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32634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DF 页数:353 大小:5.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3页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3页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3页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3页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陈晓华 副主任:张合成 沈镇昭 李昌健 隋 斌 主 编:张合成 副主编:张兴旺 陈 萍 王一民 程景民 唐志强 赵佩霞 编 委: (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 鸿 于湛瑶 王 昕 王 艳 王玉清 孔繁涛 牛东来 牟恩东 刘 涵 吕珊雁 孙 静 何兵存 吴炳科 宋晓明 张 国 张 超 张永金 张汉远 林海森 李 琼 李韶民 杨 娜 陈爱云 胡定寰 赵 明 赵宪军 赵佩霞 唐志强 郭 华 饶珠阳 曹庆波 程景民 程勤阳 彭建旗 韩福军 韵晓雁 蔡 萍 潘铁英 前 言 为全面提高农业市场信息者业务水平, 我们组织全国 30 多位专家历时3 个月编写了 农业市场信息

2、业务教程 一书。 本书分为农业统计、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农产品市场流 通和农业信息化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者 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梳理了相关法 律法规和典型案例。这本书既可作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广大 干部职工日常工作学习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 2013 年全国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指定用书。全国农业展览馆牵头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办公室工作,为编写此书做 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 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正、完善并酌时正式出版。 编 者 二一三年九月 1目 录 第一章 农业统计1 第一节 农业

3、统计指标1 一、农业统计的基本概念.1 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9 第二节 农业统计调查方法.36 一、调查方法的分类36 二、常用统计调查方法36 第三节 农业统计工作规范.42 一、统计工作的组织42 二、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规范43 三、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监测调查工作规范46 四、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规范48 五、定点批发市场信息工作规程49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释义50 第四节 农业统计应用软件.59 一、农业综合统计信息采集系统59 二、物价监测信息采集系统72 三、农产品成本调查信息采集系统78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系统85 第五节 农业统计操作实务.96 一、基点调查抽

4、样选点96 二、基点数据推算98 三、农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03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短信编写.106 附录 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基点调整方案107 2 第二章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111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概念.111 一、农产品供给系列概念111 二、农产品需求系列概念113 三、进出口贸易系列概念114 四、市场价格系列概念115 五、统计指标与指数系列概念116 六、宏观调控系列概念120 第二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理论与方法.127 一、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理论127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138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145 一、农产品市场监

5、测内容145 二、农产品市场监测原则147 三、农产品市场监测方法149 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分析报告写作.152 一、市场分析报告的类型152 二、市场分析报告的撰写153 三、市场分析报告的报送159 四、市场分析报告实例162 第五节 农产品市场调控.169 一、农产品市场调控主要政策169 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175 附录 国外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情况介绍.178 3第三章 农产品市场流通.186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体系.186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概念与内涵186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188 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功能与作用190 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

6、势193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主体.197 一、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97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199 三、经纪人与经销商200 四、龙头企业202 五、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主体204 六、农业专业服务公司205 七、农产品行业协会205 第三节 农产品营销促销.207 一、农业展会207 二、网络营销209 三、应急促销211 四、其他促销212 第四节 农产品电子商务.217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概述217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220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21 附录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案例.223 附录二 陕西苹果交易市场案例.225 4 第四章 农业信息化.229 第一节 农业信息化

7、概述.229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229 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31 第二节 农业生产信息化.234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234 二、设施园艺信息化238 三、畜牧业生产信息化242 四、渔业生产信息化247 五、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250 第三节 农业经营信息化.257 一、农业市场交易信息化257 二、营销推广信息化266 三、农业物流信息化271 第四节 农业管理信息化.277 一、农业电子政务涵义277 二、农业电子政务内容278 第五节 农业服务信息化.283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83 二、农业信息服务机制288 三、12316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98 第六节

8、 农业信息网络安全.303 一、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内涵303 二、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311 附录一 金农工程一期.317 附录二 国外农业信息化介绍.325 附录三 农业信息化术语.344 1 第一章 农业统计 第一节 农业统计指标 一、农业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统计总体,又称调查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性质相 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结合而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称为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例如乡村从业人员就是一个统计总体,每一个 乡村从业人员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如调查粮食作物产量,全部粮食作 物就是

