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029925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52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李理硕士毕业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学校代号 分 类 号 10536 U41 学 密号 级 11101060135 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 所 指 学 研 在 导 科 究 学 教 专 方 院 师 业 向李 理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卢毅 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 2014 年 4 月论文提交日期2学校代号:10536 学 密 号:11101060135 级:公开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

2、究学位申请人姓名 指 所 专 导 在 业 教 学 名 师 院 称李理卢毅 教授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4 年 4 月 2014 年 5 月 张飞涟 教授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3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of Urban Transportby LI LiB.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Requirements

3、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Second, this thesis has combined the DPSIR mod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green low carbon transport mechanism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in urban traffic green low- carbon

4、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riving force,the stress,the condiction,the influence and theresponse.Through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index screening , this thesis has established the index each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meaning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 and q

5、uantitative method; Again, this thesis through the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everal different ways to selec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n theevaluation ,also proposing the urban green low-carbon transport development evaluation

6、model based on the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evaluation method ; Finally, taking S city as theII10object to be analyzed in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thesis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Based on theevaluation results and the an

7、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puting foward the couter 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in urban green low-carbon transpotation development . Keywords: Urban transport ; Green and Low-carbon; DPSIR Model; Evaluation index; Model of matter elemenIII11目摘录要 . I 论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

8、义 . 2 1.2.1 研究目的 . 2 1.2.2 研究意义 .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6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8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9 121.4.1 研究方法 . 9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9第二章 城市绿色低碳交通的相关理论 2.1 绿色低碳交通的概念与内涵 12 2.1.1 绿色低碳交通的概念 12 2.1.2 对绿色低碳交通的概念性把握 12 2.1.3 绿色低碳交通的内涵 13 2.2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14 2.2.1 资源稀缺性理论 14 2.2.2 外部

9、性理论 15 2.2.3 生态资本基础性理论 15 2.3 13城市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分析 16 2.3.1 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内部系统分析 17 2.3.2 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外部系统分析 18 2.4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 20 2.5 本章小结 .2014第三章 基于 DPSIR 模型的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DPSIR 模型概述 21 3.1.1 DPSIR 模型的由来 . 21 3.2.2 DPSIR 模型的结构 . 22 3.2 基于 DPSIR 模型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因素分析 23 3.2.1 驱动力因素(D)分析 . 23 3.2.2 压力因素(P)分析

10、 24 3.2.3 状态因素(S )分析 24 3.2.4 影响因素(I)分析 . 24 3.2.5 响应因素(R)分析 . 25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5 3.3.1 指标体系框架 1525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6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27 3.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8 3.4 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及评价标准 30 3.4.1 驱动力指标 30 3.4.2 压力指标 . 30 3.4.3 状态指标 . 33 3.4.4 影响指标 . 34 3.4.5 响应指标 . 36 3.5 本章小结 . 36 第四章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评价方法

11、4.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1638 4.1.1 定量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38 4.1.1 定性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39 4.2 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40 4.3 物元可拓评价法的适用性 41 4.4 基于物元可拓评价法的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评价模型 42 4.4.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4.4.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5174.4.3 建立关联函数 46 4.4.4 综合评价 . 47 4.5 本章小结 . 47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评价对象概况 48 5.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与评价标准建议值 48 5.2.1 定量评价指标数据 48 5.2.2 定性评价指标数据 51 5.2.

12、3 评价指标的评定标准建议值 52 5.3 S 市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评价. 54 5.3.1 确定指标的权重 54 185.3.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57 5.3.3 计算关联函数 57 5.3.4 综合评价 . 58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9 5.5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60 5.6 本章小结 . 61 结论与展望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63 参考文献 .64 致 谢. . 67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719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1.1 研究背景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3 亿 人,城镇

13、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年均提高 1.02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3 个增加 到 658 个1。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的迅猛发展,截止到 2012 年年末,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 9309 万辆,同比增长 18.3%。民用轿车保有量 5989 万辆, 增长 20.7%, 其中私人轿车 5308 万辆, 同比增长 22.8%2。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 许多中国城市伴随产生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的 范围从全球到个人 3。温室效应影响 全球性问题 能源安全/燃料价格 全国性问题 债务拖欠风险 过度占用土地 地方性问题 交通事故

