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24525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 六 国 论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 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 “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 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 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 渐渐地,我 试着把那团激情

2、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 ”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 抵达不到崇高,但我 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 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 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 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 动魄的气势。云 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 荡荡,一落千

3、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 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 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 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 漪。当你仰望 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微感言: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 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 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赏读:蹊(x):小路。桃 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 们那芬芳的花 朵和甜美的

4、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 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赏读: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 ,不要自 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赏读: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 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一、作者视窗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

5、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一并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代表作有辨奸论 管仲论 权书等。著有嘉祐集 。苏洵发愤“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 迟, 尔小生,宜早思。 ”这是三字经中有关苏洵的故事,劝人趁年轻应发奋 学习。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 ,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据说年少时好交游,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 岁才开始 发奋读书, 经过十多年的闭门 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 苏辙到汴京,以 22

6、篇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 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苏洵的文名因而大盛。二、写作背景苏洵生活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北宋中期。当时北方的辽和西夏贵族向内地扩展势力,经常向北宋发动战争。北宋统治者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内部人民的反抗,对外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宋向辽国、西夏输银与物,等于是割地献城。苏洵到汴京后,疾恶宋王朝的投降让步路线,主张对辽与西夏用兵,因而就有了六国论的写作。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赂秦( ) 厥( ) 暴霜露( )草芥( ) 殆尽( ) 为国者( )洎( ) 抱薪救火( )2辨形组词Error!

7、 Error!Error! Error!Error!3词语解释(1)古今异义至于颠覆古义:今义:其实百倍古义:今义: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非Error!或Error!得Error!相Error!势Error!兵Error!为Error!与Error!(3)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文言句式举以予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名句默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苟以天下之大,_,是又在

8、六国下矣。6.文白对译 六 国 破 灭 ,非 兵 不 利 , 战 不 善 , 弊 在六 国 灭 亡 ,不 是 因 为 武 器 不 锋 利 ,仗 打 得 不 好 ,弊 端 在 于赂 秦 。割 地 贿 赂 秦 国 。兵 :兵 器 。赂 秦 :贿 赂 秦 国 。这 里 指 向 秦 割 地 求 和 。 赂 秦 而贿 赂 秦 国 自 己 的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也 。 或 曰 :六 国 互 丧 ,实 力 就 亏 损 ,这 是 灭 亡 的 原 因 。有 人 说 :六 国 相 继 灭 亡 ,Error!率 赂 秦 耶 ?难 道 全 部 是 因 为 贿 赂 秦 国 吗 ?Error!曰 :不 赂 者回

9、答 说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以 赂 者 丧 。 盖 失由 于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而 灭 亡 。因 为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失 去 了Error!强 援 , 不 能 独 完 。其 他 国 家 强 有 力 的 援 助 ,就 不 能 独 自 保 全 。Error!故 曰 弊 在 赂 秦 也 。所 以 说 弊 端 在 于 贿 赂 秦 国 啊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秦 国 用 攻 占 的 方 法 取 得 土 地 之 外 还 得 到 诸 侯 的 贿 赂 ,小 则 获 邑 , 大 则 得 城 。 较 秦 之 所 得 ,小 的 就 得 到 邑 镇 ,大 的 就 得 到

10、城 市 。把 秦 国 受 贿 赂 所 得 到 的 土 地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 其 实 百 倍 ; 诸 侯与 战 胜 而 得 到 的 土 地 比 较 ,实 际 上 多 到 百 倍 ;把 六 国 贿 赂 秦 国之 所 亡 ,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 其 实 亦 百 倍 。所 丧 失 的 土 地 ,与 战 败 而 丧 失 的 土 地 比 较 ,实 际 上 也 多 到 百 倍 。则 秦 之 所 大 欲 , 诸 侯 之 所 大 患 , 固 不 在 战 矣 。那 么 ,秦 国 最 想 要 的 ,六 国 诸 侯 最 担 心 的 ,本 就 不 在 于 战 争 。以 攻 取 :用 攻 占 的 方

11、法 取 得 。以 ,用 ,凭借 。其 实 :它 的 实 际 数 目 。大 欲 :最 想 要 。 思 厥 先 祖 父 ,想 想 他 们 死 去 的 祖 辈 父 辈 ,Error!暴 霜 露 ,斩 荆 棘 ,以 有 尺 寸 之 地 。冒 着 霜 露 ,披 荆 斩 棘 ,才 有 了 一 点 土 地 。Error!子 孙 视 之 不 甚 惜 ,子 孙 对 待 土 地 却 不 很 爱 惜 ,举 以 予 人 , 如 弃 草 芥 。拿 来 送 给 别 人 ,就 像 扔 掉 小 草 一 样 不 珍 惜 。举 以 予 人 :拿 它 土地 来 送 给 别 人 。今 日 割 五 城 ,明 日 割 十 城 , 然 后

