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医案学(七).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8224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案学(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医案学(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医案学(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医案学(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医案学(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医案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谷 松,第七讲 近代名医医案选评,丁甘仁医案 曹颖甫医案 章次公医案 吴佩衡医案 蒲辅周医案 岳美中医案,主要内容,丁甘仁医案,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为孟河名医。他初在无锡、苏州行医后,后经人推荐去沪,时喉痧流行,丁氏因内外喉三科兼擅,救治危症颇多,声名遂盛。丁氏一生平忙于诊务,著作有喉痧证治概要、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等。 丁甘仁医案的案语比较规范,故利于初学者。 凡重症救治,必用经方,善后调理则用时方平淡之品。 医案来源 :丁甘仁医案,湿温案,郑,湿温十六天,身灼热,有汗不退,口渴欲饮,烦躁少寐,梦语如呓,目红溲赤,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红疹布于胸膺之

2、间。此湿已化热,湿已化燥,燥火入营,伤阴劫津,有吸尽西江之势,化源告竭,风动痉厥之变,恐在日前。亟拟大剂生津凉营,以清炎炎之威,冀其津生邪却,出险人夷为幸。,鲜生地六钱 天花粉三钱 川贝母二钱 生甘草八分 粉丹皮二钱 冬桑叶三钱 银花八钱 白薇钱半 羚羊片八分 茯神三钱 带心连翘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鲜石斛四钱 鲜竹叶三十片,湿温案,二诊:湿温十八天,甘寒清解,已服二剂,舌红糙略润,津液有来复之渐,身灼热,口渴欲饮均减,夜寐略安,佳境也。红疹布而渐多,自白红丝,小溲短赤,脉数不静,少阴之阴已伤,水不济火,营分之热尚炽,木火升腾,前方既见效机,毋庸改弦易辙也。 原方加西洋参钱半,鲜藕四两(切片入煎

3、)。,湿温案,三诊:湿温三候,温化热,湿化燥。叠进生津谅解,身灼热大减,寐安,梦语亦止,红疹满布,营分之热已得外达;脉数不静,舌转光红,小便黄,七八日未更衣,阴液难以骤复;水火尚炽,余焰未净,仍拟生津泄热,佐通腑气,虽缓下,亦寓存阴之意。 西洋参钱半 冬桑叶二钱 天花粉三钱 白薇钱半 鲜生地四钱 粉丹皮二钱 川贝母三钱 生甘草六分 鲜石斛四钱 茯神三钱 郁枣仁各三钱(研)麻仁四钱(研)活芦根一尺(去节),湿温案,四诊:湿温二十二天,身灼热已退,寐安神情,红疹布而渐化,腑气亦通,舌质红,苔微白,脉象濡软而数,精神疲倦,小溲淡黄,谷食无味。邪退正虚,脾胃鼓舞无权。今拟养血和胃。寒凉慎用,虑过犹不及

4、也。 西洋参五钱(米炒)茯神三钱 川石斛三钱 生甘草五分通草八分 瓜蒌皮二钱 广橘白一钱 川贝母二钱 北秫米三钱(包),湿温案,按:湿温并非禁用养阴剂,此案患病十六天,一派伤津劫液、肝风内动之象,故用药如此。,湿温案,湿温案,朱孩,湿温已延月余,身热不退,腹痛便泄,大腹膨胀,面浮体肿,舌苔灰黄,脉象濡数,纹色青紫,已逾气关,某专科投以银、翘、芩、连、滑石、通草、楂、曲、鸡金、苓、术等。,意谓府积成矣。惟按脉论症,此三阳之邪,已传入三阴。在太阳则大腹胀满,在少阴则泄泻体肿,在厥阴则腹痛肢冷,卫阳不入于阴则发热,水湿泛滥横溢则遍体泛肿。小孩稚阳,病情若此,犹小舟之重载,覆沉可虑,今拟真武、理中、小

