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二十八 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点名片考点内容相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考查形式设问方式:对此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在看来,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在现在有何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趋势分析 题型相
2、对稳定,全国卷仍将采用表述题的命题方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王庆环5 月 6 日, “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
3、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 ,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
4、新。 “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1939 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 7 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 8 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生活小事中也能看出哲学意义的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
5、学术视域,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科学史、传统文化均有所思考,其中哲学思考更是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徐光宪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理论,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对“物质和运动”进行了考察,其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宪感兴趣的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的重大发现中来获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与方法学思想即从科学史当中获取灵感。他的报告,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徐光宪自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科学研究,也从事教学工作,两项工作都做得十分成功。他常说,作
6、为教师,讲课比天大。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课是满意的,我就感到很高兴,很幸福。 ”就像他做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不“单纯” 。正是因为意识到逻辑思维训练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他编写的讲义与教材,都特别注重习题练习与训练,课前五分钟的习题测验,是他上课的特色。他希望学生做完习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课程一般都是与科研需要结合起来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徐光宪非常关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1999 年 8 月北京青
7、少年科技俱乐部初建时,他是俱乐部第一批学术指导中心导师。 “那时徐老年近八旬,亲自做讲座、答疑,让我们尽情享受了科学的魅力与活力,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已经毕业多年的俱乐部老会员闻讯来到灵堂祭奠,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为人,他特别乐于助人。物质上,捐钱捐物的事情做得真不少,帮助困难职工和学生;精神上,凡是向他求教的人,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热心帮助。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担负责任,给予帮助,让年轻人放手去干,成长起来。还有,他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用几年的时间去解决也不怕。 ”黎乐民院士说。(摘自新华网,有删改)相关链接在 20 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
8、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这次巨变为“中国冲击” 。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余玮徐光宪: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 ,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 ”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马荣真、彭广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一生“扎根”稀土)1徐光宪被称为“稀土之父” ,可是文中并没有突出他在稀土方面的贡献,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 徐光宪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稀土方面的成就只是其中之一,不必单独介绍
9、。从文章标题中的“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徐光宪的精神世界的,没有必要突出他在稀土方面的成就。徐光宪在稀土方面的成就巨大,其他报道已很多,不必细说。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传主在研究方面的内容。文中说徐光宪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可知在稀土方面的成就只是他成就的一部分,不必特意突出,由此可得出第一点答案。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主要侧重于他的精神世界,可得出第二点答案。徐光宪既然被称为“稀土之父” ,则其成就早已尽人皆知,由此可得出第三点答案。2徐光宪“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
10、法。答:_答案 以祖国需要为研究方向的爱国精神。他四次改变科研方向,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在科学研究中引入哲学思考的思想。哲学思考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他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学术视域。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经验。他编写的教材和讲义,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科学家风范。他乐于助人,勇于负责,坚持不懈,这些品格都影响着同事与学生。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宝贵财富” ,从原文第二段的“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和文章主要内容可知,这里的“宝贵财富”主要是指人物精神方面的财富。从前到后逐一梳理文章内容,筛选出相关信息,从中提炼出答案要点即可。二、阅读
11、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
12、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 ,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 ,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
13、出来。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
14、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
15、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
16、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 ,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 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 ,有删改)“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答:_答案 克罗齐的拓展不仅
17、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结合原文分析,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中克罗齐从辍学开始到出版影响深远的美学再到后来的从事社会活动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观点。答案结合文中对克罗齐成功的记述即可得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18、。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1 月 9 日上午 11 点 15 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徐乾清 1925 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水自西向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 年 9 月初,23 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专家工作室
19、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到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60 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 “长江防洪” “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当
20、“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 20 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 ,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 “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
21、对此深有感触。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对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 “做修改后再签” “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
