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检测项目红细胞: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浓度(HGB) 、红细胞比容(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血小板比容(PCT) 、血小板体积分布浓度(PDW)第一节 血液细胞数量检测一、红细胞数量1.正常值(参考书上)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 RBC、HGB、HCT 低于参考区间下限。(1)生理性:婴幼儿(生成相对不足)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 、老年(骨髓造血组织)(2)病理性:贫血程度根据 HGB划分为四级
2、:轻度(男:6.01012/L,女性5.51012/L生理性:胎儿、新生儿(无自主呼吸、相对缺氧) 、高原地居民、剧烈运动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 持续性高于参考区间上限)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EPO 真性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肾癌、肝癌、多囊肾EPO代偿性 阻塞性肺疾病 肺心病 先心病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大细胞性 N 巨幼、恶性贫血正细胞性 N N N 急性失血、多数溶血、再障、骨髓病性贫血单纯小细胞 N 慢性感染、肝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致贫血小细胞低色素 缺铁、铁粒幼、珠蛋白障碍、慢性失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1) 大小和形态最大:单核细胞
3、 12-20um ;最小:淋巴细胞 6-9um ;中性粒细胞:10-13um(2) 功能消灭病原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3) 生成与破坏生成 粒细胞骨髓 多能干细胞粒单核祖细胞(CSF 刺激) (高浓度 CSF )原始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低浓度 CSF) 粒细胞 幼单核体内分布 骨髓:血液:组织=1520:1:20单核巨噬系统 破坏 排出体外(唾液 消化液)(4)寿命粒细胞;10-14天;B 细胞:4-5天;T 细胞:100天以上甚至1年;单核:14天左右(5)生理恒定粒细胞生成过多白血病生成少破坏多白细胞减少症(WBC80%,类嗜酸性白血病3)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4) 血液病:嗜
4、酸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 某些恶性肿瘤:坏死时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链抗原抗体复合物)简记:过寄皮血 瘤传减少:少见(如急性感染、伤寒、副伤寒)(3) 淋巴细胞增多:LYM5109/L1) 病毒感染:麻疹、传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炎2) 某些细菌感染:百日咳、结核3) 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4)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5) 器官排斥简记:毒菌 瘤传 斥三、血小板参数(一)血小板计数(PLT、BPC)1.检查方法:(1)计算盘法(2)血液分析仪2.参考值:(100300)109/L(1030万/ mm3)3.临床意义(1)生理:正常人:610%波动;儿童:低;女
5、性:月经前;妊娠中晚期,分娩1-2天(2)病理:1)血小板减少:PLT400109/L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继发性:反应性,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脓毒血症、恶性肿瘤早期(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7-11fl临床意义MPV:ITP,巨血小板增多症;MPV:再障、急性白血病鉴别 血小板破坏增多PLT MPV血小板生成减少PLT MPV注意:MPV 随血小板数量减少持续下降是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造血功能恢复时 MPV(3)血小板比容(PCT) ,PCT= MPV PLT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6、早期PCT(4)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 15%17%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越是不均一,PDW越大。PDW: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DS、ITP四、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一) 定义: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二)检查方法:手工显微镜下计数、活体染色(三)形态学(四)参考值:0.5-1.5 绝对值(24-84)109L(五)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2、贫血的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Ret明显增高再障 Ret明显降低,低于15109L 作为诊断再障的指标之一鉴别溶血与再障贫血3、可作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判断疗效的指标。
7、给予足够的铁剂或维生素 B12及叶酸治疗,用药一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在2-4周后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第二节 血液细胞形态检验一、红细胞形态大小异常(正常直径6-9m、平均7.5m)1.小红细胞 直径6m 增多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铁幼粒、地中海贫血2.大红细胞 直径10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3.巨红细胞 直径15m 增多见于叶酸或维生素 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血 病 4.超巨红细胞 直径20m 红血病、红白血病、恶性贫血5.红细胞大小不均 以巨幼细胞性贫血最明显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 20%可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椭圆形红细胞 25%可诊
