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市王套种猪场畜牧业转型升级“六项创建”总结徐州市王套种猪场奉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的发展目标,走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本场占地 68 亩,已建成投产的一期工程有标准化猪舍4000 余平方米,养殖设施先进、配套工程完备。2012 年从北京六马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纯种美系大白、长白、杜洛克种猪 300 头,经过选育可年出栏二元母猪 1400 余头,瘦肉型商品猪 4000 余头。二期工程再建达到全生态种猪养殖高标准化的猪舍 4000 平方米。通过不断建设完善场区、优化改良品种,我场将成为徐州地区最大规模种猪养殖基地之一。徐州市王套种猪场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制
2、度,以“专业、精品、互助、共赢”为企业目标和经营方针,辐射和带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养殖户饲养优质二元母猪和优质瘦肉型商品猪,改变农村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提高农村养殖户的环境意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提高效益。一、指导思想我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我场规模、质量、效益、生态、安全水平为目标,通过规范生产行为,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动物疫病防控,加强质量安全控制,建设成标准化生产水平高、品种优良、动物防疫规范、粪污治理有效、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二、目标任务和内容(一)畜牧生态健康养殖 1、场区布局科学我场选址符合当地总体规划
3、,不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以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区域;距主要交通干线、居民区等 1000 米以上,距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等 1500 米以上。地势平坦高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良好、排废排水方便;在总体布局上做到生活区、生产区分开,生产区内种畜禽区、保育与生产区分开;清洁道和污染道分开,互不交叉。圈舍建筑朝向朝南偏东,圈舍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相邻两栋纵墙距离 7 米以上,端墙之间不少于 9 米,距围墙不少于 3 米。2、饲养规模适度我场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美系大白、长白、杜洛克良种猪。养殖规模要与场区土地面积、周边相匹
4、配,饲养密度适中。3、养殖方式先进养殖场区内人员、畜禽和物品等应采取单一流向,全场或单栋圈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猪场实行自繁自养,提倡人工授精,仔猪早期断奶,配备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标准化生产设备及湿帘、风机等环境控制设备。猪场配有母猪限位栏、高位产床、仔猪保育栏等猪栏设备。有为其服务的、与饲养规模相配套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要求科学配制饲料,规范饲养管理。4、档案记录齐全我场畜禽养殖场有岗位责任、防疫消毒、档案管理等生产管理制度,制度上墙。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
5、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5、投入品使用规范我场能够按照规定禁止使用法律法规、国家技术规范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使用的饲料和饲料原料应色泽一致,颗粒均匀,无发霉、变质、结块、杂质、异味、霉变、发酵、虫蛀及鼠咬。兽药使用应在动物防疫部门或执业兽医指导下进行,凭兽医处方用药,不擅自改变用法、用量。6、防疫措施严格我场具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包括免疫工作制度、休药期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投入品的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具备有效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奶牛场还应具备有效的布病、结核病监测合格证明。生产区四周应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大门出入口设有值
6、班室、消毒池等;生产区门口应设有更衣换鞋或消毒设施;圈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或消毒盆。有储藏防疫物资的冷链设施设备(如冰箱、冷藏包等) 、病死畜禽隔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根据不同畜禽种类、生长阶段、当地疫病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畜禽免疫档案规范齐全,并保存 3 年以上。强制免疫病种的应免密度达100%,免疫耳标佩戴率达 100%。饲养场工作人员应无人畜共患病;奶牛场工作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7、粪污治理有效我场场区粪污通道改为暗沟,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建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建有对畜禽粪便、废
7、水和其它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污水处理池等设施。畜禽粪污实行农牧结合,就近就地利用,不直接排放到水体;或经综合治理后实行达标排放。通过创建达到场区布局科学、饲养规模适度、设施设备先进、档案记录齐全、投入品使用规范、防疫措施严格和粪污治理有效等相关标准与要求。(二)畜禽良种化 我场畜禽良种化,在选种,培育上下功夫,净化种群,淘汰劣质,利用遗传育种学选种选育。通过创建,种畜禽场达到畜禽来源清晰、群体规模达标、品种性能优良、选育方案科学、技术资料完整等相关创建标准与要求;规模养殖场达到符合本品种标准、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方案明确、畜禽生产性能优异、配套技术有效应用等相关标准与要求。(三)动物
8、防疫规范达标 1、规范免疫a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当地防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尤其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要科学规范。b 免疫操作规范。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方法规范,免疫前各项准备工作和免疫接种人员各项免疫操作规范。c 免疫档案规范。免疫纪录、免疫卡、疫苗出入库纪录等档案资料(纸质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规范,填写和保存规范。2、规范消毒a 消毒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消毒制度,达到规范要求。b 消毒方法规范。浸泡、喷洒、喷雾等各类消毒方法的操作规范。消毒药的选择和适用范围要规范。c 消毒内容规范。消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物资车辆出入场消毒、圈舍消毒、畜禽消毒、病(死)畜禽消毒、场