12、 得 一 夕 安 寝 。今 天 割 让 五 座 城 ,明 天 割 让 十 座 城 ,然 后 才 得 到 一 夜 的 安 睡 。起 视 四 境 , 而 秦 兵 又 至 矣 。 然 则第 二 天 起 来 一 看 四 周 的 边 境 ,秦 国 的 军 队 又 到 了 。既 然 这 样 ,诸 侯 之 地 有 限 , 暴 秦 之 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那 么 诸 侯 的 土 地 有 限 ,强 暴 的 秦 国 的 欲 望 不 会 满 足 ,诸 侯 送 给 秦 国 土 地 越 多 ,Error!侵 之 愈 急 。秦 国 侵 犯 诸 侯 就 越 厉 害 。Error!故 不 战 而 强 弱 胜 负

13、已 判 矣 。所 以 ,不 用 作 战 ,谁 强 谁 弱 谁 胜 谁 负 已 经 区 分 了 。判 :区 分 、辨 别 。 至 于 颠 覆 , 理 固 宜 然 。 古 人 云 :“以 地六 国 发 展 到 灭 亡 ,是 理 所 当 然 的 。古 人 说 :“用 土 地事 秦 , 犹 抱 薪 救 火 , 薪 不 尽 , 火 不 灭 。” 此 言 得 之 。侍 奉 秦 国 ,好 像 抱 着 柴 去 救 火 ,柴 不 烧 完 ,火 不 会 熄 灭 。”这 话 说 对 了 。 至 于 :到 。理 :按 道 理 ,名 词 作 状 语 。事 :侍 奉 ,对 待 。齐 人 未 尝 赂 秦 , 终 继 五 国

14、 迁 灭 ,何 哉 ?齐 国 不 曾 贿 赂 秦 国 ,最 后 也 跟 着 五 国 灭 亡 ,为 什 么 呢 ?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 五 国 既 丧 ,这 是 因 为 齐 国 讨 好 秦 国 而 不 帮 助 五 国 。五 国 已 经 灭 亡 ,Error!齐 亦 不 免 矣 。齐 国 也 不 能 幸 免 了 。Error!燕 赵 之 君 , 始 有 远 略 , 能 守 其 土 ,燕 国 与 赵 国 的 君 主 ,起 初 有 长 远 的 打 算 ,能 够 守 住 他 们 的 国 土 ,义 不 赂 秦 。坚 持 正 义 而 不 贿 赂 秦 国 。始 :起 初 。义 :名 词 用作 动

15、 词 ,坚 持 正 义 。 是 故 燕 虽所 以 燕 国 虽 然小 国 而 后 亡 , 斯 用 兵 之 效 也 。至 丹 以 荆是 个 小 国 却 后 灭 亡 ,这 就 是 用 兵 的 功 效 。到 燕 太 子 丹 用 派 荆 轲Error!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杀 秦 王 来 作 为 对 付 秦 国 的 办 法 ,才 招 致 了 灭 亡 。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史 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Error!赵 尝 五 战 于 秦 , 二 败 而 三 胜 。赵 国 曾 经 与 秦 国 交 战 五 次 ,败 了 两 次 ,胜 了

16、 三 次 。Error!后 秦 击 赵 者 再 , 李 牧 连 却 之 。后 来 秦 国 又 两 次 攻 打 赵 国 ,李 牧 连 续 打 退 了 他 们 。Error!洎 牧 以 谗 诛 ,等 到 李 牧 因 为 受 诬 陷 而 被 杀 害 ,邯 郸 为 郡 , 惜 其 用 武 而 不赵 国 都 城 邯 郸 才 变 成 秦 国 的 一 个 郡 ,可 惜 赵 国 用 武 力 抵 抗 却 不 能终 也 。坚 持 到 底 。洎 :及 ,到 。 且 燕 赵 处 秦 革 灭况 且 ,燕 、赵 两 国 处 在 秦 国 把 其 他 国 家 几 乎殆 尽 之 际 ,可 谓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亡

17、 ,消 灭 干 净 的 时 候 ,可 以 说 是 智 谋 穷 尽 ,力 量 单 薄 ,战 败 而 灭 亡 ,诚 不 得 已 。向 使 三 国 各 爱 其 地 ,实 在 是 不 得 已 。假 使 当 初 韩 、魏 、楚 三 国 各 自 都 爱 惜 他 们 的 土 地 ,齐 人 勿 附 于 秦 , 刺 客 不 行 , 良 将 犹 在 ,齐 人 不 亲 附 秦 国 ,燕 国 的 刺 客 不 动 身 赴 秦 ,赵 国 的 良 将 还 活 着 ,则 胜 负 之 数 ,存 亡 之 理 ,当 与 秦 相 较 , 或 未 易 量 。那 么 胜 败 存 亡 的 命 运 ,如 果 能 够 与 秦 国 相 较 量

