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030663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85 大小: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会计学(财务金融外包)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目 录经济数学 A(一) 课程教学大纲 1经济数学 A(二) 课程教学大纲 .5经济数学 A(三) 课程教学大纲 .8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11专业认识与学业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15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16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24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8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32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37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40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44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47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51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57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61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64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教学大纲 68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教学大纲 71证券投资学课

2、程教学大纲 74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 77大学英语听说(二) 82服务外包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85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87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90金融企业经营学课程教学大纲 9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97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02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108II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112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16金融英语综合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122Excel 数据处理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26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32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35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37会计信息系统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39电

3、子报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41ERP 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43证券投资学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45金融外包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 .147企业综合实训一课程教学大纲 .151企业综合实训二课程教学大纲 .162企业综合实训三课程教学大纲 .171毕 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177毕业论 文课程教学大纲 .1781经济数学 A(一)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15课程总学时/学分:60 学时/3.5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经济数学 A 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 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微分方程初步等部分的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4、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极限、连续、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会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问题的引入,坚持“少教”和“多学”的原则,精讲与自学相结合,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和选配。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14 学时)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与奇偶性。2.了解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反函数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及应用。3.了解单利与复利,多次付息,贴现,熟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入与利润函数等几种常用的经济函数。4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单侧极限的概念,左右极限的定义。5了解无穷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的阶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的关系。6了解极限的性质,熟练掌握极限的四则运

6、算法则。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的应用。2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函数间断的概念,会判断函数在某一点连续,能够判断间断点的类型。9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的应用。教学难点:两个重要极限的应用和函数间断点类型的判断。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8 学时) 教学要求:1理解导数的概念,左右导数的定义;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理解函数可导性和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 熟练掌握复合函数求导法则。4. 掌握隐函数求导法

7、则与对数求导法则。5. 掌握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6.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能熟练的求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及一些简单函数的 阶导数。n7理解微分的概念、函数可导与可微、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熟练掌握求微分的方法。8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并会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求导法则、微分的计算。教学难点:隐函数求导法则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 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中值定理,并会应用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8、。2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3. 会利用导数判断曲线的凹凸性,并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4. 会求水平渐近线、铅直渐近线和斜渐近线,能描绘简单的常用函数的图形。5掌握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6理解经济学中的边际与弹性的概念,并会运用其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3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函数极值的求解方法、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教学难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应用、洛必达法则。第四章 不定积分(8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原函数概念和不定积分的概念,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定积分的性

9、质和基本积分公式。3. 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第二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4. 会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重点:不定积分的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计算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教学难点:计算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的计算。第五章 定积分(12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2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3理解变上限的定积分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并会用该公式求定积分。4会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会利用定积分求解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5了解广义积分收敛和发散的概念,并会计算简单的广义积分。

10、教学重点: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变上限的定积分、旋转体的体积的计算、广义积分敛散性的判断。第六章 微分方程初步(6 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3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4会用微分方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4微分方程的求解。教学难点:齐次方程的求解。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 吴赣昌. 微积分(第四版).

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赵树源 . 经济应用数学基础 (一)微积分(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数学(同济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吴赣昌. 微积分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第一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经济数学 A(二)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16课程总学时/学分:72 学时/4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处理经济学领域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主要教学任务包括微积分中的多元函数微

12、积分、无穷级数知识以及线性代数的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会求解。教学的重点要放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及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以及线性方程组等方面。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讲练结合,使学

13、生既系统地掌握有关理论,又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的选择要依据本教学大纲。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微积分部分:第七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14 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2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3知道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等概念及有界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4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二阶偏导数。5会求隐函数的偏导数。6了解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极值的求法。7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偏导数、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二元函数极值的判别和二重积分的计算。6教学难点:多元函数可微、偏导数存在、偏导数连续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二重积分中,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

14、时的定限及更换积分次序。第八章 无穷级数(12 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无穷级数的概念,无穷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性质。2知道正项级数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熟练掌握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3知道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熟练掌握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4掌握幂级数的概念、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和函数的性质。教学重点:无穷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正项级数和交错级数敛散性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以及收敛域。教学难点: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判别。线性代数部分:第一章 行列式(10 学时)教学要求:1知道 阶行列式的定义,熟练掌握二、三阶行