9、统计总体,而谷物、豆类、薯类等就是总体单位;而如果单纯 调查谷物产量,谷物就成了统计总体,小麦、水稻、玉米等就是总体 单位。 2.统计总体的特点 统计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同质性。 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或 标志数值。如“某地农作物”这个总体中,每种农作物的共同标志属 性是某地范围内种植的农作物。同质性是总体的根本特征,是构成总 体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体单位是同质的,统计才能通过对个体特征的 观察研究,归纳和揭示出总体的综合特征和规律性。 二是大量性。是指总体中包括的总体单位有足够多的数量。总体 是由许多个体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

10、别或很少几 个单位不能构成总体。总体的大量性,是构成总体的充分条件,它可 使个别单位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数量上的偏高、 偏低的差 异相互抵消,从而显示出总体的本质和规律性。 2 三是差异性(或称变异性)。是指总体的各单位之间有一个或若 干个可变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从而表现出的差异。例如,粮食作 物总体中有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不同名称,有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 量、总产量等标志数值的差异。差异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也是 进行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统计标志 统计标志, 简称标志, 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例如,对于中稻这个总体,品种名称、适宜播期、播种面积、单位面 积产量

11、、总产量这些特征,就是标志。 根据反映总体单位内容的不同,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如面积、产量就是数量标志,通常用数字表述;品种名称、品种特性 就是品质标志,通常用文字表述。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标志分为可变标志和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决定总体的差异性,不变标志决定总体的同质性。 (三)指标 指标是指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数值。 指标由5个要素 构成,即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指 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是统计指标中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按说明总体特征的内容不同,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的规模和水平,又称总量指标或绝对数;质量指 标是反映总体

12、的各种比例关系和一般水平, 通常由两个总量指标相比 求得,表现为各种相对数和平均数。 根据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 和平均指标。其中绝对指标为数量指标,如乡村人口数、水稻面积、 牲猪出栏头数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质量指标。 相对指标, 又称统计相对数, 是将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结果, 用来反映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和联系程度。 相对指标通常包括计 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 和动态相对数等。 计划完成相对数是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 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3 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任务数 计划期内

13、实际完成数 100% 例: 某县2012年计划秋播油菜面积 120万亩, 而实际只落实 105 万亩,计划完成相对数计算公式为: 秋播油菜计划完成相对数 120 105 100%87.5% 结构相对数是表明总体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相对指标, 一般用 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数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某部分的数值 100% 例:某省2012年粮食总产量为 488.36亿斤,其中,夏收粮食产 量 89.49亿斤,早稻产量 41.77亿斤,秋收粮食产量 357.11亿斤, 那么,各季粮食产量所占的比重就是结构相对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夏收粮食产量所占比重 36 . 488 49 . 89 1

14、00%18.3% 早稻产量所占比重 36 . 488 77 . 41 100%8.6% 秋收粮食产量所占比重 36 . 488 11 . 357 100%73.1% 比例相对数是反映同一总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 相对数,用以说明总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状况和比例关系, 常用几比几表示。计算公式为: 比例相对数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 例:某省2012年夏收粮食作物面积中谷物面积1633.70万亩, 豆类面积91.58万亩,薯类面积 297.47万亩,则薯类与谷物类的面 积之比为: 薯类面积:谷物面积297.47:1633.70 按百分比换算后为15:85。 在同一总体

15、中,对多个组成部分计算比例相对数,可以说明总体 的结构组成状况。本例中,就可以计算谷物类、豆类、薯类三者面积 的比例相对数,用以反映夏收粮食的种植结构。这一比例关系,可以 作为调整优化夏粮种植结构的参考。 4 谷物面积:豆类面积:薯类面积1633.70:91.58:297.47 按百分比换算后为81:4:15。 比较相对数是反映不同总体同类指标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 用 以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联系状况和比例关系。 常用百分 比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比较相对数 乙总体同类指标值 甲总体某指标值比较相对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对换,以哪个指标作为比较的基 础,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要求而定。