8、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3、靶形红细胞: 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可达20%以上,缺铁4、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时增多,也可见于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5、口型红细胞:10% 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病患者6、镰形红细胞: 见于 HbS、HbC 病7、棘形红细胞: 增多见于 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尿毒症、肝昏迷8、红细胞形态不整:常见于 DIC染色反应的异常1、低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常见于缺铁性、地中海、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病2、高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常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性贫血。3、嗜多色性红细胞:反映骨
9、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细胞增生活跃。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4、嗜碱性红细胞:增多反映红系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结构异常(主页按 貌似都有溶血性贫血)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不均数量不等的深蓝色点状颗粒,称嗜碱性点彩,该红细胞称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2、豪焦小体:又称 H-J小体,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卡博环:常与 H-J小体同时出现4、有核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最常见。分布异常1、 缗钱状形成:异常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2、
10、红细胞凝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二、白细胞形态正常形态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异常形态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 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中毒颗粒 较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炎症及大面积烧伤空泡形成 脂肪变性、严重的化脓菌感染、败血症、理化损伤杜勒小体 嗜碱性着色,呈蓝灰色,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烧伤核变性 严重感染或某些理化损伤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3.棒状小体(Auer 小体)形态: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形似棒状意义:考虑诊断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排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异形淋巴细胞:最常见于病
11、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10%)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1.核左移(杆状核增多,出现晚幼、中幼、早幼)常见病(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轻度左移 6%核左移程度 中度左移 10%重度左移 25%判断感染预后 再生性左移:WBC,抵抗力强,预后好(急性化脓性感染)退化性左移:WBC或正常,抵抗力弱2.核右移:5叶以上,3%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预后不良三、血小板形态(不是重点)1.小血小板:4m3.巨血小板:7.5m第三节 红细胞沉降率(ESR)一、定义:简称血沉,是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二、检查方法三、影响因素1.血浆因素促进红细胞聚集增多血凝块:球蛋白
12、、纤维蛋白原抑制:清蛋白、卵磷脂2.红细胞因素红细胞数量:RBC 多则血沉慢,反之加速红细胞形态:RBC 形态异常,表面积小,血沉慢四、参考值男:015mm/h 女:020mm/h五、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儿童、女性月经、老年、生理性贫血2.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与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前三条可以比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记,后三条简记为两高一低(高球蛋白,高胆固醇,贫血)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验一、临床应用(主要)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如疟疾)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协助诊断骨髓转移癌。(一) 适应症1.贫血原因不明 2.红细胞增多症 3.各种类型白血病
13、 4.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原因不明肝脾、淋巴结肿大 7.持续性高热 8.血象可疑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不正常)9.骨髓癌、骨髓转移癌 10.血液寄生虫病(二)禁忌症血友病或其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二、血细胞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1.干细胞、祖细胞镜下分不出来2.血细胞发育系统造血系统:红系、粒系、巨核系 ;非造血系统:单核系、淋巴系、浆细胞系阶段:原始、幼稚、成熟3,形态(彩图1-9):核:大小、圆不规则、核仁(白)无有细胞质:少多、深浅、颗粒有无红系始终无颗粒、粒系非特异特异三、检查步骤(一)取材、涂片、染色1.取材 骨髓穿刺术(1)取材部位:成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
