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4036144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食重金属盐引起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食盐水解毒B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主要成分是 Si,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 SiO2C陶瓷、砖瓦、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D钢铁制品和铜制品既能发生吸氧腐蚀又能发生析氢腐蚀2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 2.24L 氯气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0.1NAB标况下,2.24LNO 2 分子总数小于 0.1NAC标准状况下 2.24L 的 CCl4 中含有的 C

2、Cl 键数为 0.4NAD6.8g 液态 KHSO4 中含有 0.1NA 个阳离子3X、Y、Z、W 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中 X、Z 同族,Y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X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 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Z、W 单核离子均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BW 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 ZC南 X、Y、Z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止 2 种D因为 X 的氢化物分子间有氢键,所以 X 的氢化物较 Z 的氢化物稳定4屠呦呦 1971 年发现、分离、提纯并用于治疟新药“青蒿素 ”,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A青蒿素的分子式为 C15H22O5B青蒿素是芳香族化合物C青蒿素可以发生水解反应D青蒿素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解释都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解释 A 过量铁粉加稀硝酸充分反应,滴入KSCN 溶液产生红色溶液 稀 HNO3 将铁氧化成 Fe3+B 某实验小组从资料上获得信息:Fe 3+可以氧化银单质他们用这种方法清洗一批作了银镜反应的试管,配制了Fe3+浓度相同的 FeCl3 溶液和Fe2(SO 4) 3 溶液,分别用于清洗实验用 FeCl3 溶液清洗比Fe2(SO 4) 3 溶液清洗得干净他们认为 Fe3+氧化银单质的过程可能是一个

4、可逆过程:Fe3+AgFe2+Ag+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 气体 溶液变浑浊 碳酸酸性强于苯酚,溶液中还有 Na2CO3 生成D 相饱和碳酸钠溶液通过量 CO2 气体 产生沉淀 因为析出 Na2CO3AA BB CC DD6我国科学家在天然气脱硫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如图装置可发生反应:H 2S+O2H2O2+S已知甲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光能BH +从甲池移向乙池C甲池中碳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AQ+2H+2e=H2AQD乙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H2S+I33I+S+2H+7在某温度时,将 n molL1 氨水滴入 10mL 1.0mol

5、L1 盐酸中,溶液 pH 和温度随加入氨水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 Kw=1.01014 mol2L2B水的电离程度:bc adCb 点:C (NH 4+)C(Cl )C (H +)C(OH )D25时 NH4Cl 水解常数为( n1)10 7 molL1(用 n 表示)二、必做部分8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 Al 与 CuCl2 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大量无色气体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底部出现白色沉淀(1)现象中的红色物质是 (2)经检验现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甲认为 Al 与 H+反应产生了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存

6、在大量 H+的原因 氢气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的原因是 (3)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查阅资料:Cu +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 Cu(NH 3) 2+(无色) ,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 CuCl,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实验步骤如下:a取白色沉淀,充分洗涤;b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c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d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步骤 c 的实验方案是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CuCl 溶于浓氨水的原因 (4)探究 CuCl 产生的原因丙猜测可能是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因为 Cu

7、 具有 性取 Cu 粉与 1mol/L CuCl2 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丙再次分析 Al 与 CuCl2 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了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改进之处是 9低浓度 SO2 废气的处理是工业难题,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如下:方法(图 1):(1)反应器中发生反应:3H 2(g)+SO 2(g)H 2S(g)+2H 2O(g)H2S 的稳定性比 H2O (填“强” 或“弱”) ,原因是 ,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SO2 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 、压强(P)的变化如图 2 所示,随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变化趋势是 比较 P1 和 P2 的大

8、小关系 ,请简述理由 (2)工业上先用二乙醇胺吸收 H2S,然后在再生塔中加热分解重新获得 H2S,主要目的是 (3)燃烧室内,1mol H 2S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固态硫磺及气态水,释放 a kJ 能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方法(图 4):(4)Na 2SO3 溶液吸收 SO2 的化学方程式是 (5)通过电解法可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实现 Na2SO3 的循环利用,示意图如图 3:简述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的原理 10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 (填字母序

9、号) aFe bFeO cFe 3O4 dFe 2O3(2)现代利用铁的氧化物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低于 570时,Fe 3O4(s)和 CO(g)反应得到的产物是 Fe(s)和 CO2(g) ,阻碍循环反应的进行已知:Fe 3O4(s)+CO (g )3FeO (s)+CO 2(g)H 1+19.3kJmol13FeO(s)+H 2O(g)Fe 3O4(s )+H 2(g) H257.2kJmol1C(s)+CO 2(g) 2CO(g) H3+172.4kJmol1铁氧化物循环裂解水制氢气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下图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Fe 3O4(s