5、柴胡,复方用治,冀挽回于什一。,熟附片八分 炒干姜五分 炒白术钱半 连皮苓三钱 陈皮一钱 炒潞党一钱 软柴胡五分 清炙草五分 川椒目十粒砂仁八分 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二诊:服理中、真武、小柴胡复方以来,腹胀满、肢体肿均见轻减,泄泻亦止,佳兆也,惟身热晚作,乳食少进,口干欲饮,指纹色青紫已回气关之内,脉仍濡数无力。是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切勿因身热而即改弦易辙也。仍守原法,努力前进。 原方加嫩白薇一钱。,原按:此症疑似之处,最难辨别,认定三阴见蒙,投以温药,故能无虑也,否则再进寒凉,必致邪陷阳越而不起矣。,三诊:肿胀十减七八,身热亦觉渐退,惟神疲形瘦,谷食少许,水湿已化,正虚困顿,脾胃阳衰,鼓

6、舞无权也。仍守原方出入。 原方去柴胡,加焦谷芽三钱,佩兰梗钱半。,按:上案为阴虚证,此案为阳虚证,可见湿温病变化颇多,于此亦可见医者辨证工夫之浅深。此案身热不退,而投银、翘、芥、连不效者,为邪机已内陷三阴,非振奋阳气不能达邪。,泄泻,朱右,形瘦色苍,水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炙乌梅四分 陈木瓜五钱 大白芍钱半 云茯苓三钱 生白术三钱 炒淮药三钱 陈皮一钱 紫丹皮二钱 炒诃子皮五钱 炒御米壳五钱 灶心黄土四钱 焦谷芽四钱 陈米汤煎,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按:瘦人阴虚,加之呕泻

7、,舌光口干,明系肝胃阴伤、肝气横逆之证。治当酸甘化阴,乌梅、芍药、白术、木瓜、山药均不可缺。,曹颖甫医案,曹颖甫(1867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人。1902年中举人,后致力于医学。曾执教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的医务。 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及学生整理的经方实验录及曹颖甫先生医案 其医学以仲景为宗,故临证好用仲景方,自谓在上海期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序)。曹氏用药峻重,所用经方每有一味不更且剂量依旧者,在风行时方的当时确是别有风格,故有“曹派”之称。研读其医案颇能体会经方运用的深意。 医案来源:曹颖甫先生医案,湿热案,猪苓三钱 阿胶二

8、钱 滑石五钱 扁豆四钱 冬瓜仁三钱 瓜蒌皮二钱 象贝母三钱 炒泽泻三钱 桔梗二钱,火车站赵左 发热咳嗽,溲赤足肿,脉濡数。,当从肺治,猪苓汤主之。,猪苓二钱 滑石四钱 桔梗一钱 阿胶二钱 云苓三钱 通草五分 炙款冬二钱 紫苑二钱,服猪苓汤,嗽已,足肿退。刻诊脉象虚细而滑,湿未全去,仍宜前法加减。,按: 此方为猪苓汤去泽泻,加桔梗、通草、款冬花、紫苑。猪苓汤为仲景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曹氏用治肺气失宣,水与热结的咳嗽足肿,故如此加减。,阳明头痛案,水神阁彭左,不大便五日,头痛,脉滑。,下之愈。,生川军一钱 火麻仁三钱 炒莱菔子三钱 炒枳实二钱 芒硝钱半 冲,原按:服药后下燥屎数枚,头

9、痛即止。彼头痛治头者,见此得毋瞠目乎? 按:头痛为阳明腑气不降而反逆上薰蒸所致,脉滑以示里热腑实,然仍当视舌象及面色而定。,章次公医案,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 章次公医案分析病机,多有中西医学理论合并讨论,如“古人物质属之血,机能属之气”,“宣肺多是祛疾剂,肃肺多是镇咳剂”,等等。 其用药大多有依据,或为古人经验,或结合现代病理药理,富有时代特色。而且,案中用药简洁,方小剂重,颇利于初学。 医案来源:章次公医案,风寒案,陈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蜜炙麻黄3g 炮附