16、 例:2012年某省棉花成本调查资料中,甲县的亩物质费用为 510.72元,相邻的乙县亩物质费用为692.64元。则: 比较相对数 64 . 692 72 . 510 100%73.7% 结果表明,甲县 2012年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比乙县低,说明两 县棉花生产管理水平和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甲县每亩棉花生产效 益明显会高于乙县。 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 果,用来说明不同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数 的总量指标数值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例: 2012年某省粮食总产量488.36亿斤, 总人口 5779.00 万人, 第一

17、产业增加值 2848.77亿元。则: 人均粮食产量 00 . 5779 10000 36 . 488 845.1(公斤/人) 人均农业增加值 00 . 5779 10000 77 . 2848 4929.52(元/人) 强度相对数常用复合单位表示,有时也用百分数、千分数表示。 复合单位由算式的分子和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 如人口密度的计量单 位为人/平方公里,由人口的计量单位和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构成。 用百分数(%)、千分数()表示时,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 5 例如耕地复种指数用百分数(%)表示,人口出生率用千分数() 表示。 动态相对数是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而得到的相对 数。它

18、说明同类总体在不同时间状态上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而言, 人们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 把用来与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 报告期。动态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时也用倍数表示。 动态相对数有两种,一种是发展速度,另一种是增长速度。计算 公式为: 发展速度 该指标基期数值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100% 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 为合适。 例: 某省2012年小麦每亩总成本为 381.38元, 2011年为366.63 元,2012年与 2011年比,381.38366.631.04,这就是发展速度, 用百分数表示为 104%,用倍数表示则是 1.04倍。 而增长

19、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 其计算 公式为: 增长速度 该指标基期数值 指标基期数值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 叫降低速度, 也叫降低率。 如上例的某省2012年小麦每亩总成本2012 年比 2011年的增长速度为: (381.38366.63)366.630.04 用百分数表示则为4.0%。 由上可知: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若发展速度是用百分数表 示的,则发展速度减去 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发展速度 104% 减去 100%,得出增长速度为 4.0%;若发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发 展速度减去 1即为增长速度。同样,某一

20、时期增长速度加 1(或100%) 则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 根据采用基期的不同,发展速度分为同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 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同比发展速度简称同比, 环比发展速度简称环比, 6 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环比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旬环比、月环比和 年环比。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 是反映同质总体内各单位在某一数量 标志值上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有静态平均数与动态平均数之分。 静态平均数反映总体 各单位在同一时间某一数量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如算术平均数;动态 平均数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如 年均增长速度,年均递增速度。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

21、位标志总量之比。 计算公式 为: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标志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以上公式中,分子和分母在经济内容上有着从属关系,分子是分 母单位特征的总和,两者在范围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平均数与强度相 对数的区别所在。强度相对数虽然也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 但它并不存在各标志值与各单位的对应问题。 如职工平均工资是平均 指标,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强度相对指标,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意 义。 算术平均数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同, 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 术平均数两种。 当总体各单位没有经过分组, 即掌握的资料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 值时,可先将各单位的标志值相加得出标志总量,然后再除以总体单 位数,这种计

22、算平均数的方法称为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n X n X X X X n 2 1式中, X 算术平均数; 1 X , 2 X , n X 总体各单位标志 值; n总体单位数;总和计算符 例:某地连续 5 旬每百斤大豆集贸市场价分别为 313.33 元, 320.00 元,313.33 元,306.67 元和 300.00 元。则,这 5 旬的大豆 平均价格为: 7 5 00 . 300 67 . 306 33 . 313 00 . 320 33 . 313 X 5 33 . 1553 310.67 (元/百斤) 当掌握的资料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变量数列, 并且各组的单位数不 相等时,就需要以

23、各组的单位数为权数,采用加权的办法计算平均指 标。这样计算的平均指标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X n n n f f f f X f X f X 2 1 2 2 1 1 f Xf式中: 1 X , 2 X , n X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1 f , 2 f , n f 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例:某市四个县 2004年中稻面积、产量情况如表 1-1-1: 表1-1-1 2004年某市四县中稻生产情况表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平均单产 县市名称 (千公顷) (吨) (公斤/公顷) 县1 26.11 184370 7061.3 县2 48.36 411118 8501.2 县3 33.36 39