10、)和 CO(g)反应达平衡时 CO(g)的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i反应 Fe3O4(s)+4CO (g)3Fe(s)+4CO 2(g)H 0(填“” 、 “”或“=”) ,理由是 ii随温度升高,反应 Fe3O4(s)+CO(g)3FeO(s)+CO 2(g)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 ;104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是 (3)古老而神奇的蓝色染料普鲁士蓝的合成方法如下:复分解反应 ii 的离子方程式是 如今基于普鲁士蓝合成原理可检测食品中 CN,方案如下:若试纸变蓝则证明食品中含有 CN,请解释检测时试纸中 FeSO4 的作用 三、选考题【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1水处理技术在生

11、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根据水中 Ca2+、Mg 2+的多少,把天然水分为硬水和软水,硬水必须经过软化才能使用硬水软化的方法通常有 、 和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使用了一段时间后,逐渐由 NaR 型变为 CaR2(或 MgR2)型,而失去交换能力把 CaR2(或MgR2)型树脂置于 中浸泡一段时间,便可再生当洗涤用水硬度较大时,洗衣粉与肥皂相比, 洗涤效果较好,原因是 (2)工业上常用绿矾做混凝剂除去天然水中含有的悬浮物和胶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将待处理的水 pH 调到 9 左右,再加入绿矾请解释这一做法的原因: (用必要的离子方程式和文字描述) (3)最近我国某地苯胺大量泄漏于生活饮用水的

12、河道中,当地采取的应急措施之一是向河水中撒入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的作用是 【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12已知 A、B、C、D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 的周期数等于其主族序数,B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 nsnnpn,D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E 是第四周期的 p区元素且最外层只有 2 对成对电子,F 元素的基态原子第四能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它能层均已充满电子(1)基态 E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 (2)B、C 、D 三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3)BD 32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为 杂化;CA 4+的空间构型为 (用文字描述) (4)1mol BC

13、中含有 键的数目为 N A(5)D、E 元素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填化学式) ,理由是 (6)C、F 两元素形成的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C 原子的配位数是 若相邻 C 原子和 F 原子间的距离为 a c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NA,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g/cm 3(用含 a、N A 的符号表示) 【化学-有机化学基础】13有机化合物 N 是合成药物洛索洛芬钠(治疗关节炎)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已知:(R、R、R、R 1、R 2、R 3、R 4 均为烃基)RCN RCOOHRCH=CHR RCOOH+RCOOH(1)B 的化学名称是 (2)D 能使溴水褪色,

14、其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 D 的结构简式为 (3)已知烃 A 的一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A 的结构简式为 (4)CE 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 (5)G 的结构简式为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乙二酸G MbBDF 均为取代反应cH 能发生加聚、缩聚反应(7)MN 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6 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食重金属盐引起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食盐水解毒B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主要成分是 Si,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 SiO2C陶

15、瓷、砖瓦、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D钢铁制品和铜制品既能发生吸氧腐蚀又能发生析氢腐蚀【考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分析】A食盐水不能解重金属盐中毒;B二氧化硅具有对光良好的全反射作用,Si 为常见的半导体材料;C陶瓷、砖瓦、玻璃、水泥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D铜制品不能发生析氢腐蚀【解答】解:A食盐水不能解重金属盐中毒,则误食重金属盐引起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牛奶、豆浆等解毒,故 A 错误;B二氧化硅具有对光良好的全反射作用,Si 为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则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主要成分是 SiO2,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 Si,故 B 错误;C陶瓷、砖瓦、玻璃、水泥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

16、则都是硅酸盐产品,故 C 正确;D铜制品不能发生析氢腐蚀,则钢铁制品既能发生吸氧腐蚀又能发生析氢腐蚀,故 D 错误;故选 C2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 2.24L 氯气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0.1NAB标况下,2.24LNO 2 分子总数小于 0.1NAC标准状况下 2.24L 的 CCl4 中含有的 CCl 键数为 0.4NAD6.8g 液态 KHSO4 中含有 0.1NA 个阳离子【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分析】A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即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据此解答即可;B二氧化氮自身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二氮,据此解答即可;C标准状况下,四氯化

