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尖上的中考,初中语文活动,中考语文命题解析暨复习建议,个中滋味,更与何人说? 试卷虐我千百遍, 我待试卷如初恋。,掀起你的盖头来 中考语文命题解析暨复习建议,(一)中考语文考查的基本内容,1积累及运用(语基和语用); 2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3写作(记叙文+实用文)。,中考语文考查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三度”;绝不能有专业或非专业错误 (1)分值分配基本合理,突出语文味。 (2)信度、广度、效度。 (3)试卷的语言规范、准确。中考卷应是文本的示范,逐步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例如:以前第11题,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015年改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
2、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因为虚词只能谈用法,没有意义。 例如:“这首贺知章的诗描绘了”应改为“贺知章的这首诗描绘了”,因为领属性的修饰语要放在第一个。,如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也可写作“戴月荷锄归”,命题时答案要做全,或不命此题。 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以”意思是“连词,因为”。“因为”既可做连词,又可做介词。(学生答题时可不标明词性),2语文性:导向性、语文味 扬州卷去年选择题第4题(句子主干的提取),就是要指导今后的教学。 3梯度性:基础性、甄别性命题方向要清晰,题目的分值能否压得住题干。题目要有嚼头(语言干扰的障碍度),不能太弯太绕。,各板块主要考点及复习策略,1语基考
3、查: 主要考点:依据课程标准,主要细化为字音、字形、字意,词语、句子、修辞、标点、诗词背诵、文学知识等; 值得关注:语法规范(句子主干、语段逻辑等) 过分强调“语感”,忽视了“语理”。,网络语言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 冯骥才 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例题1】,4.(德州)下面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C )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A)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B)
4、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C)创造自己(D)的精彩人生。,15.(黄冈)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C ) A.“制造”、“报答”、“维护”、“沸腾”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我的老师”“完全相信”“非常坚强”“多么可爱”这几个短语与“一位顾客”的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C.“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身体躲藏”。 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句
5、子是假设复句。,2语用考查: 积累是“知”,运用是“识”。 “运用”类题目通常会联系生活,就名著阅读、口语交际、地方文化、社会热点话题等因素展开,要求考生在“思维”和“表达”两个层面思考答题,题型灵活,视野开阔,一般属于中高档难度,具有一定区分度。,【例题2】琳达拿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向你请教,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3分 她说:“你好!我不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你能为我解释一下吗?” 你说:“ ” 参考答案:示例一:你好!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可以好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等到了爱好读书的时候,却没时间、没精力好好读书了。这样解释,你明白了吗?(得3分) 示例二:你好!
6、真不好意思,我很想帮你解释,但是我也不会。我们一起去请教别人,好吗?(得2分) 示例三:对不起,我也不懂(得1分)。 示例四:我也不懂,你去问别人吧(得0分)。,评分要点及说明:说话得体,1分;语言简明,1分;对联解读,1分。 对对联的解读只是考查的目的之一,不能因为考生不理解对联的内涵,就全盘否定,表达得体、语言简明,同样是考查的目的。,语用题与“活动”联姻,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媒,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形神兼备”。 语用题考查方向:“活”、“真”、“用”。 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尽量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并就语言表达提出要求,避免死读书。,3古诗文考查:,阅读理解
7、题,必须是先阅读后理解,阅读是第一方法。语文不存在会不会,只存在会多会少。 考查依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古诗文阅读,(1)诗歌阅读题:,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2015年阅读材料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五言绝句,全诗文字浅显如白话,但意蕴较深,有较大品读空间。,考题分析: 首先要“读懂文本”。“答案只在原文中,不在你的脑子里”。读了练了这么多诗词,应站在这一知识规律的角度指导学生俯瞰这些题目,提升
8、学生发现力、表达力。,“作诗不过情景二端”,题型再变,归纳起来一句话:诗人是如何借用形象巧妙表达情感的。 即:形象+技法+情感。 根据这个特点,反映在炼字上表现为有表层意和深层意。,【例题3】,(2015年南通)(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015年淮安)(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015年扬州)(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什么感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诗歌
9、考查常见题型:,品味精彩语言:主要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赏析艺术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赏析诗歌意蕴; 领会诗歌主旨: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 赏析艺术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课内外相结合,精“练”精“讲”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要“练”,但不能盲目地“练”,要讲求方法。不要求“深”,重在积累,而且要突出重点。,(2)文言文阅读题:,考题特点: 积累层面的考查字面浅显; 运用层面的考查迁移能力、根据语境推断语义; 理解层面的考查“文”“言”兼顾,重整体理解,一般不涉及评价。,【例题4】,13.(2015扬州)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聪明(记忆力强)、有才、高傲(自负)。 解析:聪明(记忆力强)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有才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所著书,颇行于世。高傲(自负)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渎则不来矣。悦脱帽竟去。,复习策略:,课内基础要落实,抓重点,不纠缠; 课外阅读不可少,重迁移,不畏惧; 精讲精练相结合,培兴趣,养根本。成尚荣曾说:“教育不是告诉。”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积累,自己走实积累、归类这一过程,困难时可以是学生告诉学生。 以课外文言文的迁移为主线,引导学生到课内找“根”。,4现代文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量的大小在
11、相当程度上会决定语文素养的高低。光靠做题是不可能提升语文素养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习语文的胃口,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甚至讨厌语文,不喜欢阅读。温儒敏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为教而考”:强调“考”是“教”的延伸,“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更好地“教”; “为考而教”:说明“教”成了“考”的附庸,“教”被“考”绑架,必然功利化、程式化,失去了语文应有的丰富性和灵动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12、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2)题型概述:,整体把握类(思路、结构、线索) 概括中心类(思想、观点、特征) 提取要点类(概括事例、论点及分论点、说明要点等) 赏析品味类(语言表达) 体味揣摩类(形象、情感、心理等) 评价辨析类(针对做法、观点,发表意见) 拓展迁移类(结合生活进行联想、补充等),说明文、议论文的题型相对固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怕读。 文学作品看似简单易读,其实表达含蓄,耐人寻味。要追求真正“读懂”。 坚持日常非功利化阅读,变“阅读”为“悦读”!这是务本!,现代文阅读是失分的重灾区,“止损”的关键不在“多做”,而在于“精做”要精练、反思、再做。 引导学生跨越“审题关”:其实,答题的方向、命题老师的意图已经全部包含在题目的要求当中,而大部分同学对题目只是“扫视”,没有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预判答案:去掉废话,看看剩下什么“干货”。,5写作题,作文题要么大俗,要么大雅。避免假大空,具有新颖性、真实性、朴实性(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有话说)。 现在不少学校作文教学在搞模块,宿构作文。舍本逐末,留掉了语文的根本,学生没有积淀。 中考作文评判的三个维度:认知能力;叙事能力;表述能力。,结束语:,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中考不只是眼前的技巧,还有诗意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