24、4483 11825.0 县4 33.24 230519 6935.0 全市合计 141.07 1220490 8651.7 根据上表各县数据计算全市平均单产,计算公式如下: Xf 26.117061.3+48.368501.2+33.3611825.0+33.24 6935.01220490 f 26.11+48.36+33.36+33.24141.07 X Xf f 1220490141.078651.7(公斤) 实际工作中,我们还经常计算年均增长速度和年均递增速度,这 两个增长速度虽然都是动态平均数,但所用方法并不相同。前者只需 简单平均,而后者需要开高次方才能求得。 例:计算2005年

25、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年 均递增速度。 8 计算公式如下: 年均增长速度(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5 2010 1)5 年均递增速度 5 2005 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 (四)指数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 指数可以测定不能 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 如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CPI);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 度,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 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情况。 1.指数分类 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

26、个 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后者是表明全部 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农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 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 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按计算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 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2.几个常用指数 一是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 是反映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体 变动水平、变动幅度、变动规律和变动趋势的相对数。它是一个包括 全国批发价格个体指数、农产品小类批发价格指数、农产品

27、大类批发 价格指数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的指数群。该指数于 2005 年 11月 11日起由农业部每天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民日报等媒体 上发布。 发布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意义: 有利于掌握农产品批发价 格变化的规律,进而了解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规律、生产和消费 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结 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 9 和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有利于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 务。 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 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是对城市居 民消费价格

28、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常用“CPI”表示,是 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直译为“消费 者价格指数”,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用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 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 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三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 种经济指数。 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 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 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 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变异和变量 1.变异 变异,

29、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间的差异。变异既有品质方面的,如 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数量方面的,如播种面积、总产量。变异 是普遍存在的,是进行统计的前提条件,有变异才有统计。 2.变量 变量,是反映数量差异的标志。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 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表现的具体数值称 为变量值或指标值。 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按其性质不 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农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市场信息工作职能和业务工作分类, 农业统计分为全面统计 和基点调查, 全面统计包括农业生产统计 (种植业) 和农村经济统计, 10 前者包

30、括全面定期报表、农业生产年报,后者即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 料卡片。基点调查所有指标均取自农业生产统计,在此不单独表述。 1.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农作物种类繁多, 其生物特性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特殊 性。正确统计农作物的生产规模及其产量,需要对农作物进行科学分 类。 农作物按其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可分为粮食、 棉花、 油料、 麻类、 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及其它作物等基本类别。农作物按其 播种季节可分为秋冬播作物和春夏播作物两大类; 按其收获季节可分 为夏收作物和秋收作物两大类。 农业生产统计及其指标体系正是基于农作物的分类, 主要统计其 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国家统计

31、局 2013 年农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农作物分类及 指标体系如下: 表 1-1-2 主要农作物分类表 指标名称 指标名称 指标名称 粮食作物 二、棉花 南瓜 其中:夏收粮食 三、麻类 (六)豆类(菜用) 一、谷物 其中:黄红麻 其中:豇豆 (一)稻谷 苎 麻 四季豆 1.早稻 大麻(线麻) (七)茄果菜类 2.中稻和一季晚稻 亚 麻 其中:茄子 3.双季晚稻 四、糖料 辣椒 (二)小麦 其中:甘蔗 西红柿 1.冬小麦 甜菜 (八)葱蒜类 2.春小麦 五、烟叶 其中:大葱 (三)玉米 其中:烤烟 蒜头 (四)谷子 六、药材类 (九)水生菜类 (五)高粱 其中:人参 其中:莲藕 (六)其他谷物 甘

32、草 (十)其他蔬菜 其中:大麦 枸杞 (十一)食用菌(干鲜混合) 燕麦 七、蔬菜及食用菌 其中:香菇(干品) 荞麦 (一)叶菜类 黑木耳(干品) 二、豆类 其中:芹菜 蘑菇(鲜品) 其中:大豆 油菜 八、瓜果类 绿豆 菠菜 其中:西瓜 红小豆 (二)白菜类 甜瓜 11 三、薯类(折粮) 其中:大白菜 草莓 1.马铃薯 (三)甘蓝类 九、其他农作物 2.甘 薯 其中:卷心菜 其中:青饲料 经济作物 (四)根茎类 十、特种农作物 一、油料 其中:白萝卜 花卉 其中:花 生 胡萝卜 鲜切花 油菜籽 生姜 盆栽观赏植物(包括盆景)芝 麻 榨菜头 香料 胡麻籽 (五)瓜菜类 其中:花 椒 向日葵籽 其中