17、碳为液体,据此解答即可;D液体 KHSO4,只能电离出钾离子,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2.24L 氯气不能完全转化,转移电子数小于0.1mol,故 A 错误;BNO 2 发生反应:2NO 2N2O4,所以 2.24LNO2 分子总数小于 0.1NA,故 B 正确;C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体状态,即 2.24L 的四氯化碳不是 0.1mol,故 C 错误;D.6.8g 液态 KHSO4 的物质的量 =0.05mol,液体 KHSO4,只能电离出钾离子,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故有 0.05NA 个阳离子,故 D 错误,故选 B3X、Y、Z、W 为四种短

18、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中 X、Z 同族,Y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X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 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Z、W 单核离子均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BW 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 ZC南 X、Y、Z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止 2 种D因为 X 的氢化物分子间有氢键,所以 X 的氢化物较 Z 的氢化物稳定【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分析】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 3 倍,则核外各电子层的电子分别为2、6,应为 O 元素,X、Z 同主族,则 Z 为 S 元素,W 为短周期元素,而且 W 的原子序数大于 S,所以

19、W 为 Cl 元素, Y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则 Y 为 Na 元素,结合元素的性质及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该题【解答】解: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 3 倍,则核外各电子层的电子分别为 2、6,应为 O 元素,X、Z 同主族,则 Z 为 S 元素,W 为短周期元素,而且 W 的原子序数大于 S,所以 W 为 Cl 元素, Y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则 Y 为 Na 元素A、HCl 为强酸,Cl 不水解,故 A 错误;B、Cl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 S,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不能判断酸性强弱,故 B 错误;C、X、Y、Z 分别为

20、X 为 O、Na 、S,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由Na2SO3、Na 2SO4、Na 2S2O3 等,故 C 正确;D、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共价键有关,与氢键无关, OH 键能大于 HS 键能,所以 H2O 的稳定性大于 H2S,故 D 错误故选 C4屠呦呦 1971 年发现、分离、提纯并用于治疟新药“青蒿素 ”,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蒿素的分子式为 C15H22O5B青蒿素是芳香族化合物C青蒿素可以发生水解反应D青蒿素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B含有苯环的有机物是芳香族化合物;C含有酯基、卤原

21、子、肽键的有机物能发生水解反应;D碳碳不饱和键、醛基、连接苯环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解答】解: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为 C15H22O5,故 A 正确;B含有苯环的有机物是芳香族化合物,该有机物不含苯环,所以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故 B 错误;C含有酯基、卤原子、肽键的有机物能发生水解反应,该分子中含有酯基,所以能发生水解反应,故 C 正确;D碳碳不饱和键、醛基、连接苯环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分子中不含碳碳不饱和键、醛或连接苯环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结构,所以

22、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故 D 正确;故选 B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解释都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解释 A 过量铁粉加稀硝酸充分反应,滴入KSCN 溶液产生红色溶液 稀 HNO3 将铁氧化成 Fe3+B 某实验小组从资料上获得信息:Fe 3+可以氧化银单质他们用这种方法清洗一批作了银镜反应的试管,配制了Fe3+浓度相同的 FeCl3 溶液和Fe2(SO 4) 3 溶液,分别用于清洗实验用 FeCl3 溶液清洗比Fe2(SO 4) 3 溶液清洗得干净他们认为 Fe3+氧化银单质的过程可能是一个可逆过程:Fe3+AgFe2+Ag+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 气体

23、 溶液变浑浊 碳酸酸性强于苯酚,溶液中还有 Na2CO3 生成D 相饱和碳酸钠溶液通过量 CO2 气体 产生沉淀 因为析出 Na2CO3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 B氯化银的溶解度比硫酸银的小;C反应生成碳酸氢钠;D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解答】解: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 A错误; B氯化银的溶解度比硫酸银的小,Fe 3+AgFe2+Ag+,FeCl 3 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使平衡向右移动,故 B 正确;C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钠碱性较强,能与苯酚反应,故 C 错误;D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

24、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析出碳酸氢钠,故 D 错误故选 B6我国科学家在天然气脱硫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如图装置可发生反应:H 2S+O2H2O2+S已知甲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光能BH +从甲池移向乙池C甲池中碳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AQ+2H+2e=H2AQD乙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H2S+I33I+S+2H+【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分析】A、装置是原电池装置,据此确定能量变化情况;B、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C、甲池中碳棒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D、在乙池中,硫化氢失电子生成硫单质,碘单质得电子生成 I,据