14、,其次为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部位。2岁以下可胫骨穿刺。(2)抽吸量:不超过0.2ml2.涂片35张骨髓涂片, 2张血涂片3.染色(二)低倍镜(10)观察1.判断标本是否满意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正常735只(1.53mm) ,以产血小板型(20%-70%)最多(三)油镜1.有核细胞分类2.计算粒、红比值(M:E):正常24:1临床意义:1) 比值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系及红系细胞平行减少 病变未累及到粒、红二系2) 比值增高 粒系细胞增多 红系细胞明显减少3) 比值减低 幼红细胞增多 粒系细胞明显减少3.形态4.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四)血涂片1.低倍镜 2.油镜下白细胞分类
15、 3.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 4.有无幼红细胞(五)填写报告单及提出诊断意见1.形态(1)取材、涂片、染色(可不写) (2)增生程度(3)粒系 (4)红系 (5)粒:红比值(6)淋巴、单核、浆细胞(7)网织细胞、内皮、组织细胞 (8)巨核细胞数目、分类;血小板多少(9)有无特殊成团细胞 (10)有无血液寄生虫 (11)血涂片情况 (字体加深的为必写内容,有问题详细写,没问题简单写)2.诊断(1)肯定性诊断(2)支持临床诊断(3)排除性诊断(4)描述性诊断:增生性、感染性、抑制性、刺激性、大致正常骨髓象(5)骨髓象难以提示明确诊断(六)正常骨髓象参考区间 P26 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粒
16、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中幼粒以后占的多 幼红细胞约占20%,以中晚幼为主 粒红比值约为2-4:1,平均3:1 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15%第十一节一、 贫血根据骨髓象特点,将贫血分为增生性贫血(骨髓中幼红细胞30%)缺铁、溶血性、失血性、巨幼增生不良性贫血(红系增生减低)再障缺铁性贫血 血象RBC HGB MCV、MCH、MCHC,RDW15%WBC 分类一般正常PLT 多正常Ret 常轻度增高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 幼质老核成熟 RBC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中心浅染粒系大致正常粒/红比值减低巨核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骨髓铁染色细
17、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15%WBC 多正常,有核分叶过多现象,严重者减少血小板可减少,甚至有巨大血小板 Ret 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40% 老质幼核成熟 RBC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多见,浓染,可见染色质粒系相对减低,并可见巨型变粒:红比值明显减低部分巨核细胞可发生巨型变 叶酸、维生素 B12叶酸缺乏: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维生素 B12缺乏:血清叶酸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障血象RBC、HGB,为正细胞红色素性贫血WBC、中性粒,淋巴细胞相对增多PLT40%,没有巨红细胞表现二、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髓系肿瘤(6类) 淋巴组织肿瘤(5类)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策略1.
18、髓系肿瘤形态学:血象 骨髓象 骨髓活检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表型分析 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2.淋巴系肿瘤形态学:血象 骨髓象 淋巴结或骨髓活检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表型分析 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三、 常见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血象:RBC 与 Hb早期可正常,晚期减少,可见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及点彩红细胞。WBC,以中幼粒以下细胞为主,原粒和早粒20% 原始细胞25% 成熟淋巴细胞肿瘤B-慢淋血象:RBC 和 HGB早期多为正常,晚期可见减低;WBC 增高;晚期可见血小板减少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系显著增生,以成熟的白血病性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形态特点同外周血;粒系、红
19、系、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化学染色:PAS 染色淋巴细胞阳性率及积分值常显著增高,并呈现粗大颗粒状阳性反应。毛细胞白血病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河北医大学习吧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生理学知识(参阅生理书)血管壁作用 血管收缩 2.血小板激活 3.凝血系统激活 4.局部血粘度增高 此外,有抗血栓作用血小板作用1.维持血管壁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2.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3.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4.提供膜磷脂表面(PF3) ,提供凝血反应介质5.促使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抗凝机制1.细胞 2.体液(1)AT(抗凝血酶) (2)肝素 3.蛋白 C系统 4.