33、:黄瓜 八 角 农业生产统计还包括水果、茶叶生产情况,其指标体系如下: 表 1-1-3 果茶生产情况表 计量单位:吨、千公顷 指标名称 代码 数量 指标名称 代码 数量 甲 乙 1 甲 乙 1 一、茶叶合计 1 龙眼 25 绿茶 2 5.其他园林水果 26 青茶 3 其中:桃 27 红茶 4 猕猴桃 28 黑茶 5 葡萄 29 黄茶 6 红枣 30 白茶 7 柿子 31 其它茶 8 三、食用坚果 32 二、园林水果 9 其中:核桃 33 1.苹果 10 板栗 34 其中:红富士苹果 11 松子 35 国光苹果 12 四、年末实有茶园面积 36 2.梨 13 其中:本年采摘面积 37 其中:雪花

34、梨 14 五、年末果园面积 38 鸭梨 15 其中:苹果园 39 3.柑桔类 16 梨 园 40 其中:柑 17 柑桔园 41 桔 18 香蕉园 42 橙 19 菠萝园 43 柚 20 荔枝园 44 4.热带亚热带水果 21 桃 园 45 其中:香蕉 22 猕猴桃园 46 菠萝 23 葡萄园 47 荔枝 24 12 2.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指标体系 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指标体系, 能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方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是了解县域 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下: 表 1-1-4 农村基本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总人口 人 旱涝保

35、收面积 公顷 其中:乡村人口 人 受灾面积 公顷 乡村劳动力 人 成灾面积 公顷 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人 农业机械总动力 千瓦特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 台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万元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动力 千瓦特 农业牧渔业总产值 万元 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数量 台 其中:农业 万元 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动力 千瓦特 林业 万元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 部 畜牧业 万元 农用运输车数量 辆 渔业 万元 农业排灌机械数量 台 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农业排灌机械动力 千瓦特 财政收入 万元 联合收获机数量 台 财政支出 万元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吨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 万元

36、 氮肥 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磷肥 吨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钾肥 吨 年末耕地面积 公顷 复合肥 吨 1.水田 公顷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时 2.水浇地 公顷 农用柴油使用量 吨 3.旱地 公顷 农用薄膜使用量 吨 机电排灌面积 公顷 其中:地膜使用量 吨 有效灌溉面积 公顷 农药使用量 吨 13 表 1-1-5 农业生产情况表 单位:面积:公顷;总产量:吨 指标名称 播种面积 总产量 指标名称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二、油料作物 一、粮食作物合计 其中:花生 其中:夏收粮食 油菜籽 秋收粮食 芝麻 (一)谷物 胡麻籽 1.稻谷 向日葵籽 其中:籼稻 三、棉花 粳稻

37、四、麻类合计 早稻 其中:黄红麻 中稻和一季晚 稻 苎麻 双季晚稻 大麻 2.小麦 亚麻 其中:春小麦 五、糖类合计 冬小麦 (一)甘蔗 3.玉 米 (二)甜菜 4.谷子 六、烟叶合计 5.高梁 其中:烤烟 6.其他谷物 七、药材类合计 其中:大麦 其中:人参 荞麦 甘草 燕麦 枸杞 (二)豆类合计 八、蔬菜(含菜用 瓜) 其中:大豆 九、瓜果类 绿豆 其中:西瓜 红小豆 甜瓜 蚕豆 草莓 (三)薯类(折粮) 十、其他作物 其中:马铃薯(折粮) 其中:青饲料 14 表 1-1-6 农业生产情况表(续)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面积 总产 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面积 总产 量 十一、茶果橡胶

