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4 分、限时 12 分钟)茶尖上的大千世界蒋蓝近日阅读了两部日本人写于百年前的游记,其一是山川早水的巴蜀旧影 ,另外一部是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 。巧合的是,他们用日本人特有的认真与细致,工笔描摹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致与奇异物产。峨参、雪胆、白腊、水晶、楠木、枞树、谷类、蟠桃等等,应有尽有。沉重的物质世界在佛光与“兜罗锦云”的笼罩下缓缓飘飞,而峨眉山的茶香,却让飘飞的世界舒缓下降,在一盏茶的时光里纤毫毕露,亭亭玉立,反刍背光之物的氤氲。但看来这两位日本旅行者并不精于茶道,游记里只提到此地“盛产毛茶” 。而据峨眉志记载:“峨山多药草
2、,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绝顶处产茶一种,味初苦而终甘,不减江南春茶。 ”1964 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到峨眉山万年寺与老僧品茗对弈,对所品之茶盛赞不已,便问道:“这是何种名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万年寺一带高山上的特产,尚未命名,就请元帅赐名吧!”陈毅元帅凝视杯中之茶,只见汤清叶绿,芽脉碧透,一派盎然生机,便由衷地说:“这茶多像鲜嫩的竹叶啊!就叫竹叶青吧。 ”从此,蜀中名茶竹叶青,便远播四方了。其实陈毅元帅喝的那茶,故名就叫“峨眉雪芽” ,是中国扁平绿茶的代表,更是蜀茶中的佼佼者。唐时谓“峨眉白芽” 、 “峨眉雪茗” ,宋时又有“雪香” 、 “清明香”的雅称。唐代诗僧贾岛在送
3、朱休归剑南一诗中道:“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猿枫。 ”可见当时由峨眉山道、佛两门焙制的“峨眉雪芽”在唐代已是闻名遐迩,位居国茶之列,飘香长安了。如果说很多绿茶是雨雾的宠儿,那么, “峨眉雪芽”则是雪的公主。峨眉山风景区西面的小凉山方向,至今存在着一种鲜为人知、被世界气象和物候学界称为“华西雨屏”现象的特殊气候带,形成了每年长达 140 多天的峨眉雾凇、130 多天的雨淞、近百天的雪霁现象。因为雪的滋润,茶的香气滋味会更胜一筹。今天,代表峨眉山茶文化的“峨眉雪芽”两万余亩有机生态茶园,分布在远离景区的黑水村、龙洞村等几个村落,仿佛森林放置在记忆底片上的倒影。在海拔 800 米一线的茶园,几乎被树冠如
4、云的楠、樟、柏、杉所浸润;而海拔 1000 米以上的茶园,则由竹、棕、杉及乔木类药用植物杜仲、黄柏所重重掩映,形成奇特的共生。 “峨眉雪芽”置身于一片净土,吸纳天地精华,与数千种野生植物、动物共生共荣。因此,天地之灵,并不总作佛门狮子吼,更多的时候,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泽被万物!0专题五:散文类阅读训练例 题而今,在峨眉平原已经被油菜花铺垫出一层花毯的丽春时节,峨眉山海拔 1000 米以上的茶园里,黝黑的茶树终于吐出一星嫩绿,击碎挂在枝条上的残雪,让春的天使之足,站立在针尖之上舞蹈!在距离金顶不远的杜鹃池路边,我要了一杯“慧心”级的雪芽。冲入沸水,看着茶杯里的茶叶片片打开,一芽一叶,渐而聚集在
5、杯底,根根玉立,宛如芭蕾舞的足尖。我端起杯子,慢闻细品,味淳意幽。水中的茶叶仿佛一个妙女舒展峨眉。我突然想,尽管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争论不休,但有没有一种巧合,是某个人在此品茗,见茶叶舒展如女子之眉而获得一个惊人暗喻呢?呵呵,这些推测,只能留待好事者去评说了。其实,任何一个钟灵毓秀之地,有名茶问世,好像总是合理的。但有名未必就好。那些深蕴大道的事物,总是以一种平常心,来面对喧嚣世界的。恍惚间,我仿佛明白了一些“峨眉雪芽”的玄机与禅意,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一片茶叶,蕴藏着峨眉山的天籁净土,蕴藏着飞舞于百峦青翠之上的晕光。一万年寺,一峨眉茶,如山光水影,
6、在静心品茗中,人们总能感受到一些置身红尘之外的静美这就足矣。这伫立于水杯里的茶叶,舒展的峨眉,是普贤菩萨的“印相” (手的姿势)吗?所以,盏中暗香浮游、香溢四袭的峨眉雪芽,既无须像陆游那样去比较贡茶顾渚春,也根本无须去比肩龙井茶,因为,普贤的手影是不可比的。【注】须弥藏芥子:须弥,古印度神话中的高山,后为佛教所用;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选自极端植物笔记 ,有删减)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陈毅元帅在不知蜀山名茶已有“峨眉雪芽”之名时,将它取名为 “竹叶青”,虽然未免唐突,但也较好地体现了这茶中佳品的形状、色泽特征。B作者称“峨眉雪芽”是雪的公主,是
7、因为这茶生长在峨眉山深处,不仅长年有雨雾相随,还常常与雪为伴,冒雪萌生,得到了不同一般的滋养。C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难有定论。作者看沸水中的茶叶舒展如女子之眉,便推断山之得名乃出于这惊人的巧合,失之牵强。D文章结尾处,作者说顾渚春、龙井茶再好,也难以与“峨眉雪芽”比肩,因为前两种茶再好也是俗世之物,后者却是“普贤的手影”,是佛中圣物。2细读全文,简要说明散文标题“茶尖上的大千世界” 的含义。 (5 分)3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 (6 分)【答案】1 (3 分)B(A“未免唐突”无据,C 作者并未肯定山之得名就源于品茗的巧合,D 作者没有贬低另两种名茶的意思,而
8、是说有超然物外的平常心,就不必去争高下。 )2 (5 分)像“峨眉雪芽” 这样的茶中佳品,是置身于一片净土, (1 分)吸纳天地精华, (1 分)与数千种野生植物、动物共生共荣而长成的(1 分) ;因此,品茶之时,亦能从一杯佳茗反观世界, (1 分)悟出“芥子纳须弥”(一杯茶中蕴藏着大干世界的奥秘)的禅理(哲理) (1 分) 。3 (6 分)选材上,取材面很广, (1 分)既有与“峨眉雪芽”相关的植物学、地理知识, (1 分)又融入了古诗、传说、轶事、游记等丰富的材料。 (1 分)结构上,紧紧围绕“峨眉雪芽”这一主要描述对象, (1 分)由物及理(或:由浅入深,以小见大) , (1 分)既开合
9、自如,又严谨有序(或:形散神聚,形散而神不散) 。 (1 分)2017 年全国卷散文类文本阅读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出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选材涉及中外散文,现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据主流。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1.从选材看, 选材涉及中外散文。2. 从内容上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篇幅在一千五百字左右。3.从考查点看,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
10、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考查热点。4.命题形式为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一道)加两道主观题。分值是 14 分。5.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的步骤:(1)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研读题干很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干确定了答题范围,题干确定了叙述角度,题干确定了答题思路,题干体现了规律技巧(3)找准区间,筛选整合信息“找准区间” ,即明确题目所处的语境范围,要注意命题者的“提示” ,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判断、分析的正确和要点归纳的不致遗漏。(4)规范陈述,力求精
11、确全面基 础 回 归“规范” 。在答案表述时要用语规范,散文阅读中“术语”较多,有时“一语中的”胜过累赘的阐述。“全面” 。有的题目“点”较多,要求我们最好分条作答。命题和判卷都是按点赋分的。“精确” 。在答题是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力求用词精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4 分 限时 12 分钟)谁能辨认(节选)余秋雨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
12、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一道槽,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