14、空气污染 交通拥堵 个人性问题 人体健康 噪声污染图 1.1 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就能源问题而言,从全国范围看,交通运输已成为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根据 中国能源统计(2013) 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汽油消耗从 1995 年的 982.30 万吨增加到 2012 年的 31524.71 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 10.7%。柴油消 耗从 1995 年的 1246.56 增加到 2012 年的 10727.03 万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6.5%。同 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可20持续发展的阻碍。城市交通带来的空气污 染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的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15、、 碳氢化物以及微粒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121硕士学位论文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头, 根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研究结 果,北京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本地区自身排放以及外部传输进来所造成的,其中, 本地污染源占比 75.5%,机动车污染贡献 22.2%。除此之外,中科院专门从事大气物理 研究的王跃思在其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大气灰霾溯源”项目中公布了一组初步研 究成果数据,其结果显示,北京市的 PM2.5 的最大贡献者就是机动车尾气,其占到了 PM2.5 来源的 25%左右。同时,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大量由机动车所产生交 通噪音污染也严重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并且

16、这种情况在日益加剧45。 城市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负外部性问题与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使得我 国城市交通发展无法持续,因此,在城市化的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目标和资源环境约 束条件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正在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来解决城市交通、环境与资源 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问题。2011 年以来,福建、河南、广东、江苏、浙江、内蒙古、 上海、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制定和发布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河 南省提出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江苏省提出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 交通运输部于 2011 年 2 月启动第一批 10 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包 括天津、重庆

17、、无锡、杭州、武汉、22深圳、厦门、保定、南昌、贵阳。2012 年 2 月启动 第二批北京、广州、沈阳、成都、青岛、株洲、宁波、昆明、西安、哈尔滨、淮安、烟 台、海口、蚌埠、十堰、济源。2013 年 5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 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 (简称 意见 ) ,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 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理念,以“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 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 力提升”为主要任务,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6。1.2 研究

18、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城市发展绿色 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 但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提出的时间不长, 因此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与 实践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本文研究旨在辨析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机理等,223第一章 绪论扩展传统城市交通以解决城市拥堵,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理论;通过对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强调城市经济社会、城市交通、城市生态之间的 影响,构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与模型,对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外部 环

19、境进行综合评价和诊断, 促进城市色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和城市 交通可持续发展。1.2.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城市交通发展理念从最初的以人为本、注重交通安全到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再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交通,每一次理念的创新都引导城市交 通的科学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城市交通系统,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研究的运输经济、可持 续发展等领域的基础上,扩展了传统城市交通的相关理论,为城市交通的低碳绿色发展 提供理论依据;通过 DPSIR 模型建立的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 城市交通发展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全面地识别“非绿色”和“非低碳”因素,找出薄弱环

20、节所在,进而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实践意义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加快 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 2013 年 5 月 22 日印发了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 (简称 指导意见 24) , 并随后编制和下发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省份、城市、公路、港口考核评价指标体 系(试行) ,绿色低碳成为当前城市交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本文通过对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评价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 展能力和水平,城市交通的管理部门

21、能更加清楚地找到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短板, 通过评价指标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在建立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下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为相关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325硕士学位论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 1886 年,世界上第一辆小汽车诞生,小汽车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迅速成为 了各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在 20 世纪中叶开始,根据原有的经济效用 最大化理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选择仅服务于小汽车的交通发展模式,交通规划 和政策趋于消除因大力发展小汽车而出现的道路交通紧张问题, 单独增加道路空间来满 足小汽车发展的容量而忽视发展公共

22、交通。这种交通发展模式下,交通系统的建设不尽 如人意,小汽车的无序发展带来的道路拥堵、事故多发、车速下降、停车困难及废气、 噪音污染等问题,使得城市交通陷入混乱7。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给人们的出行造成极 大不方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也困 扰着大众百姓,如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人们重新定义与发展交 通系统,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也开始质疑这种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方法 论,自此, “可持续交通 ” 、 “绿色交通” 、 “低碳交通”等主题开始受到关注。 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

23、 宣言 (rio declaration) (又称“地球宪章” ) ,该宣言提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 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为此可持续 发26展理念在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备受关注。交通发展理论也开始和可持续发展 理论相结合, 期间, 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 运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戴维 班尼斯特和肯尼施 伯顿,1993) 、 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欧洲实例 (约翰.怀特 莱格,1993) ,它们分别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和可持续交通的 政策建议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994 年, 加拿大学者克里斯 布拉德肖

24、 Chris Bradshaw8在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环保理 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交通这一理念,即倡导对绿色的交通方式进行优先发 展,对私人汽车进行有效合理地限制使用, 以此来减少交通流量, 避免交通拥堵的发生, 使的城市出行和居住环境得以净化和改善,并使城市交通系统资源消耗量得到有效控 制。除此之外,Chris Bradshaw 还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 该体系的主要论点是对绿色交通工具进行分级, 按由优到劣的次序排列: 步行、 自行车、 公共交通工具、共乘车、空载率低的私人小汽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运用绿色 427第