38、水果产量 吨 茶园面积 公顷 其中:香蕉 吨 其中:采摘面积 公顷 苹果 吨 茶叶产量 吨 柑桔 吨 果园面积 公顷 梨 吨 其中:香蕉园 公顷 葡萄 吨 苹果园 公顷 橡胶面积 公顷 柑桔园 公顷 干胶总产量 吨 梨园 公顷 桑园面积 公顷 葡萄园 公顷 柞坡面积 公顷 表 1-1-7 农业生产情况表(续)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数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数量 十二、畜牧业 兔肉 吨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头 牛奶产量 吨 其中:牛 头 禽蛋产量 吨 其中:奶牛 头 羊毛产量 吨 猪年末存栏数 头 蚕茧产量 吨 羊年末存栏数 头 十三、渔业 其中:山羊 头 水产养殖面积 公顷 绵羊 头 淡水养

39、殖面积 公顷 家禽年末存栏数 只 海水养殖面积 公顷 当年出栏肉猪数 头 水产品总产量 吨 肉类总产量 吨 海洋捕捞 吨 其中:猪肉 吨 远洋渔业 吨 牛肉 吨 海水养殖 吨 羊肉 吨 淡水捕捞 吨 禽肉 吨 淡水养殖 吨 15 主要指标解释: 乡村人口数:与城镇人口相对应的指标。1952-1980 年按行政建 制口径,1982 年以后按常住人口口径。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中 的常住人口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 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 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 6个月以 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 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为

40、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 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 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 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从业人员:即乡村劳动力。 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 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 既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 参加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 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 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年龄为 16 岁以上。从业人员按从 事主业时间最长(时间相同按收入)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 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运

41、仓储及邮政从业人员、信息传输、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住宿和餐饮业从业 人员、其他行业从业人员。 地区生产总值: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简称。 是指县、 市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即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 态和产品形态。在实际核算中,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 和支出法。按生产法地区生产总值等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 第一产业增加值: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

42、渔服务业生产货物 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 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 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16 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 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 它反映一定时 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的核算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即用产品产量乘以价格求出各种 产品的产值,加总求得各业产值,最后各业相加求出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产值按照现行价计算。 财政收入: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财政支出: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农林水事务支出: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农业支出项目。 政府农林水事

43、务支出包括农业支出、 林业支出、 水利支出、 扶贫支出、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 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 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 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账补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 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 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 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 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 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

44、户 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耕地:根据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耕地含义 的解释: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 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 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 米固定 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 17 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耕地 =水田+旱地+水浇地。 水田:

45、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 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 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 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 般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能够进 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1)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可以灌溉,但由于雨水及时或 所种作物不需灌溉等原因,当年没

46、进行灌溉的,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 积。 (2)灌溉工程或设备不配套(如只有深水井,没有安装机器)、 渠系不健全(如只有水库,没有修渠)、地块不平衡,当年不能发挥 灌溉效益的,不应统计。 (3)北方地区没有灌溉工程或设备的引洪淤灌的耕地面积,不 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4)南方地区没有灌溉工程或设备,完全靠天雨蓄水的“冬水 田”、“屯水田”、“望天田”、“雷响田”等面积,不应统计在内。 (5)没有灌溉工程或设施,遇到旱年临时点种的耕地面积,不 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6)原有的灌溉工程或设备,由于受到破坏等原因不能起灌溉 作用了,这部分耕地面积不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旱涝保收面积:指在有效灌

47、溉面积中,灌溉设施齐全,抗灾能力 较强,土地肥力较高,遇到较大的旱涝灾害能保证遇旱能灌、遇涝能 排的耕地面积。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和排涝能力,全国各地根据当地 的气候执行不同的标准。一般抗旱能力:南方在 50-100 天,北方在 18 30-50 天;排涝能力达到 5 年至 10 年一遇的标准,防洪一般达到 20 年一遇的标准,旱涝保收面积应小于或等于有效灌溉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 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 植保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 按引擎马力折成瓦(特)计算、电动机按功率折成瓦(特)

48、计算。不包 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试 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 按能源又分为 柴油、 汽油、 电力和其他动力。 总动力按法定单位计算单位千瓦计算。 1马力735.5瓦特0.735千瓦特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 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 数量,即各类化学肥料的实际施用量按其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 化钾的比例折成百分之百计算。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农村用电量:指本年度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国有工业、交通、基 建等单位的用电量以后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年用电总量 (计量单位 千瓦时,按全年累计数统计)。包括国家电网供电和农村自办电站供 电量,不包括在农村的国有单位的用电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 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