25、物质的变化确定发生的反应【解答】解:A、装置的是原电池装置,根据图中信息知道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 A 错误;B、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甲池中碳棒是正极,所以氢离子从乙池移向甲池,故 B 错误;C、甲池中碳棒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 AQ+2H+2e=H2AQ,故 C 错误;D、在乙池中,硫化氢失电子生成硫单质,碘单质得电子生成 I,发生的反应为 H2S+I33I+S+2H+,故 D 正确故选 D7在某温度时,将 n molL1 氨水滴入 10mL 1.0molL1 盐酸中,溶液 pH 和温度随加入氨水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 Kw=1.

26、01014 mol2L2B水的电离程度:bc adCb 点:C (NH 4+)C(Cl )C (H +)C(OH )D25时 NH4Cl 水解常数为( n1)10 7 molL1(用 n 表示)【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 ph 的计算【分析】A根据图象可知, a 点时溶液温度小于 25,则水的离子积小于 1.01014 mol2L2;Bb 点时溶液温度最高,说明氨水与盐酸恰好反应,则 b 点溶质为氯化铵,铵根离子促进了水的电离,则此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由于 d 点溶液 pH 未知,则无法判断 a、d 两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C该关系 c( NH4+)c (Cl )c(H +)c (OH

27、)不满足电荷守恒;D.25时溶液的 pH=7,则 c(H +)=c(OH )=10 7 molL1,c(NH 4+)=c(Cl )=0.5mol/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 (NH 3H2O)=(0.5n0.5)mol/L,然后结合铵根离子的水解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解答】解:A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 a 点时溶液温度小于 25,则水的离子积Kw1.010 14 mol2L2,故 A 错误;Bb 点溶液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溶液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铵根离子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则 a、d 两点都抑制了水的电离,则 b 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由于 d 点混合液的 pH 不知,则无法判断 a、d 两点水的电

28、离程度大小,故 B 错误;Cb 点时溶液的 pH7,则 c(H +)c(OH )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Cl )c(NH 4+) ,溶液中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为:c(Cl )c(NH 4+)c(H +)c(OH ) ,故 C 错误;D根据图象可知,25时溶液的 pH=7,则:c(H +)=c(OH )=10 7 molL1,c(NH 4+)=c(Cl )=0.5mol/L ,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H 3H2O)=(0.5n 0.5)mol/L,则 25时 NH4Cl 水解常数为:K= =(n1)107,故 D 正确;故选 D二、必做部分8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 Al 与 CuCl2 溶液的

29、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大量无色气体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底部出现白色沉淀(1)现象中的红色物质是 Cu (2)经检验现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甲认为 Al 与 H+反应产生了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存在大量 H+的原因 Cu2+2H2OCu(OH) 2+2H+ 氢气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的原因是 Cu 和 Al 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Cu 为正极,H+在正极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 (3)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查阅资料:Cu +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 Cu(NH 3) 2+(无色) ,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 CuCl,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

30、正确,实验步骤如下:a取白色沉淀,充分洗涤;b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c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d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步骤 c 的实验方案是 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CuCl 溶于浓氨水的原因 CuCl 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uCl(s)Cu +(aq)+Cl (aq) ,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 Cu+反应生成 Cu(NH 3) 2+,Cu +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 CuCl 溶解 (4)探究 CuCl 产生的原因丙猜测可能是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因为 Cu

31、具有 还原 性取 Cu 粉与 1mol/L CuCl2 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丙再次分析 Al 与 CuCl2 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了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改进之处是 加热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后面的金属,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2)氯化铜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显酸性;氯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反应,铜做负极,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3)依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 d 是验证 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 Cu(NH 3) 2+(无

32、色) ,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所以步骤 c 是验证白色沉淀可能是 CuCl,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氯化亚铜白色沉淀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浓氨水会和亚铜离子形成Cu(NH 3) 2+(无色) ,平衡正向进行促进沉淀溶解;(4)若是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元素化合价分析可知铜化合价 0 价变化为+1 价,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过程非常大量热量,证明了 Cu 与CuCl2 溶液反应生成 CuCl,可以加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解答】解:(1)铝的活泼些大于铜,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

