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29200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考点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通史坐标备考指南最新考纲 考向归纳 五年真题 关联考点1.近代中国军备的变化 2016全国乙卷29 甲午战争的背景2.清政府在国外设置领事馆 2013全国卷29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2013全国卷4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近五年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五年无1.人民解放军反击英军军舰 2017全国卷30解放战争时期的反侵略2.鄂豫皖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016全国甲卷29革命根据地生产积极性高涨3. 申报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2014全国卷33 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民主主义革命4.中共六大与城市中心论 2013全国卷30 国共的十年对峙1.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 2017全国卷30 抗日战争2.抗日战争引起的国共力量变化2016全国甲卷30 抗日战争3.国民党颁布宣传名词勘误 2016全国乙卷30 国共两党关系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4.国民党战略部署的调整 2015全国卷30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5.日本对华的经济掠夺 2015全国卷30日本转嫁侵华战争负担6.顾维钧争取各国对华援助 2014全国卷30 抗日战争的正义性7.1960 年教科书目录修改 2014全国卷41 抗日战争8.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政策 2013全国卷30 国共合作抗日命题特点从

3、近 5 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考查方式:本单元内容在全国卷命题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7 年全国卷的 41 题,2014 年全国卷第 41 题,2013 年全国卷第 40 题也涉及到本单元的内容,难度较大。2史料形式:主要以文字史料为主,根据所述历史事件或史实分析、归纳、提炼相关设问内容。但是也出现了图片题,如 2016 年全国丙卷第 30 题等。3考查知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查近代不同政治势力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决策及历史影响,一个是考查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尤以近代化角度为多。考点 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

4、(1)背景Error!(2)过程爆发: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扩大: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结束:1842 年 8 月,英军入侵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及附件。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的关税,由双方商定。(4)影响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

5、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 Error!经过(3)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 内容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4)影响Error!轻巧识记 两次鸦片战争二、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战争(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上升,蓄谋侵略中国。1

6、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2)进程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威海卫战役:1895 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轻巧识记 马关条约内

7、容1 “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 。2 马关条约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特权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二亿 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开四口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史链接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的救亡活动内容 链接点政治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 实业救国文化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深入到制度层面,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呼号奔走,这些活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

8、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爆发:1900 年 6 月,英、法、俄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

9、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思维拓展 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轻巧识记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领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了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4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了资本输出阶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新需求,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考向预测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

11、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选 C 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 辛丑条约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 A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该点的相关提及,故 B 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 D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产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

12、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卷高考近几年很少涉及这一内容,因此2019 年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复习备考时,值得注意。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考向预测二:甲午战争与民族

13、意识的觉醒2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时间 国力 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 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 1020 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投降14 年抗战14 年 悬殊 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 400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解析:选 B 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

14、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 B 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如一声惊雷,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由侧重对内的“自强、求富”到呼喊一致对外的“救亡” ,其实质是民族觉醒的表现,因此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全国卷试题一直在关注这一趋向,因此我们在 2019 高考备考时需要值得注意。甲午

15、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 表现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料一 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

16、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1854 年 2 月 13 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史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 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牵制。中国乃不国矣。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史料三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1)

17、史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提示:问题:列强对华通商扩展有限,因此提出“修约”要求。目的:“修约”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2)结合史料二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它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 现代化) 进程。(3)据史料三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侵略的变化趋势。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1)史

18、料一中处“1854 年 2 月 13 日”说明该函书写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史料一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不满既得利益;第二层是希望“修约” ;第三层是多国联合;第四层是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2)史料二中是指 1860 年中国军队惨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通过史料三中处信息可以判断列强得以控制了中国的京津地区。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

19、,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抗日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2016全国乙卷29) 甲

20、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选 C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 C 项。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 ,排除 A 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 B 项;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 D 项。2(2013全国卷29)1

2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 C 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1(2017江苏卷6)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 “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 ,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 ,“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

22、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解析:选 D D 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 ”“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A 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C 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2(2016江苏卷9) 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

23、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 A 依据表格中“1894 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 A 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 项

24、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 D 项错误。3(2015山东卷15)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解析:选 B 依据题干材料“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

25、影响” ,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 B 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 C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 D 项错误。4(2015安徽卷15)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26、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解析:选 B 拿破仑三世在 1852 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 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 A项错误;据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 1858 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 B 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不相符,故 C、D 项错误。5(2015四川卷5)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 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 辛丑条约签订解析:选 D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 南京条约 ,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 A 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 B 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 C 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故 D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