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限时练(十九)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建议用时:40 分钟)一、对点题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导学号:54012117】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
2、,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
3、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 ,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
4、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
5、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摘自 名家散文集 ,有删改)
6、1文章第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请分析其作用。【答案】 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2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答案】 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示例一) 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的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
7、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示例二) 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5 题。 【导学号:54012118】我的胞衣树廖静仁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祖母领着我,小心翼翼地进了家山,径直走到一棵挺拔而枝繁叶茂的苦楝树旁,很是虔诚,祖孙俩绕树三匝后,祖母说话了:“这棵树就是你的胞衣树,它是你生命的另一半。 ”语
8、气,凝重而平实。祖母还指着苦楝树杈上一个几经日晒雨淋的细篾竹篓,庄严地说:“看到没有,那个竹篓里就装着你从娘胎里出生时的血肉胞衣。 ”我似乎越听越糊涂,便问祖母:“娘为什么要把我的胞衣挂在树上啊?”祖母满是皱纹的脸一沉:“你可要牢牢地记住了,不管以后走到哪里,有了怎样的出息,你都要记得这座山,记得这棵树!”口气不容置疑。在回程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问祖母:“奶奶,为什么属于我的胞衣树是一棵苦楝树呢?”离开家山,祖母的神情也就放松多了,她平静地告诉我:“你父亲之所以选择这棵苦楝树,是因为它根扎得深,树干直,枝叶也很繁茂。”顿了一顿,祖母又补充说:“你父亲是希望你能明白人世的苦处,只有知道世间苦处的
9、人,最后才能苦尽甘来。 ”家山其实就是祖山,是族山。在我的家乡,人的一生始终离不开两座山。一座是屋后左侧的家山,即坟山。我的祖人,世世代代就安放在那里,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自己的后人,护佑着自己的后人,也提醒着自己的后人。另一座就是屋后右侧的家山,即胞衣山。人一生下来,长辈就会在这一座家山中很慎重地选择一棵树,把自己晚辈的生辰八字及血肉胞衣,都挂在这一棵树上,从此这一棵树和这一个人就有了命运相依的关系。这是我们村廖姓家族上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风俗。无人更改,也无人质疑。长大成人,招工转干,我从县城进入了省城。我一直秉承着正直做人、不畏艰苦的本色,却也因为只想着自己的前程,想着自己的小家过上富
10、足的生活,而渐渐地淡忘了我的家山,淡忘了家山中属于我的那一棵胞衣树。照家乡人的说法,我是越来越有出息了,但是,这就是我父亲当初所期望的苦尽甘来的日子吗?儿孙绕欢膝下,不愁衣食住行,这就是我的家山里祖人们赞许的生活吗?我的心不禁一阵绞痛。我自己已浑浑噩噩痴活了那么些年,明知岁月不由人了,那么,我又将为自己的儿孙们选择一棵什么样的树作为他们的生命之树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七口,驱车回了老家。村口的水车还在,吱呀,吱呀,古老的歌谣依旧是那么动听;小溪的流水亦如从前,清清粼粼,不舍昼夜地流过石拱桥,注入资江我们一家子就这么静静地席地而坐,晚辈也没有多问什么,而我也觉得什么都无须说明。有风
11、拂过,明丽的阳光斑斑点点地从茂密的枝叶间洒下,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醇香的地气丝丝缕缕地从杂草中渗出,润泽着我们的每一颗心。或许,家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胞衣树就是人生中最灵验的菩提树。而每当你重返家山,再见菩提树时,便是岁月中最值得珍惜的朝圣时光。这时候,有一阵急促而清脆的铃声飘过来:“当当当!当当当!”是我念初小时就已经非常熟悉了的同学们集合的校铃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村小是新建的红砖楼房,照样是两层,校门口齐刷刷的那一排松柏也已经长得比楼房还要高了,那是我启蒙时老师带领学生们亲手种下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自豪的声音仿佛仍响在耳际, “这一排柏树就是你们这一代学生的象征
12、。 ”“当当当!当当当!”集合的铃声已然越来越急促了,在铃声的召唤下,学校的全体师生都集合在宽敞的操场里,一个个都肃穆地仰起头颅,把坚定的目光投向正在冉冉升起的鲜红国旗。也正是这个时候,全场突然响起激越的歌声,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多熟悉的声音啊!而正在此时,我的孙女小丫丫和外孙小嘉嘉就再也待不住了,稚声喊道:“爷爷,爷爷,让我们也到国旗下去吧!”真是童言无忌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是有了某种意会的。那一天,是 2014 年 9 月 18 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啊!(选自 北京文学 ,有删改)4文章开头详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安排等方面入手。从形象刻画的角度考虑,便于展现祖母的虔诚以及对“我”的关爱和呵护;从主题表达的角度考虑,祖母是家乡的代表,写祖母就是写家乡人,展示的是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考虑,详写认识胞衣树,正是因为对胞衣树有着深刻的记忆,才有下文的一家人返乡的事。【答案】 便于生动具体地刻画祖母虔诚的形象,祖母是家中长辈的代表,展现了长辈对后代的独特的关爱和呵护,展示了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说明“我”对胞衣树记忆之深,为下文自己的反思和一家人回乡等做铺垫。5全文是怎样围绕胞衣树这一线索组织材料的?【解析
14、】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入手。文章第一、二两段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第三、四两段介绍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第五段写“我”的反思,检讨自己对家乡和胞衣树的淡忘;第六段至第十段记叙重归故里的情况;最后一段交代了重归故里的日期。【答案】 先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再介绍家乡为新生命选择胞衣树的风俗,然后写“我”对胞衣树的反思,最后写“我”带着家人回乡寻觅胞衣树。二、综合题组(2017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69 题。 【导学号:54012119】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就意味
15、着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的不同和季节的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了,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了,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人们看见活
16、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
17、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那年 5 月 3 日,爱人在归乡途中因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
18、得脊背发凉。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我怕姐姐看见,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
19、的名句。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让它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 ,有删改)6本文写春色,却从冬天写起,这有什么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首段从冬天写起, “十月便入冬了” “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一吹就是半年”写出了冬天的漫长,极言冬的难熬,使下文中人们对春天的渴盼顺理成章,为下文的叙写做铺垫。 【答案】 突出北方冬天的强悍和漫长;为下文写人们渴盼春天做铺垫。7为什么说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结合文章第二、三两段
20、简要概括。【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三月中旬积雪开始融化了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就不见了” “四月初”写出了春天的序幕拉得很长。 “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做自己的口红”写出了万物蓄势以待的景象。 “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写出春天登场时的热烈、迅猛。【答案】 序幕拉得很长;万物蓄势待发;亮相时热烈迅猛。8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春风能给各种事物染上色彩,却不能染黑白发,不能让时光倒流,体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惋惜。“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轻唤你曾爱过的人”写出作
21、者对爱人的怀念。【答案】 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对爱人深切而真挚的怀念。9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谁说春色不忧伤”的妙处。【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章标题是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忧伤” 。春天本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作者却认为春天忧伤,这与人们的一般感受不符,让读者不自觉地猜测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忧伤”为题,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后文抒发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打下基础。【答案】 用反问句式,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春色的独特感受;以景与情的强烈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统摄全篇,由寻常的春色写到忧伤的春色;奠定全文忧伤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