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216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诗歌鉴赏第 34 课时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说明:鉴赏诗歌意象类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1(2015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雨过至城中苏家宋 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 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 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分)2 【2014 年高考山

2、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 ,亭角寻诗满袖风。1爱把山瓢 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2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 2(1)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3 【2014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

3、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4 【2013 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 ,辛弃疾

4、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 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 和“ 富贵非吾事 ”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 分)参考答案:1(2015 年高考天津卷)(1)【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

5、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 衣袖”“ 湿”、第六句中“柳”“ 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答案】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

6、、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解析】试题分析: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7、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2014 年高考山东卷】(1) 【答案】艳丽 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解析】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园花”的描写词语“百般红” 、 “月”修饰词“明” 、 “乔木”描写词语“峥嵘”等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

8、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 【答案】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莫笑侬”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第(1)小题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

9、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 【2014 年高考江苏卷】(1)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此,要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第一首诗四句表达的是三层意思,一二两句各一层,三四句表达一个意思。 “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是乘兴而往,二句是讲“不遇又空还” ,是怅恼的, “诗思清人骨”又“门对寒流雪满山” ,三四句是表达诗人对王侍御的赞叹。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是王道。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

10、;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诗四句,每一句都点明隐者的身份。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识者稀” “哀猿啼处” “樵渔路” “雨满衣” 。 “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靠考生的想象才能够把握的,如“哀猿啼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

11、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赏析,主要是考查语句的丰富表现力。按照一般的答题思路,般是从手法与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要求比较明确,单一指向表达效果。因此,可从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这两句所写的内容,这要具体答出,也就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围绕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来赏析。第一首诗的结句,与诗的第三句是果因关系,是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是“诗思清人骨”的原因,也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品性的赞叹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4【2013 年

12、高考江西卷】(1)【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解析】 必修 2 节选了屈原的离骚,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

13、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 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新课标必修 5 第二单元),也并不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