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0289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 ”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 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

2、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张骞这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 ”的形成和作用。难点:如何正确认识“ 丝绸之路 ”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准备:张骞通西域示意图;“丝绸之路” 示意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汉书西域传;汉书郑吉传;PPT 课件。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以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 PPT 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吗? 质疑:大漠驼铃、黄沙万里、西域歌舞,这就是 2000 多年前祖先开辟的“丝绸之路”。绵延数千里的 “丝绸之路”贯穿了

3、亚欧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的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 ”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板书)感知理解: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1)引导: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内容,看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讲述:西域位于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课本上的西域指的是狭义上的西域。广义则包括葱

4、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公元前 2 世纪左右,西域分为 36 国,“ 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这些国家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国。这里水革丰美,人们多从事游牧业。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新疆库车)、焉耆(新疆焉耆)、车师(新疆吐鲁番)等较大的国家,称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新疆莎车)、于阗(新疆和田)、楼兰(新疆罗布泊西)等国,称为南道诸国。公元前 2 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

5、,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2)过渡: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这个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使匈奴,张骞应募出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2张骞通西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1)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引导: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

6、奴?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是因为西汉国力不强,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所以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在匈奴的西南,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3)提问:现在我们看第二点,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两次)引导:请复述一下主要过程。公元前 138 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 10 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了大月氏,但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在

7、西域的见闻,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4)引导:张骞出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扣留了 10 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他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请同学们想-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5)引导: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

8、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那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没有一点意义?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答案一:是,因为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不愿意夹击匈奴,张骞无功而返,所以说没有意义。 答案二:不是,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对西域情况的了解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了解到西域各国愿意同汉朝交往。 讲解:张骞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地形、物产和风俗 t 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为后人所

9、传诵。(6)引导:谁能讲一讲关于张骞的故事?匈奴人在向大月氏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杀了大月氏王,还按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把大月氏王的头骨做成了一只大酒杯。大月氏人痛恨匈奴人,报仇雪恨一直是他们的梦想。汉武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在全国招募出使匈奴的人,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张骞在朝廷里担任郎中,他守信义,多勇略,认为打匈奴是为了周家的安全,出使西域对打败匈奴具有重大意义,、即使冒点险,也是值得的,于是就报名应征了。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也报了名。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 100 多人的队伍。在长安人民和文武官员声

10、声“珍重” 中,张骞和他的随员们跨上战马,驱赶着满载行李、礼物的驼群,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西行。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并打了起来。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虏。匈奴单于知道张骞是到大月氏去的,便把张骞他们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还算很优待,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一直心系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过了 10 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很想同汉朝建立关系

11、,但没办法联系。这次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不仅用心招待,还派骑兵和翻译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国去。大月氏国王被杀害以后,国王的夫人被拥立为王,西迁到了夏国境内,征服了大夏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周小国又不敢来侵扰,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的事给忘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国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的意见,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只好东返。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捉去,软禁了一年多才逃出来,于公元前 126 年回到长安。这次出使一共花去了他 13 年的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回来时,下额已经长满了胡须。张骞这次出

12、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许多地方,了解到了那里的风土人隋,为以后第二次出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引导:我们来学习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先看课本上的描述:“公园前 119 年,张骞再次率领 300 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来往。”(8)同学们看过这段描述后,请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且在路上被匈奴扣留了两次。但第二次出使似乎比第一次顺利

13、,而且课本上也没提及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目的。(9)引导:请同学们继续考虑,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比第一次顺利,再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那样被匈奴人扣留的事情?请联系上一课所学内容回答。因为公元前 119 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通往西域道路上的匈奴已经被汉朝打败,因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要比第一次顺利得多,当然,也就不会有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事。讲解:确实如此。在公元前 121 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河西地区。汉武帝派霍去病打败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并接受了他们投降。然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这就意味着西汉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通道,

14、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准备了条件。(10)引导: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人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封了西域。二、丝绸之路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 ”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1

15、丝绸之路(1)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把“丝绸之路”的路线表述出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人中国内地。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欢迎,所以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补充:我们现在看的是陆上“丝绸之路” ,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砥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再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

16、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至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护商旅往来,这是“丝绸之路” 开通后的一大变化。(2)引导: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说明新疆是“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而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汉代文物,则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 (3)过渡: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存在丝绸之路,那么,在马

17、来西亚出土了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还存在一条“ 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说确实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2海上丝绸之路。 (1)讲述:对于“ 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路线,二是 “海上丝绸之路:出现韵原因和条件。关于路线,我们看课本上的描述: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和在印度尼西亚出土汉代钱币和陶器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需

18、要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需要有在海上指方向的设备; 有与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总结: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首先是有与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光有要求还不行,还得具备条件。汉朝时造船技术的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通准备了交通工具。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关于海上指向的设备,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司南” 的记载,一般来说,指南针用于海上航行是在宋代。但我们刚才看到了当时海上航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沿着海岸线,那就是说,只要沿着海岸线走,方向是不会迷失的:至于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丝绸之路” 地貌。(2)投影显示荒无人烟的戈壁

19、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汉朝,在这两条道上经商,没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能行吗?其实,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西北和东南的气候特征,也会明白这一点的。讲解: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呢?“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路运往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 丝绸之路”传人西亚再传至欧洲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人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

20、绸之路” 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 丝绸之路 ”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3)过渡:上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三)西域都护的设置(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意义。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讲解:请看西域形势和张骞出使西域路

21、线图,可以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的地方有的在今天的新疆,有的已远远超出了新疆的范围。张骞出玉门关后,路经龟兹、疏勒、大宛、康居折而向南到达大月氏,然后东返,经莎车、于阗、鄯善,过阳关经陇西回到长安。其中,龟兹是今新疆库车,疏勒是今喀什噶尔,于阗是今新疆和田,鄯善是今新疆若羌。因此,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设官治理,就是对今天的新疆地区进行管理。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 60 年,匈奴发生内乱,汉宣帝借此机会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治所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内),称都护府。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级属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之号令西域矣”( 汉书 郑吉传),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完全确立。西汉时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发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征发粮草。从此,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