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4028503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8课 老家的树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8 课 老家的树作者从 50 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 60 年代的山 ,再到 80 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组织篇章,构成四个连贯、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郭枫,生于 1933 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 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作品有散文集早春的花束 九月的眸光 老家的树 永恒的岛 海之歌等,诗集郭

2、枫诗选 第一次信仰 ,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懵懂(mn ) 吞噬(sh) 寒碜(chen)辗转(zhn) 堤堰(d) 阴翳(y)攒聚(cun) 无稽(j) 簇聚(c)臃肿(yn) 硕大(shu) 豆荚(ji)炙人(zh) 黍稷(j)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3近义词辨析(1)黯淡暗淡“黯淡”仅指色彩暗淡。 “暗淡”不仅指色彩不鲜明,还指光线昏暗,不明亮;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例句:在护理之前,我们要明白肌肤为何会变得暗

3、淡无光。相比于联赛时的风光无限,北京队的“双子星”朱彦西和翟晓川在中国男篮的星光则要黯淡了不少。(2)迷离迷蒙“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迷蒙”指昏暗看不分明,迷茫。还可以指神志模糊不清。例句:名模沈璐为助阵德国队特别时期拍摄的一组写真照,一头大波浪复古卷发很显女人味,那个迷离的眼神更是牵动着看客的心。当日,西安古城墙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烟雨当中。(3)肃穆庄重“肃穆”指严肃而恭敬。 “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例句:他觉得,汉服、鼎、爵、盘等古代礼器所营造的肃穆氛围,有穿越千年时空之感。这次她特意换了一身既生活又不失庄重的墨绿色连衣裙。1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

4、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 ”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 。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2如何理解“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标题?答案 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 。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 。这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3作者为什么把第二章的标题定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答案 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

5、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所以题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4 “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标题如何理解?答案 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 。5 “严冬,荒野,松柏”又如何理解?答案 写松柏傲视严寒的象征意义,是为了赞颂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本章主要是托物言志、提升情感和意向,以便结篇,实事较少。6如何理解老家的树

6、中的恋土情结?答案 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 ;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千山万水外的北方,在夐辽无边的黄淮大平原上,我的根仍扎在那儿” “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着我。 ”7全文是如何围绕着“老家的树”抒发作者思乡的游子之情的?答案 春柳,使作者忆起故土上一派春色,每家每户难挨的春荒与春愁,每到春天,灾荒与饥饿“便像瘟疫般侵袭着农村” 。榆树,使他忆起人们以“榆钱”及榆树

7、皮充饥而迎来小麦收割的情景,想起从小暑到大暑,大豆长荚、高粱起一派青纱帐的壮观。白杨,使他忆起老家斑斑驳驳的成熟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大地就变成了“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 。松柏,使他忆起养息他的那片土地,变成风和雪撒野的世界,可恶的风无情地摧残着“单薄而破蔽的冬衣”的穷苦人,难以度过漫漫冬夜一、中心主旨作者通过对老家的春柳、榆树、白杨、松柏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二、结构图解老家的树 恋土情结春 柳榆 树白 杨松 柏 三、写作特色长于新奇精巧的构思,常发人所未及的新见解,又有盎然的诗风,善于开拓幽美的意境;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有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练、晓畅自然、风格多样,

8、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讲究结构,文字畅达自然,但也多有点睛之笔。像“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着我” ,如古韵一般,气势蕴含,令人咏叹不止。他把炽热的感情,融于质朴的叙述之中,从头到尾,文章萦绕着和谐的乡思。本文粗犷、阳刚,有北方气质。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吞噬(sh) 寒碜(chen)憨厚(hn) 繁花簇锦(c)B炙热(ch) 辗转(zhn)硕大(shu) 懵懵懂懂 (mn)C豆荚(xi) 磨蹭(cen)攒聚(cun) 斑斑驳驳 (b)D氤氲(yn) 葱茏(cn)蓊郁(wn) 潜伏(qin)答案

9、A解析 B 项“炙”读 zh。C 项“荚”读 ji。D 项“潜”读 qin。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凛冽 靛蓝 放肄 无稽B堤堰 黯淡 迟钝 铭刻C破敝 苍穹 含蕴 阴翳D绚烂 矫柔 妩媚 茁壮答案 B解析 A 项肄肆。C 项敝蔽。D 项矫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B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 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C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 10 大罪状”的民意调查

10、,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10 大罪状”第一位。D创业之初,他经济异常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但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名的 IT 业界精英。答案 B解析 A 项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B 项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C 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D 项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B17 世纪至 18 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

11、仍有不少收藏。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答案 D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的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 项搭配不当, “要激发这种潜能”和“就要看能否培养”一面对两面,可以改为“就在于培养” 。B项结构混乱, “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 , “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 ,暗换主语,可把“铸制”删去。C 项搭配不当, “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主谓搭配不当,