20、其它抗凝蛋白纤溶机制止血凝血障碍血管异常 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 过敏性紫癜,维生素 C缺乏,感染中毒 毛细血管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或 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异常纤溶亢进抗凝物质过多 病理性抗凝物质,抗心磷脂抗体 临床应用抗凝物血管壁检测一、出血时间(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参考值:超过10min 为异常(BT 测定法)临床意义:1.血小板明显减少,功能异常2.血管功能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vWD)3.药物影响 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抗凝药(肝素) 、溶栓药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原理:参考人卫版教
21、材参考值不记临床意义:vWF:Ag 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血作用。 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 ,是诊断 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等血小板检测一、血小板计数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 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血块。定性:2h 开始收缩,18-24h 完全收缩;定量:凝块收缩率收缩不佳:见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三、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前 PLT后 PLT)/前 PLTPAdT: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PA
22、dT: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急性白血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四、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是在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血小板由于发生聚集反应其血浆的浊度减低,透光度增加。定性:显微镜; 定量:血小板聚集仪临床意义:PAgT: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PAgT:血小板功能缺陷,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急性白血病等。五、血浆血栓烷 B2测定(TXB2)TXB2,-TG,PF4: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尿毒症-TG,PF4:-颗粒缺乏症TXB2:花生四烯酸代谢缺乏症六、 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分为 PAIgG、PAIgM、PAIgA、抗糖蛋白抗体(参考值不记)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
2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的诊断有意义凝血因子检测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 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常用的指标。参考值:1.PT:10-14s,较正常对照延长3s 以上为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正常,1.00.15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0.1临床意义: PT延长:因子 缺乏。先天性缺乏:一种或两种因子异常。后天性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 K缺乏(阻塞性黄疸、肠道菌群失调) ;纤溶亢进;抗凝物质过多 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 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
24、。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筛选 肝脏合成维生素 K依赖因子功能 口服抗凝药的调整注意:PT 为监测口服抗凝药首选,预期值为参考值1.5-2倍,INR:国人2-3为宜,最大3.5。二、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磷脂)和 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灵敏和常用检测指标。正常值:26-36s,较正常对照延长10s 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1. APT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因子 减少(轻、中、重血友病)遗传性因子缺乏,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肝脏疾病,维生素 K缺乏()应用抗凝药物或血液中凝血物
25、质过多纤溶亢进2. APTT缩短:DIC 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临床应用:出血性疾病的筛选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的检测监测肝素用量的首选指标:预期值应延长到参考值的1.5-2.5倍,小于1.5倍抗凝不充分,大于2.5倍可导致出血。应用肝素过程需检测 PLT,如 PLT120min):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试验选择1.筛选试验(出血性疾病)PLT APTT PT 结果判断N N N 血管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 N N 血小板减少 N N 血小板功能异常N 缺乏,肝脏疾病,VK 缺乏,抗凝药治疗,纤溶亢进N N 因子缺乏(外源性)N N 因子 缺乏N N N 常规准备手术N或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
26、病2.纤溶的鉴别FDP和 D-二聚体3.抗凝药物检测APTT是应用肝素的首选检测指标PT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4.血友病PLT、PT、TT、FIB 正常 ,APTT 延长单个凝血因子缺乏(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象:PLT 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成熟障碍。急性 ITP: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慢性:颗粒型巨核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6.DICPLT、PT、APTT、FIB、3P、TT、FDP、D-二聚体、ATPLT150mg/24h产生蛋白尿机制:(1) 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2) 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3) 血浆中小分子蛋白质(4) 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分泌临床意义(1)生
27、理性蛋白尿(500mg/24h)功能性蛋白尿(一过性)体位性蛋白尿 直立出现、卧位消失,无血尿 高血压水肿(2)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 特点:以清蛋白为主 定性 定量常见疾病: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 3g/24hB肾病综合征 + 3.5g-10g/24hC急进性肾炎 +(或更多) 3g/24hD隐匿性肾炎 + 80%,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50%(2)白细胞形态:新鲜尿中,白细胞外形完整,胞质内颗粒清晰、胞核清楚尿中白细胞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成年女性生殖系统炎症(3)上皮细胞1)鳞状上皮细胞 来源:尿道前段、女性阴道上皮参考值:易见临床
28、意义: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尿道炎2)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表层)来源部位:膀胱黏膜表层形态参考值:无或可见临床意义:膀胱炎尾形上皮细胞(中层)来源部位:肾盂形态:大小不一、梨形有尾参考值:无临床意义:肾盂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来源部位:肾小管上皮形态:圆形或多边形,白细胞的1.5-2倍,核大为圆形,被膜厚,胞质中有明显颗粒参考值:无或偶见临床意义: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肾炎2.管型定义:管型是尿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形成管型的条件:尿中白蛋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 T-H蛋白构成管型的基质肾小管有浓缩酸化功能,使蛋白质,无机盐类浓缩和酸化而析出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淤积,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凝聚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利于管型的形成和排泄参考值:透明管型 无或偶见临床意义:透明管型:健康人偶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