22、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 ”同时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 ,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 ,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 2009 年 9 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 ”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 “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
23、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和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1常言道“做事先做人” ,当代大禹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_答案 爱国、责任感强。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祖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大量心血。科学作风严谨。说话从不含糊,遇事及下结论都要事先充分论证。求真务实勤奋。治水遵循规律,说话从不浮夸。一直奋战在水利一线,考查、实践、记录,为国家水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讲原则。对年轻学者的请教不吝啬,有原则性,立下三个“门规” 。淡泊名利。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4、” ,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平和谦逊。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解析 解答本题,应根据文本中徐乾清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作答。例如, “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祖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大量心血” “说话数据从不含糊,遇事及下结论都要事先充分论证”表现了徐乾清的爱国,责任感强,科学作风严谨。以此类推,再从求真务实勤奋、讲原则、淡泊名利、谦逊平和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徐乾清总结自己的人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 ,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答:_答案 这是徐老的谦虚及对自己高标准要求的体现。我们要像徐老一样一生勤奋,
25、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要不知足。徐老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水利事业,希望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不满足于已有成绩。我们要像徐老一样谦逊朴实。徐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从不居功自傲,80 岁高龄依然为祖国的水利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谦虚平和、勤奋刻苦、永不满足,我们的人生也会精彩。(答案应扣住原文,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这是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应先正确理解“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这句话的含意,根据对文本中徐乾清的精神品质的理解可知,这句话表现出了他谦逊、勤奋、不满足已有成绩的精神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从谦虚、勤奋、
26、不满足于成绩等方面阐述徐乾清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启发与影响,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邢兆远 李建斌1942 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1985 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 。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为搜集史料,李尚师走遍了晋国古地,晋侯墓
27、地、陶寺遗址、尧都、天马曲村遗址、晋献侯墓的车马坑、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遗址、牛村晋国宫殿遗址等都出现了他的身影。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南梁故城。李尚师千方百计地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史学界的朋友交流信息,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感慨地说:“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
28、一人 。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厘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 ,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 1.8 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 。他将左传与春秋 国语等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梳
29、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相印证,厘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谈及此,李尚师说,修史之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之思想,敢于突破禁区,超越前人。2011 年,李尚师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 。他俯瞰五千年漫漫长史,在揭开一层层面纱后发现,源远流长的儒家,提倡“德治” “仁政” “中庸” ,使国家和谐,社会安定,然而其以宗法制为核心,讲等级,守旧保守,不易于社会变革,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法家崇尚法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范有序的社会。其缺点是,由于手段强硬,滥用之,则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动乱。在治国方略史鉴中,李尚师厘清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思想
30、的主线脉络:尧舜时期始创“明刑弼教” “德主刑辅” ,于孔、孟时期发展成熟;与此同时,法家学派在晋国孕育、发展,然后儒、法思想通过晋人卜子夏在晋(魏)发生碰撞、融合,并形成了“儒法兼容”思想。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家的“礼制”与法家的“法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合治” “德主刑辅”的思想,转变形成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尚师通过研究五千年中国历史,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的主线是“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核心是宗法制。B儒家提倡“德治” “仁政” “中庸” ,法家崇尚
31、法治,两者各有优点与缺点,在互相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儒法兼容”的思想体系。C具体阐述儒家和法家时,通过两种思想的对比,表现出各自的长处与不足,突出了两种思想的本质特征。D孟世凯对李尚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作整体概括,宫长为则从李尚师的学术地位进行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的贡献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答案 A解析 “核心是宗法制”不对,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是儒家。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B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了
32、大量的历史遗存,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C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D在考查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E李尚师突破禁区,超越前人,将左传 春秋 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从而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答案 EB解析 A 项, “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说法不严密,这只是他走上这条道路的一个前提。C 项, “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错误,是对“百万字的手写稿” “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 。D 项“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 ,文中无依据,另外文章说
33、,他最终选定的临汾盆地说也应该属于七说之一。3李尚师被称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他的事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命情怀?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答:_答案 这是一种对社会、对历史负责任的生命情怀。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在反思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李尚师修史,进一步厘清了历史的真实性,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在认识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当代人治国与修身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而在修史的过程中,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意思对即可)解析 题目要求对李尚师的生命情怀进行探究。一个人的生命情怀,往往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时,可以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对其修史这一
34、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揭示李尚师修史的时代意义,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
35、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