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十二)语文第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庄或被遗弃,成为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冀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
2、美学上的提升。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当我们
3、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新就是美,大就是好” 。过去数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学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这也影响到千万户农家的居家摆设。传统的风味不复存在,现代化边缘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便利的塑料金属制品,城市里流行文化的符号也装点了农村居家环境。在大多数古村镇里,甚少有任何关于改进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并不是没有办法改进,而是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如今,大多数古屋里居住着孤单的老者,古宅内处处流露出他们简单的物质生活,也
4、显示着社会转型的面貌。如今,在许多中国乡村地区,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仍然装点着一些旧民居,但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典型乡村家庭内部的装修变得大同小异:客厅里挂的是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旁边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家具是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只电视柜和一台电视机。这种布局非常实用,却与我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审美相去甚远。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城市化诱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不断侵蚀而变成城市边缘的新郊区。B. “桃花源”式、 “仙境”式的乡村景观被取代,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敬畏自然、遵循简朴
5、以及庆贺传统等部分正在消失。C.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生存问题的影响,早年间富裕家庭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这些家庭会为后代或其他孩子设立私塾。D. 传统中国乡村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其美学价值与离群索居的文人精神追求不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秉持着传统美学标准的古老乡村的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等,更多地体现出那个时代乡间精英们独特的美学价值。B. 传统美学观被贬低的原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同时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C. 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
6、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D. 在中国现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旧民居中的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新时代特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大众审美趣味的扭曲及城市里流行文化符号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B. 尽管乡间的传统匠人在渐渐地消失,但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的建筑中得以复兴,因此传统的美学观不会消失。C. 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
7、视为落后,于是大多数古村镇中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等传统符号不能得到改进以适应时代。D. 布局实用的乡村内部装修大同小异:客厅里的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八仙桌椅子、孩子的获奖证书和电视机,其中的传统风味越来越少。【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C 项,依据原文, “生存问题”与“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8、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D 项, “展现了新时代特色”一说文中无据,无中生有。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原文“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意思重心在乡间传统匠人渐渐在消失,而选项偷换概念,且强加因果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瑾:单纯中的高贵吴先宁1907 年 7 月
9、15 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 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
10、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 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
11、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 12 月8 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 月 12 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
12、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7 月 12 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 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秋瑾的决定绝
13、非一时的冲动。早在 1906 年 10 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 年 5 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 。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做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 ,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做了托付。早在 7 月 10 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14、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摘编自 2015 年 11 月 24 日作家文摘 ,有改动)【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相关链接秋瑾(18751907) ,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 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
15、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 )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B. 官府抓捕秋瑾后
16、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C. 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 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6. 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
17、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6. 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高贵: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解析】试题分析:4. A 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
18、遗憾”不妥。C 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有误。E 项大体正确, “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有点牵强。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5. 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6. 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
19、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 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瓷细腰鼓杨轻抒眉间坊是一条街。为
20、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眷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
21、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说鲁老师是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
22、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
23、,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凋落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 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 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
24、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 ,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 眉
25、间坊的人说,就你懂? 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人赧然,掩面而去。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 ,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 ,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 “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
26、光彩” ,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E. 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8. 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9. 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答案】7. AE 8. 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 ,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凋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9. “眉
27、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的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开头,BE 考核手法,CD项考核内容,其中 B 项, “神秘阴森”不恰当,没有“阴森” ;C 项, “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恰当,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
28、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中多次出现某物象或某事物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注意从环境、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第一处,注意从环境的角度考虑,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 ,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第二处,主要从人物的角度考虑,以“七里香花瓣”的凋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主要从主旨的角度考虑,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眉间坊人”这