9、内环境消毒等。d 消毒记录规范。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地点、操作人、操作方法、药品名称等。3、规范监测a 监测数量与比例规范。要按照国家监测标准,结合本场饲养规模,制定本场年度监测计划,监测数量和监测比例达到国家要求。b 采样方法规范。兽医人员的采样技术规范,动物保定方法、样品采集、保管运输、记录等操作规范。c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标准规范。统一规范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方法,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和病原检测结果准确。已具备监测能力的场,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可自行适时开展抗体监测;尚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场,按照对采样、保存、运输、记录等方面的要求,采样后送当地防疫机构进行检测。d 监测病种规范。开展
10、至少包含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三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检测。定期委托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e 临床监测规范。兽医技术人员每天巡查并记录畜禽健康状况。4、规范管理a 严格出入场管理。建立和完善严格的人员、车辆、畜禽、物料等出入场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b 畜禽生产管理规范。购进、售出行为和畜禽在场内的日常生产行为规范。c 病(死)畜禽处理规范。建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48-2006)要求,处置病死畜禽,规范做好详细记录规范。d 防疫信息档案记录及报送规范。场内防疫信息档案日常管理规范,向
11、动物防疫机构规范报送防疫等信息,向相关机构规范上报疫情信息等工作。e 落实防疫责任。防疫机构和养殖场主、养殖场主与场内各岗位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明确防疫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5、规范人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合本场防疫需要的、具有一定资质的兽医防疫技术人员负责防疫工作,其他生产人员要了解必要的防疫常识,具备必要的防疫技能。6、规范设施我场有一定数量的、适合本场防疫需要的、合格的防疫设施和设备,包括:出入场消毒通道(室) 、消毒池、消毒器具、疫苗贮藏设备、免疫器具、专用兽医工作场地、诊疗设备及用于储存和管理各类防疫信息的电脑。通过创建达到免疫规范、消毒规范、监测规范、管理规范、人员规范、设施规范,能
12、够自觉遵守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准确、及时记录并报送相关防疫信息,各项防疫工作内容符合创建标准与要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畜禽粪便的综合处理利用模式我场采用 “种一养”结合型模式就是将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进行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目的, 第二种方法是堆肥发酵 将畜禽粪便、杂草秸秆以及生活垃圾堆积在一起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如嗜热菌等) 或人为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通过创建,加快农业、工程和生物措施在粪污治理中的应用,实施堆粪还田和畜、沼、粮(菜、果、茶等)种养循环,实行畜禽粪便集中加工与利用,基本做到达标排放等创建标准与要求。(四)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场1、兽药使用规范
13、a、兽药采购行为规范。b、兽药使用行为规范。c、兽药停药期规定执行到位。d、兽药使用记录完善。2、饲料使用规范a、规模养殖场使用的商品饲料必须是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产品,并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使用饲料。b、规模养殖场自配饲料的,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必须是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且适用范围符合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要求,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c、规模养殖场使用限制使用的物质养殖动物的,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不在饲料、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
14、他物质,或者直接使用上述物质养殖动物。4、规模养殖场对购进的饲料产品必须建立购进、使用台账;自配饲料的必须建立配料记录,台账和记录真实、完整。3、残留监控规范a、建立投入品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b、首次使用的投入品有质量检测合格报告。c、对使用的兽药、饲料、饮用水及出栏(出场)畜产品(或尿液)自行开展监测并有年度检测报告,检测项目要涵盖常规指标、药物残留及违禁化合物等。d、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测覆盖率要达到养殖场所使用品种的 10%以上。e、无畜产品及投入品监督抽检不良记录。4、生产管理规范a、场所符合要求。场址的选择与相关场所保持一定的生物安全距离,场区布局合理,功能区齐全,符合动物防疫
15、条件要求,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b、设施、设备齐全。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合本场需要的、合格的防疫、消毒、隔离设施设备,建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兽医,按规定规范实施强制免疫。c、环境管理达标。加强养殖场周围环境管理,产地环境要达到“三品”认证要求。畜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污物,要按照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有关要求进行处理,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d、产品质量优良。f、质量全程控制。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有完善的免疫、消毒、兽药、饲料采购使用、标识佩戴、无害化处理、检疫申报、产品销售等各项生产记录,保证质量可追溯。通过创建,我场已达到江苏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六项创建”各项指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使得我场整天水平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