33、换反应生成铜,铝表面析出红色的铜,故答案为:Cu;(2)氯化铜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显酸性,CuCl 2+2H2OCu(OH ) 2+2HCl,溶液中存在大量 H+的原因是因为水解生成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2+2H2OCu(OH)2+2H+,故答案为:Cu 2+2H2OCu(OH) 2+2H+;氯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反应,铜做负极,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 2H+2e=H2,故答案为:Cu 和 Al 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 Cu 为正极, H+在正极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3)依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 d 是验证 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

34、Cu(NH 3) 2+(无色) ,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所以步骤 c 是验证白色沉淀可能是 CuCl,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步骤 c 的实验方案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判断氯离子的存在,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氯化亚铜白色沉淀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浓氨水会和亚铜离子形成Cu(NH 3) 2+(无色) ,平衡正向进行促进沉淀溶解,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CuCl 溶于浓氨水的原因是:CuCl 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 CuCl(s) Cu+(aq)+Cl (aq ) ,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 Cu+反应生

35、成 Cu(NH 3) 2+,Cu +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 CuCl 溶解,故答案为:CuCl 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 CuCl(s) Cu+(aq)+Cl (aq ) ,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 Cu+反应生成 Cu(NH 3) 2+,Cu +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 CuCl 溶解;(4)若是 Cu 与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元素化合价分析可知铜化合价 0 价变化为+1 价,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铜表现的是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过程非常大量热量,证明了 Cu 与CuCl2 溶液反应生成 CuCl,可以加热

36、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若加热出现沉淀说明 Cu 与CuCl2 溶液反应生成了 CuCl,若不出现沉淀说明 Cu 与 CuCl2 溶液不能反应生成了 CuCl,故答案为:加热9低浓度 SO2 废气的处理是工业难题,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如下:方法(图 1):(1)反应器中发生反应:3H 2(g)+SO 2(g)H 2S(g)+2H 2O(g)H2S 的稳定性比 H2O 弱 (填“强” 或“弱”) ,原因是 氧和硫元素处于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SO2 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 、压强(P)的变化如图 2 所示,随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变化趋势是

37、 减小 比较 P1 和 P2 的大小关系 P 2P 1 ,请简述理由 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 3H2(g )+SO 2(g)H 2S(g)+2H 2O(g)平衡正向移动,SO 2 的转化率增大 (2)工业上先用二乙醇胺吸收 H2S,然后在再生塔中加热分解重新获得 H2S,主要目的是 富集 H2S(获得高浓度 H2S) (3)燃烧室内,1mol H 2S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固态硫磺及气态水,释放 a kJ 能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2H 2S(g)+O 2(g)=2S(s)+2H 2O(g) H=2a kJ/mol 方法(图 4):(4)Na 2SO3 溶液吸收 SO2 的化学方程式是 Na 2SO

38、3+SO2+H2O=2NaHSO3 (5)通过电解法可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实现 Na2SO3 的循环利用,示意图如图 3:简述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的原理 阳极 2H2O4e=4H+O2,c(H +)增大,H +由 a 室经阳离子交换膜进入 b 室,H +与 SO32结合生成 HSO3,Na 2SO3 转化为NaHSO3阴极 2H+2e=H2,导致 HSO3H+SO32正向移动,Na +从 b 室进入 c 室,NaHSO3 转化为 Na2SO3 【考点】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析】 (1)分子晶体的稳定性与

39、中心原子的非金属性有关,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平衡常数指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3H 2(g)+SO 2(g)H 2S(g)+2H2O( g) ,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变化趋势是减小,比较 P1 和 P2 的大小关系,需当温度一定时进行比较;(2)工业上先用二乙醇胺吸收 H2S,然后在再生塔中加热分解重新获得 H2S,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质,获得高浓度 H2S;(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出热化学方程式,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

40、对应反应的焓变;(4)Na 2SO3 水溶液吸收 SO2 生成酸式盐 NaHSO3;(5)电解法可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生成氧气,氢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氢根离子,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导致HSO3H+SO32正向移动,NaHSO 3 转化为 Na2SO3【解答】解:(1)氧和硫元素处于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所以稳定性:H 2OH 2S,故答案为:弱;氧和硫元素处于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3H2(g)+SO 2(g)H 2S(g)+2H 2O(g) ,二氧化硫

