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 多年前,有一位年仅 21 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
2、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 91字以上。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作者简介 姜夔(约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
3、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
4、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白石创制的词调扬州慢,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补充:理解“狂”“狷”和“乡愿”词意。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 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
5、生从未入仕。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 四、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五、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
6、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明确:怆然和感慨。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二)研习内容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1进入扬州城,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空城2、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号角声 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清角吹寒,给人凄凉感觉,渲染了气氛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
7、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3、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4、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写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实写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
8、写作的特点。5、品味语言。(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
9、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1、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3、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10、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4、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5、品味语言(1)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
11、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2)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6、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三)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淮左名都-废池乔木(四)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