10、块6g 北细辛3g 全当归9g 杭白芍9g 炙紫苑9g 炙远志5g 旋覆花9g(包) 炙款冬9g 炙草3g,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原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唯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苑、款冬、远志以化痰止咳。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 按:“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脉沉细”,正与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及“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的经旨相合。,痢疾案

11、,潘男,泄泻三日,转成赤粘液、腹剧痛外,有高热,其舌光。,北柴胡9g 白头翁12g 金银花15g 马齿苋30g 败酱草15g 黄柏9g 苦参片9g 全当归9g 延胡索12g 桃仁泥24g 炒防风9g 陈红茶9g 香连儿9g(分二次吞),夫痢之为菌为原虫,在临床颇难鉴别。腹痛者和之,高热者清之,不爽者通之。,二诊:痢之次数频繁,外有高热者见挫。舌光红,便色赤,其质粘,腹痛不可按。此方减少其次数,而使其爽利。,三诊:病势已呈尾声,除药调理外,宜慎饮食。 炒白术9g 茯苓9g 桔梗6g 焦神曲9g 焦山楂12g 苡仁9g 陈皮6g 炒谷麦芽各12g,白头翁15g 黄柏9g 马齿苋3Og 苦参片9g

12、北泰皮12g 败酱草24g 川雅连1.8g(研末分二次吞)油当归15g 白芍12g 桃仁3Og 陈红花9g 炒枯赤砂糖9g,原按:本按初诊,用白头翁汤加减,先生认为柴胡既能清热,又能泄下。二诊因热见退,即去柴胡,加重清化湿热之品,仍以润、涩兼用。三诊病势已呈尾声,乃予健脾助运法以善其后。 按:案治简洁流畅,虽寥寥数语,但病史、现症状、议沦、治法、效果、医嘱,一应俱全,读后有众音。,舌衄案,欧男,舌衄时发时止,古人以为心火上炎,现代谓血液缺乏凝固物质。,生阿胶30g(烊化) 干地黄18g 女贞子12g 藕节15g 小蓟15g 仙鹤草18g 旱莲草12g,按:张仲景治疗出血,阿胶、地黄是常用配伍,

13、本案再配二至丸、仙鹤草、小蓟等止血作用更佳。此方不仅用于舌衄,即崩漏、便血、尿血等,也可使用。,原按:心开窍于舌,衄多责诸心火。而火有虚实之分,此属阴虚火炎。所以用大剂二至、地黄、阿胶以滋阴降火,佐以小蓟、藕节、仙鹤草凉血止血。,月经不调案,唐女 上月经行因郁怒而阻,回下黄水数日。此番经逾旬日而行,将行少腹酸胀,腰酸如折;始则淋漓,继则大血块色黑,腰酸所苦如故。原来经之生理虽在卵巢,亦受神经系之支配。古人调经多用疏肝,即此理也。 醋炒柴胡6g 小茴香6g 香甘松6g 大川芎6g 延胡9g 旋覆花9g(包) 川楝子9g 失笑散12g(包) 香橼皮6g 炒丹皮9g 肉桂末1.8g(分三次吞) 半硫

14、丸6g(分二次吞),二诊:经已净,少腹左侧作痛,其脐下按之痛更甚,此输卵管炎之象。带下多而粘。 生侧柏叶30g(煎汤代水) 白芍9g 生麻黄3g 樗皮9g 白薇9g 羌活4.5g 杏仁泥12g 延胡索9g 失笑散12g(包)粉甘草3g,原按:此案一诊,因气郁不舒,致宿瘀内阻,经行不畅,故先从理气调经着手。二诊因带下多而粘,少腹及脐下作痛,辨其为输卵管炎,故用清下焦湿热之品以消炎;用麻黄、羌活者非为解表,乃取其温经镇痛之用。 按:诊断取用西医病名,治疗则投传统汤药,可见章氏临证特点。二诊带下多而粘,似应加黄柏、山栀、黄芩为好。,吴佩衡医案,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15、著名经方家。 著有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吴氏早年从师学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阳虚阴寒病证。 他对附子的研究颇深,其医案中对阴寒证的识别、附子的用量以及确切的疗效,既让人称奇叫绝! 医案来源:吴佩衡医案,案一、阴瘅证(慢性胆汁性肝硬化),方某,男,28岁,未婚。患者因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八年,继而出现腹水肿胀,腹围达98厘米,黄疸指数高达100 单位,行剖腹探查,取肝脏活体组织做病理检验,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余见患者病体羸瘦,面色黄黯晦滞无光,巩膜深度黄染,周身皮肤

