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4034697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史限时集训(十二)(对应学生用书第 169 页)(时间:45 分钟 满分 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通则 公司法 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A 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

2、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 A 项正确。21950 年 11 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 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C 抗美援朝只是推动战争相关的投资,故 A 项错误;人民迫切改变重工业的落后面貌推动稳定市场投资,故 B 项错误;50 年代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

3、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的“原则”,故 C 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主要因素,故 D 项错误。31952 年,马林科夫在苏共“ 十九大” 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 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中国开始质疑“ 一边倒” 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B 材料反映中苏对亚非国家的不同认识与不同外交

4、态度,没有体现中国质疑“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国主 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 B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1953 年由中国提出,之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C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1952 年时中苏属于盟友关系,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中苏之间需要协调对外政策,故 D 项错误 。4某地 1948 年有雇农 80 多户,贫困户 190 多户,中等户 110 多户,富户 18户,地主 27 户。到 1953 年,雇农有 3 户,贫困户有 70 多户

5、,中等户 330 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 4 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 )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用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故 B 项错误;1953 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后,虽然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但出现了新富农,说明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故 C 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集体经济无关,故 D 项错误 。5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

6、平。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说道:“邓小平 1985 年对我说过, 我们不会拴在一架马车上 。 ”这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不结盟 D “求同存异”C “ 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 “我们不会拴在一架马车上”体现出中国不和美苏大国结盟,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61953 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 8 个农民等于 1 个工人。1982 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 41

7、,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A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A 农 民代表比例不断增强,说明农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 虽然正确,但材料论述的是农民代表问题,而非全体国人,故 B 项错误;全国人大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 C 项错误;人大代表涉及社会各阶层,不仅指工人与农民,故 D 项错误。7 “ 一五 ” 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 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 一五” 计划( )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

8、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 “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 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地区均衡发展,故 A 项正确;这 种工业布局没有遵守是否合理来布局,无法形成“完全合理”的布局,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所布局工业的种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故 D 项错误。8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

9、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B 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20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这一时 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

10、基本完成,故 D 项错误。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毛泽东把农业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C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C 1956 年中苏关系尚未恶化,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B 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同时应当注重农民的利益,实际上意图探索出不同于苏联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苏联农业化问题,故 D 项错误。

11、101953 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A 由 “1953 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 A 项正确;“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过渡”可见苏联模式的影响是主要的

12、,故 B 项错误;“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针对西方国家的信息,故 C 项错误;“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故 D 项错误。11右图是 1912 年 3 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 “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D 从材料看出法国对大清国和

13、中华民国保持“临时中立”的态度,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故选 D 项。12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393 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已建立,故 B 项正确;高度集中计

14、划体制形成是在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 50 年代中期,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 3 个月里,同 11 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8 个月后建交国达到 17 个,此后直到 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 5 个,达到 22 个,其中包括 5 个北欧、中欧国家和 5 个亚洲国家。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北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

15、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材料三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 、不从老

16、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 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

17、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 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11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 3 个月里,同 11 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交国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这一方面是受到两极格局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受新中国“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限制;根据材料“8 个月后建交国达到 17 个,此后直到 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 5 个,达到 22 个,其中包括 5 个北欧、中欧

18、国家和 5 个亚洲国家”可知,新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建交国数量增长缓慢,也是受制于美国遏制政策和朝鲜战争的冲击。第(2)问,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也是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考量。第(3)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

19、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答案】 (1)原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2)目的:为“ 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

20、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3)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14(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 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 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 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 年宣布在 20 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 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 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12 分)(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解析】 根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这个论题,进行破解提出论点: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后,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

23、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立到已经建成” ,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 年解体;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做了长期的规划。【答案】 提示:须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阐释(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 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主张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