13、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
14、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规 范 训 练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
15、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
16、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
17、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解析】A 项中只是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描述并不详细。B 项“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错,他只是想说并非“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D 项“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 错,本文的语言是典雅、灵动的。【答案】C2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
18、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第一点 2 分,第二点 3 分)3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案】 (1)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2)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 3)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19、。(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14 分 限时 12 分钟)我读时间简史毕飞宇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 ,这不是很好么?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
20、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满 分 规 范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
21、别的东西。 ”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 。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爱因斯坦告诉我们, “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 “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时间- 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有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顾拜旦是了不起
22、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 ,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 ”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
23、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
24、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 ,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注】 时间简史:英国著名
25、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以雪山的美丽、圣洁来形容 时间简史的魅力,以雪山的遥远、不可攀登来表明作者因无法理解此书而沮丧的心情。B相比霍金,作者更喜欢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既能像小说家一样通俗生动地讲述,又能像诗人一样借形象来传达深意。C文中引述他人观点、描写个人感悟与经历的大量文字,看似与题目无关,其实部属于对时间简史一书的阐释与补充。D结尾“回到时间简史 ”一句,点题并照应开头,还包含了言外之意:作者在“ 回到”之前已经历过遥远的精神漫游。【解
26、析】A 项,考查“内容理解”,错在“沮丧的心情”,作者对于读不懂 时间简史的并没有“沮丧”。B 项考查“把握人物情感,分析常用手法”,错在前面的“更喜欢”,文中并没有提到作者对霍金的态度,后面对比喻的理解没有问题。C 项,考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错在“对时间简史一书内容的阐释与补充”。作者说了自己读此书“不可能有所收获”,既然没有读懂,阐释与补充就无从谈起。文章围绕着读时间简史而明白“别的东西”这一线索来展开,那些文字是由此书引发的别的思考与感悟。D 项,考查“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正确。【答案】D5作者对“时间” 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5 分)【解析】考查“提取
27、文中重要信息” 。要注意原文使用了倒叙的写法,答案 1、2、3 点在时间上要早于 4、5 点。题目只要求简要说明,不必答出时间、人物等多余的要素,只要答出变化就行(注意不能用比喻来代替说明) 。每点 1 分,顺序错乱,表达不清酌情扣分。【答案】(1)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2)时间是空间,被分成了许多“格”;(3)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4)时间有起点的,也有终点;(5)时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6)人的欲望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应为此制定规则。6既然“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为什么作者坚持认为“它依然是必需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 分)【解析】考查“理解文章主旨,挖掘文本丰富
28、内涵” 。虽然答案的要点都来自最后一段,但分析的具体内容必须在前面的文本中提取、概括。每点 2 分,共 6 分。未具体分析的、表达不清的,酌情扣分。照抄原文,最多给 2 分。【答案】这样阅读是“必需”的,是因为:(1)因为有意外的、别的收获。 (或“不懂得作者收获了对阅读魅力的领悟,对时空本质的理解,对童年往事的追忆等,体会到书本之外的别的快乐 ”。 )(2)获得了特殊的阅读快感。 (或 “作者思维变得活跃(状态被调动起来) ,想到了爱因斯坦、毕加索,顾拜旦等,获得特殊的快感” 。 )(3)获得了阅读的精神磨砺。 (或 “作者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读此书,明知难以读懂仍坚持不懈,获得精神的磨练
29、,得到别的乐趣,这正是阅读的魅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4 分 限时 12 分钟)戈壁听沙韩少功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
30、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满 分 规 范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
31、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 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
32、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远古
33、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 ”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11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12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