12、把“企业”前面的“使”改为“给” 。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父亲的枣树夏 清看着老屋门上的那把锁,有了些锈蚀,心中便是一阵痛,然后,眼睛也开始刺痛。我转身逃开了,没有打开那把锁,没敢走进那扇门。尽管我知道钥匙还在门头那块砖洞里,尽管我是那么的想念它。我回到它的身边,却不敢面对它。我转身走到屋后,却迎面撞上了那棵枣树。那是父亲的枣树,是父亲亲手栽种的枣树,有多少年了我不得而知。在我记得它的时候,它已经很粗壮了。每年一到季节,满树就会开嫩黄细碎的花朵,微风拂过,那些小小花儿挤在绿叶间,发出窸窣絮语,好像在商量结出一个什么模样的果实来讨主人的欢心。父亲对这棵枣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13、按时培土、剪枝、施肥。而每次剪枝对父亲来说都是一次揪心的取舍,踌躇再三才会修剪掉多余的枝杈。父亲给枣树施的都是天然有机肥,在离树约一米远的地方挖一个坑,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发酵好的尿液倒进坑里,让树根慢慢吸收。所以,这棵枣树结的枣比别人家的都要甜。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曾让我的心里都起了一些妒意。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对我们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宠爱,而对这棵枣树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力和情感。朦胧中依稀记得一次看露天电影,人很多,我站在板凳上也看不见,父亲把我扛在他的肩上,虽然屏幕上激烈的枪战和熊熊燃烧的大火吓哭了我,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那被宠爱的温暖一直储存在我

14、的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消失。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枣树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挂的果多。那些枣除了解我们的馋和供鸟雀们啄食外,还能换回一些钱贴补家用。对于这一点,母亲很满意,随着卖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母亲也默认了父亲对枣树的这份“闲情” 。每年来收枣的是一个外乡人,他和父亲互相递一根香烟,说上一个价钱,父亲并不讨价,双方认同后就开始摘枣。摘枣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因为手摘不着,也不能用竹竿子敲打,那很伤树。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用力晃动树干,枣就会像冰雹一样落下来。听到响动,孩子们快乐地飞过来,不顾脑袋被砸疼的危险。我戴着一顶旧草帽,捡着枣,遇到个儿特别大、颜色特别红的枣就揣进兜里,留着自己享用。父亲

15、和外乡人过秤非常认真,连几两也要算清楚,惟恐不这样就对不起那些枣儿了。这时候母亲已经做好饭,照例要留外乡人吃顿饭。父亲不会喝酒,外乡人自斟自饮,酒足饭饱之后,带着感激之情挑着枣上路了。父亲则坐在门前的屋檐下,抽着烟,眯着眼,目送着外乡人远去。我想,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心血和爱,而枣树给予父亲的除了丰收的喜悦之外,也给了父亲很多我无法理解的慰藉吧。每当黑夜来临,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终于有了安静的时光,他便坐在枣树下,点燃香烟,默默抽着。父亲和母亲是老式的包办婚姻,一辈子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没消停过,但他们从未说过要分开的话。他们选择厮守一生,默默忍耐,除了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他们有了我们这些孩子。

16、父母每一次的战争都以父亲的让步而偃旗息鼓,而这样的夜晚父亲总会在枣树的身边坐得更久些。幼时的我对黑暗中那一点烟火有过强烈的好奇,但终因无知未能走进父亲的世界里,我无法解读那忽明忽暗的烟火后面的隐痛和喜悦。现在,人已经走远,树还在,烟火已灭,温暖和气息已被风带走,我似乎才明白了那烟火的意义。虽然我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只要有那烟火在,我就会睡得踏实。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抬眼望去,蓝天烈日下,枣树的模样却是那样的凄凉,躯干虽然挺立,但树叶稀疏,果实寥寥。我知道,枣树还活着,按时开花挂果,但它的精神气没有了。父亲走了,他把枣树的气场也一并带走了。倏地一阵风吹过,一粒枣落在我的身边,我捡

17、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有删改)5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家的深厚感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同时为下文引出并重点写枣树做铺垫。6文中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 父亲舍不得剪枝,每次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揪心的取舍。父亲给枣树施天然有机肥,而且在养料、施肥地点上都精心选择。摘枣树为了不让枣树受到伤害,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晃动树干。父亲不讨价还价,但父亲过秤非常认真,惟恐对不起枣儿。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 (2)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

18、心间答案 (1)突出“我”受到父亲宠爱时的幸福感,并通过“ 第一次”和“唯一”衬托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很多心力和情感。(2)枣树没有了父亲的照顾而缺少了精神气,似乎没有了原来的味道;作者因父亲的去世而内心感到酸涩。8文章描写枣树,怀念父亲,以“父亲的枣树”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答案 从对象看,枣树是父亲亲手栽种并精心照料的。从情感上看,枣树给父亲带来喜悦,并给心理上有隐痛的父亲带来慰藉。从主旨上看,文章赞扬了父亲和枣树一样隐忍却又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三、触摸高考(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