29、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情节的角度看, “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的角度看,作为群像, “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从主旨的角度看, “眉间坊人” ,谴责鲁老师的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
30、文,完成下面小题。温子升,字 鹏举,晋大将军峤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为广阳王渊贱客,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而善之,故诣渊谢之。景曰:“顷见温生。 ”渊怪问之,景曰:“温生是大才士。 ”渊由是稍知之。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 者八百馀人,子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为高第。于时预选者争相引决,匡使子升当之,皆受屈而去。搴谓人曰:“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升逐北。 ”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台中文笔皆子升为之。以忧去任,服阕 ,还为朝请。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
31、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高车破走,珍宾盈满,子升取绢四十匹。及渊为葛荣所害,子升亦见羁执,荣下都督和洛兴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得达冀州。自是无复宦情,闭门读书,厉精不已。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及天穆将讨邢杲,召子升同行,子升未敢应。天穆谓人曰:“吾欲收其才用,岂怀前忿也。今复不来,便须南走越,北走胡耳!”子升不得已而见之。加伏波将军,为行台郎中,天穆深加赏之。齐文襄王引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子升前为中书郎,常诣萧衍客馆受国书,自以不修容止,谓人曰:“诗章易作,逋峭难为。 ”文襄馆客元仅曰:“诸人当贺。 ”推子升合陈辞。子升久忸怩,乃推陆操焉。及元仅等作乱,文
32、襄疑子升知其谋。方使之作献武王碑文,既成,乃饿诸晋阳狱,食弊襦而死,弃尸路隅,没其家口。子升外恬静,与物无竞,言有准的,不妄毁誉,而内深险。事故之际,好预其间,所以终致祸败。(节选自魏书 温子升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B. 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C. 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
33、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D. 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取一与本名含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 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C. 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D. 服阕,古人任职时因其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
34、之为服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子升求学勤奋,文风清婉。他开始求学时,读书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成人后博览百家之书,所写的文章清丽婉约。B. 温子升文才出众,擅长写作。在八百多人的考试中,他脱颖而出,被补任为御史;御史台的文件、军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C. 温子升不贪财,不愿出仕。高车国被打败之后,珍宝堆积如山,但他只拿了四十匹绢;葛荣被害后,他就不再有做官的念头了。D. 温子升谨小慎微,遇事难决。他担心天穆怀恨旧怨不敢应召,最后不得已才出马;元仅推荐他陈述贺词,结果他忸怩了很长时间。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时预选者
35、争相引决,匡使子升当之,皆受屈而去。(2)子升亦见羁执,荣下都督和洛兴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去。(2)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子升以前相识,率几十名骑兵暗地护送子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黄门郎徐纥”人物和官职,这是文言的习惯,不要断开;“于渊”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36、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古人名与字的
37、含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C 项, “葛荣被害”这一事实错误, “无复宦情”并不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至少后来他还两度做过郎中。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
38、于时;当时;预:参加;引决:不服;受屈:被说服;见:被;执:扣押;以:率领;潜:暗地。参考译文:温子升,字鹏举,晋朝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江东。子升最初向崔灵恩、刘兰求学,读书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长成人后博览百家之书,所写的文章清丽婉约。充当广阳王元渊的贱客时,创作了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到后认为写得很好,便到元渊家中当面致谢。常景说:“不久前见到了温生。 ”元渊奇怪地问温生是什么人物,常景说:“温生是个大才子。 ”元渊这才开始知道他有才学。熙平初年,中尉、东平王元匡广泛招用文人,以充任御史,一时接受策问的有八百多人,子升和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
39、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去。孙搴对人说:“早上来的那些拖旗帜乱车辙的人,都是被子升打败的。 ”于是补选为御史,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御史台中的文件都是子升写的。因守丧而卸任,服丧期满后,回去担任奉朝请一职。正光末年,广阳王元渊任东北道行台,召用子升为郎中,军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于是才华名气开始转盛。黄门郎徐纥接受四方的奏表疏启,答复的文章写得敏捷,只有对元渊的启状却沉思起来,说:“那里有温郎中,才华辞藻可畏。 ”高车国被打败逃走,珍宝堆得满满的,子升拿了四十匹绢。元渊被葛荣杀害后,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子升以前相识,率几十名骑兵暗地护送子升,得以到达冀州。从
40、此不再有做官的念头,闭门读书,刻苦自励不断求精。建义初年,担任南主客郎中。等到天穆准备征讨邢杲,通知子升一起出发,子升不敢答应。天穆对别人说:“我是想用他的才华,岂是为前次的事怀恨呢? 今天若又不来,他只有往南跑到越,北跑到胡!”子升不得已便出来见他。加授伏波将军,任行台郎中,天穆非常赏识他。齐文襄王招用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子升以前当中书郎时,曾经到萧衍的客馆接受国书,自认为不修仪容举止,对人说:“写诗作文容易的,要文笔优美就困难了。 ”齐文襄王的馆客元仅说:“诸位都应该祝贺。 ”推举子升一起陈述贺词。子升忸怩了半天,就推出了陆操。到元仅等人发动叛乱时,文襄王怀疑子升预先知道他们的阴谋。子
41、升被派去作献武王碑文,碑文完成后,就把他投进晋阳牢狱中挨饿,结果他饿得吃破短袄而死去,尸体被抛弃在道旁,全家丁口被籍没。子升外表恬静,与世无争,说话有分寸,不随便毁誉别人,但城府很深险。每有什么大事,总好干预其中,这也是最终遇祸而死的原因。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干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 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
42、金缕 。【注】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 ,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耿:明亮。大白:酒杯名。14. 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底事” ,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 ,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B. “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C. “目
43、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D. 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E. 这首词中的“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15. 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14. AE 15. 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解析】14
4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E 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 A 项,应是作者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 ,喻指北宋的灭亡;E 项, “九地黄流乱注” ,是说中原沦陷,有如黄河泛滥;“聚万落千村狐兔” ,是以狐兔喻敌人,写金兵横行。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主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45、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故宫离黍”分析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根据“万里江山知何处”分析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根据“天意从来高难问”分析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根据“送君去” “书成谁与”分析对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根据注释分析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
46、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2) 赤壁赋用“_,_”这一包含比喻和对比的句式,表现出因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而产生的感伤之情。(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 ”【答案】 (1). 谣诼谓余以善淫 (2). 寄蜉蝣于天地 (3). 渺沧海之一
47、粟 (4). 苟全性命于乱世 (5). 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此题注意“谣诼” “蜉蝣”“粟”的写法。第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台湾前“外交官”陆以正曾说,在台湾住久了,人会变得目光如豆。休说国际大势了,就连岛内经济发展的急速转型,乃至政治力量的实质改变,往往都视而不见。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
48、问时指出,一些干部简直就是鼠目寸光 ,仍然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 ,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一片喝彩。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承刚深有感触地说:“示范区创建需要交流互动,坐井观天要不得,那样只会故步自封 ,很难有所突破。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
49、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在劫难逃”指“某种灾祸不可避免”,用在劣质食品上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稍纵即逝”形容机会和时间很容易失去,川剧的变脸是一种艺术,用得不妥。 “弄巧成拙”意思是“本想耍弄技巧,结果反坏了事” ,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不是耍弄技巧。 “目光如豆”眼光像豆子那么小。形容见识短浅。 “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故步自封”比喻保守,安于现状,不求进步。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商贩们长期在路面上进行露天烧烤,所以环卫清洁工只好选择使用容易烧伤皮肤的火碱溶液来清洗沾满油污的路面。B.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制定了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并支持公众关于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C. 军事情报一直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高度关注的领域,近年来的大量案件也说明在军事领域的反窃密斗争异常强烈。D. 长春市公交集团南通汽车公司二车队是一条贯穿人民大街走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