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设计及自评【文本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于京口北固亭畅想英雄人物,歌咏他们的功业,并且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达对社稷的担忧,倾吐自己壮志难酬;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又不破坏诗美,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这篇课文处于“历史的回声”专题,主要通过回顾历史,以鉴当下,这篇课文由景及情,由情入理,借古发声,对于本专题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随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不够简洁,对于课文特点的概括基本准确,对于文本作用和地位的概括有些笼统。应改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由赤壁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人物,歌咏功绩,追述教训,借古讽今。 )【学
2、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词的精妙以及通过用典,借古讽今,表达情感的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词,对词的文体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情感上,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有所了解,可以体会其壮志难酬的情感。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探究法、诵读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随评:第一句呼应了特点,但是概括不够准确。对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概括基本正确。应改为: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词的精妙以及用典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文中几个典故的用意;2.能阐释借古讽今手法的特点及效果;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过程
3、与方法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蕴含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的诗歌形象之美;2.能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四)教学重点能说出文中几个典故的用意。(五)教学难点能阐释借古讽今手法的特点及效果。(随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点不够明晰。应改为能感受典故中的人物形象之美。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京口”导语:之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面临赤壁,苏轼即景生思,以周瑜自比,引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怀古词,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设计意图:激发学
4、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明晰基础,通读“京口”学生自主诵读课文,边诵读边利用课下注释和现代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明晰全文的字词音义、断句和语序。疑难之处做上记号,时间 2 分钟左右。最后教师进行检测,在多媒体屏幕上亮出题目检测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1.字音:英雄无觅(m)舞榭歌台(xi)封狼居胥(x)佛狸祠下(b)2.断句封/狼居胥。狼居胥是一个地名,念错断句就破坏了文章的内容,在文言文上叫作读破。3.语序“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的语序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词是有固定的韵脚的,孙仲谋处,雨打风吹去,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押的都是u,所以说语序的调整也是为了押韵。(设计意图
5、:让学生明晰字词读音、断句和语序这些基础的问题,做到通读全文,为下面赏析课文的环节做铺垫。)(随评:直接让学生齐读不好。应改为学生先自由诵读,明确字音,再进行检测。 )三、赏析意象,感受“京口”每人在书上用铅笔划出上阕的意象,赏析一下这些意象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分半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
6、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1.千古江山:宏大的意象,面对千古江山,词人很自然地会想到历史流转中的英雄,即景引出下文,而且奠定了词比较豪放的基调。2.舞榭歌台:就是唱歌跳舞的台榭, 象征当时的繁华。这里的舞榭歌台, 跟前面的千古江山有照应关系,千古江山,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在了。舞榭歌台,这里的风流,也就是那种繁华和英雄业绩,也被雨打风吹去了。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说明他出身很低微,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朱元璋都是这样的英雄。4.金戈铁马: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驰骋沙场。 (设计
7、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初步塑造诗歌形象。)(随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找得比较全面,但是总体而言教师讲得比学生讲得多得多。 )四、赏析字词,点评“京口”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亮出上阕,用替换法替换掉几个重点的字词,学生对比替换前后字词不同的表达效果,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生
8、的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1.英雄无觅-英雄无见“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仰慕与向往,而是寻觅寻觅,说明很难找,从情感上讲更加悲凉,找不到英雄。“见”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风流总被-风流已被“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面的江山依旧,英雄不在,说明没有人可以逃过历史大浪的淘洗。有种“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3.金戈铁马-千军万马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的战斗力,无坚不摧;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数、场面。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
9、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初步塑造诗歌形象。)五、赏析手法,品读“京口”教师询问这首词最明显的手法,引出用典这一手法。学生在上阕中找出用典的原句,指出用典中的历史人物,这些典故有什么共同点和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
10、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孙权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讲刘煜的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是孙权和刘煜都和京口这一地点有关。而且两个人的身份都是建功立业的明主帝王。再所以说辛弃疾在这里用典,一方面除了在京口面对雄伟江山, 缅怀英雄人物,表达自己作者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向往。另一方面,是把孙权、刘煜和当时的当权者拿来比较,慨叹现在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找不到像孙仲谋和刘煜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来力挽狂澜、振兴宋室了。总的来说,是为了借古讽今。(设计意图:抓住用典这一最大特点,让学生说出
11、作者用典的用意,深入品读课文。)(随评:3 分钟时间内,学生学习任务过多,无法完成。应改为全班一起找出文中使用典故的句子,说出对应的人物。再独立学习两个典故间的共同点以及表达效果。 )六、朗读课文,体会“京口”学生在赏析完字词和手法之后,把自己想象为抒情主人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幻化意境,一起来梳理一下其中的感情变化。教师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先是看到千古江山,登高长叹,应该要读得雄伟壮阔。然后是触景生情,用孙权典,感叹世无英雄的遗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要读得深沉、悲凉。用刘裕典,表达对刘煜的向往和仰慕,气壮如虎,吞没万里之外的强敌,是何等的气势! 要读得昂扬。(设计意图:让学生带上情感的变化,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随评:教师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没有做到先“生”后“师” ,学生在朗读中难以融入情感,进入文章情境。应改为让学生说一说上阕中的每一句应该怎么读,再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赏字词(意象):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金戈铁马拆象组境 赏手法:用典-借古讽今化画面(意境)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