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26685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 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难点:学习并掌握“传” 、 “师” 、 “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

2、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 ,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 “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

3、他 35 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 ,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 “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2有关从师的名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4、,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3 师说教学 PPT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导入。借助 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观看 ppt 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观看 ppt ppt 简介作家作品。解题, “

5、说”是一种文体。听讲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 。主导学生活动: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听读,初读,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讨论,回答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研习课文主导学生活动:要求学生诵读第一段,之后点评。疏通文句。诵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关键字词:古今异义:学

6、者、所以一字多义:师、之其它:无、庸、固、惑、是故主导学生思考:提问:第一段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从师的重要?讨论后要求学生齐读第一段。阅读、思考、讨论、发言。齐读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 ,包含“仁” 、 “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 ;“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主导学生活动:指名诵读第二段,其余同学跟读。之后疏通文句

7、。 诵读,跟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关键词句:古今异义:众人、小学一字多义:师、道其他词语:之、耻、圣、愚、其、而、焉、乃、不齿、族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导学生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考,讨论,回答。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摆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迥然不同的事实,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们为子择师与自己

8、耻于从师的事实,进行自身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后果;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从师态度完全相反的事实,进行横向对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劝诱世人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主导学生活动:齐读第二段。齐读 注意读音和断句。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练习、交流答案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另外背诵所学的两段。板书 师 说 韩 愈 古 老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之 学者必有师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 正学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者 必 师道不传久 古圣人今众人:圣

9、益圣,愚益愚有 欲人无惑难 对子对己:小学而大疑 反师 百工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人(y) 老聃(dn) 官盛则近谀(y) B句读(du) 六艺经传(zhun) 小学而大遗(wi) C李蟠(pn) 好古文(ho) 其可怪也欤(y)D苌弘(chng) 传道受业(chun) 作师说以贻之(y)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从词

10、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A. 吾妻之美我者 B. 耻学于师 C. 孔子师郯子 D. 惑而不从师4下列“其”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其可怪也欤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 吾未见其明也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名句默写(1)闻道有先后, 。 (2)位卑则足羞,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课后测评 (1-4 题预习指导,5-8 题选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11、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未见其明也(明达,聪明)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C. 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晓)2对下列几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

12、断正确的一项是( )学于余 不拘于时 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 和相同,与相同,与不同 B. 和不同,与不同,与相同C. 和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 D. 和不同,其余全都相同3下列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何陋之有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下列各句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 ,批评“今之众人” ,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B. 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又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了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C. 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

13、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 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 ,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 、 “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从反面论证了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14、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B.乃幸见取 幸:幸亏C. 因抗颜而为师 抗:违抗,不顺从 D. 仆道不笃 笃:深、厚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未见可师者 人益不事师B. 由魏晋氏以下 愈以是得狂名C.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7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柳两文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前“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B. 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 ,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15、。C. 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D. 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答案:一课堂反馈1. D (A. 愚人 y;B. 小学而大遗 y;C. 其可怪也欤 y)2. C(A.代词/表揣测的语气词;B.名词,疑惑/形容词,糊涂;C.学习;D.道理/风尚、风气)3. D(A.美:认为美;B.耻:以为耻;C.师:以为师 D.惑:动词) 4. A(加强语气的助词;BCD 都是代词)5.(1)术业有专攻;(2)官盛则近谀;(3)所以传道受

16、业解惑也二、课后测评1. D.(通:普遍地)2. C(、向;被;比;从;对于)3. B(宾语前置句;A.主谓句;C.判断句 D.定语后置句)4. B5. B. 幸运地、有幸6. C(C.料想;A.动词,效法、学习/名词,老师;B.连词/介词,凭借;D.代词/结构助词“的” )7. C8.(1)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敢做您的老师呢?(2)世人果然聚集到一起,认为怪事,并纷纷侧目、咒骂他,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尊来信说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喜欢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17、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怎敢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聚集到一起,认为怪事,并纷纷侧目、咒骂他,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

18、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检查背诵 齐读第一、二小节,再由教师点名背诵。主导学生活动:指名诵读第三、四段,其余同学跟读。之后疏通文句。 诵读,跟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关键词语:常师、师、三人、不必、术业、专攻、如是、通习之、拘、嘉、以、贻主导学生思考:提问: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是如何来论证的?思考,讨论,回答。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

1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主导学生思考:提问: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思考,讨论,回答。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主导学生活动:全体诵读第三、第四段齐读主导学生思考:提问: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写师说 ,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

20、表示?思考,讨论,回答。明确: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 ) ,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 ,扩大古文的影响。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居首位的是“传道” ,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

21、 。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研习课文主导学生活动:齐读全文。齐读。 课堂反馈 练习、交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流答案 流答案。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板书 师 说 韩 愈 古 老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之 学者必有师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 正学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者 必 师道不传久 古圣人-今众人:圣益圣,愚益愚有 欲人无惑难 对子-对己:小学而大疑 反师 百共-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圣人无常师 孔子从师而学(举例) 正 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22、一组是(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吾师道也(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贤:才干)C惑之不解(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2.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3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23、则群聚而笑之A. 士大夫之族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吾从而师之 D. 闻道有先后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课后测评 1. 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位卑则足羞A. 我们处在圣人下面,距离很远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是十分耻辱的B. 他们离天下圣人的距离太远了 地位低下的人就会觉得十分耻辱C. 那处在圣人下面的人渐渐走远了 地位低下的人

24、很值得耻辱D. 他们的才智比圣人也低得多了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十分羞耻2运用对比可使说理更加鲜明有力,本段有三次不同的对比,请填在横线上。(1)纵比: (2)横比: (3)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 阅读下文,完成 35 题。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 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

25、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注释】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繄():语气词。荐:献,这里指向神献。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其虞、虢之谓也 4下列各句中与“惟德是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答案:一课内反馈1. B(六艺:即六经,指诗 、 书 、 礼 、

26、乐 、 易 、 春秋 )2. D(表凭借,用来;ABC 中的“所以”都表原因)3. B(人称代词;A. D.指示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4. D(A.学者:求学的人;B.众人:一般人;C.从而:跟从并且)5.(1)我学习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是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出生的呢?(2)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有才干。二课后评测1. D2.(1)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2)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于其子和于其身3 (1)借;(2)大概4C(C.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5 (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27、参考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壳。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得到鼓励,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 虞公说:“我祭祀的东西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 又说:使香味远扬的不是粟稷而是圣明的德行。 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享用(无德之人供奉的祭品) 。神灵所 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 国,又能修治德行,以此用馨香之物祭祀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借道的请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十二月,丙子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往京师。晋军回国,中途在虞国住宿。乘机袭击虞国,灭掉了虞国。 PPT (见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