16、亦是深黯黄色,干枯瘙痒而留见抓痕。精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食,不渴饮,小便短少,色深黄如浓茶水,腹水鼓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附以下浮肿,两胁疼痛,尤以肝区为甚。扪之,肝肿大于右肋沿下约二横指,脾肿大于左肋沿下约三横指。脉沉取弦劲而紧,舌苔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因阳虚水寒,肝气郁结不得温升,脾虚失其运化,湿浊阻遏中焦,胆液失其顺降,溢于肌肤,故全身发黄。阳虚则湿从寒化,水湿之邪泛滥于内,脾阳失其运化,日久则成为腹水肿胀之证。肤色黄黯不鲜,似阴黄之象。此病即所谓“阴瘅证”。,法当扶阳抑阴,舒肝利胆,健脾除湿为治则。以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治之。,附片100g 干姜50g 肉桂15g(研末

17、,泡水兑入) 吴萸15g(炒) 败酱15g 茵陈30g 猪苓15g 茯苓50g 北细辛8g 苍术20g 甘草8g,二诊:服上方十余剂后,黄疸已退去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减少,小便色转清长,外肿内胀渐消,黄疸指数降至20单位,面部黄色减退,已渐现润红色,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转佳。然患病已久,肝肾极为虚寒,脾气尚弱,寒湿邪阴尚未肃清,宜再以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50g 干姜80g 茵陈80g 茯苓30g 苡仁20g 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10g 白术10g 桂尖30g 甘草10g,三诊:服上方六剂后,肝脾已不肿大,胁痛若失,小便清利如常,面脚浮肿及腹水鼓胀已全消退,饮食、精神倍增,皮

18、肤及巩膜已不见发黄色。黄疸指数已降至3单位。脉象和缓,舌苔白润,厚腻苔已全退。此水湿之邪已除,元阳尚虚,再拟扶阳温化之剂调理之,促其正气早复,以图巩固效果。,服上方七八剂后,患者已基本恢复健康。一年后随访,肝脾肿痛及黄疸诸证均未再发作。,附片150g 干姜90g 砂仁15g 郁金10g 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苡仁20 g 佛手20g 甘草10g。,吴佩衡擅长治疗阳虚阴寒证,他认为对阴寒证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临床上很少用滋补药物,而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大剂,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而对于附子的应用,胆识过人,名闻全国。,按:,据他经验,凡面色淡白无

19、华,或兼夹青色,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溺清便溏,诸寒引痛,易感风寒,甚或形寒怕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沉、迟、细、弱、虚、紧等,都可以用附子(吴佩衡医案前言)。,他使用附子的范围很广,除外感病以外,内伤杂病也应用极多。如内科的虚劳、慢性咳喘、音哑、牙痛、风湿痹痛、腰痛、胁痛、肝硬化腹水、胸痹心痛、虚寒胃痛。痢疾泄泻、黄疸、瘕癥积聚、低血压、高血压、中风、痿证、阳痿早泄,妇科的乳腺炎、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习惯性流产、难产等,儿科的麻疹、天花等,凡见以上阴寒证

