如此,随着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化学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将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诸多领域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 Corm ack P A G, Elorza A Z. J Chrom atogr B,2004,804(1):1732 Tokonam i S, ShiigiH, Nagaoka T. Anal Chim Acta,20
38、09,641:73 N icholls I A, Andersson H S, Charlton C, et a.l BiosensBioelectron,2009,25:5434 Beltran A, BorrullF, MarcR M, et a.l Trends AnalChem,2010,29:13635 RaveloPrez LM, HerreraHerre ra A V, HernndezBorge sJ,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26186 Gong X M, Sun J, Dong J, et a.l Chinese Journalof
39、Chromatogra phy (宫小明,孙军,董静,等.色谱),2011,29(3):2177 Hu G D.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 atography (胡国栋.色谱),2009,27(1):18 Tong L, Yang J J, Wu S Q.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 atography (佟玲,杨佳佳,吴淑琪.色谱),2011,29(3):2289 Trenholm R A, Vanderford B J, Snyder S A. Talanta,2009,79:142510 GarcaLpez M, Rodrguez I, Ce
40、la R. J Chrom atogr A,2010,1217:147611 PohlP. Food Chem,2009,114:99612 Wang L, Xu R, Hu B, et a.l Food Chem,2010,123:125913 Tam ayo F G, Turiel E, MartnEsteb an A. J Chrom atogrA,2007,1152:3214 He C, Long Y, Pan J, et a.l J Biochem Bioph Methods,2007,70:13315 Caro E, MarcR M, BorrullF, et a.l Trends
41、 Anal Chem,2006,25:14316 PuociF, Curcio M, C irillo G, et a.l Food Chem,2008,106:83617 Pichon V. J Chrom atogr A,2007,1152:4118 Beltran A, Borrull F, MarcR M, et a.l Trends AnalChem,2010,29:136319 TurielE, MartnEsteb an A. Anal Chim Acta,2010,668:8720 Guo Y S, Xie JW, Hu X Y. ForeignMedicalScience:
42、Section on Pharm acy (郭宇姝,谢剑炜,胡绪英.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28(5):30021 Huang JX, Hu Y F, Pan J L,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Science (黄健祥,胡玉斐,潘加亮,等.中国科学),2009,39(8):73322 Ram strom O, Skudar K, Haines J, et a.l J Agric FoodChem,2001,49(5):210523 He D X, Chen D D, Q iK Z, et a.l Veterinary Pharm aceutical& Feed
43、 Additives (何东旭,陈玎玎,祁克宗,等.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8,13:2024 TurielE, Tadeo J L, MartinEsteb an A. AnalChem,2007,79:309925 Mahony J O, Nolan K, SmythM R, et a.l AnalChim Acta,2005,534:3126 PicY, Fernndez M, Ruiz M J, et a.l J Biochem BiophMethods,2007,70:11727 Chen Y, Shen G X, Shao S W, et a.l Chinese Journal
44、of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陈颖,沈更新,邵生文,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69628 Jiang T, Zhao L, Chu B, et a.l Talanta,2009,78:44229 ShiY, Peng D D, ShiC H, et a.l Food Chem,2011,126:191630 Wang S, Li Y, Wu X, et a.l J Hazard Mater,2011,186:151331 Jiang X, Zhao C, Jiang N, et a.l Food Chem,2008,108:106132
45、Liu M, LiM, Q iu B, et a.l AnalChim Acta,2010,663:3333 Crescenzi C, Bayoudh S, Corm ack A G P, et a.l AnalChem,2001,73:217134 Hu Y, Wang Y, Chen X, et a.l Talanta,2010,80:209935 Zhao C, JiY, Shao Y, et a.l J Chrom atogrA,2009,1216:754636 Hu Y, LiY, Liu R, et a.l Talanta,2011,84:46237 Xu Z, Hu Y, Hu
46、Y,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361238 Liu N, Ye N S, Gu X X, et 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 (刘妮,叶能胜,谷学新,等.分析科学学报),2009,25(3):35139 Wang X Y, Tan H R, Q i K Z,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Chrom atography (汪雪雁,檀华蓉,祁克宗,等.色谱),2010,28(11):110740 LiF G, Su M, Li X Y,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Chro
47、m atogra phy (李锋格,苏敏,李晓岩,等.色谱),2011,29(26):12041 D ing T, Shen D X, Xu J Z,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Chrom atography (丁涛,沈东旭,徐锦忠,等.色谱),2009,27(1):3442 LombardoAgM , GarcaCampa a A M, Gm izGraci a L,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2237.43 Mohamed R, Mottier P, Treguier L,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
48、08,56:350044 Jing T, Wang Y, DaiQ,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2010,25:221845 PanM, Wang J, Fang G, et a.l J Chrom atogr B,2010,878:153146 Ge S, Yan M, Cheng X, et a.l J Pharm Biomed Ana,l2010,52:61547 Rodrguez E, NavarroVillo slada F, BenitoPena E, et a.lAnalChem,2011,83:204648 Chen L, Zhang X, Sun L,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09,57:1007349 He J, Wang S, Fang G,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08,56:291950 XuW, Su S, Jiang P, et a.l J Ch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