19、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

20、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

21、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

22、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

23、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答案 A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判断。A 项文中写到

24、了饮食,但没有证据证明饮食“占有重要地位” ,也无法证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属无中生有。D项文中多次提到“水” , “水”的确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根据第 5 段的论述可知;但“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10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答案 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解析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

25、容要点的能力。文章前半部分的重点是“绍兴与鲁迅” ,而“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句话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总结句。题干中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眼中的绍兴的特点” “我眼中的鲁迅的特点” ,答题区间分别在第 4 段和第 6 段。根据第 4 段中“色泽是黑和白” “谨严、素净” “厚实可靠” “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等词句可以得出第问的答案。根据第 6 段中“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可以得出第问的答案。11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

26、,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后半部分主要记叙了“我”两次游览杭州时的见闻。第一次为插叙,主要记叙游览杭州的店铺;第二次游览则重点欣赏杭州的湖光山色。因此,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后三段(1012 段) ,找出文段中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分条回答即可。如第 10 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 “闹市” “把红尘洗涤了” “清爽” ,第 11 段中的“明媚” “清幽” “素抹淡妆” “天然” ,第 12 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 “淡淡的几抹青色” “厚度和重量” “有性格”

27、。12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 200 字)答案 (示例)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作家、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于是客观景物也就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从那烟花三月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从那孤帆远影中表达出作者情深意挚的情感。如本文第 11 段中,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

28、胜” ,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西湖的清幽淡雅,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但在作者平淡的语调中,不难体会作者对故乡杭州山水的热爱。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一特点进行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可以首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大概念作简要介绍,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佐证。再从文中找一两个情景交融的细节进行分析即可。四、语言运用1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不超过 10 字)邓小平的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在谈到长征时,他用了“跟着走”三个字;谈到抗战时,他用了“吃苦”两个字;谈到解放战争时,他用了“最舒畅”三个字;谈到“文革”之前的十年工作时,他用了“最忙”两个字;谈到“文革

29、”时,他用了“最大的灾难”五个字;得知林彪摔死后,他用了“林彪不亡,天理不容”八个字;谈到自己的“三落三起”时,他用了“忍耐”两个字;谈到精简军队的问题时,他用了“肿、散、骄、奢、惰”五个字答案 简洁有力,抓住要害。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根据语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语言不仅“简洁” ,还很“有力” ,而且能“抓住要害” 。14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开心的时刻,微笑凝望,我会想起朋友;_;_。于是,生命中的感动牵系在朋友的情谊中,心灵间的思念牵挂在朋友的情谊中。漫漫人生路,我用心感觉拥有朋友的美好感受,也用心品味被

30、朋友关怀的温暖感觉。答案 示例 1:孤独的时刻,仰望天空,我会想起朋友 寂寞的时刻,低头不语,我会想起朋友示例 2:伤心的时刻,忧伤泪流,我会想起朋友 疼痛的时刻,孤独无助,我会想起朋友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画线句子,分析画线句子的结构,对照结构进行仿写;另一个是整个语段的语境,这一语段的主题是“朋友的情谊” ,仿写时要和这一主题统一。1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唐白居易松树2愿君作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3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7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诗经8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9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唐皎然戏呈薛彝海滩上的蓝甲蟹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子,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较温和,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甚至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

32、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不善战的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数量。感悟 这一现象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可以解释得很清楚。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弱与强,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而得强势,强而处弱势。现代社会,竞争的鼓角争鸣, “风物长宜放眼量”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利于高效优质干事,大概更能成为长久的赢家。适用范围 1.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强与弱具有相对性 3.适者生存 4.风物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

33、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 ,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

34、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

35、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 ,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目“草饼” ,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

36、,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 ”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 ,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赏析 本文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什么“特别

37、的情分” ,其实, “故乡” “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五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说法,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 “故乡”二字隐含其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篷窗下的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可见一斑。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艺术特性(特色) :探究的拓展方

38、向【真题引路】(2014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掌控

39、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

40、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

41、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为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

42、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只要有水

43、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

44、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选自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 ,有删节)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答案 (示例)(1)不可删。结构上,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

45、上,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2)可删。结构上,段首句可直接上承段,删去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解析 本题从句段作用的角度设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句段作用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展开。从内容上看,第段强调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从结构上看,该段居于文章中间,因此它的作用应为承上启下。无论是主张删还是不删,都必须扣住这两个方面阐述理由。【技法探究】探究活动一 探究标题艺术1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

46、后题目。一方阳光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透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她的

47、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 ,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会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便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在她的头发里找白发,在她的发根里找虱子。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她

48、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汽,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就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还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又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 ”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子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渐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