15、列式的计算。n2了解行列式的性质与行列式的展开定理,熟练掌握四、五阶行列式的计算。3会用克莱姆法则解方程组。教学重点: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与行列式的展开定理;克莱姆法则。教学难点:行列式的展开定理以及行列式的计算技巧。第二章 矩阵(12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矩阵的概念。2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及其运算规律。3掌握逆矩阵的概念和存在条件,会用伴随矩阵法和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逆。4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5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及矩阵的秩的求法。教学重点: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律;求逆矩阵的方法;矩阵的秩的求法。教学难点:伴随矩阵法和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逆。第三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16、14 学时)7教学要求:1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与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定理。2理解维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3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熟悉有关重要结论。4掌握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极大线性无关组。5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的概念,熟悉解的结构,会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教学重点: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求法;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教学难点: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以及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第四章 矩阵相似对角化(10 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其性质。2了

17、解矩阵相似的定义,掌握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方法。3了解向量的内积、正交向量组的定义;掌握正交矩阵的性质。4能将实对称矩阵相似对角化。教学重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方法;正交矩阵的性质。教学难点: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赣昌. 微积分(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吴赣昌. 线性代数(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3陈建华. 经济应用数学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赵树源. 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二)(修订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5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数学(同济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18、经济数学 A(三)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17课程总学时/学分:54 学时/3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讲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的内容。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本课程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注意加强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

19、课程的教学,应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如随机事件、古典概率、随机向量等,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会求解。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用直观形象及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既系统地掌握有关理论,又能够灵活运用,并学会逻辑推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0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样本空间

20、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2. 了解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3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会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4.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应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5. 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的方法。6. 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掌握伯努利概型的计算。教学重点:概率的性质;古典概型;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事9件的独立性;伯努利概型。教学难点:古典概型;伯努利概型。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0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2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有关的事

21、件的概率。3.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 0-1 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5. 掌握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及其应用。6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教学重点:随机变量的概念;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及其应用;分布函数;概率密度。教学难点:正态分布及其应用;概率密度的概念与性质。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0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

22、度,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4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教学重点: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教学难点: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0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计算具体分布的数字特征。2掌握六种常用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10

23、3会根据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会根据随机变量 X 和Y 的联合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4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5了解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大数定理成立的条件和结论。6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佛-拉普拉斯定理的应用条件和结论,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重点: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常用六种分布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佛- 拉普拉斯定理的 结论和应用。教学难点: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佛-拉普拉斯定理的 结论和应用。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8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

24、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了解经验分布函数。2了解 分布、 分布和 分布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2tF计算。3了解单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双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一般总体抽样分布的极限分布。教学重点:常用的统计量;分位数; 分布, 分布, 分布;单正态总体的2tF抽样分布,双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教学难点: 分布, 分布, 分布;一般总体抽样分布的极限分布 。2tF第六章 参数估计(6 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教学重点

25、: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教学难点:最大似然估计法。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赣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简明版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马统一经济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袁荫棠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4姚孟臣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12060课程总学时/学分:40 学时/2.5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

26、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各种矛盾的出现与激化使资本主义无法在内部解决,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发展观;另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各种经济范畴,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同角度把握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客观要求与条件,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和联系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联

27、系中国的实际,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财经类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自学。重点是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是货币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社会经济发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大体过程,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了解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教学难点:政治

28、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 2 章 商品(3 学时)第 3 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商品,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重点掌13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运动规律,学会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难点: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第三章 货币(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认识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认识商品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社会关系。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种职能,认识货币流通量规律和纸

29、币流通的客观规律,掌握银行信用,掌握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教学难点: 货币的起源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途径,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新特点,同时了解工资的一般概念和实质及其基本形式,揭示剩余价值生产和工资的规律性,说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了解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再生产三者的统一,认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以及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资本家在再生产过程怎样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积累,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30、和不同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外反贫困问题。重点搞清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人口过剩的成因,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及其变动趋势,商业资本获取商业利润的过程,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所有者参与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其基本形式。重点掌握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以不同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情况,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的具体形式及其规律性。教学重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工资的一般概念和实质,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教学难点