25、一章 绪论交通体系,对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公共交通具有低能耗、 低污染,高能效的优越性,处于绿色交通体系的优先等级。因此,欧美各国不断展开对 绿色交通的研究,争先应用“公交优先”政策,倡导绿色出行,同时,积极调整城市交 通的发展政策:合理的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和限制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大力优先发展公共 交通。例如新加坡制定了发展公共交通的总体目标,更力求突显公共交通的快捷性和方 便性,实现无缝交通和门对门交通。法国巴黎市长带动发起鼓励人们使用绿色交通方式 出行的“交通革命” 。 国外学者不断深化城市绿色交通的研究。泰勒(Taylor,1998)在对澳大利亚大气 污染的调查结果

26、进行了分析研究后, 提出利用降低汽车的排量以及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 来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并且认为这样做比道路收费或者交通管制更为有效。 麦克.戈麦 斯( Michael Gommers,1999)在对汽车和公共交通两者对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对 比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利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才是未来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威 尔弗雷德.普温(Wilfried Puwein,2005)提出,提高道路收费和税收标准才是控制污染 物的排放、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9-10。亚历克斯.安奈斯(Alex Anas,2009)提出要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比较常见的一些方法 及政

27、策手段加以更28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具体研究分析了对公共交通进行补贴、收取燃 油费、提高汽车燃油的经济性、征收拥挤费等政策手段对改善交通环境的效果。福桑. 乌勒金(Fusum Ulengin,2010)等利用其建立起来的三阶段问题结构模型,对自然环境 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等方面受交通政策的影响程度做了深入研究分析, 认为若要使交通运输系统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交通的增长与环境的 容量进行充分的考虑。 低碳交通比绿色交通的层次更高,它是绿色交通的延伸。大卫.麦迪逊(David Maddison,1996)在其著作低碳交通的实际成本中详细阐述了温室气体受道路交通 的影响程

28、度,同时测算了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产 生的经济代价,并对比交通税收,引申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紧迫性。Abigail L.Bristow (2004)在怎样迎接低碳交通的未来中认为单纯仅依靠技术的进步而不转变交通出 行的结构,不可能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而低碳交通11-12。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实践出发展低碳交通的国家, 制定出了详尽的相关发展战略 目标与行动计划,并且在低碳领域一直处于领导者的地位。2007 年,英国运输部正式提 出了低碳交通创新战略 ,强调了交通政策和新技术的利用在促进低碳交通发展的重 529硕士学位论文要性;2009 年再次出版了一本名叫低碳交通

29、:让未来变得更加绿色报告,其中内容 包括了对于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利用低碳交 通这种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美好 未来13-14。法国的许多学者也是非常热衷于对低碳交通的研究, 在他们积极努力的推动和倡导 下,法国政府自 90 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对城市低碳交通战略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并取得了不少有益成果。从法国出版的城市交通出行规划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与 以往城市交通规划类的相关专业书籍不同,本书没有对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大篇幅的介 绍, 而是重点阐述了各个城市在对低碳交通策略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时所取得的相关经验15。

30、 亚洲开发银行在对整个亚洲地区的低碳、 可持续交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 作出了一份非常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报告, 并提出了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 保证较高的公交出行、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等低碳交通发展建议16。1.3.2 国内研究现状从 1996 开始,许多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和方法侧重于城市绿色交通、城市低 碳交通研究,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对策措施。 国内众多学者对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剖析。刘冬飞从系统科学的 角度认为绿色交通的核心是对系统、环境及资源进行相互扩30展延伸,并对交通系统内部 进行优化处理,使之与外部环境能够和谐共存。赵小云(2002)认为绿色交通

31、适应并引 导城市的土地开发模式,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杨晓光(2005)认为 绿色交通是实现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及未来的协调发展。沈添财认为绿色交通旨在 减少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低碳交通,宿凤鸣(2005)认 为低碳交通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和系统调节,调控交通需求、优化运输结构、提高交 通的运行效率、 促进交通创新来实现交通低碳化和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陆化普 (2009) 从狭义交通范畴的角度,提出低碳交通是在绿色交通基础上更加强调温室气体排放。张 陶新(2011)认为低碳交通的目的是降低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提高交通效率。减 少交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学者们研究绿色低碳交通的出发点,从资源环境“约束说” 的角度,陆化普(2009)还基于交通容量、环境交通容量和不同交通方法的能耗,提出 了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与方法。黄肇义认为绿色低碳交通是面向环境的交通发展方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