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037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2课 》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境【相关链接】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 郁达夫是个热忱 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 年 7 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

2、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学前指导】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赏析意象: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 、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是在写 “静” ;既写“静”同时也写“清” ;为什么是“一椽破屋” “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 ,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

3、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 ”体现了“悲凉” 。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作者在对文中景物具体的描绘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请同学来诵读课文 311 段落,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 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

4、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 秋味”。 )秋色:(词 语)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说说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文眼的?二、课文总结1、郁达夫曾经 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来源:Z&xx&k.

5、Com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来源:学科网【当堂检测】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课文结构。来源:学科网【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故都的秋学案答案【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作者在对文中景物具体的描绘过程中,是如何 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请同学来诵读课文 311 段落,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 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 )秋色:(词语)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来源: 学#科#网Z#X#X#K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

6、微黄) 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冷色。 清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 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 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 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

7、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 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说说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文眼的?(此题可举其中两到三个的例

8、子加以说明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艺术风格,体会秋味:悲凉)如:(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 ;“在皇城人海之中” 、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 ,又突出了“清” ;“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秋槐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3)写秋蝉-“衰弱” 、 “残声” 。 (这本身就是一

9、种悲凉。 )(4)写秋雨-“息列索落” 、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 “很厚的 青布单衣或夹袄” (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景物: 感受:秋色 冷色调 清秋声 以动衬静 静 秋味 主观感受 悲凉 二、难点探讨第 12 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明确:议论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课文总结1、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

10、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 “静” ,并笼罩着淡淡的“悲 凉” 。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 “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 “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 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3、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