20、者,均使用附子剂。,附子有毒,吴氏的用量极大,数倍于常量,本案用量达100g,是常量的10倍。但不仅没有毒副反应,而且将此重症阴黄转危为安。,吴氏煮附子,一是用开水,用大锅,水量要大;二是时间长,煮沸后要数小时,用量1560g者,需2一3小时,用量增加,还须相应延长煎煮时间,以保证用药安全。另外,附子的配伍也很重要。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是其常用的配伍。,本案即以四逆汤加味,温阳退黄,仅20余剂,黄疸即退,其效果让人折服。,案二、石淋(肾结石虚寒证型),黄某,男,44岁。患者以腰痛数年而住入昆明军区某医院治疗,经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肾肾孟有十粒结石影

21、象,小自花椒,大至蚕豆,诊断为“肾结石”,因身体虚弱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言及患腰痛已久,时有所发,痛如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小腹胀痛,小便短涩。饮食欠佳,精神缺乏。舌苔白滑而厚腻脉沉迟无力。,此因肾脏寒极,寒湿不化,内结成石,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主之,投以四逆汤加味。,附片60g 杜仲10g 桂枝3Og 干姜40g 茯苓3Og 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 北细辛6g 甘草6g,服药十一剂后,相继经尿道排出结石四粒,其中曾有一粒较大者,排出时嵌于尿道口,尿线中断,其痛非常,经该厂医生用镊子夹出,宛如细包谷粒大小,致使尿道口略为出血。经X线复查,尚余下六粒结石,但影象均较

22、前为小,原大如蚕豆者已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剂所致也。唯因肾寒日久,腰尚冷痛,结石未全化解排尽,其法不变,继以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00g 干姜50g 狗脊10g 北细辛6g 苡仁30g 桂枝3Og 上肉桂10g(研未,泡水兑入) 甘草10g,因服药有效,信心不移,连服不断则病情大减,食增神健,体质大为好转,前后相继款十余剂,腰痛已不复作,X线复查照片,十粒结石已消去九粒,仅剩下一粒,影象亦较前缩小。再以上方加减,不离强心温肾,调补气血之原则。数月后,最后一粒结石亦随尿排出,自此恢复健康,照常工作。,目前中医药治疗肾结石,大多为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利水通淋之品,平心而论,效果平平。本案独独未用

23、利水药,而据脉证断为寒湿不化,投温化之剂,竟也使结石自动排出。不治人的病,而治病的人,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在本案有充分的体现。,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医,长于内、妇、儿科,尤擅治温病,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 由其门生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 处方用药轻灵纯正,看似平淡,恰到好处。他的处方药味少,用量轻,价格廉,具有独特的医疗风格。 救治之法,以温阳固脱,补益扶正为多。 医案来源:蒲辅周医疗经验,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张某,男,74岁,1963年患过脑血管痉挛,劳累后血压波动。头晕胸闷,周身疲乏,健忘思睡,气短懒言,

24、自汗畏风,不耐久坐,胃纳欠佳,口干欲饮,小便少,既往有腿痛病史,最近加重。检查诊断: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脉两寸沉细,两关弦急左甚,两尺沉涩;舌淡红无苔。,处方:西洋参一钱半,制川附子一钱,白芍二钱,炙龟板(打)五钱,云茯苓二钱,山萸肉一钱,枸杞子二钱,怀牛膝三钱,杜仲(盐水炒)三钱,七剂。上药慢火浓煎两次,共取3O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月12日复诊:服药后头晕、胸闷、疲乏、自汗皆明显好转,食欲增加,二便正常。脉转为弦缓有力,左关亦不稳,原方继服七剂,煎服法同前。 11月18日三诊:服药后诸证继续好转,食量增加,脉缓有力,寸口仍感不足,舌正中间微有白苔。原方加女贞子二钱,五

25、味子(打)一钱。七剂,煎法同前,兑蜂蜜少许,两次温服。,按:虽血压波动,但头晕、疲乏、思睡、气短懒言等均属阳虚见证,尤其是两脉沉而细,为应用附子剂的重要指征。但毕竟阴分亦不足,故芍药、龟板、萸肉、枸杞也不可缺,再加牛膝、杜仲等治疗腰腿痹痛的专药,故效果甚佳。,心肝失调案(冠心病),林某,男, 52岁。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一4小时,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处方:酸枣仁五钱,茯神三钱,川芎一钱半,知母一钱半,炙甘草一钱,天麻三钱,桑寄生三钱,菊花一钱,五剂。,由操劳过甚,