18、,或 许 还 不 容 易 估 量 。Error!Error!呜 呼 ! 以 赂 秦 之 地 封 天 下 之 谋 臣 ,以 事唉 ! 如 果 六 国 用 贿 赂 秦 国 的 土 地 封 赏 天 下 的 谋 臣 ,用 侍 奉秦 之 心 礼 天 下 之 奇 才 , 并 力 西 向 , 则 吾 恐秦 国 的 心 意 礼 遇 天 下 的 优 秀 人 才 ,合 力 向 西 对 付 秦 国 ,那 么 ,我 恐 怕秦 人 食 之 不 得 下 咽 也 。秦 国 人 吃 饭 也 不 能 顺 利 咽 下 去 。事 :侍 奉 。下 咽 :下 ,咽 下 。咽 ,咽 喉 。 悲 夫 !可 悲 啊 !有 如 此 之 势 ,

19、 而 为 秦 人 积 威 之 所 劫 , 日 削有 这 样 的 形 势 ,却 被 秦 国 积 久 而 成 的 威 势 所 胁 迫 ,土 地 天 天 削 减 ,月 割 ,以 趋 于 亡 。月 月 割 让 ,而 走 向 灭 亡 。积 威 :积 久 而 成 的 威势 。劫 :胁 迫 ,挟 制 。 为 国 者 无治 理 国 家 的 人 不 要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 !使 自 己 被 积 久 而 成 的 威 势 所 胁 迫 啊 ! 为 wi国 者 :治 理 国家 的 人 。为 ,治 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 其 势 弱 于 秦 , 而 犹 有 可 以六 国 与 秦 国 都 是 诸

20、 侯 国 ,他 们 的 势 力 比 秦 国 弱 ,却 还 有 可 以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不 凭 借 贿 赂 秦 国 而 战 胜 秦 国 的 形 势 。如 果 凭 着 偌 大 的 天 下 ,Error!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却 重 蹈 六 国 灭 亡 的 覆 辙 ,这 就 又 在 六 国 之 下 了 。Error!一、文本助读结构图示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

21、“积威之所劫” ,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二、小组合作1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答: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是如何论证的?答:3本文有时采用例证法,有时采用引证法,有时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各举一例,并分别说明用这几种论证方法的好处。答:【考点链接】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 阐述道理,使文章的 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例如:学会宽容,就会笑对人生,就会拥有更多朋友,就会活得精彩。反面论证可以是,

22、拒绝宽容,就会睚眦必报,充满矛盾,失去朋友,生活将黯淡无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使用这种论证法应注意:对比必须鲜明、 强烈,通 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在字里行 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 爱憎之情。三、师生探究如何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写法?答:一、文本审美(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

23、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

24、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 “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

25、”的惋惜,对“为国者” “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二、写法迁移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在严密的论证中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我来练笔请你也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中加入生动的描写,300 字左右。答:提醒:完成作业自测自评答案精析自主积累三、基础梳理1l ju p ji di wi j xn2Error! Error! Error!Error!

26、Error!3(1)古义:至,达到;于,介词。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际上。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爷爷。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4省略句,省略“之” 被动句5弊在赂秦 暴霜露 斩荆棘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1本文中

27、心论点是行文伊始便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弊在赂秦”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有三种:一是先提论点,然后以论据论证论点;二是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三是先以论据论证,继而提出论点,然后提出结论(一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本文属第一种。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没有拖泥带水的弊病。本文分论点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前者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接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后者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来的。行文至此,意思有了转折,这种提出的方式便于思路的转折,使其转入下一个问题自然顺畅,同时在一问一答

28、之间也可以引人思考,提请注意。需说明的是,这种一问一答的提出论点或进行论证的方式不是设问,因为这是议论文的一种论证方法,而不是修辞手法。有人称之为“自设宾主” ,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2紧承第一段“赂” ,是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这个方面论证的。首先,以事实为依据,对敌对双方土地得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养肥了秦,削弱了自己,深化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 。其次,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

29、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最后,引古人名言印证,再次论说“赂秦”的危害。这一段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 )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例证法:“(齐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好处:举出具体史实说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事实胜于雄辩,有铁的事实在,最具说服力。引证法:“古人云:以地事秦火不灭。 ”此句引战国时代苏秦之弟苏代的话。好处:用苏代“抱薪救火”这一形象比喻雄辩地说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对比论证法: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宋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

30、负的趋势几个方面作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因赂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相映成趣,形象、生动、有力。三、师生探究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生活有较深刻的体察。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纵使心中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找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作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观古鉴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作品主旨。所以阅读这类作品,一定要分析清楚历史人物和事件,再联系写作背景,从而归纳体味作品的主旨。例如, 六国论便是一

31、篇借古讽今的史论,全文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但作者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此批评北宋的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文本拓展二、写法迁移答案示例你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 安之声?南宋统治者缩进了一个叫 临安的都城里,若无其事地享受着这临时的安定,哪里看得到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又哪里看得到在金兵铁蹄下支离破碎的山河? 当手中的利剑化成软笔的那一刻,心便开始沉 沦,只留下无奈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你痛斥,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你彷徨,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你期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你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惫的行人, 倾尽一生之力寻找的,是梦中的桃源美景,是一个没有侵略、没有杀伐的山河。好奢侈的愿望。词人注定要在漫长的旅途中,踽踽独行。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 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命都会属于不同 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