31、: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第五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所固有的矛盾如何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教学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资14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揭示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教学难点:在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说明的问题,资本积累的实质、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变动趋势及其途径和后果。

32、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职能只有在不断地运动种种才能得以实现。资本的运动从单个资本来看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从社会资本来看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资本运动的原理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教学重点:在于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包括的基本内容和需要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与基本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教学难点:在于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与需要条件,资本周转

33、速度的影响因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第七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运动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是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着,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相应的剩余价值也采取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等形式。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和分配,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矛盾。教学重点:在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

34、生产价格以及生产价格形成后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形成的途径,借贷资本的形成与利息,股份公司及股票与股票价格,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教学难点:在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形成的途径,借贷资本的形成和股份公司,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与原因。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基本特征与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实质与基本形式及其作用。教学重点:在于垄断的形成与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实质,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资15本主义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国家垄断资

35、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形式与作用。教学难点:在于垄断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的经济实质、当代科技革命及其鼻腔噢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第八章 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资本的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与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国际经济协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教学重点:在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发展和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化、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和类型,如何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

36、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教学难点:在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作用,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内容和作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的多种矛盾交织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加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但实现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过程。教学重点:在于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两种趋势,垄断资本主义未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难点: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

37、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卫兴华、林岗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12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人民出版社 1995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人民出版社 199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册).人民出版社 1995. 7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16专业认识与学业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4087总学时/学分:8 学时/0.5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

38、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任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并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行初步规划,以便顺利完成学业。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学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更好地树立学业规划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自主学习的概念和意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方法:面授教学;讨论式教学。教材选编的原则:鉴于本课程为新开发课程,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自编讲义。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专题一:认识大学(2 学时)教学要求:通

39、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功能、大学的精神等,为学生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准备。教学重点: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功能。专题二:专业认识(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教学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三:学业规划(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学业规划的含义、步骤和方法,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自我学业规划方案。教学重点:学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17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12002课程总学时/学分:54 学时

40、/3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为其他有关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和铺设道路;同时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借鉴西方经济经验的时候,能够明辨是非,并能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决定它适用的程度和范围。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来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知识体系来说,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41、,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方法上,既注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规范分析等,也使学生在弄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本身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如逻辑推导方法、数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强化和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手段。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相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问题,对解决经济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弄清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高和增强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解决

42、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该课程,将为以后学习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引论(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演变历程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和理论体系,明确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资源配置这一特点。18教学重点: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教学难点: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第二章 需求

43、、供给和均衡价格(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了解供求变动及价格机制运作过程中,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怎样决定的;掌握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和简单应用。教学重点:需求、供给的含义;供求定理;弹性的含义、计算。教学难点:需求、供给曲线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弹性的各种情况。第三章 效用论(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建立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并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教学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

44、线分析法。教学难点: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四章 生产论(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并说明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从而在理解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之后掌握西方经济学论证的生产规律。教学重点: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教学难点:生产函数中要素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及等产量曲线的特点、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规模经济的不同情况。第五章 成本论(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掌握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理解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最终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作准备。教学

45、重点: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教学难点:各种成本曲线的走势及其由来以及各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 以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教学重点: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和市场类型;利润最大化原则;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的条件。教学难点:不同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长期均衡及其19曲线。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教学

46、重点: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自然垄断;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特点和均衡的决定。教学难点:三类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的关系;不同市场均衡的区别。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理解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了解生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并说明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从而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要素市场理论。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教学难点: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和要素需求曲线;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要素供

47、给和要素服务供给的特点;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一船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解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西方经济学证明的“看不见的手” 原理的认识。教学重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教学难点: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三种状态;效率与公平。理解社会福利函数的内容。第十章 博弈论初步(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博弈论的一般知识。教学重点: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教学难点: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和分类。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48、(6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概念及影响。教学难点: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20资源的概念。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2卢峰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3(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李彬等译.微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4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三版).格致出版社,2012.5

49、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 21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12003课程总学时/学分:48 学时/2.5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为其他有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和铺设道路;同时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宏观经济经验的时候,能够明辨是非,并能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决定它适用的程度和范围。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关系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立、人物、事件要把握;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