41、为反应物,图示压强一定,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所以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变化趋势是减小,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 3H2(g)+SO 2(g)H 2S(g)+2H 2O(g)平衡正向移动,SO 2 的转化率增大,从图示可知,同温度下,P 2 的 SO2 的转化率增大,所以 P2P 1,故答案为:减小;P 2P 1;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 3H2(g)+SO 2(g)H 2S(g)+2H2O( g)平衡正向移动,SO 2 的转化率增大;(2)生成的硫化氢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二乙醇胺能吸收 H2S,不吸收水蒸气,然后在再生塔中加热分解重新获得 H2S,主要目的是富集 H2S(获得高浓度

42、H2S) ,故答案为:富集 H2S(获得高浓度 H2S) ;(3)1mol H 2S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固态硫磺及气态水,释放 a kJ 能量,2mol H2S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固态硫磺及气态水,释放 2akJ 能量,放热,H0,所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H2S(g)+O 2(g)=2S(s)+2H 2O(g)H=2akJ/mol,故答案为:2H 2S(g)+O 2(g)=2S(s)+2H 2O(g)H=2akJ/mol;(4)Na 2SO3 水溶液吸收 SO2 生成 NaHSO3,反应为 Na2SO3+SO2+H2O=2NaHSO3,故答案为:Na 2SO3+SO2+H2O=2NaHSO3;(5)

43、通过电解法可分离 NaHSO3 与 Na2SO3 混合物,阳极 2H2O4e=4H+O2,c(H +)增大,H +由 a 室经阳离子交换膜进入 b 室,H +与 SO32结合生成 HSO3,Na 2SO3 转化为NaHSO3阴极 2H+2e=H2,导致 HSO3H+SO32正向移动,Na +从 b 室进入 c 室,NaHSO3 转化为 Na2SO3,实现 Na2SO3 的循环利用,故答案为:阳极 2H2O4e=4H+O2,c(H +)增大,H +由 a 室经阳离子交换膜进入 b 室,H+与 SO32结合生成 HSO3,Na 2SO3 转化为 NaHSO3阴极 2H+2e=H2,导致 HSO3H

44、+SO32正向移动,Na +从 b 室进入 c 室,NaHSO 3 转化为 Na2SO310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 c (填字母序号) aFe bFeO cFe 3O4 dFe 2O3(2)现代利用铁的氧化物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低于 570时,Fe 3O4(s)和 CO(g)反应得到的产物是 Fe(s)和 CO2(g) ,阻碍循环反应的进行已知:Fe 3O4(s)+CO (g )3FeO (s)+CO 2(g)H 1+19.3kJmol13FeO(s)+

45、H 2O(g)Fe 3O4(s )+H 2(g) H257.2kJmol1C(s)+CO 2(g) 2CO(g) H3+172.4kJmol1铁氧化物循环裂解水制氢气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C(s)+H 2O(g)H 2(g)+CO(g)H+134.5kJ mol1 下图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Fe 3O4(s)和 CO(g)反应达平衡时 CO(g)的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i反应 Fe3O4(s)+4CO (g)3Fe(s)+4CO 2(g)H 0(填“” 、 “”或“ =”) ,理由是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升高,CO 的体积百分含量增大,可逆反应 Fe3O4(s)+4CO(g)3Fe(s

46、)+4CO 2(g)逆向移动,故H0 ii随温度升高,反应 Fe3O4(s)+CO(g)3FeO(s)+CO 2(g)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 增大 ;104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是 4 (3)古老而神奇的蓝色染料普鲁士蓝的合成方法如下:复分解反应 ii 的离子方程式是 3Fe(CN ) 64+4Fe3+Fe4Fe(CN) 63 如今基于普鲁士蓝合成原理可检测食品中 CN,方案如下:若试纸变蓝则证明食品中含有 CN,请解释检测时试纸中 FeSO4 的作用 碱性条件下,Fe2+与 CN结合生成Fe(CN) 64;Fe 2+被空气中 O2 氧化生成 Fe3+,Fe(CN) 64与 Fe3+反

47、应生成普鲁士蓝使试纸显蓝色 【考点】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分析】 (1)天然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2)Fe 3O4(s)+CO(g)3FeO (s)+CO 2(g) H1+19.3kJmol1.3FeO(s)+H 2O(g)Fe 3O4(s )+H 2(g) H257.2kJmol1C(s )+CO 2(g) 2CO(g) H3+172.4kJmol1依据盖斯定律计算+ 得到铁氧化物循环裂解水制氢气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i图象分析可知,随温度升高 CO 体积分数增大,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ii高于 570C,随温度升高,反应 Fe3O4(s)+CO (g) 3FeO(s)+CO 2(g)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增大,结合三行计算列式计算得到平衡浓度,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