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组 感受“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读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25 伯牙绝弦学校 _ 班级 _ 姓名 【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预习导航】一、读古文时要注意读出节奏,请你按标出的停顿读读课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温馨提示:“哉”平舌音,相当于现在的“啊”;“得”是多音字读“d”。“兮”读“x”阴平,相当于现在的“啊”“呀”。2.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要注意?请你写在下面提醒大家。二、再读上文,思考:1.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课堂探究】三、何为知音。1.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2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
3、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认真思考领悟,按要求一步步完成学习目标。不懂就要想办法弄懂。可查资料,可问老师,也可和同学讨论!3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四、相遇相知。1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音乐家。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2.当伯牙听见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他渴望什么?3知我者,子期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五、绝弦悼知
4、音。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最后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达标训练】一、填写 ABCC 式写景的词语。例:炊烟(袅袅) 芳草( ) ( ) 杨柳( ) ( ) 烟雾( ) ( )清风( ) ( ) 明月( ) ( ) 春雨( ) ( ) 白雪( ) ( )二、解释词语。1.善哉: 2.善听: 3.峨峨: 4.曰: 5.洋洋: 6.志在流水: 三、给下面的句子划出恰当的朗读节奏,再翻译。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四、文学知识填空。1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_时代人。因为他们二人的传说,人们把_ 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 。明代小说家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收在_里。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高山流水,得一知音,是人生幸事。短短 77 个字,流露出两种情感:有知音相遇的 之情,又失去知音的 之情。文中表达这两种情感的句子分别是 五、拓展阅读。伯 牙 学 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
6、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1.伯牙,跟 学古琴。 是最好的老师。2.真正的艺术家应该 3.伯牙在岛上都做了些什么?4.你认为成连先生是一位 的老师。书写 质量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