26、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二诊:服药后睡眠好转,头痛减,脉微弦,右盛于左,舌同前。原方加淡苁蓉四钱、枸杞子三钱。 三诊:睡眠好,心脏亦稳定,未犯心绞痛,脉两寸和缓,两关有力,两尺弱,舌正红无苔,原方去知母、天麻、桑寄生,加黄精四钱。山萸肉二钱、山药三钱,五剂。桑椹膏,每晚服五钱,并制丸药,滋养肝肾,强心补脑,以资巩固。,处方: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五钱,山药五钱,茯苓三钱,茯神三钱,麦冬三钱,川芎二钱,山萸肉五钱,苁蓉四钱,生地黄一两,黄精一两,酸枣仁五钱,远志二钱,广陈皮三钱。共研为细木,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早晚各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按:本案虽为冠心病,

27、但表现为虚烦不寐,并有头痛、心悸、舌燥,与金匮要略酸枣仁汤证相应,故效如浮鼓。蒲老对仲景方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岳美中医案,岳美中(19001980),名钟秀,号锄云,河北滦县人。岳氏早年专用经方治病,笃信仲景,继而研求元明以后各家学说,博观约取,兼收并蓄,毫无门户之见,故临证亦多用时方。晚年则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岳氏医案多系治验病例,记录翔实。 医案来源:岳美中医案集,脾胃阳虚案(慢性肝炎),白某,男性,39岁。患慢性肝炎6年,两胁间歇性疼痛,大腹胀满,纳食乏味,嗳气频频,肠鸣矢气,大便溏薄,一日二次或隔日一行,曾先后5次住院,经保肝、丙酸睾丸酮等治疗后,均可获暂

28、时效果。工作一紧张辄又复发。曾用柴胡疏肝散等方治疗亦无显著效果。诊得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苔腻而浮,缘起病于早年饥饱劳役,脾胃升降失职,健运无权,,恰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证相符,则予: 法半夏9g 萸炒连3g 枯黄芩9g 干姜片6g 炙甘草6g 潞党参9g 大枣4枚,二诊:前方日服一剂,一月来纳差肠鸣矢气等症状已大为减轻,但仍有腹胀胁痛,舌脉同前,,三诊:又服药20剂,腹胀大减,基本消失,除胁有隐痛之外余证均除,脉象较前有力,精神充沛,出院返四川工作,嘱再服一段时间半夏泻心汤及补中益气丸为善后调理。,拟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9g 生姜6g 半夏6g

29、党参9g 炙甘草6g,原按:,本例慢性肝炎的治疗,与一般常法不同,患者断续病程6年,腹胀纳差,肠鸣便溏,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等症,虽有胁痛,按舒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不效,则说明非“肝胃不和型”,而为脾胃阳虚之证。,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法”为治,经服药月余纳差嗳气肠鸣等症大为好转,然腹胀不效,六脉如前,则说明脾阳衰惫转甚。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所谓“发汗后”,是指其病因为汗后伤及脾阳所致,本例虽未发汗,但病程6年之久,具有明显脾阳虚衰,顽固性“腹胀”,六脉虚迟无力,病因虽异,其证候相同。故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之后,20余剂即又进一步获得明显效果。,按:,本案先以半夏泻心汤辛苦通降以除痞,继而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胃阳而除满,治法井然有序,疗效确实可信。 半夏泻心汤专治呕利痞,患者多见上腹部痞闷或胀痛,按之多有不适感,并兼有恶心呕吐、腹鸣下利、食欲不振、烦热、睡眠障碍等,舌苔多黄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连、黄芩、大枣加厚朴而成,厚朴专除胀满。两方均有参、夏、姜、草,可见此案消痞除满各有先后,而温中和胃则贯穿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